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在检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60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诊断为单眼初发的CSC患者进行时域OCT检查,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对病变图像进行定量测量和分析。其中34例(34眼)在恢复期行OCT复查,对比分析发作期与恢复期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定量测量结果。采用直线相关法对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区各参数与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FFA检查结果: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51眼(2眼经OCT检查证实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4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3眼.其他2眼(经OCT检查证实为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2)OCT检查结果: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49眼,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6眼,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5眼。(3)恢复期患者视力较发作期患者有所提高,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期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显著薄于发作期(P〈0.01)。(4)视力与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水平横径、垂直纵径、高度及中心凹6mm范围内容积均显著相关fP〈0.01),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色素上皮脱离范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OCT能够无创伤性地在活体上观察CSC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可明确应用于CSC的临床分型及视力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单眼首次发病的CSC患者65例,急性期(即出现主观症状4~8周内)与恢复期分别行OCT检查。结果急性期OCT图像特征为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拱形隆起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浆液性弱反射暗区,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同时脱离、色素上皮脱离三种不同形式。恢复期末次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下液体完全吸收,部分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15例定期追踪观察的OCT均可动态地观察到液体的吸收和测量到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的减少。结论OCT能显示CSC患者的病变直观的图像并能进行定量的追踪观察,对随访病情的变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MEM)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以及黄斑前膜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以评价OCT技术对IMEM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 64例180只眼IMEM患者(IMEM组)的OCT检查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另设正常对照组30名60只眼.应用OCT观察IMEM的图像特征,并检测IMEM患者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对不同黄斑中心凹形态组的中心凹厚度进行比较.结果 ①IMEM的OCT图像特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光带,部分与视网膜内表面完全紧密粘连或分离.IMEM的中心凹形态改变有4种表现,伴有板层黄斑裂孔8眼(4.44%),伴有假性黄斑裂孔 12眼(6.67%),增生性黄斑前膜22眼(12.22%),伴有黄斑水肿138眼(76.67%).②正常对照组和IMEM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值分别为(1 56.67±11.43)和(337.84士126.5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增生性黄斑前膜组、黄斑水肿组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分别为(604.86±213.3)、(328.88±65.58)μm,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板层黄斑裂孔组、假性黄斑裂孔组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分别为(114.63±10.46)、(149.08±l 4.23)μm,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增生性黄斑前膜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高于黄斑水肿组、板层黄斑裂孔组和假性黄斑裂孔组(P值均<0.001),黄斑水肿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高于板层黄斑裂孔组和假性黄斑裂孔组(P值均<0.001).结论 OCT能显示IMEM的图像特征,并能定量检测IME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OCT可作为IMEM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激素联合Avastin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临床病例28例56眼,所有患者分为A、B两组,A组(15例)患者视网膜水肿及黄斑区水肿较轻,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B组(13例)患者明显视乳头水肿,黄斑区水肿,部分患者伴有泡状视网膜脱离,在大剂量激素治疗的同时早期给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1.25mg/0.05m l。两组治疗时间一致,随访12-18个月,观察其疗效情况。结果A组激素治疗3天后,患者症状改变不明显;治疗后两周6例患者12只眼(40%)视力≥0.6;治疗后1月14例患者28只眼视力≥0.6;治疗后3个月所有患者视力≥0.8,FFA示视网膜高荧光渗漏消失,OCT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消失。B组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术后第2天,11例患者22只眼(84.6%)眼底视乳头水肿、黄斑区水肿明显减轻;治疗后两周所有患者视力≥0.6;治疗后1月所有患者视力≥0.8,FFA示视网膜高荧光渗漏消失,OCT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消失。结论大剂量激素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早期视力提高明显,明显减轻视网膜水肿及黄斑区水肿,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的光学相干扫描(OCT)视网膜形态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OCT检查存在黄斑视网膜劈裂的21例病理性近视患者32眼(劈裂组)的OCT图像特点,并与病理性近视非劈裂组(51例73眼)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及中心凹局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黄斑前膜、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劈裂组外层劈裂25眼(78.12%),中层劈裂5眼(15.63%),内层劈裂4眼(12.50%),存在2层及以上的多层黄斑视网膜劈裂7眼(21.88%).2组屈光度、眼轴长度、中心凹局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劈裂组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劈裂组(96.88% vs.64.38%,P<0.01).结论 病理性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可表现为多种形态;常伴发其他黄斑病变;OCT能清晰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的形态特征,有助于黄斑视网膜劈裂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Vogt-小柳-原田病的治疗效果。方法16例(32眼)Vogt-小柳-原田病的患者,每天用甲基强的松龙500mg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连续3d,然后改为强的松片口服(1mg﹒kg-1﹒d-1)并逐渐减量,观察患者葡萄膜炎控制情况、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及视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用药后1周内,30眼葡萄膜炎或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基本消失,29眼矫正视力(90.6%)恢复至0.6以上。无效2眼(6.2%),炎症反复发作,视力未能提高。结论Vogt-小柳-原田患者早期给予大剂量激素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可以控制炎症,提高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格子样光凝术后黄斑水肿(ME)吸收的详细过程,评价黄斑中心凹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的前期治疗对该过程的影响。设计:回顾性、干预性、病例对照研究。受试者:37例伴有严重ME的BRVO患者。方法:所有患者接受格子样光凝治疗,并随访6个月。对比基线和治疗后的视力(VA)、眼底荧光造影、黄斑水肿的详细OCT图像。并且测量黄斑厚度,其定义为从视网膜内表面到感知层视网膜外表面的距离(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从视网膜内表面到含SRD在内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内表面的距离(总的中心凹高度)。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前后后极部视网膜厚度的变化,评价OCT在黄斑水肿治疗随访中的价值。方法:格栅样光凝治疗的患者24例(32眼)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行OCT检查,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至4mm范围内视网膜厚度。结果:黄斑中心凹到2.2mm圆内激光治疗前及3个月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分别为635.6~400.6μm和378.2~180.6μm,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激光治疗前及3个月后黄斑中心凹到2.2~3.45mm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分别为459.1~229.2μm和447.2~155.41μm,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治疗3个月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降低,并且越接近黄斑中心凹处,降低作用越明显,OCT在黄斑水肿激光光凝治疗的随访观察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OCT检查指标与患者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107例(121眼)IME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OCT图像对黄斑前膜进行分类,测量黄斑中央中心凹厚度(CFT)、体积(V)、平均厚度(AT)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FT).分析OCT各项指标和临床检查结果与患者LogMAR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IMEM的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表面薄厚不一的、与视网膜呈紧密粘连或分离的高反光带,绝大多数伴有程度不同的中心凹水肿增厚.121眼平均LogMAR最佳矫正视力为0.67(0 ~2),CFT为(481.34±68.13) μm (206~572μm),FT为(311.57±124.76) μm(134~ 639 μm).CFT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密切相关(r =0.761,P<0.05),而V、AT、FT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无相关性;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是否合并视网膜水肿、板层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劈裂及感光细胞内外节损伤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均无相关性.结论 OCT诊断IMEM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并可直观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IMEM引起的黄斑区水肿增厚与视力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OCT测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方法将高度近视眼47例(47眼)和正常对照者42例(42眼)分为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中心和边界的神经上皮层厚度以及视网膜地形图各地区域平均厚度,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的中心凹中心和边界和神经上皮层变薄非常显著,旁中心凹鼻侧和下方区域以及周边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变薄非常显著;旁中心凹颞侧和上方区域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变薄显著;但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无明显变化.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OCT测量神经上皮层厚度时,应综合分析某一点厚度和该点所在区域平均厚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测得正常人、高眼压者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厚度并进行比较。方法选取门诊就诊的患者和正常志愿者,根据眼压、视野和视乳头形态分为正常组76名(152眼),高眼压组70例(109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67例(112眼),采用OCTCIRRUSZeiss分别测得3组的平均RNFL和4个象限的RNFL。结果正常组平均RNFL为(107.61±8.03)μm,高眼压组平均RNFL为(105.26±9.22)μm,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平均RFNL为(91.00±10.55)μm。正常人平均、上方和下方RNFL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眼压组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之间平均RNF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和高眼压组之间平均RNF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RNFL厚度的分析,为高眼压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诸力伟  许琦彬  盛文燕  徐俊丽  张雨 《浙江医学》2011,33(8):1140-1141,1144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探讨弱视眼是否存在黄斑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组织结构的异常。方法选择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者60例,以弱视眼为实验组。以其自身另一非弱视眼为对照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并比较双眼的黄斑区域内视网膜平均厚度(MRT)、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MFT)、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结果两组眼MRT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实验组MFT及RNFL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弱视眼MFT、RNFLT较非弱视眼增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组织结构的发育解释弱视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后筋膜下注射联合倍频532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弥漫性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确诊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46例(46眼)分先行曲安奈德20 mg后筋膜下注射,1周后再行格栅样"C"形光凝联合全视网膜光凝,对比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OCT情况。结果:注药前平均视力0.18±0.12,激光后2周、3个月、6个月平均视力分别提高至(0.35±0.12)、(0.45±0.16)、(0.36±0.20),黄斑中心凹的厚度,治疗前(393.36±92.18)μm,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分别是(253.41±66.73)μm、(249.40±58.64)μm、(250.41±60.73)μm,两组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生眼压增高3眼(6.5%)经治疗后好转,无晶状体混浊加重,结论:曲安奈德后筋膜下注射联合532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弥漫性黄斑水肿有效,且无明显并发症,适合基层医院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60例(共108只)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共53只患眼)以及对照组30例(共55只患眼),观察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剥膜硅油充填术,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C3F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改善情、并发症发生、复发率情况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共有45只患眼视力提高,视力不变有8例,无视力下降,患者术后半年视力恢复率为94.34%;对照组患者术后视力1个月提高者有34例,视力不变者有21例,无视力下降,患者术后半年视力恢复率为76.36%.治疗后观察组中心凹厚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MHRD患者应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剥膜硅油充填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及中心凹厚度,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分析84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手术眼与对侧未手术眼进行对照观察,以手术眼为观察组,对侧眼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 d、7 d 及30 d 时,记录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RT)及黄斑区容积(PM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资料。结果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RT):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前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后1 d,观察组(258.06±23.34)μm,对照组(259.88±21.01)μm,P >0.05;术后7 d,观察组(270.94±20.26)μm,对照组(260.54±20.88)μm,P <0.05;术后30 d,观察组(275.46±25.38)μm,对照组(260.68±22.95μm),P <0.05。黄斑区容积(PMV):手术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后1 d,观察组(8.29±0.55)mm3,对照组(8.28±0.54)mm3,P >0.05;术后7 d,观察组(8.68±0.68)mm3,对照组(8.32±0.62)mm3,P <0.05;术后30 d,观察组(9.46±0.73)mm3,对照组(8.34±0.58)mm3,P <0.05。判定术后1个月内黄斑水肿新增/加重者观察组有15只眼,对照组有2只眼。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增加,水肿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早期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行LASIK手术近视患者30例(60眼)。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进行经黄斑中央小凹水平和垂直扫描,扫描长度6 mm,测量并计算术前及术后第1天黄斑中央小凹、距中央小凹鼻侧颞侧上方和下方175μm及750μm处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厚度的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LASIK术后黄斑中央小凹及距中央小凹175μm上、下、鼻、颞侧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厚度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2、0.001、0.002、0.001)。LASIK术后距中央小凹750μm上、下、鼻、颞侧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厚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术后黄斑中央小凹及距中央小凹175μm、750μm上、下、鼻、颞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IK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距中央小凹750μm以内存在水肿,但未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范围局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析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术后黄斑区的厚度,并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对黄斑区的厚度所产生的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行白内障手术且术中无并发症的患者共83人84眼,将其中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38例患者39眼设为A组,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的45例45眼患者设为B组,记录术后视力、眼前段和眼底情况,术后1天行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Topcon3D OCT-1000)检测.结果 A组患者成功施行超声乳化吸除术,B组患者成功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1天从三维OCT中均未发现明显黄斑区结构的改变,检测到A、B两组黄斑中心凹1mm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为(236.14±30.41)μm、(223.11±32.10),较正常同年龄人群组黄斑中心凹1mm视网膜平均厚度(229.0±20.46)μm略增厚,且无统计学意义:A组(P=0.224),B组(P=0.286).两组距黄斑中心凹3~6mm的外环区上、下、颞、鼻4个象限的视网膜厚度与正常同年龄人群组相比均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黄斑外环上、颞、下、鼻侧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56.58±14.93)、(243.71±16.06)、(259.92±21.14)、(275.79±16.78);B组黄斑外环上、颞、下、鼻侧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56.93±19.43)、(243.29±20.54)、(259.43±23.52)、(275.43±21.47),正常同年龄人群组黄斑外环上、颞、下、鼻侧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47.00±13.68)、(232.50±16.51)、(243.2±13.85)、(268.5±15.59).两组黄斑中心凹1mm视网膜平均厚度、距黄斑2~3mm内环视网膜厚度、外环视网膜厚度、视网膜体积及视网膜平均厚度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全身及眼部其他疾病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术后短期内距黄斑中心凹3~6mm的外环区4个象限的视网膜厚度与正常同年龄人群组相比均增厚,但两种手术方式对比并未见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经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A/B型超声和OCT检查确诊的42例78眼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黄斑劈裂组和非黄斑劈裂组的年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进行比较。观察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关系。结果 OCT扫描发现黄斑劈裂17例25眼(32.1%),其中黄斑劈裂合并黄斑前膜2眼,合并玻璃体牵拉2眼。有视物变形、暗影、视力下降等症状26例51眼高度近视发现黄斑劈裂14例22眼,无症状16例27眼发现黄斑劈裂3例3眼。年龄、视力、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对黄斑劈裂发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眼黄斑劈裂多发生在黄斑中心凹,以外层劈裂多见,均累及2~4个象限不等。外层劈裂15眼,混合性劈裂10眼。外层劈裂可单独存在,中、外层劈裂及内、中、外层劈裂可共存于同一患眼。近视屈光度对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眼黄斑劈裂随访12~20个月,出现黄斑前膜2例2眼,2眼有玻璃体牵拉的黄斑劈裂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黄斑裂孔1眼。结论高度近视眼患者定期OCT检查有助于黄斑劈裂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能明确黄斑劈裂发生的层次和清晰显示黄斑劈裂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