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该文通过阐述攻补汤的基本药物组成,浅析其组方配伍思路及攻补丸传统制作方法,体现出韩氏攻补汤(丸)治疗慢性肝病时,采取异病同治,遵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始终围绕活血化瘀、理气健脾、固护胃气的核心思路,以攻补汤(丸)基本组方为基础方,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治疗慢性肝病的有效验方,也为攻补汤(丸)的推广应用及规范临床用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罗军 《中医药学刊》2003,21(2):308-308
从脾论治慢性肝病三法,即:慢性肝炎,疏肝健脾解毒,肝脾同治;肝硬化,分广气活血,健脾和络;肝硬化腹水,健脾利水清膨。指出,无论是慢性肝久病体虚或本虚标实,均应重视健脾补脾,健脾培土切不可忘。  相似文献   

3.
从脾论治慢性肝病三法 ,即 :慢性肝炎 ,疏肝健脾解毒 ,肝脾同治 ;肝硬化 ,分广气活血 ,健脾和络 ;肝硬化腹水 ,健脾利水清膨。指出 ,元论是慢性肝久病体虚或本虚标实 ,均应重视健脾补脾 ,健脾培土切不可忘。  相似文献   

4.
肝病初期常属肝气郁滞,以疏肝为主;在肝病中期当以疏肝、柔肝并重,并根据不同兼证以施治;在肝病后期肝阴肝血亏虚,气血疫瘀结夹杂,故多以柔肝、养肝为基础,辅予理气活血、祛痰化瘀、散结软坚之法.疏肝、柔肝一脉相承.及在肝病治疗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克强  付江 《国医论坛》1997,12(3):28-30
本文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脾肾虚三型,应用中医药治疗,其中肝胆湿热型治以清热解毒,理气化湿;肝郁虚型治以疏肝健脾,理气活血兼以桦湿解毒;肝脾肾虚型治以实益肝肾,健脾利水,活血软紧。  相似文献   

6.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机"虚"、"瘀"、"郁"并见,表现为肾、脾、肝三脏之虚,以肾虚为本;久病肝木失调气机不得升发而为郁;气虚与气机郁滞均可使血行不畅而致瘀。治疗宜补肾之阴阳与肾精的不足,同时重视疏调肝木,活血化瘀,三者兼顾,促进机体生髓化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总结徐国仟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认为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学"臌胀"的范畴,其发生与酒湿劳虫、营养不良、情志六淫等密切相关,诸病因终至肝脾肾俱伤,气、血、水互结,从而引发肝硬化腹水。治疗重理脾疏肝,遵循"去水疏土达木""利水祛邪不伤正",总的原则"病初多实宜夺,病久多虚宜补,规范调养斡旋中焦"。徐老强调肝硬化腹水多属本虚标实,治疗时尤其注意攻补兼施、标本兼顾,攻逐水饮择时而用"衰其大半而不伤正"中病即止。用药常取太子参、白芍、白术、鳖甲等,主张从疏肝健脾、行气利水、活血破瘀方面辨证施治,自制小温中丸,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小儿生理特点出发,肺常不足,易伤寒热;脾常不足,易酿痰湿;肝常有余,易伤情志,结合胸闷变异性哮喘的的证候特点,从肺脾肝三脏论治,临床辨证归纳为肝肺不和及肺脾两虚证。以健脾补肺,化痰理气以及疏肝理肺,调畅气机立法,同时注重痰、气、瘀三者互相转化成为宿根,在本病的治疗全程均贯穿活血化瘀,扶助肺脾正气,理气通络,消除伏痰。  相似文献   

9.
熊文生教授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学验俱丰,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主要病机为肝脾脏腑功能失调,痰瘀互结,治疗当重在化痰活血,辅以疏肝健脾,同时注意饮食清淡、起居有常、精神愉悦。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列举了5个"胃痛"病案,认为"胃痛"病因多由饮食不节,外感寒、湿,情志失调,劳倦等导致中焦脾胃受损,水谷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久病则夹湿、夹瘀,病性多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标实以痰湿、气滞、瘀血多见。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日久及肾。故临床上辨证多从疏肝健脾,理气和胃,温肾暖肝等治疗。病案1用四逆汤加味治验气虚累及阳虚,脾肾阳虚证;病案2与四逆散加味疏肝健脾,调和脾胃治疗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证;病案3用桂枝人参汤加味治验脾胃虚寒,瘀血阻络证;病案4与吴萸四逆汤加花椒合二陈汤为主方暖肝理气,温化寒湿治验肝寒气滞,寒湿内阻证;病案5用大回阳饮合枳术丸加减治验脾肾阳虚,气滞血瘀证。  相似文献   

11.
阐述国医大师张震“一体两翼,疏调气机”学说,指导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该学说以疏肝为主体,兼顾先后天之本,肝脾肾三脏同治以达人体气机条畅。认为桥本甲状腺炎核心病机为以肝郁、脾虚、肾虚为本,气、痰、瘀为标。其中肝郁气滞为其发病的使动因素,气滞则痰瘀内生,影响脾肾功能;亦或肝病及脾,久则及肾,而致三脏同病,气痰瘀结于颈前而病。范源教授运用“一体两翼,疏调气机”学说论治桥本甲状腺炎,疏肝不忘脾肾,理气不忘活血、化痰。肝脾肾三脏同调、气痰瘀三者共治可达“未病先治,既病防变”的效果。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2.
魏学礼  马济佩  胡明辉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026-1027
周永明教授认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脾肾亏损为本、瘀血内停为标,重视该病发生发展中"因虚致瘀、因瘀致虚"的矛盾变化,主张健脾补肾以生血,活血化瘀以生新。在调制膏方时,根椐患者病变的不同阶段,标本缓急,阴阳偏胜偏衰,权衡健脾补肾、活血化瘀之轻重,分别施治。用药讲究配伍,时刻顾护患者的胃气,巧用芳香醒脾药以防补益药滋腻阻碍脾胃运化,祛瘀药选择既能补虚又能祛瘀且不致出血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郁、虚、湿、毒、瘀”是其核心病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其中,以“郁、虚”为核心的肝脾失调是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肝脾同调”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在慢性肝病不同阶段,其“肝脾同调”内涵同中有异。根据肝、脾生理病理特性,治脾明辨虚实,厘清轻重,活用运脾、健脾、温脾、醒脾、补脾等法;调肝体用并重,精准辨证,活用疏肝、缓肝、散肝、柔肝等法。临床上,治脾与调肝相辅相成,治调并举,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龙江韩氏妇科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源于肾虚阴精不足,脾虚气血亏少,肝肾同病而肝血不足,致卵泡发育失去濡养难以成熟;久病瘀滞生,脉络不通导致卵泡排出障碍.两因相兼,故成不孕.韩氏认为虽然责之肾肝脾,但总以肾为主,因此本病的根本病机为肾虚血瘀.治疗时以补肾填精,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拟韩氏验方补肾活血汤化裁治疗,兼顾卵泡长与...  相似文献   

15.
谢晶日教授认为湿邪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致病因素,临床上以脾虚为根本,湿浊瘀血诸邪相互夹杂为基本病机,其病程缠绵,易反复。治疗上遵循急则清热利湿治标,缓则健脾补肾固本的治疗原则,临床用药上以理气健脾药物同用,清热利湿药物缓症急,温肾助阳药物散寒湿,宣通肺气药物畅通肠腑,活血通络药物祛久滞为特点,完美的做到攻补兼施,标本兼顾,并将调肝理脾,重视气机运化的思想贯彻始终,临床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消化性溃疡归属中医"胃脘痛"、"胃痛"、"心下痞"、"呕吐"、"心痛"、"吞酸"、"吐血"、"便血"、"胃痈"等范畴[1],但以"胃脘痛"为多.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运纳失常、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进而产生痰湿瘀热等病理因素,最终胃肠功能紊乱、脉络受损、腐肌噬脏而形成溃疡[2].胃脘痛主要由肝、脾、胃此病及彼,彼病及此,相互影响,使三者功能失常所致[3].中医学对溃疡病的认识, 呈现出在脏腑定位上以脾、胃、肝为中心,病机病性以虚为重点[4],治疗在辨证施治基础上,以疏肝健脾和胃、理气活血为主[5].  相似文献   

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时毓民分期辨治儿童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机以肺脾肾不足、虚实夹杂为主,治疗重视标本兼顾、分期施治。感染期以祛邪治标为主,用药轻清发散、佐以扶正;稳定期以治本补虚为主,以健脾补肾、补益肺卫及益气补血、活血生血为主要治法,常用异功散、十全大补汤合左归丸加减治疗。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乃虚实夹杂之证,多因肺脾肾虚损、水停痰凝、气虚气满、痰瘀互结导致气机升降失调而发.急性发作期以痰凝水停邪实为主,治以理气化痰通腑,温阳化饮;缓解期多为肺脾肾虚损兼瘀,以虚为主,治以健脾补肺,补肾固本,活血化瘀.药理研究也证实,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陈宝玲 《陕西中医》2007,28(2):253-253
“肝病实脾“作为中医治疗肝病的理论精髓,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该法始终贯穿治疗肝病的整个过程中.在病变早期邪盛正未虚时,尽管临床无明显脾虚症状,健脾也多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配合解毒、疏肝、活血等法,并反佐其副作用,以防损伤正气而变生他病,即“肝病未传脾,实脾以防变“. 随着病情发展,湿热疫毒稽留不去,损伤正气,再加之肝郁日久,横克脾土,而使脾胃愈加亏虚,临床谴方用药时则多以健脾益气为主,或后期单独运用健脾益气法.即“肝病已传脾,实脾以促健“、“肝病已虚损,实脾以养肝“.……  相似文献   

20.
孙红  李晖  王祖龙 《新中医》2012,(6):58-60
目的:总结分析褚玉霞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褚教授治疗的221例PCOS患者资料,采用频率、频数及指标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8味药使用频率〉10%;聚类分析法将药物聚为补肾调冲、引经药、补肾和胃、养血滋阴、疏肝清肝、活血化瘀、清热泻火、利湿化痰、益气健脾9类。结论:褚教授在治疗PCOS中涉及温肾、滋肾、健脾、养血、疏肝、凉肝、活血、化痰、清热等法,但重在补肾,兼化痰、祛瘀,通补结合。同时也揭示了褚教授对本病病机实质的认识,即以虚为本,虚实相兼为患。虚有阳虚、精亏、血虚,重在阳虚;实有痰、瘀、热之别,多在痰、瘀;责之于肾、肝、脾三脏,本在肾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