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古今湿疹中医内治处方文献进行收集,通过频度分析总结治法及方药特点,以探讨湿疹中医内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整理的方法,从《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及维普医药信息咨询系统中湿疹中医外治处方合计共884首。对所选文献进行治则治法、方剂统计及药物整理分析,并总结归类,观察各药物、证型引用频次及所占比例。结果:(1)湿疹内治法以清热燥湿,健脾、滋阴养血为主;(2)用药以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为主,以白鲜皮,苦参,当归,甘草,生地等为核心药物;(3)湿疹内用药物药性以寒性为多,药味以苦、甘为主,归脾胃二经频率最高;(4)方剂中毒性药物的使用,以古代方剂明显,但明显低于无毒药物。(5)常用剂型为汤剂;(6)常用药对为白鲜皮、苦参。结论:清热燥湿、健脾除湿、滋阴养血是湿疹内治三大治法,这与湿疹分型不谋而合,完全体现了本于病机、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方案。自拟方白鲜皮,苦参,地肤子,防风、茯苓、苍术、鸡血藤、甘草作为基本构架,急性者可加入黄柏、连翘、马齿苋,亚急性者可加入薏仁、白术、陈皮,慢性者加用生地、当归、丹参,常用剂型为汤剂口服。  相似文献   

2.
湿疹中医外治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古今湿疹中医外治处方文献进行收集,通过频度分析总结治法及方药特点,以探讨湿疹中医外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整理的方法,从《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及维普医药信息咨询系统中湿疹中医外治处方合计共838首。对所选文献进行治则治法、方剂统计及药物整理分析,并总结归类。观察各药物、证型、引用频次及所占比例。结果:①湿疹外治法以清热、燥湿、祛风为主;②用药以清热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解表药等为主,以苦参、黄柏、白鲜皮、黄连、冰片、枯矾、苍术等为核心药物;③治疗湿疹外用药物主要药味以苦、辛二味为主,药性以寒性为多;④常用药对为苦参、黄柏;⑤常用剂型为溶液;⑥有使用毒性药物,以古代方剂明显。结论:清热燥湿、祛风止痒是湿疹外治的一大治法,同时湿疹外治处方辨证有多样性;外用药也需要辨证论治,立足病机;自拟方黄柏、苦参、白鲜皮、蛇床子、枯矾可用于急性湿疹治疗,常用剂型为溶液剂,多采用冷湿敷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相关性瘙痒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建库至2023年3月31日收录的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相关性瘙痒的文献,根据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后确定最终纳入文献,提取有效处方,录入Excel2019建立方药数据库,使用Excel2019、SPSS Modeler 18.0、Origin2021、Gephi0.10软件对处方药物进行频次统计、性味归经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103首有效方剂,涉及133味中药。用药总频次为978,频次≥10的药物共28味,前10位依次是白鲜皮、地肤子、苦参、当归、蛇床子、大黄、川芎、土茯苓、防风、荆芥。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物归经以肝经、心经、胃经、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34组常用药对。聚类分析得到4个聚类方。结论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相关性瘙痒以疏风清热、燥湿止痒、养血祛风为主,常用药物有白鲜皮、地肤子、苦参、当归,常用处方多以蛇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刘爱民教授治疗湿疹的用药规律。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刘爱民教授门诊治愈的130个湿疹医案(包含方剂298首)进行数据挖掘,得出药物频数及药物组合、药物性味归经、药物的关联度等用药规律。结果: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刘爱民治疗湿疹的用药规律:(1)药物以温性和寒性为主,二者频数比为1.28∶1;(2)药物以苦、辛、甘味药为主,占比达98.6%,且三种药味之比接近1∶1∶1;(3)药物归经以肺、脾、胃和膀胱经为主;(4)处方药味数多为12味左右,药方精炼。使用频数为90以上的药物有:黄柏、白鲜皮、防风、苍术、薏苡仁、陈皮、柴胡、甘草、麻黄、黄芪、茯苓、赤小豆、桂枝等。常用药物组合:(1)黄柏、白鲜皮;(2)黄柏、薏苡仁;(3)黄柏、苍术;(4)白鲜皮、苍术;(5)黄柏、防风等。常用药对:茯苓-当归,厚朴-干姜,茯苓-白扁豆,炒白术-麻黄,苍术-甘草等。核心药物组合有:牡蛎-柴胡-黄芪,黄芩-川牛膝-蜈蚣,炙甘草-甘草-薏苡仁,荆芥-茯苓-防风,白芍-黄柏-生姜等。新处方有:(1)牡蛎,柴胡,黄芪,砂仁,白扁豆;(2)黄芩,川牛膝,蜈蚣,山药,鸡内金;(3)...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外治湿疹的中药复方专利用药规律,为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4月1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关于外治湿疹的中药复方专利,录入Excel 2019进行选录,借助SPSS Modeler 18.0软件、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网状图展示。结果 通过筛选共纳入中药复方专利142项,涉及中药445味。单味中药苦参71次(50.00%)、黄柏53次(37.32%)、蛇床子51次(35.92%)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味中药。中药功效以清热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以平、寒、温为主,药味以苦味、辛味、甘味为主,主要归属于肝、肺、胃经。高置信度关联规则有“苦参-地肤子,白鲜皮、苦参-黄柏,白鲜皮、苦参-百部”等。聚类分析得到7类“苍术、牡丹皮、地肤子”、“防风、白芷、紫草”等。结论 中药复方专利外治湿疹有规律可循,以清热除湿、祛风止痒为基本原则,符合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皮肤瘙痒是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主观感觉,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甚至是皮肤科患者的唯一主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研究通过收集张冰教授治疗皮肤瘙痒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构建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张冰教授治疗皮肤瘙痒的用药经验。共收集处方147首,分析出20个使用频次34及以上的药物、20个高频次药物组合,挖掘出14个核心组合及7首新处方。使用高频次药物为地肤子、白鲜皮、桑白皮等,高频次药物组合为"白鲜皮-地肤子""白芷-川芎""赤芍-白芍"等,核心组合有"荆芥-防风-桂枝""牛蒡子-蝉蜕-鱼腥草""野菊花-地肤子-白鲜皮"等,形成新处方"荆芥、防风、桂枝、威灵仙、刺蒺藜、白鲜皮""黄柏、金银花、苍术、野菊花、地肤子、白鲜皮""牛蒡子、蝉蜕、鱼腥草、瓜蒌"等。结果表明张冰教授治疗皮肤瘙痒用药经验以祛风止痒、清热燥湿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中药熏洗治疗阴道炎用药规律。方法:检索收集从建库至2023年2月24日的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收录的中药熏洗治疗阴道炎的临床随机对照文献,构建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性味归经和功效类别,并进行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有效处方156首,涉及中药123味,药物累计使用1 344次。苦参、蛇床子、黄柏、百部、白鲜皮、地肤子等23味为中药熏洗治疗阴道炎的高频药物;药性以平、温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经、肺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获得高频核心药对组合为蛇床子-苦参,3味药组合为蛇床子-黄柏-苦参,4味药组合为黄柏-地肤子-蛇床子-苦参,5味药组合为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黄柏-苦参,6味药组合为白鲜皮-地肤子-百部-黄柏-蛇床子-苦参。聚类分析获得3组具有关联性的药物组合;药物复杂网络分析获得苦参、蛇床子、黄柏、地肤子、白鲜皮、土茯苓、百部等7味中药为中药熏洗治疗阴道炎的核心处方。结论:中药熏洗治疗阴道炎以清热药、补虚药和利水渗湿药为主,以...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探讨急性湿疹外洗方剂组方的规律,进而揭示近年来急性湿疹外治法中医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和整理近10 a治疗急性湿疹外洗方剂155首,将方中药物按功用分类,并做各单味药物的使用频率统计;同时归纳药物的五脏归经,各种治法的使用频次、配伍频次。结果:清热解毒药与燥湿止痒药是其主要部分或基本组成,外洗的治则以清热燥湿为主。结论:热邪与湿邪郁于肌肤为急性湿疹的首要病机,外洗方剂的组方原则多为清热化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湿疹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慢性湿疹文献,提取中药处方,建立慢性湿疹中医用药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慢性湿疹以选用治血、水湿、风燥和止痒的药物为主.使用频率最高的的中药依次为当归(59.54%)、生地黄(50.38%)、白鲜皮(48.09%)、苦参(44 27%)、茯苓(41.98%)、地肤子(31.30%)、黄柏(29.77%)、丹参(29.00%)、荆芥(25.95%)、白芍(25.19%)、蝉蜕(24.43%)、刺蒺藜(21.37%)等.结论:慢性湿疹的中医用药以养血、凉血、活血、燥湿、利湿、祛风、健脾和止痒为主,应当分清复杂病理因素,选用适当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PV)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 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5月23日, 获取中药外治PV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 筛选并提取中药方剂。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 探析药物药性、药味、归经、功效, 中药频次、常用药对及核心组合。结果纳入方剂186首, 涉及中药190味, 多为苦寒药, 主要归肝、心经, 以清热类为主, 活血化瘀类、补虚类中药次之;使用频次较高的10味中药为苦参、白鲜皮、黄柏、地肤子、蛇床子、当归、丹参、土茯苓、生地黄、紫草;常用的3个药对是苦参-白鲜皮、苦参-蛇床子、苦参-地肤子;演化得到4个核心组合。结论中药外治PV围绕"热毒"核心病机, 以"从血论治"为主, 治以凉血解毒、活血化瘀、养血润燥, 并重视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方名:异位湿疹方组成:荆芥10g,蝉衣10g,丹皮15g,生地20g,黄芩20g,地肤子30g,白鲜皮10g。功能:疏风凉血,清化湿热。主治:异位湿疹。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水煎成200mL,分上午、晚上2次服用。方解:方中以荆芥、蝉衣疏风透表,以祛在表之风邪;黄芩清热除湿;地肤子、白鲜皮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生地、丹皮清热凉血,尊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成人异位湿疹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挖掘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组方用药规律,并对高频药物、用药模式及治疗思路进行探讨。方法:搜集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2000—2021年应用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相关文献,经过筛选后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与无监督熵聚类等算法对药物频次、性味归经、用药模式、规则分析及新处方等结果进行输出,并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结果:纳入处方200首,共涉及206味中药,高频药物包括甘草、白鲜皮、薏苡仁、茯苓、生地黄、金银花、蝉蜕、地肤子、防风、牡丹皮等,药性以寒性(52.76%)居多,药味以甘(38.89%)、苦(33.37%)、辛(21.96%)味为主,归经以胃经(1 138次)、脾经(1 088次)、肝经(1 061次)居多,并且得到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以及新处方6个。结论:小儿湿疹用药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清热解毒药、解表药为主,治疗以疏风清热,燥湿健脾,养血活血为主要大法,分析结果与本病诊疗指南较为吻合,可为小儿湿疹的临床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薇 《世界中医药》2009,4(4):214-214
李振华教授自拟“补气消疹汤”治疗荨麻疹效果良好,兹介绍如下。自拟“补气消疹汤”由黄芪20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2g,羌活12g,防风10g,荆芥10g,地肤子15g,地骨皮12g,浮萍15g,苍术10g,蛇床子12g,丹参15g,甘草3g组成。其中黄芪益气固表;当归、川芎、赤芍、丹参养血活血;羌活、防风、荆芥、地肤子、地骨皮、浮萍、苍术、蛇床子燥湿除风;甘草甘温健脾且调和药性。主治:气血亏虚、风湿郁表型荨麻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含天麻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应用特点,为临床科学、规范使用天麻提供参考。 方法以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收录的含天麻方剂为研究对象,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7、 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3.0 对纳入方剂进行中药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并 使用Cytoscape 3.7.2 软件构建网络可视图。结果共纳入含天麻方剂146 首,常用于治疗偏头痛、癫痫等神经 系统疾病。286 味中药以温性、寒性居多;药味以辛、苦为主;归经以肝经、肺经、脾经最常见。与天麻配伍 的高频中药有川芎、当归、钩藤、全蝎、甘草等;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支持度较高药对组合有“天 麻-川芎”“天麻-当归”“天麻-钩藤”;3 味药组合中“川芎-当归-天麻”的支持度最高;4 味药组合中“天 麻-白术-茯苓-半夏”的支持度最高。治疗偏头痛时,天麻常与川芎、当归、白芷、钩藤等配伍,关联规则分 析得到治疗偏头痛的药对组合17 项,3 味药组合12 项,4 味药组合4 项;聚类分析得到治疗偏头痛的核心基 本方5 首。结论含天麻方剂的中药药性以温、寒居多,药味以辛、苦为主,归经多见肝经、肺经;含天麻方 剂多具有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活血化瘀之功效,临床主治偏头痛、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5.
孟凤仙名老中医遣方用药独具特色,临床经验丰富,擅用对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每获良效。通过总结归纳孟教授临床常用药对(土茯苓配萆薢、白鲜皮配地肤子、青风藤配海风藤、五味子配合欢皮、乌梢蛇配蜈蚣、谷精草配密蒙花、桑白皮配鱼腥草),探寻其用药规律,以传承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挖掘毛德西教授治疗眩晕(高血压病)的新处方。方法:根据“K-聚类分析”和跟师学习,使用WPS软件录入数据,分析用药频数、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使用SPSS 26.0软件的“聚类分析”功能得出新处方。结果:筛选出355首处方,涉及234味中药,用药总频数为4 624;用药频数大于50的有桑叶、杜仲叶、天麻、荷叶、绞股蓝、罗布麻叶、银杏叶、赤芍、丹参等,以上药物四气统计结果为寒性药945次,平性药808次,温性药436次等;五味统计结果为苦味药1 963次,甘味药1 427次,辛味药637次等;归经统计结果为肝经1 848次,肺经855次,心经818次,脾经795次,胃经760次,肾经329次等;功效统计结果为平肝息风药489次,活血化瘀药394次,补气药370次,发散风热药359次等;高频用药“K-聚类分析”得出两组药物,第1组:桑叶、杜仲叶、天麻、荷叶、绞股蓝、罗布麻叶、银杏叶、赤芍、丹参;第2组:白术、茯苓、半夏、黄连、葛根、麦冬、蔓荆子、牛膝、石菖蒲、决明子、茺蔚子、郁金、甘草、钩藤。结论:毛德西教授治疗眩晕(高血压病)用药四气以寒性和平性为主;用药五味以苦、甘、辛为主;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统计治疗小儿湿疹的中药内服、外用方剂,分析其临床常用药和用药规律,为小儿湿疹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2009—2014年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权威数据库中医药期刊收录的治疗小儿湿疹的相关文献,归纳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用药规律与思路。结果:现代医家治疗小儿湿疹内治法用药以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补虚药等为主;外治法以清热药、攻毒杀虫止痒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等为主;内外合治法以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解表药等为主。结论:在小儿湿疹的治疗中,用药频次超过10%的核心药物有24味,多归于脾胃表里两经,药性多寒、温,药味多苦、甘、辛、淡,功效以清热、利湿、解毒、健脾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敦煌《辅行诀》方药中四气理论在脏腑病证用药配伍思路进行探析,以期为临床传承敦煌方药辨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敦煌《辅行诀》方药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敦煌《辅行诀》方药中药性在脏腑病证用药的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敦煌遗书《辅行诀》中药方剂61首,涉及中药66味,总用药次数为336次。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计频率达87.95%。其中,寒性药22味分为9类,频率最高为清热燥湿药黄芩(3.87%)和补血药白芍药(6.55%);温性药24味分为9类,频率最高为补气药大枣(3.57%)、敛肺涩肠药五味子(3.27%)和发散风寒药生姜(4.17%);平性药14味分为4类,频率最高为补气药甘草(10.12%)。结论:敦煌《辅行诀》方药四气配伍规律体系:(1)主要以寒、温、平为为主。(2)体现药物四气的核心药以补气药甘草、大枣、白芍药;发散风寒药生姜;敛肺涩肠药五味子和清热燥湿药黄芩为主,恰好组成敦煌医方小阴旦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名老中医、川南玄府学派创始人王明杰教授的眩晕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及回顾性分析,从客观数据角度总结王教授治疗眩晕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4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王明杰教授门诊治疗眩晕的处方,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建立医案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分析”中的“医案分析”“方剂分析”功能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并对部分统计结果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3制图。结果:纳入方剂414首,共涉及药物197味。药性以温、寒居多;药物归经以肝、脾、胃三经为主;药味频数以辛味、甘味居多。药物频数居前10位的是葛根、白芍、黄芪、僵蚕、川芎、炙甘草、鸡血藤、柴胡、土鳖虫、当归。其中以葛根为核心药物,与川芎、僵蚕、鸡血藤、土鳖虫等药物关联密切。提取出新方5首。结论:王明杰教授治疗眩晕以“风药”(以葛根为代表)及“虫药”(以僵蚕、土鳖虫为代表)为主,体现了“玄府郁闭为百病之根,开通玄府为治病之纲”的诊治思路,以及“善于运用风药、虫药开通玄府”的用药特色。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敦煌医书《辅行诀》方剂中五脏归经用药配伍规律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临床运用敦煌方药辨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五脏归经对脏腑病证用药规律。结果:整理《辅行诀》中药方剂61首,涉及中药66味,总用药次数为336次。归经配伍体系是归肺脾心三经补气药为甘草、人参;归心脾肾经的三经温里药为干姜;归肺脾二经发散风寒药为生姜;归脾肝二经补血药为白芍药;归肺经温化寒痰药为旋复花;归肺经发散风寒药为桂枝;归脾经清热燥湿药为黄芩。结论:《辅行诀》方药归经频次最高药物是治疗天行病小阴旦汤的基本组成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