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拟“外感方”治疗外感热病广州市出租汽车公司诊所(510000)李民健【关键词】热病,外感,中医药治疗,外感方外感热病是门诊及急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占笔者门诊量的50%以上,而其证治在临床上遇到与方书同出一辙者甚少。经过多年的实践,勤求古训,依据中...  相似文献   

2.
笔者临床运用小清凉散加减治疗慢性肝病合并外感发热之证效果甚佳,其特点是能在迅速退热的同时兼收保肝护肝之效,对某些长期肝功能不正常的慢性肝病患者尤为适宜.现就近2年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外感发热是内科疾病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会发展成为热病,该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抽搐惊厥,甚至危及生命。而有关中医药在外感发热的理论和临床经验也日益成熟且系统化。结合临床经验,分析总结使用温通、温散、温补等温法治疗外感热病的应用,实践也表明其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外感清热解毒方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7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加入本研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外感清热解毒方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76...  相似文献   

5.
6.
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易致邪气枭张而壮热,严重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引动肝风等危象。因此,在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和护理中,选择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防止疾病传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发病急,变化快,若不及时治疗,往往病情会急剧加重,甚或引发他疾,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蒿芩清胆汤辨证加减治疗,可使病邪速去,发热速退。1理论依据1.1外感发热理论外感发热理论始于《内经》,至明清已渐趋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笔者采用自制清热灌肠方进行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年住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患儿80例,年龄7个月~6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发病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生素或抗病毒治疗,体温超过38.5℃(耳温),给予布洛芬口服液或及乙酰氨基酚口服液交替口服退热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制清热灌肠方保留灌肠,处方:金银花20g,石膏15g,青蒿、板蓝根、柴胡、淡竹叶各10g.用法:水煎100ml,每日上下午灌肠2次,每次50ml,3天为1个疗程.  相似文献   

9.
临床外感发热是小儿就诊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中药药浴治疗儿童外感发热具有简单、便捷、价廉、效优的特点,在临床较常应用.但大部分医家仅对各自所拟处方进行疗效观察性研究,且没有统一的药浴操作规范,故疗效也可能参差不齐.现对近十年来临床用于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中药药浴处方进行总结,寻找其用药规律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药熏洗方与西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256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8例.两组均根据病情(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实施抗病毒或抗细菌的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布洛芬混悬液,实验组采用中药熏洗方,处方:紫苏叶10 g、荆芥...  相似文献   

11.
杜娟 《亚太传统医药》2014,(24):125-126
目的:观察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自拟退热方(柴胡、葛根、生石膏、连翘、蒲公英、广藿香、生薏苡仁、黄芩、桔梗、甘草)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头孢呋辛钠、病毒唑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拟退热方治疗外感发热,陆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吴朝旭  黄姗  万飞  周天寒 《新中医》2024,56(2):27-31
目的:探究《外台秘要方》治疗外感发热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外台秘要方》卷一至四关于外感发热的方剂,提取频次≥7次的高频药物,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55首方剂,药物86味。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有甘草、黄芩、淡豆豉、生姜、桂枝等;药味以苦为主,药性以寒、微寒为主。聚类分析发现甘草-麦冬-白芍-大枣-生姜-茯苓、石膏-麻黄-葛根-桂枝、柴胡-黄芩-大黄-芒硝、栀子-淡豆豉4首核心处方。关联分析发现了28个关联规则,其中(葱白→淡豆豉)、(甘草、生姜→大枣)分别具有最高的提升度。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外台秘要方》治疗外感发热的用药规律,治疗上具有顾护脾胃、调和营卫,解肌清热,和解少阳兼清阳明热证以及清宣郁热等多种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外洗在治疗小儿感高热和咳嗽急诊中的疗效。方法对我科2007年6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60例小儿高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药物和物理降温法,治疗组采用中药外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83.3%,P〈0.05。结论中药外洗治疗简便、有效且廉及患儿家属,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灌肠协定方Ⅰ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及临床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灌肠协定方Ⅰ号保留灌肠治疗外感发热患儿及实施人性化护理后的疗效。方法选择115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对照组53例。2组给予阿乐欣抗感染,治疗组加用灌肠协定方Ⅰ号保留灌肠。护理上注重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种种人性化举措。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对照组有效率8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退热时间明显缩短。实施人性化护理后灌肠成功率达98%。结论灌肠协定方Ⅰ号保留灌肠治疗外感发热患儿及实施人性化护理取得显著疗效,并且良好的护理是治疗效果的有利保证。  相似文献   

15.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脏腑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人体脏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中医学从整体观诊治疾病的体现,为外感发热从肠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现代医学对发热的机制研究及肠道菌群在保持消化道乃至机体内环境稳定方面的作用机理,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对外感发热进行论治.中医从整体出发,通过对肠道菌群的调节,达到微生态平衡,使机体保持一个良好的内环境,机体的功能得以正常的发挥,达到治愈疾病的作用.研究结论为中医药治疗与微生态学的发展及肺肠相关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潜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外感发热起病急、进展快,在短暂的表证之后即会出现表里同病的症状。柴葛解肌汤作为治疗外感发热的基础方,具有辛凉解表、表里兼顾的特点。陈宪海教授根据外感热病的临床传变特点,在柴葛解肌汤的基础上自拟解肌退热方,用于治疗外感发热,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中医外治法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例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病例,总结出不同的中医外治疗法,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外治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疗法多样,包括:针刺、刮痧、擦浴、拔罐等,不同的疗法有各自的优势。[结论]中医外治法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法多样,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中医外治法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例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病例,总结出不同的中医外治疗法,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外治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疗法多样,包括:针刺、刮痧、擦浴、拔罐等,不同的疗法有各自的优势。[结论]中医外治法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法多样,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小儿推拿联合中药敷贴在儿科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9年7月 —2020年12月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住院治疗的70例外感发热患儿,根据入院单双日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当体温大于38.5℃ 口服药物降温,研究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进行小儿推拿联合中药敷贴降...  相似文献   

20.
杨维华教授根据吴鞠通"稚阴稚阳"理论,并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小儿外感发热的主要病机特点为风寒束表,内夹食积、痰热、惊风等。治疗当寒温并用,自拟藿钩退热方解表散寒,清里泻下,化痰定惊,并随症加减,兼以饮食调护,疗效显著。附验案4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