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减轻首次全血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7月在流动献血车进行首次献血者79例,按照献血者的献血日期,划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献血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献血者在对照组献血者的护理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献血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63%,低于对照组的4.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有助于献血者有效排解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减少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流动采血车献血者反应情况,控制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方法]对日照市2003~2005年流动采血车献血者献血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流动采血车献血者20 891人,出现献血反应者501例,献血反应率为2.40%.献血反应率,2003~2005年分别为2.55%、2.26%、2.46%(P>0.05)男性为2.67%、女性为2.02%(P<0.01)18~35岁为2.64%、36~55岁为2.07%(P<0.05)干部、军人、大学生、农民、其他职业者分别为2.65%、1.22%、2.67%、2.03%、3.45%(P<0.05);501例反应者中,反应原因分别是精神紧张占47.90%、环境不佳占18.16%、睡眠不足或疲劳占14.97%、空腹占8.18%、穿刺疼痛占5.79%、有晕血晕针史占3.19%,其他占1.80%.[结论]流动采血车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效果。方法以我站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接待的100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机采血小板献血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心理状态评分、献血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两组机采前的S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机采后,观察组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0%(P <0.05)。观察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2.00%(P <0.05)。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可改善献血者的不良情绪,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献血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群体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机采血小板献血者5806名,统计献血反应发生人数,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及采集量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发生献血反应67名,占1.15%。男性和女性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45%和2.67%,初次和多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01%和0.96%,采集单份血小板者和采集双份血小板者献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64%和1.3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女性献血者、初次献血者和采集双份血小板献血者易发生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调查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健康状态,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护理提供依据,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 2019年1—12月选择400名血小板献血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山东省血液中心200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对照组为山东省血液中心200名单采血小板多次献血者,对其均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成分献血(机采血小板)者与全血献血者体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比对观察,探讨二者在降低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意义上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透视光免疫浊度法对不同年龄段的360名健康献血者,进行体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测定,并进行比对观察。结果180名成分献血(机采血小板)者体内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低于180名全血献血者,2组献血者不同年龄血浆D-二聚体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降低血栓性疾病发生意义上,成份献血更优于传统的全血献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体质、献血次数及循环血量人群对机采血小板后献血反应风险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本站进行机采血小板献血的1200名献血者纳入研究,通过对所有研究对象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比不同体重(45~50 kg,51~60 kg,61~70 kg,>70 kg)、不同献血次数(首次献血、多次献血)及不同循环血量(<2500 mL,2500~3500 mL,>3500 mL)条件下机采血小板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差异。结果:45~50 kg组献血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6.93%,明显高于51~60 kg组(11.97%)、61~70 kg组(10.30%)以及>7 kg组(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1~60 kg组、61~70 kg组及>70 kg组献血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献血组献血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47%,明显高于多次献血组的6.69%(P<0.05)。>3500 mL组献血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7.88%,明显高于2500~...  相似文献   

8.
朱琴英  吴秋红  孙敏 《智慧健康》2022,(28):243-246
目的观察五行音乐联合心理护理对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缓解作用。方法将2021年8~10月于上海市嘉定区血站首次献血的自愿献血者8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0例,对照组给予心理护理,观察组在给予心理护理同时给予五行音乐欣赏,观察两组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五行音乐联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献血者采血过程中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采血的顺利完成,提高采血安全性,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站献血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及改进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广州血液中心的220名献血者纳入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及电话回访等方式,观察其对血站献血服务满意度,将2015年5月~2016年5月血站的220名献血者纳入研究组,落实了改进服务对策,对比两组服务质量。结果:研究组的各项服务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站经改进献血服务后,提高了献血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献血热线     
《健康必读》2008,(9):7-7
多次献血会减少大脑的总供血量吗? 为了解献血对大脑总供血量的影响;有关专家随机抽检了80名献血者(男性38人,女性42人,年龄18~50岁。其中首次献血者40人,献血1~5年、6~28年者各20人。体检合格,献血400毫升平均5分29秒均无献血反应),应用彩色经颅多普勒仪(TCD)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研究护理干预对于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出现献血反应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择本站从2012年6月-2013年5月采用机采血小板的无偿献血者共1256例,然后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成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各为628例。针对对照组献血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护理干预组给予认知干预、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然后观察和对比两组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组的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共8例,占1.27%,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1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χ2=5.197,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分析对机采的捐献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充分体现了在献血服务过程中的人性化,而且更有利于减少以及预防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提高献血质量,探析献血护理服务在农村献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200例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农村献血者,以献血单双日将献血者均分为两组,单日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为常规护理组,双日给予献血护理服务干预为献血护理组,每组各100例。观察比较两组献血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献血意义认知率及献血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比较。结果 献血护理组人均献血量多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护理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低于常规护理组的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3,P<0.05)。献血护理组对献血意义认知率为100.00%,高于常规护理组的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8,P<0.05)。献血护理组对献血护理服务的各项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献血护理服务应用到农村献血者中,可助于献血者更加了解献血的重要性及意义,并稳定其献血过程中心理状态,以及提升献血安全性,同时合理增加献血量,亦可以增加献血者对献血护理服务的高度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精准招募方法对提高无偿献血率及献血意愿的价值。方法 青岛市中心血站西海岸第一献血服务部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向1 562人进行无偿献血招募,将其设为对照组,期间未实施精准招募方法,另于2021年2月—2022年2月向1 578人进行招募,设为观察组,期间实施精准招募方法,对两组无偿献血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献血意愿率为55.64%,高于对照组的50.00%(P <0.05);观察组总献血率为55.64%,高于对照组的50.00%(P <0.05);观察组献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5%,低于对照组的4.74%(P <0.05)。结论 精准招募方法既能提高无偿献血率及献血意愿,还可减少献血不良反应,提高献血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首次干细胞捐献者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捐献干细胞的供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首次捐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52)与对照组(n=52),对照组供者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供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供者的心理状态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供者干预后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9个测评因子得分及总均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供者干预后的心理适应量表4个测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供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供者的干细胞采集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单个核细胞数目、CD34+细胞数目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首次捐献干细胞的供者心理障碍,改善供者的心理状况,提高供者的心理适应性,有效预防干细胞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提高干细胞采集质量,有利于保障干细胞的顺利移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降低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月06月~2015年09月我站献血者600例为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300)与对照组(n=300),分别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SAS评分、献血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献血反应1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差异显著(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可降低献血者的献血反应,促进献血事业的发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东莞市固定献血点和流动献血车全血采集情况,为招募、采集低危的固定献血者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东莞市固定献血点和流动献血车献血者年龄、性别、学历、献血量以及血液复检淘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东莞市无偿捐献全血人群中:18—35岁人群在流动献血车献血高于固定献血点,36—45岁及46—60岁献血人群固定献血点高于流动献血车(P〈0.05);在两种献血地点男性献血者均高于女性(p〈0.05),中小学学历献血者比率均高于大中专以上献血者(p〈0.05);无偿献血400ml比率在不同献血地点均高于300ml及200ml(P〈0.05),献血400ml比率流动献血车高于固定献血点(P〈0.05);流动献血车复检淘汰率3.13%,高于固定献血点复检淘汰率1.92%(P〈0.05)。结论流动献血车无偿捐献全血是主要的血液采集方式;18~35岁、男性、中小学文化者是无偿捐献全血人群的主体,应强化流动献血车的优点,改进不足,保证血液采集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刘伟  樊晶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2,33(11):1540-1543
目的:探究献血健康教育微信平台对无偿献血认知度及宣传招募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对微信平台预约及成功捐献血小板献血者2 914名(观察组)及同期自发到血液中心捐献血小板献血者2 900名(对照组)进行无偿献血认知度调查,回顾性分析血液中心2018年7月~2020年7月参加单采血小板献血志愿者相关数据。结果:观察组无偿献血知识评分(42.76±2.85)明显高于对照组(35.72±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8月~2020年7月单采血小板人次2531名,相对2018年7月~2019年7月增长560.8%;2019年8月~2020年7月重复单采血小板人次38名,复采率相对2018年7月~2019年7月增长15.4%。结论:献血健康教育微信平台可提升无偿献血认知程度,提升招募效果及单采血小板重复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献血人群的梅毒感染情况,确定低危人群,确保输血安全。[方法]采用ELISA法对滨州市不同献血者进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2009~2011年合计检测滨州市无偿献血者119785人,检出梅毒抗体阳性者247例,阳性率为0.21%(247/119785)。不同年份梅毒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献血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献血次数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献血形式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职业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偿献血者梅毒流行趋于增长期,梅毒抗体阳性仍是血液报废的原因之一,因此应把低危人群作为献血主要选择对象。  相似文献   

19.
张波  马铭蔚  周艳君 《现代养生》2022,(23):2059-2063
目的 通过对机采献血者血液检测情况进行分析,为机采献血者的招募保留策略提供依据,有效减少血液浪费和保障血液安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南宁市2019-2021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提取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学历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各年份机采献血者复检结果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21年不合格率相对较高。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阳性率偏高,分别为0.06%、0.05%和0.04%。各年龄段献血人次占比分别为18~岁占36.38%、35~岁占33.34%、45~60岁占30.28%,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24%、0.23%、0.11%;各年龄段献血者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小的献血者不合格率相对较高。固定献血者和非固定献血者不合率比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固定献血不合格率比例(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激励式心理护理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机采血小板献血者280人均为首次献血小板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40例。实验组在整个献血过程中由专人全程陪护并给予激励式心理护理,对照组按常规方式进行护理。结果:实验组有4例轻度献血反应;对照组有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两组经卡方检验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激励式心理护理可以减轻献血者精神紧张、焦虑,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心身健康和献血过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