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囊卵巢综合征以排卵障碍、高雄激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因病机复杂,为导致妇女排卵障碍而不孕的最常见因素,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及生活。现代医学对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对症治疗多为激素用药,治疗周期长且常伴随一定的不良反应和风险,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中医学能够辨证论治,整体调理,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发挥中医药优势治疗本病逐渐受到患者青睐。“伏阳”为机体局部或整体因痰、湿、瘀等而化气不足,阳气困于内部则郁,同时五脏及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不得发挥而呈现病理状态。文章基于“伏阳”理论,从肝、脾、肾气血痰瘀等方面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的病因病机,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的治疗,认为“伏阳”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的病机核心,该病本虚标实,治疗时应标本同治、先后天同调以调经种子,既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特色,又结合了患者的切实需求。从“伏阳”理论出发,可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的临床诊疗开拓思路,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中医认为肝脾不调、脾胃不和、肝胃不和等脏腑不和及气血津液不和、寒热不调等均归属于“阴阳不和”,与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基于此,提出“阴阳不和”是肠癌的核心发病机制。肠癌各期病机变化各异,是虚、实及虚实夹杂的动态演变,而非本虚标实一言概之,但皆因“阴阳不和”所致。故肠癌的中医治则当以“和法”为主,和其不和,“和法”应贯彻肠癌各期临床治疗始终,使其达到阴平阳秘。因此,文章从“阴阳不和”理论角度出发,探讨肠癌的发病机制、病机演变及临床治疗,以期为肠癌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马丽俐认为肝与青春期后痤疮的病因病机密切相关。肝郁在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起病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病机为肝郁化火、肝郁脾虚、肝郁血瘀、肝肾阴亏等,同时可见湿、热、痰、瘀、虚等多种病理因素相互错杂,其病位涉及肝、肺、脾、肾等多个脏腑。在治疗中可从肝论治,补虚泻实,辨证论治,并注重内外同治,调摄身心,临证多得佳效。  相似文献   

4.
总结郭亚雄治疗小儿汗证经验。郭亚雄认为小儿生理、病理与成年人不同,更易出汗;小儿汗证基本病机为“心肝郁热、脾肾虚寒,脾寒胃热、虚实夹杂,表虚不固、营卫不和”,临床诊疗以“首辨脏腑,再辨寒热虚实”为切入点,以“清上温下、调肝和中,清热化寒、以平调之,补肺健脾、调和营卫”为治法,以经方“乌梅丸、半夏泻心汤及桂枝汤”为基础加减治疗小儿汗证,临床疗效显著。附医案1则佐证。  相似文献   

5.
认为“肝之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实脾”并非单纯补脾,还应包括清脾、温脾、顾脾等,补脾仅仅是“实脾”的一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单兆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陆周  沙筠 《新中医》2001,33(10):14-15
单兆伟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关键为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中虚气滞。临床上首重“平和”之法;而胃体阳用阴,亦需注重顾护胃阴;寒热错杂证宜苦辛通降;并重视调和肝胃,分清虚实、寒热、气血之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从肝论治女性迟发性痤疮的中医研究进展,结合古近现代中医对该病的认识,我们以“女子以肝为先天”的理论作为指导,提出从“肝”论治女性迟发性痤疮。认为女性迟发性痤疮的病位主要在肝,以湿热为患,肝经湿热循经上扰所致,为临床辨证论治女性迟发性痤疮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绝经前后,女性卵巢功能衰退,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组证候群。现代医家多认为更年期综合征虚实夹杂、气血不和、阴阳失衡、寒热错杂等多样繁杂的病机主要是社会-心理-生理三重打击所致。陈文慧教授临证发现该病多在肝,肝脏先病动及他脏或因他脏受累,病机多为肝失其用、失其养,故在治法以“天人一体观、五脏一体观”,调肝和五脏,平衡阴阳为要旨,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9.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肝之阳气是肝脏升发疏泄的一种正常生理功能,肝之阴血为肝之阳气活动的物质基础,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肝虚证常出现阴血亏损的“体”不足,亦见阳气不充的“用”不及。肝阳虚为何未引起重视?笔者揣度,忽视此证之因归纳有四:肝血肝阴易亏易损,而肝气易郁易逆,肝阳则易亢易动;其次,本证症状往往不够明显,常与脾肾阳虚症状互见,难以甄别;其三,肝之阳气虚弱,肝用疏泄无权,易于导致留湿、停痰、痞塞、瘀阻等寒热挟杂,虚实并见,故本证易被这些病证所掩盖;其四,在治疗时传统上只侧重心、脾、肾脏阳虚,往往肝阳虚的治疗亦被其取代。所以在理论上忽略了肝阳虚。其实,肝阳虚与肝阴虚是相对存在的。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肝胆经虚实寒热证治》就有“肝虚寒,两胁满,筋急,……悒悒不乐,四肢冷,……目视(?),或左胁偏痛,筋痿,脚弱”的论述。近代名医蒲辅周曾明确  相似文献   

10.
<正> 1.什么是和解剂?其适应病证及治疗原则如何? 答:凡具有和解、解郁、疏畅等调和作用,以治疗少阳病,或肝脾不和,以及肠胃不和的一类方剂,统称和解剂。它属于“八法”中的“和法”。和解剂原为治少阳病证而设,少阳属胆与三焦。胆经居太阳、阳明之间,且相火游行于三焦;三焦位于躯体之内,脏腑之外;俱属半表半里,为内外之枢机,气机升降之道路。其发病多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而成。导致疏泄失职,三焦不利,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清浊相乱,寒热虚实夹杂。同时,肝胆相表里,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而且,其发病又常累及脾胃,出现脏腑的  相似文献   

11.
和解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常用方剂,通常既无大补大泻的作用,又无大寒大热之功,性质较为平和,起效速度较缓。本文针对和解剂在中医儿科临床治疗肝脾失调,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表里同病等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和解剂的辨证施治的运用方法,从而达到恢复健康、去除疾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乌梅丸证治发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乌梅丸不应囿于驱蛔、止利,其为厥阴病主方,当属和解剂.根据厥阴主风论,将其应用于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病变,疗效显著.运用乌梅丸辨证要紧扣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病机,并重用酸收,调整寒热的比例,此为临证取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朱世楷教授认为,脾胃病之伤在气机,中焦气机不利,临床百病丛生,然其病机核心是“脾不升,胃不降”.朱老指出胃病多热,脾病多寒,临床虽多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证,但总以“虚”证贯穿于疾病始终.治疗时,补虚固本是基本治则,以调理气机升降为核心,同时应分清疾病寒热、虚实,随证化裁,补虚以静,调气以动,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另外,治疗脾胃病仍应通过西医现代检查手段明确病情,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痤疮为皮肤科常见疾病,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笔者认为痤疮为机体气血阴阳失和的外在表现。借助六经辨证能执简御繁,明确了解痤疮的寒热虚实,从整体角度入手,结合皮肤科特色局部辨证进行治疗。病机既已确立,则可施以相应方药,因药证一合,故可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记载了十二经标本脉法,其诊断方法以全身多部脉位诊察为主,可辅助判断疾病病位、病性及病机。标本脉法与寸口脉法同时期并存,因王叔和认为“独取寸口”足以诊断,后世医家逐渐使用寸口脉法为主。相比之下,标本脉不仅操作简单,更易从整体认识人体生理病理,使辨证更加清晰。而且标本脉的脉位同样可以作为治疗的区域,根据虚实、寒热,进行补泻等操作,实现“诊疗一体”。  相似文献   

16.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 ,是开展胃镜检查以来发现的疾病 ,约占慢性胃炎的22 6 % ,该病与幽门螺杆菌、肠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诸因素 ,被认为与胃癌前病变有关 ,故该病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西医常用吗叮啉、西沙比利、胃复安等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 ,但病证易反复发作 ;且上述药物长期使用 ,有一定副作用如锥体束征 ,故患者难以接受。中医根据BRG出现胃痛、胃胀、恶心、返酸、烧心等常见症状 ,将其归属于“胃痛”、“吐酸”、“嘈杂”等病范畴 ,认为BRG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寒热失调有关 ,病机为肝胃不和、中焦湿热、胃气上逆、脾胃寒热虚实错…  相似文献   

17.
滑永志  夏军权 《新中医》2014,46(6):243-244
和法是通过和解、调和的方法,使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从而达到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的治法。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病机特点是,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为关键,肝胃不和、肝脾不和多兼见,寒热虚实夹杂最常见。运用和法治疗,具体运用是调和脾胃升降,和其生克制化,调和寒热虚实,达到胃肠功能自和。  相似文献   

18.
寒热并用法为中医治疗大法之一,属"和法"的范畴[1]。寒热并用法是指将寒凉药与温热药配伍使用,两者性味相反而功用协同,从而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张声生教授认为脾胃易寒易热、多因致病,脾胃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导致临床上脾胃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证候。张声生教授临证强调治疗脾胃病应当首辨其寒热虚实、结合病变脏腑,并根据疾病的特点常采用相应寒热并用法,如温中清胃法、温中清肝法、暖肝清胃法、清上温下法、温上清下法等,往往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伏邪理论不仅见于温病范畴,也可见于内伤杂病,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蒋健教授有关伏饮、伏寒、伏阳、"伏情"的治疗验案,介绍其诊疗伏邪致病的经验。尤其是蒋健教授详细阐述伏阳的诊疗和"伏情"的基本含义及理论基础,认为"伏情"是显性郁证或隐性郁证的病因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杨春波教授为全国第三届国医大师,擅长诊治脾胃相关疾病。杨老认为“脾胃湿热”是慢性泄泻的重要病机,湿热久稽、脾肾不足、肝失疏泄是慢性泄泻缠绵难愈、易于复发的关键。临床上,杨老重视察舌诊脉,认为应从“三因制宜”角度辨识慢性泄泻,善以虚实寒热、体质脏腑为辨证纲目,强调辨证过程需重视虚实主次关系,处方用药善清化湿热,并灵活佐以健脾益肾、理气舒络、运脾消导、安神之法。本文结合杨老治疗慢性泄泻的验案,阐述杨老辨治本病的临证思路,以期对临床诊治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