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对1例有孟加拉国旅行史的基孔肯雅热病例进行病毒基因特征分析。方法采集患者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基孔肯雅热病毒(CHIKV)和登革热病毒核酸,反转录PCR(RT-PCR)扩增CHIKV结构基因C-E3-E2-6K-E1片段并测序,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基因序列。结果患者血清real-time PCR检测为CHIKV核酸阳性,病毒株编号为QZ0823。 对病毒株QZ0823病毒进行测序拼接后共获得CHIKV 5个结构基因全长,包含3 747 bp核苷酸序列,编码1 248个氨基酸,与参考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9% ~ 99.9%和99.0% ~ 99.9%,对E1和C-E3-E2-6K-E1核苷酸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病毒株QZ0823株与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的东中南非洲遗传谱系流行株进化关系最近。结论来自病例的CHIKV病毒株QZ0823属于东中南非洲遗传谱系,该病例为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2.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是引起基孔肯雅热的病原体,经蚊叮咬传播。近年来,该病毒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并且在印度洋地区造成大规模流行。临床诊断技术的开发对控制疾病蔓延十分重要。目前,CHIKV感染的实验诊断技术主要有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3大类。本文就CHIK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检测西尼罗病毒(WNV)、基孔肯雅病毒(CHIKV)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法,为临床疑似病例的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分别针对WNV CAP基因、CHIKV E1基因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并优化双重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评价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结果:建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可同时检测WNV、CHIKV核酸,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分别达0.999、0.998,灵敏度达10 copies/μL,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结论:建立了同时检测WNV、CHIKV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法,但尚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正>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全球约有40个国家流行,其典型临床症状有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出血和出疹等[1]。我国多为输入性的散发病例[2]。2010年10月在广东省东莞市首次暴发聚集性疫情[3],导致数百人发病。本研究基于前期筛选的CHIKV特异性重组抗原CHIK23[4],采用免疫层析技术建立检测CHIKV IgG抗体的快速检测试纸条,同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诊断输入性疑似基孔肯雅热(CHIK)病例,处置输入性CHIK疫情,防止出现本地感染病例。方法2019年8月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发生一起疑似输入性CHIK疫情。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病毒分离方法检测病例、共同暴露者、接触者血清样本和蚊虫媒介样本,采用Clustal X和MEGA 7.0软件分析基孔肯雅病毒(CHIKV)E1基因序列;根据《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病例血清样本CHIKV核酸阳性、CHIKV分离阳性。分离株属于ECSA基因型,在E1基因区段与2017年中国浙江省输入株MG912993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为100%,与河南省既往输入株MG925665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4%和99.8%。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共同暴露者1人、接触者3人,均无相应临床表现;以病例居住地为疫点进行媒介控制和蚊媒应急监测,疫点布雷图指数由首次监测的9.5降至第3次监测的3.2并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蚊虫媒介CHIKV核酸阴性。结论河南省新乡市辉县输入性CHIK病例由ECSA基因型CHIKV导致,未引起本地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17 — 2019年广州市输入性基孔肯雅热(CHIKF)病例流行特征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E1基因特征,为疫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 — 2019年广州市输入性CHIKF病例流行特征,并以CHIKV的E1基因序列进行同源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广州市输入性CHIKF病例报告40例,其中经广州市中转病例15例(37.50%,15/40),归属广州市处置病例25例(62.50%,25/40)。 报告时间主要分布于5 — 10月,占全部病例的85.00%(34/40)。 所有病例中,男性34例,女性6例;年龄分布为14~68岁,中位数为33.5岁;主要为商务、经商相关人士,占52.50%(21/40)。 病例输入来源国主要为亚洲国家(90.00%,36/40),其余病例均来自非洲(10.00%,4/40)。 CHIKV分离株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34%~100.00% 和 93.82%~100.00%。  结论  5株广州市输入性CHIKV分离株属于亚洲基因型, 应继续加强联防联控机制,重视开展早期诊断并采取正确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促进了生命科学的进步,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基因组与蛋白质结构和序列数据库资源,促进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同时生物信息学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研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6-01文章,检索词“bioinformatics”,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手工检索2000-01/2006-01的相关文章,限定语言为中文,检索词为“生物信息学;基因组;蛋白质结构”以及基因组相关方面的书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及其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从检索资料选取34篇(含2篇中文文献或书籍)关于生物信息学及其应用的文章,进行综述。其中与基因组研究相关的文献4篇,与蛋白质研究相关的文献20篇,其他文献10篇。资料综合:随着人们对基因组和蛋白质研究的深入,对基因表达模式、蛋白质结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分析得到的数据越来越多,为生物信息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同时生物信息学在基因序列比对、大规模基因功能表达谱的分析、新基因的发现与鉴定等方面以及蛋白质序列比较分析、蛋白质空间结构和功能预测等研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DNA和蛋白质的研究。结论: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与生物信息学技术互相推动,并行发展;生物信息学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孔肯雅热是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感染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后再叮咬人类而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它于1952年被首次确认,暴发于坦桑尼亚南部尼瓦拉州,2005年3月在法属的留尼汪岛出现首例人感染病例,并逐渐发展成为该病的大流行.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研究表明,不同试剂盒提取的粪便细菌基因组DNA质量有差别,选择一种操作简便、质量优良的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成为研究者们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目的:比较QIAamp及Biomed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的人肠道细菌基因组DNA质量的差异。方法:收集健康成年人新鲜粪便标本30例,用两种试剂盒分别提取细菌基因组DNA,检测其浓度、吸光度A260/280nm值及提取率,设计乳酸菌属16SrDNA基因特异性引物,以各自所提DNA为模板,进行常规聚合酶链反应,凝胶电泳后比较条带数量、明暗度及密度,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各自所含乳酸菌属的数量。结果与结论:QIAamp试剂盒提取的正常人肠道细菌基因组DNA的浓度、提取率、表达量及乳酸菌属的数量均高于Biomed试剂盒(P<0.05或P<0.01)。说明QIAamp试剂盒提取的粪便细菌基因组DNA质量优于Biomed试剂盒。  相似文献   

10.
大鼠近交系间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国内常用的封闭群品系大鼠(SD与Wistar大鼠)所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并不理想,易产生肝移植耐受.目的:通过二袖套法建立稳定的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方法:实验分为两组:同基因组:Lewis-Lewis 24例;异基因组:DA-Lewis 24例.观察移植后一般情况及移植后存活时间,两组受体分别于移植后3,5,7,10 d随机取3只处死取标本,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组大鼠无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中位生存时间超过100 d,肝脏组织发生轻度形态学改变.异基因组大鼠移植后黄疸明显,中位生存时间为11 d,移植后第7天肝脏组织病理表现典型急性排斥反应(Banff国际标准).同期相比异基因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同基因组(P < 0.001).提示,DA-Lewis是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雄激素受体(AR)基因CAG长度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选取400名年龄60~90岁的老年男性,测定其血脂、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并采用PCR法测定外周血AR基因CAGSTR重复序列长度,根据其AR基因CAG重复次数(>22或≤22)分为长AR基因组及短AR基因组,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CAGSTR重复次数介于16~38间,平均23.1。短AR基因组(SAR)的体重指数(BMI)、WC、FBG均显著高于长AR基因组(LAR)(P<0.05),而HDL显著低于LAR(P<0.0001)。结论:CAG重复次数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但低CAG重复次数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20年天津市宁河区一起急性胃肠炎聚集疫情的病原A组轮状病毒(RVA)的全基因组序列,调查原因及防控措施.方法 对送检轮状病毒阳性粪便标本核酸进行提取,经real-time PCR进一步确证;构建DNA测序文库,采用二代测序法进行测序,合格序列拼接为11条基因片段.对轮状病毒重要VP7、VP4和NSP4等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深Ⅱ度烧伤愈合前及愈合后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基因组中抑癌基因p16第2外显子(exon2)有无缺失及突变。方法:深Ⅱ度烧伤临床标本取材时间:愈合早期为17,21,28d及愈后4,8,18,32个月增生性瘢痕组织,每组5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R)分析方法,动态观察p16exon2有无缺失及突变发生。结果:PCR结果显示,基因组中p16exon2无缺失发生,SSCP分析显示各时间点p16exon2无突变发生。结论:基因组中p16exon2在烧伤愈合早期及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基因组中未发生缺失与突变,在肿瘤中多见的抑癌基因p16exon2缺失及突变不是烧伤瘢痕增生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靶向超声介导VEGF165cDNA基因治疗大鼠心肌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将60只心肌缺血的雄性SD大鼠分为3组:超声介导基因组(采用超声破坏微泡造影剂的方法将VEGF165cDNA基因转染大鼠)、单纯基因组(尾静脉输入同等量携带VEGF165cDNA基因的造影剂)、对照组。每组又分为24h后处死组和14d后处死组,每小组为10只。处死后分别行坏死区中性粒细胞记数,梗死区质量比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缺血心肌中的VEGF蛋白表达,缺血心肌区域毛细血管记数。结果24h处死组:超声介导基因组坏死区中性粒细胞平均为(59.30±7.70)个/高倍视野,单纯基因组为(62.53±7.50)个/高倍视野。14d后处死组:超声介导基因组梗死区质量比明显小于单纯基因组,单纯基因组又明显小于对照组。超声介导基因组有大量VEGF蛋白阳性反应的棕褐色颗粒,而单纯基因组VEGF蛋白阳性反应的棕褐色颗粒少于超声介导基因组。结论超声介导微泡造影剂携带VEGF165cDNA基因能提高基因转染率,促进缺血区毛细血管再生,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对缺血区炎性细胞的浸润也有一些影响,且基因的转染>24h。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鼻咽癌石蜡组织为材料,用Chelex-100法提取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扩增出EBNA-3C片段,以建立快速提取石蜡组织中EB病毒基因组DNA的方法。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30例鼻咽癌石蜡切片组织中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的情况,应用Chelex-100法快速提取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用PCR扩增出EBNA-3C片段。结果:(1)30例鼻咽癌石蜡组织中原位杂交检测EBER全为阳性。(2)用Chelex-100法从30例鼻咽癌石蜡组织中提取了EB病毒基因组DNA并成功扩增出EBNA-3C片段。结论:Chelex-100法是快速提取鼻咽癌石蜡组织中EB病毒基因组DNA的高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很多实验表明超声破坏携基因微泡能增强组织中基因的表达,是一可向组织递送基因的途径.目的:验证超声激活携基因微泡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梗死心肌组织中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9/2008-10在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学研究所和超声医学工程研究所完成.材料: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了质粒构建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构建馈赠,表达24 ku蛋白质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编码区通过PCR扩增后哑克隆至pAdTrace-TO4,该质粒载体还携带有红色荧光蛋白.方法: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单纯基因组和超声介导基因组.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后,超声介导基因组于心肌内注射携基因微泡50μL后行超声辐照,单纯基因组和对照组分别注射50μL携基因微泡和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4周后观察心肌组织中荧光强度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并行血流动力学、微血管密度及血管梗死面积榆测.结果:①超声激活携基因微泡可使心肌内外源基因表达水平提高6倍以上(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单纯基因组血流动力学结果明显改善,但超声介导基因组血流动力学改善更明显(P<0.05);与单纯基因组相比,超声介导基因组血管新生、梗死面积缩小更明显(P<0.05).结论:超声激活携基因微泡能明显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梗死心肌的表达,是治疗心肌梗死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天津市本科学历护士科研能力现状及影啊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天津市4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已取得本科学历的12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本科学历护士的科研能力总分为(50.72±24.73)分,得分指标由低到高依次为软件操作技能、统计学知识、论文写作知识、科研基础知识。影响其科研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护理科研课程、职称、发表论文情况、职务。结论:天津市本科护士科研能力处于中低水平,统计软件操作技能较差,医院应针对其薄弱环节加强科研技能的培训。学校应注重对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培养,重视统计学理论与操作技能的教育,从根本上改变护理科研水平偏低的现状。本科学历护士应充分利用各种学习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8.
背景:DNA模板质量对DNA序列测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为基因组DNA或甲基化DNA测序寻找一种经济,简便的方法。方法:分别采用96管集合板及96孔板提取质粒,并且针对质粒设计一对包含目的片段的引物,扩增后纯化PCR产物,通过以上3种方法制备DNA测序模板进行测序。结果与结论:实验所采用的3种方法对于基因组DNA测序效果无差异(P>0.05)。对于甲基化DNA测序效果,96管集合板法优于其他2种方法(P<0.05)。说明3种方法均适用于基因组DNA的测序,而96管集合板法更适用于甲基化DNA的测序。  相似文献   

19.
目前,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临床与科研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基因组测序技术迅速发展,其在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旨在对基因组及、基因组测序技术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基因组DNA甲基化的水平.探讨其在SLE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抽提SLE患者和正常人DNA,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结果:SLE组DNA甲基化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活动组及SLE稳定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08),而SLE活动组与稳定组之间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2);SLE患者DNA甲基化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无相关性.结论:SLE患者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