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现代医学主张微创切除治疗,但难以解决大肠息肉易发病、可癌变、多复发等问题。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大肠息肉的诊疗新策略,临床可在“辨病-辨证-辨体”的“三辨”诊疗模式基础上,指导患者规避危险因素、阻断癌变风险及调理偏颇体质,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内镜检查及治疗手段,实现大肠息肉的中西医结合精准预防、高效治疗。  相似文献   

2.
身材矮小不仅仅是体型上的问题,而且可能导致相应的心理与精神行为异常。矮小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重组人生长激素皮下注射,但该方法价格昂贵,且很多患儿恐惧天天注射,配合性差。通过中医治未病理论分析与实践总结,得出中医治疗儿童身材矮小的切入点及方法,并制订了一套能发挥中医药优势的辨证治疗体系,为身材矮小患儿提供一套简便、价廉、效佳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和体质学说与亚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病"的涵义应指健康、亚健康、已病防变等内容;"上工治未病"是最先进的医学观。亚健康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亚健康的证候与中医体质学息息相关。了解个人不同体质,并以治未病理论出发改善体质,从而来维护健康,是当今最富魅力、最具有前景的新领域,也是中医学展示特色和优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体质学说作为体现治未病理论的一种学说,在临床疾病的防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性感染是妇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具有潜在感染率高、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在HR-HPV持续性感染中的应用,通过纠正偏颇体质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可以提高对HR-HPV持续性感染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文中记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指导思想,倡导无病先防,重在预防。通过养生来预防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定期进行体检,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6.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多发生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其性缠绵难愈,严重者可诱发贫血、引起感染、影响生育,甚者导致癌变,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女性扮演着多重角色,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大,此时女性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心理的变化,患病概率愈发提高。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文中记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指导思想,倡导无病先防,重在预防。通过养生来预防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定期进行体检,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8.
《光明中医》2021,36(19)
目的 探索大肠息肉发病与中医体质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大肠息肉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基本信息、中医体质、饮食结构、吸烟等方面采用单多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比较2组各个因素之间的差异。结果 吸烟、胆囊息肉、肥胖、蔬菜摄入量、水果摄入量、油类摄入量、平和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在多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分别为2. 451、4. 420、2. 553、0. 282、0. 473、17. 583、0. 268、5. 613、13. 093、2. 731。结论 吸烟、胆囊息肉、肥胖、油类摄入量、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可能是引起大肠息肉的危险因素;而蔬菜摄入量、水果摄入量、平和质可能是大肠息肉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添文  陈延 《中医药学刊》2010,(7):1562-1564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特点。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大肠息肉患者症状分析总结,从而得出其中医证型特点。结果:大肠息肉患者单纯证型仅占16.5%;复合证型占83.5%,其中两种证型复合占57.8%,3种证型复合占25.6%,其中涉及血瘀内停证的患者有80例,涵盖率73.4%;而大肠湿热证则以71例次之,涵盖率65.1%;脾胃虚弱证有66例,涵盖率60.5%。结论:本研究提示脾胃虚弱、大肠湿热是产生大肠息肉的重要病理基础,且日久致血瘀内停,三者共同致病,产生大肠息肉,故临床证型上以二证或三证相兼为主。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中医体质理论防治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证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症状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在我国有1.2亿人,约占我国人口的10%,约占全世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1/3以上。这部分人除可作为传染源,通过一定途径感染正常人群外,持续携带的病毒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发展为乙型肝炎的可能性,不但给这些人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且可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同时给工作安排和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据统计,超过9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其肝脏的炎性表现和纤维化程度呈进行性发展趋势,而且这部分人即使存在肝功能的轻度波动,并不能从主观症状上明显地体现。但乙肝病毒携带者直接以肝硬化失代偿或肝癌的诊断出现在医…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是中医学中最具影响和最有特色的学说思想之一,一直以来被国际社会评价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现将中医体质学说的内容与"治未病"的思想有机结合,责之于体质与疾病不可分割的关系,体质决定着发病与不发病,体质决定病情的转变与预后,所以辨易感人群,辨各类不同体质变化,调整改善体质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是中医体质学说必将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本文首先分析未病本旨,然后阐明未病的3种状态,即无疾之身、隐而未发、发而未传;探讨治未病的渊源,进而从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等5个层面剖析了治未病的内涵,为进一步研究和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复发性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探讨中医体质分型与复发性大肠息肉发病的关系,为复发性大肠息肉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依据及帮助。方法:对97例患者进行体质量表问卷调查,分析复发性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结果:97例患者中,气虚质或有气虚质倾向最多,共48例(占48.5%);湿热质或有湿热质倾向次之,有29例(占29.9%);复发1次的以气虚质或有气虚质倾向为主(占57.3%),复发2次及复发3次以上的以湿热质或有湿热质倾向的为主(分别占66.7%、71.4%)。结论:复发性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以气虚质和湿热质为主,湿热质可能更容易出现息肉复发。  相似文献   

14.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已经过近30年的蓬勃发展,中医学历来强调"治未病",按照中医体质学说,中医"治未病"可着重从调整体质入手,通过改变体质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体检人群进行体质辨识和经络特点研究,为该类亚健康患者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中医体质量表对体检者进行体质调查,随机抽取200名单一体质者,并对各体质者进行经络检测.结果:200名体检者中,平和体质59名,偏颇体质中以湿热体质为主,其次是气虚、痰湿体质.经络能量以肾经、三焦经、胃经偏虚,肝经、胆经、脾经、...  相似文献   

16.
湿疹是临床最常见的皮肤科疾病之一,是一种累及全世界数百万人的慢性炎性疾病,多与变态反应有关。中医中药治疗湿疹具有独特优势,疗效明显,且不易复发。本文从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运用"肤-体相关论"指导湿疹防治的重要临床意义,指出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理论对于与体质密切相关的湿疹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介绍,得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亚健康状态防治的效果。结果:中医治未病思想采用改善生活方式、调节心理、实施运动治疗及按摩等方式能够收到防治亚健康的效果。结论:对于亚健康的防治,要遵循中医指导理论,促进人们积极培养健康的行为、生活、学习方式,进而远离亚健康。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这一超前的理念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无症状疾病(如恶性肿瘤、无症状中风等)的增加,死亡率明显上升,对人类生命与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在无症状疾病诊治中贯穿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延缓和减少其发生,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是将人体与自然、社会相联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预防、诊治和康复的医学体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中医的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的整个过程中。目前,慢性病发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影响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如何运用中医药来防治慢性病是摆在医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并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因此,开展大规模人群冠心病防治已刻不容缓."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