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焦晨阳  王凯  钱鹏  杨斌  伏亦伟 《安徽医药》2019,23(11):2203-2206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腺瘤( LST)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以及相关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 2015年 8月至 2018年 4月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 103例 LST病人的相关资料,统计 LST病人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治疗方法、术后病理及其并发症,按内镜下形态分成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假凹陷型,比较四种类型 LST的病灶大小、病理特征。结果 103例病人的 104处病变纳入本研究, 104处病变中颗粒均一型 19处(占 18.3%)结节混合型 27处(占 26.0%)扁平隆起型 45处( 43.2%)假凹陷型 13处( 12.5%)。四种类型 LST直径的中位数分别为 30、30、15、2,5 mm,其中扁平隆起性和假,凹陷型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病理类型发生率各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04处 LST中 51例行 ESD,53例行 EMR,整块切除率 100%。ESD治疗病人中 1例术中出血, 1例穿孔; EMR组 1例术后第 4天出血。术后 95例随访成功,其中 1例复发。结论 ESD和 EMR在 LST的治疗上有着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在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研究样本选自2017年12月~2020年9月某院救治的60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况,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内镜黏膜切除术,各30例.评估两组的病理特征、围术期指标、术后出血率、复发率、整...  相似文献   

3.
目的:依据工藤进英的pit pattern原理,分析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分型方法、内镜下诊断治疗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的18例LST患者纳入研究小组,根据工藤进英的pit pattern分型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8例LST患者内镜下发现23处病变,主要以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合型为主,占86.96%。患者经内镜下切除手术(EMR/EPMR)治疗均已治愈,术后1年内复查无复发。结论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LST,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我中心2008年11月~2010年12月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的12例LST行染色内镜、超声内镜及共聚焦内镜检查,对所有LST均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果 本组均治疗成功,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1年复查无复发.结论 采用ESD治疗LST效果较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我院自2008年9月~2010年12月在肠镜检查过程中同时应用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检查发现大肠LST 27例,对于直径<20 mm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直径≥20 mm或腺管开口V型的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切除病灶均送病理检查,半年后复查肠镜.结果 大肠LST 27例,检出率为0.92%.行EMR治疗15例,术后无出血、穿孔,半年复查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行ESD治疗12例,其中2例术中出现大出血,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未再出血,无穿孔,半年复查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结论 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可提高大肠LST的检诊率;EMR治疗大肠LST安全、有效,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ESD可作为LST的补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通过结肠镜检查合并染色内镜技术所发现的24例LST患者,做好术前肠道准备,应用ERBE高频电发生器(ICC-300),YH300氩气高频电发生器、圈套器等施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治疗。结果除1例因追加外科手术未进行随访外,余23例均在术后1~3个月内复查结肠镜,创面均已瘢痕形成,病变无残留。结论本组24例LST病变患者均可通过肠镜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只要掌握好注射,吸引以及圈套技巧,基本能将病灶全部完全切除,无残留,无复发。因此我们认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是可行的,且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2000年Kudo等[1]根据病变的起源途径和预后将大肠平坦型肿瘤分为轻微隆起型、凹陷型及侧向发育型.LST是指直径在10mm以上的Ⅱa型病变,生长特点是病变沿黏膜表面侧向浅表扩散,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LST因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2],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肠镜检查发现的LST 35例,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黏膜腺管开口(pit)形态,35例LST患者中,33例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17例行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切除病变,11例黏膜剥离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5例经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切除,2例有恶变行手术治疗。结果: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0.7%。病变分布:35个LST病变中,直肠17例,乙状结肠11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6例。35例中腺瘤27例,其中绒毛状腺瘤19例,管状腺瘤8例;增生性息肉8例。6例绒毛状腺瘤伴有癌变,直径均>20 mm,24例病理表现为异型增生,其中中度以上异型增生17例。结论: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癌变率较高,EMR,EPMR或ESD治疗LS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肠镜检查发现的LST 48例,记录所有LST病变的分布、大小及内镜下大体分型,48例LST患者中,46例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35例行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切除病变,11例黏膜剥离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2例有恶变行手术治疗。结果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1.52%。病变分布:48个LST病变中,直肠22例,乙状结肠8例,降结肠1例,横结肠7例,升结肠10例。48例中腺瘤37例,其中绒毛状腺瘤24例,管状腺瘤11例;增生性息肉11例。2例绒毛状腺瘤伴有癌变,直径均>20mm。24例病理表现为异型增生,其中中度以上异型增生17例。扁平隆起型8例,假凹陷型1例,颗粒均一型23例,结节混合型16例。结论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癌变率较高,EMR,EPMR治疗LS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手术操作和护理配合经验。方法患者术前肠道准备同常规肠镜。术中配合术者以氩气刀标志病灶范围后,进行局部黏膜下注射使病灶充分隆起,以圈套器分片电切切除全部病灶,如有出血进行氩气烧灼或银夹止血,最后喷洒生物蛋白胶保护创面。结果45例内镜下治疗均获成功。术中出血3例,采取氩气刀热凝止血或钛夹止血等方法。无术后出血。术后随访除1例腺瘤残留再次内镜下氩气烧灼外,其余无肿瘤残留与复发。结论EPMR治疗侧向发育型肿瘤,对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惠君 《中国医药科学》2014,(20):207-208,211
目的:探讨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中,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进行内镜治疗,对照组进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45例患者,有44例采用内镜完成完整切除,1例追加手术方案切除残留组织,对于出血和狭窄情况进行及时处理,取得理想的治疗结果,总治疗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45例患者,手术治疗成功40例,总治疗有效率为88.9%。对比之下,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镜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肿瘤的效果、并发症及护理要点。方法:符合大肠侧向发育肿瘤35例,为35处病灶,行内镜黏膜切除术,较大病灶分期进行,间隔期2月,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方法。结果:35例术中、术后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35例完全切除率为100%。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肿瘤安全,彻底。术中、术后护理配合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甲状旁腺肿瘤误诊一例淮阳市妇产儿童医院(223002)林瑞英患者,男,28岁。三次住院共287天。第一次住院39天。入院时主要临床表现为双膝关节酸疼二年,加重二周。右侧胸背部肩部酸疼,诸关节无红肿痛热表现,不呈游走性。时有阵发性心慌,四肢无力等不适感...  相似文献   

14.
明晓务 《贵州医药》2001,25(1):90-90
1 病历简介患者女 ,4 2岁。因下腹部包块 2月 ,伴下腹胀痛 10天于 1999年 10月 2 7日入本院妇科。 2月前因下腹部包块经妇科门诊检查时发现盆腔包块 ,B超示 :子宫长 9 4cm ,厚 4 0cm ,子宫后方探及 6 0cm× 5 3cm大小实性低回声包块 ,轮廓清晰。以后平卧位病人本人亦可扪及下腹部有一鸡蛋大小的包块 ,无明显压痛 ,包块位置较固定。 10天前出现下腹部胀痛 ,但疼痛不剧 ,无牵扯与放射痛 ,伴有腰痛、尿频、尿急 ,无尿痛及肉眼血尿。病后感乏力 ,胃纳差 ,睡眠欠佳 ,较前消瘦 ,伴轻度发热。无盗汗、腹胀、呕吐、无粘液血便与里急后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切除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护理策略,以在保证预后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 80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行结肠镜下切除术,在围术期实施心理护理、术前护理及术中护理,观察并记录治疗效果。结果本次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80例经过围术期的护理,治愈49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5%。结论加强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可以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通过实践证明,本次护理措施安全有效,可行性强且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8岁,主因感冒后经常咳嗽、气喘、尤其是劳累或夜间加重,于2012年2月16日到我院呼吸科就诊。患者神情语利,营养中等,体温37.1℃、脉搏78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20/80mmHg,给予患者胸片、血常规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4岁。自述大便习惯改变2年,患者有直肠刺激症状,大便变细,大便混有脓血粘液,常被考虑为“慢性胃肠炎”,予以抗感染、对症等处理后能缓解。查体:生命体征正常,腹部未扪及包块。肛诊:肛门外观正常,距肛门6cm能触及表面光滑,呈分叶状包块,质地稍硬,包块能推动,上缘不能扪及,包块占肠腔2/3圈,指套染脓血。辅助检查:大便隐血( ),活检:直肠腺癌。择期行“Misles'’式手术。术中见乙状结肠下段能扪及  相似文献   

18.
临床资料 患儿 ,男 ,1512 岁 ,因反复右下肢乏力 2月入院。 2月前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 ,3天后出现右下肢乏力 ,进行性加重 ,晨起呕吐胃内容物 ,非喷射性 ,易激惹 ,时有阵发性哭吵 ,大便稀不成形 ,无明显发热及呼吸困难。体查 :T37℃ ,Bp13/ 10kPa ,发育正常 ,营养正常 ,咽充血 ,扁桃体Ⅱ°肿大 ,颈软 ,心肺腹 (— ) ,双下肢等长 ,关节无红肿 ,右下肢肌力Ⅳ级 ,左下肢肌力V级 ,肌张力可 ,无病理反射征。脑脊液常规 :乳白色 ,微浑 ,蛋白 ( ) ,细胞总数 190× 10 6,白细胞170× 10 6,N 0 .70 ,L 0 .30 ;生化 :蛋白 1136 .7mg/dl,糖1.6 6…  相似文献   

1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种平坦隆起性病变,这种肿瘤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近年来研究显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侧向发育型肿瘤,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