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梳理古籍文献中“心中风”的内涵、病机以及治疗,以期为临床病毒性心肌炎、癫痫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佐。[方法]基于第5版《中华医典》数据库,查阅古籍文献中关于“心中风”的论述,分别从“心之义”“中之音”“风之义”三个角度辨析”心中风“的具体内涵,并概括其临床症状、病机和治疗,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结果]中医学之“心”乃五脏六腑之大主,不仅具有主血脉之功,尚具主藏神之能,同时部分古代医家常以“心”来代指中焦脾胃。中医学之“风”则有外风与内风之别,内风多因情志而生。故笔者基于古今文献相关论述,简要阐析“心中风”之不同内涵,其中包括血肉之心中风、神明之心中风以及其他心中风。血肉之心中风和其他心中风多由外风所致,神明之心中风可因外风或内风引起。血肉之心中风治疗以祛风药为主,佐以益气养血之药;神明之心中风则以安神药为主。[结论]血肉之心中风、神明之心中风及其他心中风分别与现代医学之病毒性心肌炎、神经系统疾病、胃肠疾病甚为相似,或可依据古籍文献为此三类疾病的临证组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总结名老中医王新志教授从胆论治情志病的独特观点和经验运用。根据胆的中医学生理功能和特性,提出“心神-胆-脏腑”轴主导情志的产生和变化,认为胆失决断是情志病的关键病机。倡导临证从胆分型论治,根据临床表现将情志病分为胆气不升型、少阳不利型、胆实热盛型、胆怯不足型和心胆失决型;以调整心、脾、肝、胆、肾等脏腑功能为基本原则,运用补脾益肾、升提胆气、和解少阳、清泄胆热、温阳益气、重镇安神及化痰逐瘀等治法,强调心胆共治、肝胆同调,使得心神安位、胆复决断、情志和畅。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从胆论治探析朱玉针灸系(730000)关键词冠心病,胆,胆心同病冠心病临床多属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之病,其发病所涉及的脏腑多为心、肝、脾、肾。在冠心病发病所影响的诸脏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胆。因胆病而导致的心病临床并不鲜见,现代医学谓之“胆心...  相似文献   

4.
张晓春教授认为乳腺癌的病机主要为“心失神明,肝失疏泄”,因而以“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为治疗大法,辨证与“辨期”相结合,扶正、祛邪因人制宜。遣方用药习惯于攻补兼施,以平消平补为主,慎用滋腻之品,主张于补益药中配伍理气之品,使补而不滞,防止留邪之弊。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并以全面功能康复为目标,结合食疗、针灸、药物、气功等中医特色康复疗法,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利胆排石扩冠治疗胆心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胆心综合征患者行抗炎、利胆、手术取石、扩冠等治疗(观察组)及单纯采用抗炎、利胆治疗(对照组),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心综合征的病机是胆系疾患引起冠脉供血不足,胆管疾病与扩冠措施“双管齐下”是治疗胆心综合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论神与脏腑的关系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是指人体的全部生命活动及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最为高级的机能,其功能的完成要由多个脏器参与,心作为“君方之官”,是脏腑的核心,与神明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神虽分属五脏、与胆相关,但统主于心、寄于脑。各脏器密切配合,协调为用,共同完成神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黄元御在脏腑气机升降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胆之“甲木下降”与全身脏腑气机升降有密切的关系。胆为甲木,化气相火,一气周流,肺、肾、心、肝乃至胃家和膀胱等,其生理功能正常发挥,无不与胆之甲木下降、相火潜藏有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甲木不降,克胃土,则胃气上逆,胆之相火扰心火则心君躁烦,甲木、相火逆升刑肺而致咳嗽和鼻渊,相火不藏于肾导致源泉失温、生气绝根,胆气不降易致肝木不升、郁结生风。因此在治疗上,降甲木、潜相火,乃是针对气机逆乱而从胆论治的治疗大法。探讨甲木下降的理论,可以补充丰富脏腑升降制克理论,对《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提出新的诠释,并为临床提供较新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胆心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及对心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心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心电图变化关系及对心脏的影响。方法:对193例胆心综合征患者分别进行针对心脏及胆系疾病的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心电图STT改变及心律失常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胆心综合征患者经过针对胆病治疗(手术切除胆囊或给予消炎、利胆、解痉等治疗)后,心脏情况及心电图较前显著改善(P<0.01),而对患者进行针对心脏的扩张冠状动脉抗心律失常等药物治疗,疗效较差。结论:有胆系疾病的心脏病患者注意是否为胆心综合征并早期进行胆囊切除术及给予消炎、利胆、解痉等针对胆系疾病的治疗,以使相关症状消失或减轻,心脏功能及心电图得到改善,避免心脏发生不可逆转的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胆胀病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或伴见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西医以抗菌消炎为主 ,但往往疗效不佳 ,故病人常常因疗效不显而求治于中医。中医治疗多以行气解郁为主 ,效果亦不甚理想。范国教授则认为 :胆胀病发病虽表现为“疼痛拒按”等实象 ,但其病机多因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胆气升发受限 ,胆汁排泄障碍而发病 ,或因饮食不节 ,劳倦过度 ,使脾胃功能受损 ,升降失常 ,胆气不升 ,胃气不降 ,胆胃不和而发 ,究其根本是先有外、内因损伤肝、胆、脾脏 ,而后发为该病。其病性属…  相似文献   

10.
胆胀是一个常见的病证,其形成虽有不同的病因病机,但总的病因病机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临床辨证大多属里证、热证,但总不外科实证和虚证两大类,实证不离过食油腻之物,与外感湿热毒邪、情志不畅有关,治宜清胆利湿,行气泄结为主,方用大柴胡汤加减;虚证则因久痛入络,损其肝阴,脾气不运,气滞血瘀,治宜滋阴清热,疏肝止痛为法,方用一贯煎为主加减,而“不通”二字又是本病病机中的关键,故虚、实二证,通下之药在所必用,以经常保持二便通利为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胆在人体精神情志活动和气机调节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六经辨证中胆的重要地位的理论阐述,探讨了《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提出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句话的准确、合理的涵义,认为此言与人们惯常认识的“·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经义是不相矛盾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所指的“胆”是对应于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中的情志、功能、位置而言,体现中医学理论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了胆的重要生理功能及作用,又体现了与整体的联系,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医学入门》中首次记载脏腑别通理论,明确提出了心与胆相通。通过文献分析认为心与胆在以下八个方面存在联系:经络旁通,共同循行;甲木丁火,父子相生;君相互助,各安其位;心主胆断,条畅神志;畅达气机,心胆气降;心血胆精,共荣须发;胆心相接,怀胎经养;现代医学,解剖相连。对现代心胆相通理论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胆心综合征是指由胆道疾病所引起的心脏症状及心电图异常表现的综合征。当胆道疾病治愈后则心脏症状表现好转或恢复正常。由于胆管、胆囊疾病的高发,胆心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临床上确诊率并不高闼。我院近年来发现该病16例,其中13例即误诊,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胆心综合征是指由胆道疾病所引起的心脏症状及心电图异常表现的综合征。当胆道疾病治愈后则心脏症状表现好转或恢复正常[1]。由于胆管、胆囊疾病的高发,胆心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临床上确诊率并不高[2]。我院近年来发现该病16例,其中13例即误诊,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凡精神疾病,诸如癫证、狂证、郁证等,虽致病之由不一,临床表现多端,但究其病机,或肝郁化火,或痰火互结,终必扰心,致心窍被蒙,神明逆乱。“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也”。所以治疗精神疾病,必须抓住“心经郁热”“神明被蒙”这一病理关键,清透心经郁热以治其本,方可获效。笔者常以栀子豉汤为基础,或合小承气汤,或合涤痰汤,随症加味,灵活化裁,用于治疗多种精神科疾病,每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医理论体系中,胆既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贮藏精气又疏泄精汁,同时又"主决断"参与调节人的情志活动.肝气郁滞,胆失疏泄;胆气虚陷,升发不及;病邪阻滞,腑气不通,都可影响胆的功能从而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胆病治疗以通利为主,但胆气虚陷又当益气升提以助疏利.  相似文献   

17.
1释义 心脑病证是由于情志所伤,禀赋不足,年老体虚,久病失养等引起心脑功能失常和病理变化的一类病证。心具有主神明,主血脉之功能,《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脑为髓海,称精明之府,李时珍曰“元神之府”。故而,心脑病证的特征为血脉运行障碍和意识精神活动异常,具体表现为心悸、胸痹心痛、眩晕、中风、失眠、痴呆、痫病、癫病、狂病等病。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性胆心综合征7例治疗体会解放军第四医院王福升,王秀英胆心综合征是老年人胆道病的一种特殊疾病,我科临床收治胆心综合征7例,经手术治疗痊愈出院。现就临床诊断治疗体会总结如下:资料本组病例7例,男性4例,女性3例。60岁以上5例,55岁以上2例。占同期...  相似文献   

19.
心,肾,肝在老年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老年性痴呆病理特征为本虚标实。“肾精”是“脑神”的物质基础,心主神明,心肾相交则阴精上承,阳气下藏,神明得用。肝郁多致瘀血痰浊,损及心神而致呆病。肝、心、肾关系密切,心肾相交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疏肝、滋肾养心、交通心肾是治疗痴呆的大法。  相似文献   

20.
略论“胆气通于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气通于心”的理论早在《内经》中就有一定的认识,指出心与胆在经脉络属上有直接关系,生理上相互影响,病理上相互联系;但未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直到明代李中梓才明确提出“心与胆相通”。现代临床亦有诸多胆心相关的案例报道,说明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其中胆心在生理上都是司降的,心火的司降与胆气的疏泄通降相辅相成;“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与“十一脏取决于胆”又是二者密切相关,值得探讨。当然,从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