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并分析后踝撞击综合征(PAIS)MRI影像特征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7年5月临床疑诊PAIS病人117例,其中男62例,女55例,年龄17~72岁,平均(40.4±12.2)岁,均行MRI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副三角骨、副三角骨骨髓水肿、副三角骨囊变或/和硬化、距骨后突过长、距骨后突骨髓水肿、距骨后突囊变或/和硬化、后踝滑膜炎、后踝关节腔积液、距骨后缘骨髓水肿、踇长屈肌腱鞘积液及后踝软组织肿胀共11个影像征象与PAIS诊断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117例病人中41例(35.0%)经临床确诊为PAIS,其中副三角骨24例,副三角骨骨髓水肿13例,副三角骨囊变或/和硬化3例,距骨后突过长17例,距骨后突骨髓水肿7例,距骨后突囊变或/和硬化1例,后踝滑膜炎38例,后踝关节腔积液40例,距骨后缘骨髓水肿12例,踇长屈肌腱鞘积液14例,后踝软组织肿胀10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副三角骨、副三角骨骨髓水肿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副三角骨骨髓水肿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OR)为0.302(95%CI:0.108~0.839),P=0.022]。结论副三角骨骨髓水肿是PAIS诊断的影响因素,副三角骨出现骨髓水肿可高度提示病人患有PAIS。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踝关节Hepple V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影像学特点,包括病灶位置、大小等形态学数据,并根据关节镜下表现进行分级。方法:2009年3月至2014年6月,我院入院的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术前进行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及MRI检查,分别根据Loomer改良标准及Hepple标准进行分型。在PACS系统上应用测量软件工具分析107例Hepple V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影像学特点:确定病灶位置、测量其前后径、左右径及深度。所有病患踝关节均进行关节镜探查,并进行病灶分级。结果:107例Hepple V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8岁(15~63岁),其中男性77例、女性30例。其中67例X线有阳性发现,V型为31例。在MRI冠状位上:23例病灶位于外侧,12例位于中部,72例位于内侧;在MRI矢状位上:10例位于前部,74例位于中部,23例位于后部。病灶骨髓水肿平均大小为:前后径13.3 mm、左右径11.4 mm、深度11.7 mm;囊肿的平均大小为:前后径7.8 mm、左右径7.3 mm、深度6.8 mm。关节镜探查距骨骨软骨损伤分级:C级26例、D级73例、E级7例、F级1例。结论:Hepple V型距骨骨软骨损伤在MRI冠状位上多位于距骨内侧,在MRI矢状位上多位于距骨中部,关节镜下表现以D级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与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0例SAIS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9例, 女21例;年龄24~48岁[(34.3±9.8)岁]。左肩19例, 右肩11例。15例仅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单纯肩峰成形组);15例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 术后向肩峰下间隙注入4 ml PRP(肩峰成形联合PRP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和肩关节主动前屈、外展、内旋及外旋活动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12个月[(9.0±2.6)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周肩峰成形联合PRP组VAS为(1.5±0.5)分, Constant-Murley评分为(80.3±6.2)分, 低于或高于单纯肩峰成形组的(2.5±0.7)分、(58.1±7.6)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0月,11例(男8例,女3例)晚期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年龄45~67岁,平均56岁;9例为外伤引起,2例为习惯性扭伤。均采用关节镜行踝关节融合术,镜下清除踝关节内增生肥厚滑膜,磨削胫骨及距骨表面的关节软骨及其硬化骨,取出游离体,并以两枚松质骨螺钉固定踝关节于屈曲0°,外翻5°~10°,外旋5°~10°及距骨轻度后移位。术后平均随访26周(20周~32周),分别采用Mazur评分系统及Angus and Cowell评价标准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结果:11例患者术前Mazur评分平均49.5分,术后平均86.7分(P<0.05)。11例患者术前Angus and Cowell评价标准为差,术后8例优,2例良,1例差(即踝关节未融合患者)。术后患者完全融合时间为11.2周(8周~16周)。融合率为90.9%。1例未达到骨性融合,进行对症治疗未见骨质融合倾向遂取下螺钉并清理钉道溶解骨行自体骨植骨外固定架固定。术后14周时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关节镜下行踝关节融合术是治疗晚期创伤性关节炎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花龙  严坤  刘修信 《兵团医学》2016,50(4):22-25
目的:对于髓芯减压自体骨髓血移植联合非结构性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在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85例99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了髓芯减压自体骨髓血移植联合非结构性植骨治疗.术后随访病人髋关节症状、影像学改变以及Harris评分.结果:85例共计99侧,其中双髋14例(28侧),单髋71例(71侧),64例获得随访(74侧),21例失访(25侧).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较前好转者53侧,股骨头塌陷21侧,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进展,之后均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结论 髓芯减压自体骨髓血移植联合非结构性植骨手术难度较小,各级医院开展要求水平并不高,治疗费用低,出现术后并发症年限较晚,即使后期股骨头塌陷,仍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补救,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一种可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局麻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手术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8月我科54例踝关节距骨骨软骨损伤病例,均在局麻下行关节镜探查、关节软骨成形手术,总结手术护理的方法与重点注意事项。结果:本组54例患者均在局麻下成功完成关节镜手术,术后患者AOFAS评分包括疼痛、自主活动、最大步行距离、地面步行、反常步态等都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护士满意度评分为98.5±7.6,术中均能积极配合手术,手术顺利,安返病房。结论:手术室护士术前认真评估患者情况、精心的心理护理以及术中认真配合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辅助下足踝关节融合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足踝关节融合术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4年7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13例,距舟关节融合术8例。男15例,女6例;年龄32—68岁,平均41岁。其中踝关节粉碎性骨折伴创伤性骨关节炎6例,地方性大骨节病7例,距舟关节炎8例;左足9例,右足12例。镜下清除踝关节和距舟关节增生肥厚的滑膜和纤维瘢痕组织,磨削骨赘,切除胫骨端、距骨穹隆和内外侧踝穴的软骨和软骨下骨,进行自体骨植骨。为保证骨对骨的密切接触需进行内固定。结果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关节无肿胀和疼痛,行走步态和功能明显改善,X线片显示骨性融合。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进行踝关节和距舟关节融合,不仅创伤小、视野清晰、操作简便,而且不破坏周围结构,有利于融合并保留踝穴轮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植骨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5例胫骨外侧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研究组采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植骨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及术后疗效。结果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愈合迟缓病例;研究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Lysholm评分、雍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疗效分布、总优良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经皮植骨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较传统切开复位手术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同时缩短患者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心减压植骨联合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疗效。方法:根据ARCO的骨坏死分期标准,选取I~Ⅱ期病人28例,其中进行中心减压植骨联合干细胞移植的治疗组15例,单纯中心减压植骨的对照组13例。治疗组经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集及分离、中心减压注人造血干细胞以及松质骨植入几步完成,而对照组仅进行中心减压。结果:在术后18个月随访中,治疗组髋关节疼痛指数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对患侧髋关节行磁共振检查和Harris评分,治疗组评分从55.91&#177;9.70上升为81.98&#177;10.95,而对照组从56.75&#177;7.65上升到67.14&#177;10.95,两组比较治疗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O.01)。结论:中心减压植骨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安全、有效,但还需要进行大样本及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改良由外向内股骨骨道建立技术与由内向外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3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53例PCL断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17例;年龄21~58岁[(37.2±12.5)岁]。右膝29例,左膝24例。患者均行关节镜下微创PCL...  相似文献   

11.
高原地区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颅脑损伤患者经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藏军区总院2007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67例经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的高原地区颅脑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去骨瓣减压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类型和发生率以及相关临床因素.结果 35例(21.0%)减压术后6个月内死亡.78例(46.7%)发生去骨瓣减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39例(23.4%)出现≥2种并发症.在术后并发症中,脑膨出的发生率最高(26.9%),其次是硬膜下积液(25.1%).入院GCS评分低和年龄高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结论 高原地区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最常见的相关并发症为脑膨出和硬膜下积液.术者应考虑GCS评分和年龄等危险因素,预防和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并发症,改善高原地区颅脑损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改良岩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磨除面神经管,行面神经管减压术,释放水肿面神经解除压迫以治疗岩骨骨折致外伤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按照Yagihara分期方法,本组均为外伤后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Abdil提出的经岩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技术磨钻磨除岩骨面神经骨管行水肿面神经减压术15例,结合激素冲击治疗,并对其临床资料和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与同期传统中医保守治疗+激素治疗12例作对比。结果急性期手术组患者面神经麻痹Ⅰ级恢复8例(53.3%),较对照组效果明显(P〈0.05)。术后无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入路有较好的面神经管减压作用,磨除面神经管较其他入路更简便、安全,可充分显露面神经管,并充分减压,辅助激素治疗可以释放水肿面神经压力,提高术后疗效,是外伤性面神经麻痹经骨管手术治疗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内踝截骨、胫骨带骨膜骨移植治疗距骨内侧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采用内踝截骨、病灶清理、胫骨带骨膜骨移植治疗距骨内侧骨软骨损伤28例。术中经内踝截骨,显露内侧距骨顶,清理碎裂软骨,去除病灶及囊肿,自同侧胫骨钻取带骨膜骨柱,采取打压固定技术将骨柱植入受区钻好的孔中,固定内踝截骨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踝关节X线片、MRI,在PACS系统测量比较距骨骨软骨损伤水肿区域的左右径、前后径及深度变化,比较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本组共23例患者获最终随访,随访时间15个月(10~28月),X线片证实术后平均11周(9~14周)内踝截骨端愈合,MRI检查显示患者术后病灶骨髓水肿区域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例患者形成软骨组织稍高于周围关节软骨,2例患者软骨下骨囊肿未完全消失,6例取内固定时行关节镜检,其中5例移植物与周围关节软骨愈合良好,表面被软骨样组织覆盖,其色泽、光滑度等与周围软骨面差异较小,患者AOFAS踝与后足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未见供区疼痛、伤口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对于Ⅲ~Ⅴ期距骨骨软骨损伤,经内踝截骨、病灶清理、胫骨带骨膜骨移植可修复软骨缺损,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关节镜探查术联合自体半腱肌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治疗踝关节反复扭伤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关节镜探查术联合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踝关节外侧不稳23例.结果 除1例失访外,余22例均按指定时间(术后3、6、12个月)返院复查,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定,术前30-79(49.18±11.28)分,术后3个月75-100(83.82±6.42)分,术后6个月76-100(92.73±5.27)分,术后1年76-100(92.91±5.21)分,随访期间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或其他并发症.结论 采用关节镜探查联合自体半腱肌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治疗踝关节不稳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胫骨近端高位截骨术治疗老年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0 年 4 月至 2022 年 4 月开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94 例老年膝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 (47 例) 和对照组 (47 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胫骨近端高位截骨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 t = 4.451, P< 0.001); 术后 6 个月, 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Lysholm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 t = 11.199、10.774, P 均<0.001); 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健康调查量表 36 (SF-36) 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 t = 3.330、3.527、3.350、3.682、3.633?3.514、3.473、3.410, P 均= 0.001)。结论 与单纯行关节镜下清理术相比, 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胫骨近端高位截骨术虽会延长老年膝关节炎患者住院时间, 但却能明显减轻远期疼痛程度, 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经皮穿针空心螺钉内固定融合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4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2例严重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8~68岁,平均45.6岁.均为单纯距下关节病变,经保守治疗、疼痛控制无效,选择关节镜下经皮穿针空心螺钉内固定的距下关节融合术.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表进行临床随访,同时,采用X线摄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1.2个月(6~48个月).12例患者AOFAS术前评分(54.67±5.28)分(43~61分),术后末次随访评分(89.17±3.56)分(78~95分),优良率为93%.术后X线片显示,11例距下关节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12.4周(9~15周).1例出现骨不连,行走后外踝下方疼痛,给予石膏靴固定制动3个月后复查X线片,距下关节骨性融合.结论 关节镜下经皮穿针空心螺钉内固定融合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椎弓根打压植入含富集骨髓的同种异体骨联合后路内固定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0例Ⅲ期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57~79岁[(67.7±6.1)岁]...  相似文献   

18.
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的MR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MRI对骨挫伤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5例x线平片未显示股骨和胫骨骨折但MRI显示有外伤性骨髓水肿的膝关节外伤患者,MR检查时间为外伤后1-3d,采用膝关节专用线圈,快速SE(FSE)序列,T,WI、T2WI、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脂肪抑制,行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斜矢状面扫描,层厚3min,层间距0.5mm。根据骨髓水肿的分布,将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分成5类:轴向旋转性损伤、夹击损伤、仪表盘式损伤、过伸型损伤和髌骨外侧脱位。其中48例行关节镜检查。结果145例中MRI显示轴向旋转性损伤43例,夹击损伤53例,仪表盘式损伤40例,过伸型损伤9例。骨髓水肿在PDWI或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为片状地图样高信号,在T1WI上为低信号,边界不清。48例行关节镜检查,发现前交叉韧带撕裂11例,后交叉韧带撕裂13例,半月板撕裂22例,5例MRI诊断半月板撕裂而关节镜未能显示,MRI诊断与关节镜诊断结果符合率为89.6%。结论MRI可以准确显示膝关节骨挫伤的部位和范围及膝关节附属结构的损伤,推断其受伤机制,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应作为常规检查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Ⅰ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I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 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3月采用前路及后路联合减压术治疗颈椎OPLL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2—55岁,平均48.2岁。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30个月。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术后评分提高了1~8分,平均4.5分,术后症状改善率4/8。结论 采用Ⅰ期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成形前路钢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OPLL具有病灶切除彻底、减压完全、安全有效的特点,是目前治疗该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回顾分析75例重型颅脑损伤( SCCI)的临床资料,采用改良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术(改良组,37例)及标准切口大骨瓣减压术(标准组,38例)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改良组良好,轻残率较标准组提高,重残率下降,治疗更个体化,而且同样能达到充分显露病灶和有效减压的目的,建议基层医院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