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通过临床住院信息系统抗菌药物医嘱管控模块的应用,来研究信息化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 2018年4月在临床住院信息系统增设七方面的抗菌药物信息化决策(抗菌药物预停、抗菌药物权限、用药目的选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围术期预防用药限制、联合用药监控、微生物标本送检),比较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AUD)变化情况。结果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干预前的39.51%下降到干预后的36.93%(P=0.002),下降了6.53%。住院患者AUD从干预前的(53.54±2.39) DDDs/100住院日下降到干预后的(46.85±3.11) DDDs/100住院日(P<0.001);其中非限制使用级AUD下降最明显,下降了20.68%(P<0.001)。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从干预前的53.88%提高到65.16%(P<0.001)。结论信息化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有效控制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AUD,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某院通过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情况,为后续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2年1—5月的住院患者为干预前组,2022年6—10月采取各项综合性干预措施,2022年11月—2023年3月的住院患者为干预后组,分析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标本送检比率、抗菌药物使用率、重点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62.09%VS 74.04%)、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62.82%VS 92.73%)、无菌标本送检比率(35.17%VS 41.06%)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重点抗菌药物联用前病原学送检率(93.33%)与干预前(90.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率(39.93%)低于干预前(4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重点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应用项目化管理模式,提高住院患者病原学送检率。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22年1—12月份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6月份为对照组,7—12月份为干预组。干预组运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处理,包括项目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5个阶段实施,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病原学送检相关监测指标。结果 共调查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35 488例,其中对照组15 536例,干预组19 952例。病原学送检率干预组较对照组提高(69.52%VS 4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目标达成率为430.85%,进步率为57.64%。两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除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标志物检查的送检率干预后较干预前提高(53.61%VS 25.01%),增长率达114.35%,高于微生物培养及显微镜检查、免疫学检测及其他检测项目的增长。干预后抽查的87例送检降钙素原(PCT)/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以抗菌药物科学管理(AMS)团队为核心的抗菌药物监控体系在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上的效果。方法 以鱼骨图为工具,确定DDDs高的原因;以DDDs≤32为目标,建立AMS团队为核心的抗菌药物监控体系。提取体系实施前后医院抗菌药物DDDs、重点科室抗菌药物DDDs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 2020—2021年医院抗菌药物DDDs指标改善,由2020年的35.42下降至2021年的33.69,降幅4.88%;血液肿瘤内科DDDs指标明显改善,由2020年的66.76下降至2021年的55.71,降幅16.55%。结论 以AMS团队为核心的抗菌药物监控体系能够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如何构建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工作机制,为医疗机构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与遏制细菌耐药趋势提供参考借鉴。方法 借鉴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策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建立AMS团队,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选取3个维度9项指标,构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考核体系,并采用TOPSIS法对实施AMS前(2016年)与实施后(2017-2020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9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 2016-2020年该院抗菌药物应用评价指标明显改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2016年的53.39下降至2020年的36.55,降幅达31.54%;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降幅为10.76%,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次均费用降幅为41.45%,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降幅为31.59%,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降幅为43.5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降幅为47.89%,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降幅为38.52%,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降幅为9.89%,医院感染现患率降幅为37.50%。TOPSIS法评价结果显示,2020年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5年中最佳。结论 AMS有助于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从而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信息化管理在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于2011、2013年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相继嵌入抗菌药物医嘱的相关干预程序,实施对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的信息化管理。结果:通过信息化干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从25.7%降到19.2%(清洁切口使用率从98.4%降到11.4%),使用强度从24.7DDDs降到11.9DDDs(其中外科从26.2DDDs降到19.3DDDs),病原学送检率稳定在80%左右;医保专项扣款也明显减少。结论:抗菌药物医嘱的信息化控制有效规范了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行为,有助于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为ICU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依据,给临床合理使用提供指导。方法调查2012年4月-2013年3月ICU出院的335例患者,分析其抗菌药物的使用,采用Excel计算DDDs、AUD、特殊使用级使用率、针剂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病原菌送检率等。结果 ICU出院患者共335例,291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87%;其中235例患者进行临床微生物检查,标本送检率为80.76%;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使用率为34.85%,限制使用级使用率为47.38%,针剂使用率为89.69%,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23.05DDDs;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最多,使用强度分别为24.03DDDs和13.25DDDs;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以糖肽类和碳青霉烯类为主,使用强度分别为14.63DDDs和13.56DDDs。结论 ICU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使用强度大,需要更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最大限度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使抗菌药物使用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8.
对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过程中的难点,如适应证掌握、医师用药权限、药物品种、使用疗程、微生物标本送检等进行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通过信息系统自动化管理对抗菌药物管理进行前瞻性和过程控制.以信息系统管理平台使用为界,前后各2年分别设为对照组和改进组,改进组与对照组比较,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处方使用率、清洁切口预防使用率、药物品种选择合理性、疗程合理率、治疗用药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抗菌药物信息管理系统,能有效提高用药合理性,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临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效与不足,并提出相关规范化管理与改进意见。方法选取某市5所综合医院进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抗菌药物品规、微生物送检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开展临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5所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品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I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门诊两联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指标控制和管理成效良好,但特殊使用级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部分指标效果还有待强化管理。结论开展临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须进一步加强优化和管理,包括强化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职能、建立抗菌药物管理长效机制和奖惩制度等,以推动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抽取四川省某三甲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的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对抗菌药物品种、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费用占总费用比、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接受限制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患者微生物送检率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活动前,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有88种,整治后一直保持在50种。整治活动后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和住院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费用比均小于整治活动前(均P0.05)。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整治后接受限制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患者的微生物送检率也显著高于整治前(均P0.05)。整治后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低于整治前,而术前30 min~2 h用药比例高于整治前(均P0.05)。结论 3年专项整治使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更趋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策略对消化内镜诊疗操作患者围操作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干预效果。方法以某附属医院2019年1—6月行消化内镜诊疗操作的1 0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AMS策略对患者围操作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和干预,措施包括成立组织、完善制度、优化信息系统、宣教与培训、持续干预和监督等。以2017年1—6月行消化内镜诊疗操作的82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操作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抗菌药物品种、联合用药以及用药时长的变化;同时比较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以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干预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4.82%(204/822),干预后为17.10%(172/1 006),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UD方面,干预后为2.18,低于干预前的14.95;联合用药比例、用药时长与干预前相比亦明显下降。AMS策略实施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不合理率低于实施前(P0.001);而操作后感染发生率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AMS策略能够优化消化内镜围操作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21年甘肃省医院临床尿标本分离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 方法 收集甘肃省2021年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临床尿标本病原菌的耐药监测资料,根据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21版标准判断药物敏感性,应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2021年尿标本中纳入分析的细菌共13 980株,革兰阴性菌占76.5%(10 692株),革兰阳性菌占23.5%(3 288株)。男性患者检出菌株占40.5%(5 656株),女性患者占59.5%(8 324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较高,男性患者中>30%。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75%。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10%。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率<2%。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20%,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85%。 结论 不同性别患者尿标本检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均有不同,临床可根据本地区耐药监测情况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抗菌药物滥用导致细菌耐药形势不断加剧,细菌耐药性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介绍不同抗菌药物如何发挥抗菌作用,以及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通透性等方式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为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学者们提出了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协同抗菌策略,以期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方式,降低细菌产生耐药的概率,同时提高抗菌效力。本文从协同抗菌机制出发,对不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协同抗菌作用进行综述,并重点介绍抗菌肽与传统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协同效果,以及在不同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进一步推动抗菌肽等新型抗菌药物应用策略创新,抑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58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对各临床科室送检的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逐年增高趋势,耐药率上升较快的抗菌药物有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分别由2002年的0、8.6%、20.0%增至2004年的9.5%、28.6%、41.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且耐药率逐年增高,在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谨慎选用抗菌药物,以有效控制及减缓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评价某院采取多项举措干预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效果,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2年该院每年4月份和10月份9 823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以2005年的数据为基线,2006-2012年采取培训、考核、监督、反馈及与相关部门合作等多项举措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从2006年的14.20%提高至2012年的92.30%;2006-2009年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偏高(7.00%~9.00%),2010-2012年呈下降趋势,2012年下降至3.20%。2006和2007年该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2005年(基线)基本相似,主要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及其复合制剂、氨基糖苷类;2008-2012年预防使用的主要抗菌药物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及其复合制剂。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59岁)、科室(骨科、普通外科和眼科)和年份(2011和2012年)是抗菌药物使用合格与否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采取多项举措进行干预可提高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减少使用抗菌药物种类,降低联合用药率。  相似文献   

17.
梳理中国儿童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进展, 探讨顶层设计、多学科协作、抗菌药物管理的具体专项要求, 以及评价体系建立中的难点, 并思考应对策略, 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儿童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相关策略, 提升遏制细菌耐药治理效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和多重耐药菌的问题持续存在,但抗菌药物的作用逐渐弱化。在诸多新型抗菌药物中,纳米硒相对低毒性,具有较强抗菌效能。因此,本文从纳米硒的抗菌活性及其影响因素、抗菌机制、改良纳米硒材料的研究进展三个方面对纳米硒材料进行综述,并对纳米硒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与展望,以期为其在抗菌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检出率的变化趋势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应用WHONET 5.6软件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2月某院就医患者CRE的分离率、标本来源、病区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2013—2022年从该院就医患者的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32 320株,其中CRE 1 347株,CRE检出率为4.17%。CRE中居前三位者依次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CRECL),分别占78.10%(1 052株)、7.94%(107株)、7.80%(105株);检出率分别为12.37%(1 052/8 504)、0.58%(107/18 407)、5.36%(105/1 960)。2022年CRE、CRKP、CREC和CRECL的检出率较2013年高(均P<0.05),且2018年检出率较2017年高(P<0.05);其他时间段CRE和CRKP检出率有升高趋势,但变化趋势平稳;CRECL检出率从2020年开始下降,2021年较2020年下降明显(P<0.05),其...  相似文献   

20.
固有免疫系统是微生物入侵宿主的第一道防线,对于人类身体的生存和健康至关重要.抗菌肽是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LL-37是人类唯一一个Cathelicidins家族的抗菌肽,由3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两亲性螺旋肽,已被证明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本文重点归纳总结LL-37的抗菌和免疫调节活性,以及细菌和真菌对其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