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3.
4.
5.
6.
7.
23.如何理解叶香岩“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答:叶氏在文中针对温病病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两种不同转归,指出其治疗的难易与具体方法。按其病候性质的不同,温病可分为温热与湿热两大类,温热性质的温病,临床上以热象偏重和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特征,且津阴耗伤为其常见之转归。根据《内经》: 相似文献
8.
9.
14.如何理解叶香岩所说的“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并举例加以说明。答:这是叶氏根据温病发病过程中“卫气营血”证候的不同病理机转而确定的治法。换句话说,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的治疗方法,原则上,卫分证,治宜辛凉解表,以透邪外出。因卫分证,病位浅,病情轻,属表证之故也;气分证,治宜清气泄热。因气分证为邪已入里,病势较重,里热蒸腾也;营分证,治应清营透热,以使邪热透出气分而解。因营分证,为邪已深入,病势更重,热灼营阴,心神被扰;血分证,治疗方法则须凉血散血。因血分证是较营分证更深一层,病势最为严重,此时热盛动血耗血也,故须凉血散血。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二)三焦病机上焦病侯:上焦所属心肺,温邪首犯肺经。恶寒发热与头疼,喘咳口渴脉盛(数)。表邪入里壅肺,身热咳嗽苔黄。邪入心包窍不通,灼热昏谵肢冷。中焦病候:中焦统属脾胃,阴阳燥湿宜分。无寒恶热日哺增,燥化之机已定。邪入太阴湿化,则见身热常恒。胸脘痞满脉濡寻,利湿清热为顺。下焦病候:邪在下焦病候,表现肝肾二经。邪热羁留耗真阴,口燥咽干热甚。若见虚风内动,瘛疭肢厥心忡。脉虚舌绛肾阴空,养肾滋肝为重。三焦证候传变:三焦证候传变,始自上焦肺经。由上而下有始终,此属常规为顺。病邪性质不一,不定皆始肺经。湿温初 相似文献
14.
3.伤寒六经病的提纲对临床有无指导意义?“伤寒六经提纲”是《伤寒论》对六经病主要症状的高度概括,对指导临床实践有很大实用价值。现将个人对伤寒六经提纲的理解分述如下。太阳的气机敷布在人体的最外层,太阳发病的原因是感受风寒,所以用表症表脉来作为太阳病的辨证提纲。恶寒是表症必见的主症,所以后人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症”的经验之谈。但仅仅见到恶寒,不能就说恶寒是表症,必须恶寒和脉浮同见,才 相似文献
15.
一、《伤寒论》六经与《素问·热论》六经有何不同? 六经是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三阴(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伤寒论》六经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完整起来的。但两者不尽相同. (一) 《素问·热论》的六经,只作为分证纲领,而《伤寒论》所述的六经,既作辨证纲领,又为论治准则。 (二) 《素问·热论》的六经,是以经络言,详论经络受邪所生的热性病。而《伤寒论》的六经, 相似文献
16.
四、主要治法的运用《温病学》中每一温病的各种治疗方法都须了解,但掌握时宜抓住重点。另,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病机演变虽各有其特性,但亦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在其病变过程中每可出现相同的证候,特别是邪在阳明、邪入营血、闭窍、动风 相似文献
17.
18.
风温风温,为感受风温病邪而致的新感温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尤以春季为多见。临床以发热、烦渴、喘咳为特征。初起,温邪上受犯肺,严重者逆传心包,邪扰肝经,则动风发痉。《温病条辨·解儿难》称为“风温痉”。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谓:“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因风乃天地之阳气,温乃热化之邪,两阳相灼,先伤上焦,然其病变,总不外乎“手三阴为病薮”。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指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明确了风温的发病,主症及其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四)肠热下利【原文】风温证,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苔黄谵语,胸瘩,脉数,此温邪由肺胃下注大肠,当用黄芩、桔梗、煨葛、豆卷、甘草、橘皮之属,以升泄温邪。 1.临床表现特点: (1)具有里热盛(肺胃热盛,尤其以肺热盛为主)的表现:身热、咳嗽、口渴、苔黄(干而不腻)胸痞。(以胸闷为主) (2)具有肺胃之热下移大肠特征:下利(特点是肛门有灼热感,便色黄而热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