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绳梯式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自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入的60例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集束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绳梯式穿刺执行率、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内瘘渗血率、血管瘤发生率、穿刺部位感染率、内瘘血栓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绳梯式穿刺执行率95.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绳梯式穿刺执行率88.53%(χ2=128.139,P<0.001),试验组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分值(131.97±5.09)显著高于对照组(111.97±6.41)的分值(χ2=13.880,P<0.001),而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试验组患者内瘘渗血(χ2=34.734,P<0.001)、血管瘤发生(χ2=27.778,P<0.001)、穿刺部位感染(χ2=5.192,P=0.023)、内瘘血栓(χ2=6.405,P=0.011)。结论使用集束化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护士动静脉内瘘绳梯式穿刺执行率以及患者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减少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艾灸预处理对癌症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作用,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江苏省徐州市某三甲医院肿瘤科符合标准的癌症患者70例,最终完成试验的患者有65例,艾灸预处理组(n=20)、艾灸组(n=22)、对照组(n=23)。3组患者均进行正规化疗,艾灸预处理组患者在化疗开始前7 d进行艾灸,每天1次,共14 d;艾灸组患者于化疗开始时进行艾灸,每天1次,共7 d;对照组进行常规化疗。比较3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骨髓抑制的发生及分度情况、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情况。结果3组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组间、不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化疗后7、14 d骨髓抑制发生情况组间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组间=6.628,P=0.036;Waldχ2时间=43.018,P<0.001);化疗后7、14 d,3组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预处理能稳定癌症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减轻骨髓抑制的程度,减少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埃克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 选取信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80例EGFR敏感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和试验组(埃克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每组40例。对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62.50%(25/40)]高于对照组[40.00%(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肿瘤标志物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癌胚抗原(CEA)、糖抗原125(CA125)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细胞(CD4+)、CD4+/细胞毒性T细胞(CD8+)低于对照组,但CD8+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EGFR敏感型NSCLC患者采取埃克替尼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次性骨髓腔输液连接装置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2016年1至10月收治抢救的急危重患者172例,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将2016年1至5月我科收治抢救的90例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骨髓腔穿刺成功后,连接输液器(输血器),并反复推注药物,将2016年6至10月我科收治抢救的82例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骨髓腔穿刺成功后,连接一次性骨髓腔输液装置反复推注药物。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延迟给药、骨穿针移位、骨穿针脱出、肢体肿胀、药液外渗等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在延迟给药、骨穿针移位、骨穿针脱出、肢体肿胀、药液外渗等方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2% vs 11.1%,χ2=7.013,P=0.008;1.2% vs 7.8%,χ2=4.161,P=0.041;0 vs 5.6%,χ2=4.692,P=0.030;3.7% vs 14.4%,χ2=5.916,P=0.015;2.4% vs 15.6%,χ2=8.749,P=0.003)。 结论一次性骨髓腔输液连接装置保证了骨髓腔输液管路的密闭性和稳定性,防止穿刺针移位、脱出和药液外渗,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和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177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将其分为心功能Ⅱ~Ⅲ级组和心功能Ⅳ级组:心功能Ⅱ~Ⅲ级组包括心功能Ⅱ级患者28例,心功能Ⅲ级患者63例,共91例;心功能Ⅳ级组均为心功能Ⅳ级患者,共86例。对两组患者性别、伴发疾病情况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两组患者年龄、血浆NT-proBNP水平,以及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和三角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心功能Ⅱ~Ⅲ级组CHF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心功能Ⅳ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45.2±147.5)ng/L vs(4012.6±983.2)ng/L,t=49.510,P<0.001];心功能Ⅱ~Ⅲ级组CHF患者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和三角指数均显著高于心功能Ⅳ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56±15.16)ms vs(68.74±12.58)ms,t=15.294,P<0.001;(19.04±7.62)ms vs(15.23±5.29)ms,t=9.275,P=0.001;(5.59±2.23)% vs(4.48±2.65)%,t=5.601,P=0.002;(13.22±6.82)vs(10.69±4.53),t=2.748,P=0.011]。心功能Ⅱ~Ⅲ级组房性心律失常、心血管事件、房性心律失常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心功能Ⅳ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例(29.7%)vs 40例(46.5%),χ2=15.130,P<0.001;9例(9.9%)vs 14例(16.3%),χ2=11.577,P<0.001;4例(4.4%)vs 8例(9.3%),χ2=10.836,P=0.001]。 结论血NT-proBNP水平和HRV各项时域指标均对CHF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复发性鼻窦炎(RRS)患者行修正性内镜鼻窦手术(ESS)术中植入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SES)对术区创面恢复的短期疗效。方法 选择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的复发性鼻窦炎患者,自身对照方法在ESS术中随机分为支架侧(支架组)和对照侧(对照组)。术后30、90 d,由独立评估小组根据内镜检查结果评估支架侧和对照侧术区恢复情况,进行内镜评分和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术后干预(手术和口服激素干预)。结果 共计纳入的30例复发性鼻窦炎患者,术后30 d,支架组相比对照组术后需要干预的比例降低了50%(χ2=5.514,P=0.007 0),其中手术干预下降50%(χ2=4.921,P=0.043 9),口服激素干预下降了50%(χ2=5.292,P=0.022 7),额窦口通畅度提高60%(χ2=5.343,P=0.034);术后90 d,支架组相比对照组术后需要干预的比例下降50%(χ2=5.414,P=0.024 5),其中手术干预下降42.8%(χ2=4.887,P...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废液积漏袋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2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实施ERCP的患者315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147例,使用废液积漏袋)和对照组(168例,不使用废液积漏袋),比较两组患者ERCP术中内镜视野暴露满意度、操作间地面污染率、操作者手术衣污染率、操作间清洁时间及术后患者腹胀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废液积漏袋收集肠液(9.00±2.61) mL;试验组内镜视野满意度评分为(8.08±1.94)分,高于对照组的(6.76±2.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P <0.01);试验组操作间地面污染率为8.16%(12/147),操作者手术衣污染率为3.40%(5/147),术后患者腹胀发生率为14.29%(21/147),低于对照组的36.31%(61/168)、 14.88%(25/168)和38.10%(64/1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89、χ2=11.99和χ2=22.56,P <0.01);试验组操作间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改变及其预测预后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液科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8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化疗前后不同时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与化疗前相比,患者化疗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降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化疗4个周期及6个周期后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在化疗4个周期后达最低值[(0.245±0.086)×109/L]。CD4+/CD8+比值在化疗4个周期后、化疗6个周期后、化疗结束后3个月及化疗结束后6个月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终末疗效为完全缓解的患者化疗6个周期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高于非完全缓解患者(P<0.05)。复发患者化疗6个周期后CD4...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监测微小残留病灶(MRD)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形态学完全缓解(mCR)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该院收治的经过1~2个疗程诱导化疗后达到mCR的138例AML患者(排除M3)为研究对象,于每次化疗后3周左右或下次化疗前抽取骨髓,使用MFC检测MRD,比较MRD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复发及生存情况,分析MFC监测MRD在AML mCR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138例患者中,MRD阳性31例,占22.5%。在化疗第1疗程达到mCR的患者中,MRD阴性有89例(83.2%),MRD阳性有16例(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D阳性患者累计复发率为61.3%,高于MRD阴性患者的48.6%(χ2=4.407,P=0.036);MRD阳性患者总生存率为54.8%,低于MRD阴性患者的70.1%(χ2=4.332,P=0.037);MRD阳性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为38.7%,低于MRD阴性患者的49.5%(χ2=4.408,P=0.035)。MRD阳性患者中,巩固化疗患者总生存率为47.4%,低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66.7%(χ2=4.190,P=0.041)。结论mCR后的MRD阳性患者复发率高,采用MFC监测MRD对AML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早期发现易复发患者,为个性化地制订缓解后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并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10年1月~2015年3月的866例SLE患者(SLE组)的临床资料; 并收集1 795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及丙型肝炎(HCV)抗体。分析SLE组与对照组HBsAg,HBsAb及HCV抗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SLE患者中HBsAg阳性的共有17例,阳性率1.96%,对照组HBsAg阳性204例,阳性率为11.4%,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81,P<0.000 1)。男性SLE患者阳性率5.26%,低于对照组的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8,P<0.05)。女性SLE患者HBsAg阳性率1.64%,也低于对照组的8.12%(χ2=35.65,P<0.0001)。在21~30,31~40和41~50岁三个年龄段中,SLE组HBsAg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1.86,22.78和20.36; 均P<0.0001)。SLE患者中HBsAb阳性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总:χ2=0.50,P=0.48; 男性:χ2=0.12,P=0.73; 女性:χ2=2.00,P=0.16)。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低于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微创技术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完全内生型肾脏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完全内生型肾脏肿瘤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试验组行微创技术(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1年内复发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更短,手术时间更长(P<0.05)。术后1 d,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3 d,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2/40)低于对照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3<0.05)。试验组术后1年复发率(2.50%,1/40)与对照组(5.00%,2/4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346,P=0.55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疹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梅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661例确诊的SLE患者,根据皮肤有无皮疹损害分为皮疹组及非皮疹组,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和疾病活动等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的例数及实验室结果异常的例数,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皮疹与性别、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的相关性。 结果661例SLE患者中338例(51.1%)出现皮疹损害。皮疹组患者的发热、口腔溃疡、脱发、关节炎发生率均高于非皮疹组(38.5% vs 30.3%;27.8% vs 19.2%;39.3% vs 25.1%;63.0% vs 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1,P=0.028;χ2=6.800,P=0.009;χ2=15.366,P<0.001;χ2=9.124,P=0.003];皮疹组患者贫血的发生率低于非皮疹组(56.8% vs 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4,P=0.046)。免疫学结果显示,皮疹组患者血清C3水平低于非皮疹组[(0.47±0.27)g/L vs (0.55±0.27)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9,P<0.001);皮疹组患者血清抗双联DNA抗体、抗Sm抗体的阳性率均高于非皮疹组(84.3% vs 77.7%;41.7% vs 2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07,P=0.030;χ2=13.94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发生皮疹的危险因素为口腔溃疡(OR=3.523,P<0.001)、脱发(OR=4.549,P<0.001)、关节炎(OR=1.758,P=0.002),起病年龄大(OR=0.502,P=0.006)、无贫血(OR=0.613,P=0.012)及补体C3水平正常(OR=0.472,P=0.006)是保护因素。 结论皮疹是SLE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皮疹损害可能预示SLE疾病过程中更易发生多系统损害,SLE患者发生皮疹损害与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新型复合量表的家庭管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各分院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医疗服务和定期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基于新型复合量表的家庭医疗服务模式进行医疗服务。对所有患者干预前及干预24个月后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评定量表(SDSCA)评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阳性斑块、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及糖尿病性肾病占比进行比较。 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DSCA评分,空腹血糖,HbA1c,阳性斑块、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及糖尿病性肾病占比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DS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8.3 ± 3.9)分vs.(21.2 ± 2.5)分,t = 15.326,P<0.001],空腹血糖[(6.6 ± 0.9)mmol/L vs.(8.2 ± 0.6)mmol/L,t= 14.520,P<0.001],HbA1c[(6.8 ± 0.7)% vs.(7.6 ± 0.7)%,t = 8.288,P< 0.001],阳性斑块[39/100 vs. 53/100,χ2 = 5.171,P = 0.023]、粥样硬化[22/100 vs. 36/100,χ2 = 4.760,P = 0.029]、颈动脉狭窄[6/100 vs. 15/100,χ2 = 4.309,P = 0.038]、视网膜病变[28/100 vs. 46/100,χ2 = 6.950,P = 0.008]、周围神经病变[33/100 vs. 47/100,χ2 = 4.083,P = 0.043]、下肢血管病变[11/100 vs. 19/100,χ2 = 5.102,P = 0.023]及糖尿病性肾病[19/100 vs. 25/100,χ2 = 7.792,P = 0.005]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新型复合量表的家庭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从而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并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心脏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预防效果。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心脏重症患者200例,其中2021年6月至12月行常规护理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2年1月至6月实施集束化护理的100例患者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前感染相关指标、细菌培养阳性率、CRBSI发生率、导管置留天数和ICU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拔管前体温、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异常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发热、血象增高的异常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20.00%(5/25)vs 45.95%(17/37),χ2=4.387,P=0.036]、CRBSI发生率(5.00%vs 17.00%,χ2=7.354,P<0.01)均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天数及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已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心脏重症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可以减少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治疗前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和甲胎蛋白(AFP)在肝细胞癌(HCC)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MIA)测定2017年6月~2018年4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HBV感染相关的HCC患者110例(HCC组)、肝硬化(LC组)54例和慢性乙型肝炎(CHB组)63例治疗前血清DCP和AFP水平。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DCP与AFP相关性,分析DCP和AFP诊断HCC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ROC-AUC)、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HCC组DCP和AFP水平均显著高于LC组和CHB组(Z=-8.75,-4.89,-9.24和-5.37,均P<0.001)。DCP与AFP水平在LC组与CH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58,-0.077; P=0.577,0.939)。当对照组分别设为LC+CHB及LC组时,DCP诊断HCC的ROC-AUC均显著大于AFP(0.922 vs 0.741,Z=4.56; 0.921 vs 0.735,Z=4.15,均P<0.001)。当对照组设为LC+CHB时,DCP诊断HC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显著高于AFP(88.18% vs 58.18%,χ2=25.22; 92.31% vs 75.21%,χ2=12.57,均P<0.001)。DCP/AFP方案不能提高诊断HCC的敏感度(χ2=1.98,P=0.159)。DCP+AFP方案对诊断HCC的特异度有所提高(P=0.019)。当对照组设为LC组时,DCP诊断HCC的特异度显著高于AFP(94.17% vs 72.22%,χ2=4.79,P<0.05)。DCP与AFP具有弱相关性(r=0.367)。DCP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r=0.633)。结论 DCP与AFP相比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两者联合检测能够提高HCC患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乳酸脱氢酶A(LDHA)、溶质载体家族16成员(SLC16A)1及SLC16A3基因与乳腺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获取肿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中1 060位乳腺癌患者的组织样本,分析LDHA、SLC16A1及SLC16A3基因表达量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联性,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预后分析。结果 LDHA表达与远处转移(M分期)(χ2=5.560,P=0.018)、雌激素受体(ER)表达(χ2=8.532,P=0.003)、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χ2=4.418,P=0.036)相关;SLC16A1表达与年龄(χ2=8.040,P=0.005)、ER表达(χ2=17.428,P<0.01)、孕激素受体(PR)表达(χ2=5.486,P=0.019)相关;SLC16A3表达与ER表达(χ2=22.447,P&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赛及卡铂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肺腺癌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94例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肺腺癌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化疗组(培美曲赛联合卡铂治疗,n=48)及替雷利珠单抗组(培美曲赛+卡铂+替雷利珠单抗,n=46),以21 d为1个周期,治疗4个周期。记录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血清指标(IGF-1、IGFBP-3)变化,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替雷利珠单抗组临床疗效优于化疗组,客观有效率明显高于化疗组(58.70%vs 29.17%,χ2=8.329,P<0.01)。治疗4个周期后,两组CD4+、CD4+/CD8+及IGFBP-3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对鼻息肉术后后遗症的影响。方法入选患者143例鼻息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安慰剂组7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安慰剂组术中或术后给予生理盐水冲洗,治疗组术中或术后给予rh-aFGF冲洗(25 000 U/支×2支+20 ml生理盐水),同时两组术后均常规给予抗生素、止血药物、激素药物、抗组胺药物。手术48 h后,治疗组每日采用1支rh-aFGF冲洗鼻腔,连续给药24周。观察术后3、7、14、30 d创面愈合情况,同时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术后后遗症发生率。结果近期随访研究显示,治疗组与安慰剂组在随访2周的伤口完全愈合率为44.4%(32/72)vs.25.4%(18/71),χ4周。观察术后3、7、14、30 d创面愈合情况,同时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术后后遗症发生率。结果近期随访研究显示,治疗组与安慰剂组在随访2周的伤口完全愈合率为44.4%(32/72)vs.25.4%(18/71),χ2=5.98,P=0.014;随访4周的伤口完全愈合率为90.3%(65/72)vs.78.9%(56/71),χ2=5.98,P=0.014;随访4周的伤口完全愈合率为90.3%(65/72)vs.78.9%(56/71),χ2=4.92,P=0.027;平均完全愈合时间为(15.2±4.9)d vs.(20.6±5.5)d,t=2.904,P=0.004,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远期随访显示rh-aFGF可显著减少窦口狭窄、术后创面瘙痒、慢性疼痛的发生,促进嗅觉的恢复[90.3%(65/72)vs.70.4%(50/71),χ2=4.92,P=0.027;平均完全愈合时间为(15.2±4.9)d vs.(20.6±5.5)d,t=2.904,P=0.004,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远期随访显示rh-aFGF可显著减少窦口狭窄、术后创面瘙痒、慢性疼痛的发生,促进嗅觉的恢复[90.3%(65/72)vs.70.4%(50/71),χ2=4.86,P=0.029]。结论 rh-aFGF可促进手术创面愈合,减少手术后创面后遗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追踪管理方案对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6月(追踪管理方案实施前)80例手术室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7-12月(追踪管理方案实施后)80例手术室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手术室常规院感管控措施,观察组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追踪管理方案,比较实施前后手术室护理人员手卫生情况和2组患者消毒物品配置合理率、切口感染率、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情况。结果 实施后手术室护理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洗手操作正确率、洗手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χ2=9.231,P=0.002;χ2=10.588,P=0.011;χ2=9.231,P=0.002);观察组消毒物品配备合格率高于对照组(χ2=12.973,P<0.001),患者切口感染率、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χ2=7.828,P=0.005;χ2=4.329,P=0.038)。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的追踪管理方案能有效提高手术室护士手卫生依从性,降低手术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ⅡB期~ⅢC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应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化疗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ⅡB~ⅢC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62例为结直肠癌组,体检健康者84例为对照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给予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2h滴注完毕,第1天;卡培他滨1000mg/m2,口服,2次/d,第1~14天;21d为1个周期,至发生严重不良发应或疾病进展停药。结直肠癌组于第1、3、5个周期化疗前1d,对照组于体检日采集外周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比较结直肠癌组与对照组第1个周期化疗前1d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结直肠癌患者第1、3、5个周期化疗前1d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结果结直肠癌组第1个周期化疗前1d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41.12±8.07)%]、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1.57±0.61)%]、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9.10±3.32)%]、CD3-CD16+/56+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百分比[(17.56±9.28)%]均低于对照组[(44.96±6.34)%、(1.97±0.64)%、(13.93±5.16)%、(20.70±7.55)%](P<0.05),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26.58±8.29)%]高于对照组[(21.94±7.88)%](P<0.05),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71.79±9.17)%]与对照组[(70.90±8.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第3、5个周期化疗前1d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42.31±8.13)%、(43.31±8.1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1.67±0.69)、(1.76±0.64)]高于第1个周期化疗前1d(P<0.05),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8.36±3.58)%、(8.18±2.29)%]低于第1个周期化疗前1d(P<0.05),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71.86±10.71)%、(72.56±11.45)%]、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28.22±11.82)%、(27.46±10.57)%]、CD3-CD16+/56+NK细胞百分比[(19.05±10.13)%、(18.63±11.66)%]与第1个周期化疗前1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应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辅助化疗可增强CD3+CD4+T淋巴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CD19+B淋巴细胞相关的体液免疫,对CD3-CD16+/56+NK细胞参与的固有免疫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