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于在防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儿患者化疗口腔黏膜反应中采用口泰含漱液的效果观察。方法对该院收治的160例患者进行随机的分组,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0例。对照组的患者:在化疗期间使用常规性的口腔护理,让患者的口腔保持清洁的状态,每天在早晨起床和吃东西以后以及睡觉前用生理盐水来含漱。在必要的时候,按照医生的嘱咐来对病症进行处理;治疗组的患者:除了给予其正常的常规口腔护理外,在患者化疗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使用口泰含漱液,总共使用30d。对这两组在化疗期间使用常规剂量的口泰含漱液,患者口腔黏膜所出现的反应程度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化疗期间使用常规剂量进行化疗时,患者的口腔黏膜的对比情况为:在治疗组中,出现Ⅰ度口腔黏膜反应的患者有40例(50.00%);Ⅱ度口腔黏膜反应的患者有30例(37.5%);Ⅲ度口腔黏膜反应的患者有10例(12.50%);Ⅳ度口腔黏膜反应的患者有0例(0.00%);在对照组中,出现Ⅰ度口腔黏膜反应的患者有16例(20.00%);Ⅱ度口腔黏膜反应的患者有20例(25.00%);Ⅲ度口腔黏膜反应的患者有40例(50.00%),Ⅳ度口腔黏膜反应的患者有4例(5.00%)。对这两组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1)。结论在化疗期间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口泰含漱液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使得患者的痛苦得以减轻,让患者在整个化疗期间能够顺利进行化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改良式口腔护理在大剂量甲氨蝶呤(MTX)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应用大剂量MTX化疗的ALL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并分组,单数者归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性口腔护理;双数者纳入观察组,实施改良式口腔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口腔黏膜炎几率26.67%、重度口腔黏膜炎率6.67%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90.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结论:ALL患者在接受大剂量MTX化疗的同时配合予以改良式口腔护理,能够显著减少口腔黏膜炎几率,从整体上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崔云  张福明  靳沛  杨峰 《现代预防医学》2013,(2):388-389,391
目的以紫杉醇处理的Jurkat细胞为模型,研究细胞自噬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10μg/ml的紫杉醇处理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后,免疫印迹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LC3β蛋白的表达变化,WST-1法检测PTX对Jurkat细胞的抑瘤率。结果 PTX处理Jurkat细胞0h、24h、48h后,抑瘤率分别为(4.2±1.2)%、(46.7±5.3)%、(65.9±9.4)%,组间比P均小于0.05;LC3β的平均荧光强度相对倍数分别(3.1±0.2)倍、(4.6±0.31)倍、(34.2±4.5)倍,组间比P值均小于0.05,与抑瘤率一样呈现时间依赖性增强;免疫印迹也显示PTX处理24h和48h后,LC3β的蛋白表达逐渐增强。结论细胞自噬在ALL化疗过程中活化,可导致化疗抵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13例进行3个疗程HD-Ara-C(3g/m2·d,3天)治疗的难治复发ALL患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例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2例未缓解(NR),1例死于合并症。5例短时间再次复发,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2例持续CR 2年。结论 HD-Ara-C治疗儿童难治复发ALL短期内可获缓解,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重。缓解后易再次复发,应尽快行HSCT。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甲氨蝶呤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CD4+、CD8+百分比、CD4+/CD8+比值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过诱导缓解化疗和早期强化化疗,按照使用甲氨蝶呤剂量不同分为A组(3 g/m2)与B组(5 g/m2),各45例。比较用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甲氨蝶呤血药浓度与消除速率,不同级别患儿四氢叶酸钙解救次数和解救总剂量,化疗前、化疗后3个月两组患儿CD4+、CD8+百分比、CD4+/CD8+比值,以及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用药后30 min比,用药后12~72 h两组患儿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呈降低趋势,且用药后各时间点B组高于A组;与用药后12 h比,用药后24~72 h A组患儿甲氨蝶呤消除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半定量分析83例小儿AL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HSP70的表达水平。结果:HSP70在小儿ALL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缓解组HSP70表达显著低于初治组;复发组HSP7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HSP70在小儿ALL中表达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可能是小儿ALL预后较差的一种标志。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半定量分析83例小儿AL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HSP70的表达水平。结果:HSP70在小儿ALL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缓解组HSP70表达显著低于初治组;复发组HSP7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HSP70在小儿ALL中表达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可能是小儿ALL预后较差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化疗期间营养状况与化疗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1~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化疗的60例ALL患儿为研究对象,评估患儿化疗期间营养状况分为营养不良组10例、营养正常组36例和营养过剩组14例。分析不同营养状况患儿化疗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两者相关性。结果三组粒细胞缺乏率均为100.00%,营养不良组感染率高于营养正常组、营养过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组肝损伤率略高于营养正常组、营养过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正常组与营养过剩组感染、肝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组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为(11.62±3.24)d,长于营养正常组的(6.62±2.14)d与营养过剩组的(7.01±2.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正常组与营养过剩组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状况与感染、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317、-0.284,P<0.05);营养状况与肝损伤发生率无相关性(r=-0.199,P>0.05)。结论ALL患儿化疗期间营养状况与感染发生、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岁。因“头昏、乏力、全身酸痛伴高热半月”于2008年3月13日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余无阳性体征。血常规提示三系减少,骨髓象:原+幼稚淋巴细胞比例占90%,POX(-),PAS(+)呈细颗粒状。核型:46 XY【20】。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评估为标准危险度组。诱导方案BFM2000 ProtocolⅠ,首次诱导后达骨髓形态学CRI,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后复发,再次BFM2000 ProtocolⅠ诱导后达骨髓形态学CR2,之后按BFM2000 Protocol M继续巩固治疗,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5g/m^2,总量3g,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组织因子(TE)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中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3例ALL患儿血浆VEGF及TF在化疗前后含量的变化,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初治组在化疗前血浆VEGF、TF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缓解组化疗前血浆VEGF及TF的含量与完全缓解组化疗前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化疗后血浆VEGF和TF的含量无明显下降,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化疗后和对照组(P<0.05或<0.01).ALL初治患儿化疗前血浆VEGF与TF含量的增加呈正相关(P<0.01).结论 VEGF及TF在ALL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了解病情、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疾病状态、危险度评估、肿瘤免疫及靶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台州市肿瘤医院确诊的ALL儿童45例为ALL组,同时选取13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ALL患儿经骨髓细胞学、细胞组织化学、白血病免疫分型及微小残留白血病(MRD)筛选均符合法美英合作组(FAB)的诊断标准。采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ALL患儿初诊、诱导缓解期和对照组儿童骨髓单个核细胞中SOCS3 mRNA及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 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ALL患儿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水平。采用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比较SOCS3 mRNA表达水平与ALL危险度、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 ALL组患儿初诊时STAT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t=12.81,P<0.001),SOCS3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t=65.91,P<0.001);诱导缓解期SOCS3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P=0.06)。ALL组患儿初诊时中、高危组SOCS3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低危组(t值分别为26.35、30.52,均P<0.001)。ALL组患儿初诊时SOCS3 mRNA高表达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水平显著高于SOCS3 mRNA低表达组(t=10.23,P=0.029;t=8.62,P=0.035),但两组诱导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800)。ALL组患儿初诊时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高于正常组儿童(t=12.64,P<0.001),但低危、中危、高危三组ALL患儿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3,P=0.72)。结论儿童ALL中存在SOCS3的下调,SOCS3的下调会引起STAT3的异常活化;SOCS3 mRNA在初诊时下调而在疾病诱导缓解后恢复正常表达,SOCS3可以作为评价疾病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含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复方漱口水预防白血病患儿口腔黏膜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白血病患儿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患儿化疗后给予维生素B12及亚叶酸钙复方漱口水预防口腔黏膜炎,实验组20例患儿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瑞白)联合维生素B12及亚叶酸钙复方漱口水预防口腔黏膜炎,观察两组患儿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及愈合时间.结果 对照组有10例患儿发生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炎,其中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实验组仅有3例发生Ⅰ级口腔黏膜炎,两组患儿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415,P<0.05).对照组患儿口腔黏膜炎愈合时间为13±3天,实验组愈合时间为6±2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8.682,P<0.05).结论 含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复方漱口水可有效地预防白血病患儿的口腔黏膜炎,并缩短口腔黏膜炎的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口腔感染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病房AL口腔感染患者进行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进行1︰1配对,比较口腔感染组(病例组)与未感染组(对照组)AL患者的住院费用及住院日数等情况。结果共监测AL患者994例,发生医院感染277例,其中口腔感染17例(5.56%)。病例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37 327元,对照组为13 176元,病例组患者总住院费用是对照组的2.83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21,P<0.001)。病例组各项住院费用均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增加最多的是西药费、输血费、化验费和治疗费。病例组住院日数中位数为17 d,对照组为11 d,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住院日数中位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27,P<0.001)。结论AL患者发生口腔感染后导致住院费用增加,住院日数延长,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CD34^+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54例ALL患儿的骨髓标本,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确定其FAB类型,运用一组相关的单克隆抗体,采用流式细胞仪及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进行免疫学检查,采用吉姆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儿童ALL CD34^+表达59.26%(32/54)。CD34^+表达与ALL免疫分型无关,临床上与初诊时的WBC,Hb,PLT无关,而与肝、脾或淋巴结肿大等髓外浸润有关。细胞遗传学异常患儿CD34^+表达发生率较高。但CD34^+与CD34^- ALL患儿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82,P=0.396)。结论 采用强烈的化疗方案治疗ALL,CD34^+表达对化疗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B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铁转出蛋白(Fpn)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64例BCP-ALL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对其统一按照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2008方案进行分型诊断和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的21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检测研究组BCP-ALL患儿初诊时及对照组受试者体检时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Fpn表达水平。以Fpn相对表达量(0.18)为界值进行划分,研究组Fpn相对表达量>0.18为Fpn高表达患儿,纳入Fpn高表达亚组(n=32),Fpn相对表达量≤0.18为Fpn低表达患儿,纳入Fpn低表达亚组(n=32)。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研究组患儿无复发生存(RF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统计学分析Fpn表达水平与研究组BCP-ALL患儿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ALL相关融合基因、早期治疗反应、临床危险度及其预后的关系。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 结果①研究组与对照组受试者,以及Fpn高、低表达亚组患儿的性别构成比和年龄分布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研究组Fpn中位相对表达量(0.18)显著低于对照组(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 415.0,P<0.001)。③研究组患儿初诊时白细胞计数<50×109/L(47例)和白细胞计数≥50×109/L(17例)患儿的Fpn中位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3和0.04,二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U=399.0,P=0.02)。分别按照初诊时中位白细胞计数(21.1×109/L)和中位初诊幼稚细胞绝对计数(14.1×109/L)进行划分,研究组初诊时高、低中位白细胞计数和高、低中位幼稚细胞绝对计数患儿的Fpn中位相对表达量均分别为0.09和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870.0、878.0,P=0.02、0.03)。研究组患儿中,Fpn高、低表达亚组患儿初诊时中位白细胞计数及中位幼稚细胞绝对计数分别为15.4×109/L和29.3×109/L,8.2×109/L和21.3×109/L,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U=863.5、866.0,P=0.018、0.019)。Fpn相对表达量与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及幼稚细胞绝对计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s=-0.357、-0.366,P=0.004、0.003)。④Fpn相对表达量与BCP-ALL患儿初诊年龄、性别,以及ALL免疫表型、融合基因类型、糖皮质激素耐药、危险度分组和早期治疗反应均无明确相关关系(P>0.05)。Fpn高、低表达亚组患儿不同临床特征的构成比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研究组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2~50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Fpn高、低表达亚组患儿的3年RFS率、EFS率、OS率分别为74.4%与61.7%、68.0%与62.4%、85.0%与74.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75、0.102、0.576,P=0.323、0.749、0.448)。 结论BCP-ALL细胞Fpn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与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和幼稚细胞绝对计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高度提示Fpn表达下调有助于细胞内铁的阻滞,满足淋巴白血病细胞旺盛代谢对铁的需求。与乳腺癌等恶性实体肿瘤一样,这可能也是淋巴白血病细胞增殖异常的重要铁代谢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与出生体重的关联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检索时间截止到2014年。检索关键词为:"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childhood"、"birth weight",对纳入文献提取相关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通过STATA12.0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并进行异质性、敏感性和发表偏倚的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文献16篇,包括16 934例病例和54 733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儿童ALL与出生体重之间存在关联性[≥2 500g vs2 500g:(OR=0.17,95%CI=1.07~1.28)、≥3 500g vs3 500g:(OR=1.12,95%CI=1.04~1.22)、≥4 000g vs4 000g:(OR=1.20,95%CI=1.12~1.27)、≥4 500g vs4 500g:(OR=1.27,95%CI=1.09~1.47)]。结论儿童ALL与出生体重存在关联性,较大的出生体重是儿童AL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诱导结束时白血病细胞抗原表达的变化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于2010年至2015年期间被诊断为B-ALL的691例儿童患者。患儿骨髓标本在初诊时进行白血病免疫分型检测,并在治疗第33天时进行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检测。其中,155例MRD≥0.01%的患者被纳入本次研究。用四色单克隆荧光抗体组合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进行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变化的研究。 结果86例(55.5%)患者至少有一个抗原标志出现了表型转换,CD19是最稳定的标记。然而,将近1/3患儿的CD20在初诊和化疗第33天时表达有显著性差异。抗原表达的变化与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free survival,RFS)或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显着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和BCR-ABL在儿童ALL中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 结论虽然抗原表达的改变在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很普遍,但是在化疗第33天MRD阳性的患者中,抗原表达的改变与预后价值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定量检测初发AL患者 4 8例 ,复发AL患者 1 8例和 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及白血病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结果 初发和复发AL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缓解AL组 (P <0 .0 1 )。初发和复发AL患者细胞培养上清液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初发AL患者血清VEGF含量与外周血幼稚细胞和骨髓原始细胞数呈正相关 (P <0 .0 1 )。结论 血清VEGF水平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总负荷量和疾病状态。检测血清VEGF水平可作为AL诊断、疗效观察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头颈恶性肿瘤放疗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危险因素,为在临床工作中预防头颈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提供循证证据。 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MEDLINE、Ovi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公开发表的与头颈恶性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引起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危险因素有关的文献,检索各数据库从建库起至2020年6月的相关文献,由两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运用Rev Man 5.3软件和Stata 12.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共计纳入14篇文献(英文5篇,中文9篇),结果显示,联合化疗(OR=2.24,95%CI:1.66~3.02)、吸烟(OR=2.12,95%CI:1.45~3.10)、饮酒(OR=1.58,95%CI:1.09~2.29)、糖尿病(OR=1.99,95%CI:1.46~2.70)、口腔pH≤7(OR=3.11,95%CI:2.13~4.55)、口腔卫生差(OR=4.38,95%CI:2.19~8.73)、未使用抗生素(OR=5.92,95%CI:2.91~12.04)、未使用黏膜保护剂(OR=5.39,95%CI:2.89~10.04)是头颈恶性肿瘤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联合化疗、吸烟、饮酒、糖尿病、口腔pH≤7、口腔卫生差、未使用抗生素、未使用黏膜保护剂是头颈恶性肿瘤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危险因素,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可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白血病患儿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为其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2年入住某院儿科的828例急性白血病(AL)化疗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病例的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828例AL患儿,发生医院感染184例,196例次,医院感染率为22.22%,例次率为23.67%。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居多,占52.56%。196例次感染中检出病原菌9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6株,占58.33%,革兰阳性菌28株,占29.17%。单因素分析显示处于白血病诱导化疗期、住院时间≥30 d、外周白细胞计数≤3×109/L、粒细胞计数≤0.5×109/L、类型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NL)是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30 d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L患儿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其中呼吸系统感染发病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化疗诱导期、住院时间长、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数量低及急性髓性白血病等因素是儿童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临床特点及患儿的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血液科2000年10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31例APL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结果本组患儿平均年龄为7.8岁,男女患儿性别比为1.38∶1.00。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出血(96.8%)、肝大(61.3%)、发热(58.0%)、贫血(55.0%)、脾大(41.9%)和感染(35.0%)等。26例患儿接受正规化疗,随访时间为4-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本组患儿完全缓解率(CR)为88.5%。完全缓解率高低与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和年龄相关。Kaplan-Meier曲线生存率分析表明,本组患儿预期1年、3年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分别为84.6%,72.4%和54.8%。结论出血是儿童APL最常见和显著的临床表现,发生率高达97%。经全反式维甲酸结合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化疗方案正规治疗,本组患儿完全缓解率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相当,但生存率(尤其是长期生存率)低于国外文献的报道结果。根据患儿年龄、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和幼稚细胞比例等临床预后因素,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