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经方介绍 金匮肾气丸为经典古方,由炮附子、桂枝、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八味药物组成。以干地黄补肾阴,泽泻泄肾浊,山茱萸补肝阴,丹皮泻肝火,山药补脾阴,茯苓渗脾湿,三阴并补并泻,调补肾阴;再以少量桂附温补肾中之阳,微生少火以济肾气。主治肾阳不足诸证,临床用之多效。总结验案三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琳 《中医临床研究》2010,2(5):114-115
六味地黄丸方中用熟地补肾阴为主;辅以山芋肉养肝肾,山药补益脾胃;又配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益脾;泽泻清泄肾火,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泻肝‘肾虚火,并制山芋之温。该方组方严谨,三补三泻,补泻结合,并兼清虚热。方中各药合用,补中有涩,涩中有渗,成为甘淡和平补而不滞的平补之剂,  相似文献   

3.
六味地黄丸是传统的中成药,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六味药组成.整个方剂中含有“三补三泻”:补肾阴,补其不足以治本;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其标.“三补”药量大于“三泻”药量,所以该药丸仍以补肾阴虚为主.正因如此,很适宜于中老年人群的保健之用.   ……  相似文献   

4.
六味地黄丸出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组成。该方“三补三泻”:熟地补肾阴,泽泻清热利水;山茱萸补肝,丹皮泻肝火;山药补脾,茯苓渗脾湿,补泻结合,相辅相成。历代医家用来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聋耳鸣、遗精盗汗、骨蒸潮热,小便频数,均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近年来临床上又发现其许  相似文献   

5.
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味地黄丸 ,又名地黄丸 ,出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用于治疗小儿“五迟” ,为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晴多、面色白光白等证而设。由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六味药组成。本方为补阴名方 ,以熟地黄滋阴填精为主 ;山药健脾胃 ,养肺肾 ;山萸肉酸温收敛 ,养肝涩精 ;泽泻祛肾之湿浊 ,使熟地滋而不腻 ;丹皮清泻肝火 ,并抑制山萸肉之温 ;茯苓渗湿 ,以助山药健脾 ,合而为三补三泻 ,补中寓泻 ,补泻结合 ,以补为主 ,被后世医家推崇为滋补肝肾之阴的代表方剂。七味都气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明…  相似文献   

6.
韩杰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6):425-426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由猪苓三分、泽泻一两三分、白术三分、茯苓三分、桂枝二分(去皮)五味药组成,具有健脾利水、通阳化气、解表之功。方中桂枝甘辛而温,入膀胱及肺经,辛甘可通阳化气,气行水亦行。《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认为:“用桂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茯苓、猪苓甘淡,淡渗利尿,为利水除湿要药;泽泻甘寒,利水渗湿;  相似文献   

7.
<正> 六味地黄汤源出《小儿药证直诀》,主治小儿五迟证。现广泛用治肾阴亏虚的各种证候。方以熟地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为主;辅用萸肉滋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益脾阴而固精;更配泽泻泻肾火并防熟地之腻;丹皮泻肝火以制萸肉之温;茯苓渗脾湿以佐山药之用。三补三  相似文献   

8.
<正> 六味地黄汤方出《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六味药组成.原为疗小儿"五迟"而设,以丸为用.后世改做汤剂用于肾阴亏虚致病之各科诸病,疗效亦佳.本人多年来运用此方治疗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之耳鼻咽喉诸疾,收效颇著.现就个人应用六味地黄汤(以下简称六味)的体会,整理于后,以供参考.一、〔耳病〕"耳者,肾之窍,足少阴经之所主"(《张氏医通》)."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6,(1):45-46
肾病综合征病情复杂,治疗效果缓慢而较差。陶汉华教授自拟建中理劳汤,以补气扶正为本,佐以利水活血,气血水并调治疗肾病综合征取得了满意效果。补气以健脾气和补肾气为主,用药有党参、黄芪、山药、生地黄、茯苓、菟丝子、炙甘草。利水除茯苓外,再加泽泻。活血用丹皮、当归。全方以药食两用药物为主,性味平和,对肾功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洁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5):665-665
真武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5味药物组成,功能温阳利水,是治疗肾阳衰微水气内停的方剂.方中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助阳化气为主药,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利水为辅药,佐白芍以敛阴和阳,生姜味辛性温,即可协附子温.肾化气,又能助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和中降逆,共组成温肾健脾,温阳利水之剂.临床实践体会到:本方应用不仅限于内科,亦可广泛运用于各科.只要详细辨证,随证加减.可收异病同治,一方多用之效.  相似文献   

11.
六味地黄丸为宋代医家钱乙创制[1],见于闫秀忠所撰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是方由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等组成,为补阴的基础方。方中重用熟地甘微苦,滋肾填精为君药;山药甘平,补脾养胃,益肺养阴而固精;山茱萸酸涩微温,养肝肾而涩精止遗,二药为臣,与君药共起滋肾阴,养肝血,益脾阴,涩精止遗之功。由于肾阴亏虚,常导致虚火上炎,而致肾浊不降,故配以泽泻甘淡寒,泄肾之湿浊;茯苓甘淡平,渗脾湿;丹皮辛苦凉,清泄肝火,合为佐使药,以防滋补之品产生滞腻之弊。  相似文献   

12.
郝林莲  刘强 《山西中医》2011,27(2):62-62
知柏地黄丸原载《医宗金鉴》,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组成。熟地黄滋肾阴,益精髓,山茱萸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泽泻泻肾降浊,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知母、黄柏清。肾中伏火,清肝火。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故阴虚火旺而致的骨蒸劳热,虚烦盗汗,腰脊痰痛,遗精等证均可用之。笔者将其用于妇科病的治疗,亦有良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六味地黄汤一方出自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卷下.由熟地、山萸内、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六味药组成,是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剂。其特点是长于三阴(肝脾肾)并补而以补肾为主的方荆。笔者用本方加味治疗不孕,习惯性流产之证,现报告如下: 例1;赵××,女,29岁,电车司机,初诊日期于1985年6月18日,患者爱人经检查无病,已婚7年未孕,故来诊治,患者妇科检查无异常,月经调,下肢为轻度浮肿.心悸气短,食欲二便均正常,唯感倦怠乏力,腰酸腿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淡红少苔,面黄少华,  相似文献   

14.
六味地黄丸,又名地黄丸,出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用于治疗小儿"五迟",为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自晴多、面色光白等证而设.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6味药组成.方为补阴名方.笔者临床以丸改汤辨证运用,每获佳效,现举验案数则探析.  相似文献   

15.
六味地黄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味地黄汤,原名为地黄丸,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中用熟地滋补肾阴为主;辅以山萸肉养肝肾;山药补益脾胃;又配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益脾;泽泻清泄肾火,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泄肝肾虚火,并制山萸肉之温。该方组方严紧,三补三泻,补泻结合,并兼清虚热,方中各药合用,补中有泻,涩中有渗,成为甘淡和平补而不滞的平补之剂,用之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是通补开合的代  相似文献   

16.
六味地黄丸类方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惠 《国医论坛》2003,18(1):11-12
六味地黄丸是宋代名医钱乙方 ,药物组成有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牡丹皮。功效以滋补肝肾为主 ,并能补脾阴 ,为三阴并补之方剂。方中以熟地滋肾填精为主药 ,辅以山萸肉养肝涩精 ,山药补肾固精 ,这是补的一面。又用泽泻清泻肾火 ,并防熟地之滋腻 ;牡丹皮清泻肝火 ,并制山萸肉之温 ;茯苓淡渗利湿 ,以助山药之健运 ,共为佐辅药 ,这是泻的一面。六味药物互相配合 ,补中有泻 ,泻中有补 ,相辅相成 ,是通补开合之剂 ,补益肝肾之方 ,可治疗肝肾不足、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之证。笔者临床上常以六味地黄丸类方为主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收效颇…  相似文献   

17.
寿胎丸为清代张锡纯所创,原是治疗妇科妊娠病中肾虚不固之滑胎的有效方剂。全方由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阿胶4味药物组成。此方性平微温,既无附子、肉桂大辛大热耗伤阴液之弊,也无泽泻、丹皮苦寒伤阳之偏。就其功效而论,菟丝子补肾益精、为平补肾阴肾阳之要药;辅以桑寄生、阿胶补肾阴,再配川断益肾气,体现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肾法则。故寿胎  相似文献   

18.
“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由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附子、桂枝组成。“肾气丸”中应用大量补阴药以助生气之源,用少量的补肾阳药以助少火,使肾阳可以温煦蒸腾肾阴,使肾阴转化为肾气,以达到补肾气、助气化的目的。笔者用其治疗老年诸多疾病,多见佳效,现  相似文献   

19.
麦味地黄丸出自《医部全录》,由麦冬、五味子、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组成,具有滋补肺肾之功。笔者用麦味地黄丸治疗多种病症效果较好,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伤寒论》方剂配伍精巧,立法严谨,单茯苓一味药,便与30味中药相互配伍,组成药对,形成15首方剂,对应不同证型,发挥多种功效,不仅重视茯苓本身功效发挥,通过剂量与配伍变化,达到一药多能效果,茯苓与30余味药味组成药对,对应不同证型,从茯苓淡渗利湿、健脾宁心功效出发,多种药对发挥不同功用,茯苓-猪苓、泽泻,渗湿利水;茯苓-桂枝,通阳化气,平冲利水;茯苓-附子,温阳利水;茯苓-人参,补气健脾,安神利水;茯苓-芍药,益阴利水;辨证施治,用药精准,实为后世末学之楷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