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于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进行分娩的524例产妇的一般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分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组,53例)和甲状腺功能正常(正常组,471例)。比较两组产妇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健康状况;对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危险因素。结果 甲减组产妇胎盘早剥发生率、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胎儿生长受限、低体质量儿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新生儿体质量显著低于正常组,身长显著短于正常组(均P<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剖宫产及流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减组产妇年龄> 30岁、初产、孕前体质量指数(BMI)<18.5 kg/m2的占比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孕期体重管理对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苏州市母子医院建卡的BMI≥24.0 kg/m2的1 110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超重者(24.0 kg/m2≤BMI≤27.9 kg/m2) 880人,将其随机分为超重管理组(440人)和超重对照组(440人);肥胖者(BMI≥28.0 kg/m2) 230人,将其随机分为肥胖管理组(115人)和肥胖对照组(115人)。对照组孕妇只进行常规健康管理,超重和肥胖管理组孕妇在常规健康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体重管理,分析比较各组孕妇妊娠结局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超重管理组与对照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2,P<0.05);肥胖管理组与对照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8,P<0.05)。超重管理组孕妇剖宫产、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20.15、12.26和16.63,P值均<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2型糖尿病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 方法  研究对象为江苏省苏南、苏北地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17 638名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基线时不同BMI组人群在随访期间的全死因死亡风险(hazard ratio,HR)值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结果  研究对象累计随访77 451人年,平均随访4.39年,随访期间共死亡1 274人,低体重组BMI < 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 ≤ BMI < 24.0 kg/m2)、超重组(24.0 kg/m2 ≤ BMI < 28.0 kg/m2)、肥胖组(BMI ≥ 28.0 kg/m2)死亡人数分别为39人、575人、484人和176人,相应的死亡率分别为15.6%、9.5%、6.2%、5.1%。调整混杂因素后,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低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死亡风险的HR值(95%CI)分别为1.66(95%CI:1.20~2.30),0.68(95%CI:0.61~0.77),0.58(95%CI:0.48~0.68)。 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低体重人群的全死因死亡风险最高,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死亡风险较低,超重和肥胖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体质指数(BMI)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围生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平阳县人民医院确诊为GDM的孕妇95名为观察组,同期非GDM的正常孕妇128名为对照组。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监测孕妇血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监测孕妇HbA1c;监测孕妇体质量,计算BMI。记录孕妇分娩孕周、孕期HbA1c值、BMI进行分组,观察组按照HbA1c值分为≤6.5和6.5组,BMI以25 kg/m2分为正常组和超重组。记录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围生结局。围生结局包括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巨大儿、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结果入组时,观察组孕妇BMI、HbA1c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饮食控制,生活方式干预以及胰岛素治疗后,产前观察组孕妇HbA1c较入组时有所下降,两组孕妇BMI均增长高于入组时,产前观察组患者增长高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及≤6.5的GDM孕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前,超重组GDM产妇羊水过多、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及体质量正常的观察组(P0.05)。结论 GDM可影响围产期结局,增加并发症风险,而有效控制血糖及体质量可显著降低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巨大儿、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PE)妊娠结局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1年5月-2022年9月收治的55例双胎妊娠并发PE孕妇(110例新生儿)纳入PE组,双胎妊娠正常孕妇55例(110例新生儿)纳入非PE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妊娠结局,分析双胎妊娠孕妇并发PE的危险因素。结果:PE组孕前体质指数(BMI)(30.7±3.5 kg/m2)大于正常组(28.5±2.9 kg/m2),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单绒毛膜性双胎及贫血占比均高于正常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小板水平均低于正常组;PE组早产(65.5%)、产后出血(12.7%)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45.5%、1.8%);新生儿平均体重(2.4±0.4 kg)低于正常组(2.6±0.5 kg),低体重儿占比(58.2%)高于正常组(44.6%)(均P<0.05)。BMI≥24 kg/m2、ART受孕及单绒毛膜性均是导致双胎妊娠孕妇并发PE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并发PE孕妇贫血及早产、产后出血、低体重儿等不良结局发生率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患者对冻融胚胎移植围产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 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2016年至2020年期间由于PCOS不孕进行冻融胚胎移植、年龄≤35岁且临床妊娠为单胎的患者临床资料, 共1 481个周期, 根据BMI值分为4组, 偏瘦组75个周期(BMI<18.5 kg/m2), 正常体质量组793个周期(18.5 kg/m2≤BMI<24.0 kg/m2), 超重组468个周期(24.0 kg/m2≤BMI<28.0 kg/m2), 肥胖组145个周期(BMI≥28.0 kg/m2), 比较各组一般资料、促排卵情况、围产结局以及新生儿结局的差别。结果相较于超重组、正常体质量组和偏瘦组, 肥胖组的早期流产率最高[23.4% (34/145)比15.8% (74/468)比14.0% (111/793)比9.3% (7/75), P=0.014], 活产率最低[68.3% (99/145)比76...  相似文献   

7.
徐姝蕊    罗佳  陈瑞琳  蔡桂燕  刘娇       《现代预防医学》2021,(17):3247-3253
目的 探讨主观认知下降(SCD)患者不同BMI水平与执行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及影响BMI的危险因素。方法 招募福建省福州市5个社区符合要求的174例SCD患者,根据BMI水平分为正常体质量组(18.5kg/m2≤BMI<24kg/m2)、超重和肥胖组(24kg/m2≤BMI≤36.5kg/m2),并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Stroop色词测验。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BMI水平SCD患者执行功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SCD患者BMI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正常体质量组相比,超重和肥胖组Stroop干扰量(SIE)反应时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患超重和肥胖的风险高于女性(OR=2.204, 95%CI:1.086~4.475, P=0.029),高血压患者患超重和肥胖的概率是无高血压患者的3.060倍(OR=3.060, 95%CI:1.194~7.838,P=0.020)。结论 与正常体质量组相比,超重和肥胖的SCD患者执行功能更差,而且受性别和高血压的影响。对男性SCD患者,控制高血压和体重可能可以有效预防其执行功能下降,降低患AD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孕妇孕早期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建档产检孕妇491例,专人记录孕妇的身高、年龄、孕前体重、BMI、孕早中期体重、分娩结局等一般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孕前BMI的孕妇孕早期体重增长与GDM的关系。结果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及过多的孕妇GDM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7,P<0.05),而孕中期不同的体重增长情况,孕妇GDM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1,P>0.05)。孕早期增重按不同孕前BMI进行分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为18.5~24.9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过多,GDM发病风险增至1.913倍(OR=1.913,95%CI:1.033~3.543);孕前BMI≥25.0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适宜、过多,GDM的发病风险分别增至4.900倍(OR=4.900,95%CI:1.179~20.373)和5.444倍(OR=5.444,95%CI:1.290~22.976)。孕前BMI<18.5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χ2=118.600)、羊水异常(χ2=6.750)及剖宫产(χ2=6.166)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前BMI≥25.0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过多,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72,P<0.05);孕前BMI=18.5~24.9kg/m2的孕妇,孕早期不同增重情况,其不良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前体重正常和孕前超重肥胖者,孕早期体重增长过多增加了GDM发生风险;而孕前低体重者,孕早期体重增长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异常及剖宫产的发生风险,并不增加GDM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重和肥胖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门诊产检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kg/m2)分为:正常体重组(BMI 18.5~24.9)、超重组(BMI 25.0~29.9)、肥胖组(BMI≥30)。使用饮食控制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水平。观察其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结果 604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BMI正常体重241例(占39.90%),超重211例(占34.93%),肥胖152例(占25.17%)。超重与肥胖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经辅助生育技术后妊娠,高龄产妇,巨大儿与急诊剖宫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肥胖组胎膜早破与子痫前期发生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超重组及正常组;肥胖组顺产率显著低于正常组,肥胖组早产胎膜早破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妊娠前肥胖和超重可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加强健康教育,适度控制孕前体重,可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济南市社区老年人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采取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1-5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济南市主城区六个行政区中社区732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患有慢性病)、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身体活动、静坐时间及睡眠时间)等情况,通过身高及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超重、肥胖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济南市老年人BMI中位数为25.10 kg/m2,男性BMI中位数为24.78 kg/m2,女性BMI中位数为25.39 kg/m2;低龄老年人的BMI中位数为25.09 kg/m2,高龄老年人的BMI中位数为26.13 kg/m2。70.31%(502/714)的老年人BMI处于异常范围,消瘦率为1.96%(14/714),超重率为48.32%(345/714),肥胖率为20.03%(143/7...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为改善GDM患者的妊娠结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6月参与天津市孕产期系统管理并确诊为GDM的孕妇1 000例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孕前BMI分组:BMI18.5 kg/m2为低体重组,18.5 kg/m2≤BMI24.0 kg/m2为正常体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为超重组,BMI≥28.0 kg/m2为肥胖组,以分娩方式、妊娠期高血压、新生儿出生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肥胖组和超重组剖宫产率(分别为81.0%和73.3%)高于正常体重组(6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和超重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20.0%和8.2%)高于正常体重组(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组间巨大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最高(17.6%)。结论控制妊娠前及妊娠早期肥胖可以改善GDM孕妇的妊娠结局,减少剖宫产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和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5-2016年在桂林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单胎足月分娩的5 0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BMI分为4组:BMI18.5 kg/m~2设为低体质量组872例,BMI 18.5~24 kg/m~2设为正常体质量组3 196例,BMI 25~28 kg/m~2设为超重组671例,BMI28 kg/m~2设为肥胖组261例。结果(1)孕前体质量:孕前肥胖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GDM)、剖宫产率、早产儿及大于胎龄儿(LGA)发生率均高于低体质量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05);小于胎龄儿(SGA)发生率孕前低体质量组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2)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增幅:子痫前期、GDM、剖宫产率、LGA发生率孕期BMI增幅6 kg/m~2均高于增幅为4~6 kg/m~2及4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幅4~6 kg/m~2者剖宫产率高于增幅4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幅4 kg/m~2者的SGA发生率高于增幅4~6 kg/m~2及6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幅度影响妊娠结局,合理的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增幅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孕前体质指数(BMI)和孕期体质量增加(GWG)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阳高县中医医院产检的产妇200例根据孕前体质指数进行分组,BMI正常组(BMI:18.5~24.9 kg/m~2)102例,BMI异常组(18.5 kg/m~2BMI≥25.0 kg/m~2) 98例;依照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进行分组,GWG正常组105例和GWG异常组95例。检测对比产妇分娩前1 d尿常规(pH值、24 h尿蛋白)、血常规(Hb)、血糖指标(FPG)、甲功检查指标(TSH)及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记录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统计对比组间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不良结局。结果BMI正常组pH值、24 h尿蛋白、Hb、FPG、TSH、收缩压、舒张压、新生儿体质量异常率及Apgar评分过低发生率显著低于BMI异常组,剖宫产率、GDM发生率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BMI异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WG正常组pH值、Hb、FPG、24 h尿蛋白、TSH、舒张压、收缩压、新生儿体质量异常率及Apgar评分过低发生率均显著低于GWG异常组,GDM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显著低于GWG异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孕前BMI、不同GWG对临床产妇最终分娩结局和新生儿有影响,应注重产妇体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温州地区孕妇孕前超重和肥胖与妊娠并发症、不良母婴妊娠结局及子代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该院分娩的5 891例孕妇为观察对象,根据WHO的分类标准分为正常组(18.50 kg/m~2≤BMI24 kg/m~2)4 034例、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1 434例及肥胖组(BMI≥28 kg/m~2)423例,比较3组孕妇妊娠并发症、不良母婴妊娠结局及子代结局,多因素分析孕前超重/肥胖与其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及剖宫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67.99、993.45、315.67、106.87,均P0.05);两两比较,肥胖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及剖宫产的发生率高于超重组孕妇和正常组孕妇(χ~2=35.10、89.35、4.68、17.10,511.52、1 342.79、371.81、74.94,均P0.05),且超重组孕妇发生率高于正常组孕妇(χ~2=185.05、539.04、267.95、48.82,均P0.05)。3组新生儿早产率、出生体质量及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F=12.20、24.81、39.92,均P0.05);两两比较,肥胖组新生儿早产率、出生体质量及巨大儿发生率高于超重组和正常组(χ~2=5.47、6.09、4.23,11.96、9.42、29.94,均P0.05),且超重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巨大儿发生率高于正常组(χ~2=4.69、19.99,均P0.05)。3组子代2周岁肥胖、喘息及哮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5.18、44.16、29.70,均P0.05);两两比较,肥胖组子代2周岁肥胖、喘息及哮喘发生率高于超重组子代和正常组子代(χ~2=7.54、4.13、4.33,74.74、38.88、26.43,均P0.05),且超重组子代发生率高于正常组子代(χ~2=52.16、22.22、12.00,均P0.05)。孕前超重/肥胖能增加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早产、巨大儿、子代2周岁肥胖及哮喘的发生风险(OR=8.34、3.17、2.46、1.31、1.68、2.47、1.92,均P0.05)。结论孕妇孕前超重或肥胖可增加孕妇妊娠并发症、不良母婴妊娠结局及不良子代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体质指数(BMI)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8年4月本院和贵港市人民医院接受IVF-ET治疗的83例POCS患者,根据BMI分为体重正常组(18.5kg/m~2≤BMI23.0kg/m~2)25例、超重组(23.0kg/m~2≤BMI25.0kg/m~2)36例、肥胖组(BMI≥25.0kg/m~2)22例,分析妊娠结局。结果:超重组、肥胖组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_2)水平均低于体重正常组(P0.05),肥胖组促卵泡激素使用天数大于体重正常组,获卵数、受精数小于体重正常组,优质胚胎数小于超重组和体重正常组(均P0.05),超重组优质胚胎数小于体重正常组(P0.05)。3组种植率、孕周、流产率均无差异(P0.05),妊娠率肥胖组最低(P0.05);妊娠糖尿病患病率肥胖组高于体重正常组和超重组,肥胖组、超重组新生儿体重高于体重正常组(均P0.05)。结论:PCOS超重和肥胖患者促卵泡激素使用时间较长,获卵数、受精数、优质胚胎数偏少,妊娠期间罹患糖尿病风险增加,新生儿体质量偏大,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孕妇孕期BMI、体质量水平状况与新生儿体质量的相关性,为孕妇及新生儿的体质量评估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该院定期孕检的初次单胎妊娠孕妇1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美国医学研究所(IOM)提出的BMI标准,将其分为低体质量组(BMI18.5 kg/m~2) 52例、正常体质量组(18.5~24.9 kg/m~2) 53例和肥胖组(BMI24.9 kg/m~2)45例。观察记录3组孕妇孕期体质量增加变化及新生儿体质量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根据美国IOM制定的孕期增重建议范围,孕前不同BMI组37.33%的孕妇可以控制体质量正常增长、29.33%的孕妇体质量增加过少、33.33%的孕妇体质量过度增长,其中超重组体质量增长过度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超重组巨大儿(体质量4.0 kg)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及孕期体质量与新生儿体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孕妇孕前BMI越高,新生儿体质量增加越显著。结论孕妇孕前BMI及体质量水平的评估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孕妇体质量越高,新生儿体质量增加及巨大儿发生率越高,通过控制孕妇孕期体质量及BMI,有利于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因素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产前检查孕妇临床资料,GDM孕妇、健康孕妇各120例分别纳入病例组、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因素与实验室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DM发生的影响因素,对比两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病例组年龄≥35岁、孕期体质指数(BMI)≥28kg/m2、孕期体重增长≥8kg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血丙二醛(MD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孕期BMI≥28kg/m2、孕期体重增长≥8kg,以及MDA、TG、TC异常升高均为GDM发生的影响因素,SOD升高是GDM的保护因素。病例组巨大儿、胎膜早破、剖宫产、新生儿黄疸、早产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DM发生与孕妇年龄、孕期BMI、孕期体重增长、MDA、TG、TC、SOD等异常有关,且GDM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危妊娠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建立《母子健康手册》的孕产妇1227例临床资料,建立《母子健康手册》时根据北京市孕期高危因素初筛表分为初筛高危组、低危组,统计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分析高危妊娠孕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高危组早产(5.9%)、胎儿不良结局(23.8%)和难产(19.8%)发生率高于低危组(2.5%、18.3%、16.9%);高危组中发生不良妊娠结局者年龄(37.1±0.8岁)、孕前体质指数(25.4±0.4 kg/m2)均高于非不良妊娠结局者(30.2±0.6岁、22.3±0.1kg/m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年龄≥35岁、孕前BMI异常是高危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35岁、孕前BMI异常是高危妊娠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人体质量指数(BMI)孕妇分娩新生儿的体脂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采取择期剖宫产术分娩的77例单胎、足月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分娩前的BMI值,将其分为肥胖组(n=28,BMI≥30.0 kg/m2),超重组(n=33,25.0 kg/m2≤BMI<30.0 kg/m2)及正常组(n=16,18.5 kg/m2≤BMI<25.0 kg/m2)。采集孕妇分娩前空腹外周静脉血及分娩时新生儿脐静脉血各5 mL,分别对孕妇及新生儿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脂水平进行检测。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t,对3组孕妇一般临床资料,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体脂率,孕妇孕期血糖、血脂水平,孕妇分娩前及新生儿FPG、FINS及血脂水平,进行总体及两两比较。对于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体脂率的相关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娩孕龄)。进一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推导新生儿体脂率相关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3组孕妇年龄、身高、孕期增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①3组孕妇孕前体重及BMI、分娩前体重及BMI,以及新生儿体脂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肥胖组这5项指标最高,正常组最低。3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肥胖组及超重组孕妇晚孕期FPG水平分别为(4.8±0.7) mmol/L、(4.7±0.4) mmol/L,均分别高于正常组的(4.3±0.4) mmol/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8)。3组孕妇早、中、晚孕期其余血糖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肥胖组孕妇分娩前血清FINS及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显著高于超重组,血清FIN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肥胖组及超重组孕妇分娩新生儿的FPG水平均分别高于正常组,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相关性分析结果:新生儿体脂率与孕妇分娩前体重、孕妇晚孕期血清TG水平、孕妇分娩前血清FFA及FINS水平,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呈正相关关系(r=0.461、0.535、0.414、0.541、0.703,P=0.009、0.002、0.028、0.003、<0.001),而与孕妇早孕期血清HDL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378、P=0.047)。多重线性回归方程为,新生儿体脂率=-5.431+0.004×新生儿体重+0.231×孕妇分娩前血清FINS水平。 结论肥胖孕妇分娩新生儿存在较高体脂储备,孕妇胰岛素抵抗(IR)是导致新生儿体脂率升高的重要原因。对肥胖孕妇进行孕期体重控制,并且监测其孕期血糖、FINS及血脂水平,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肥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WHO体脂率标准评价中国现行体质指数诊断超重和肥胖标准的准确性。方法 于2013年5-7月横断面调查河北省玉田县648名18~59岁中青年农村女性,采用标准方法测量人体学指标,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体脂率(BF%);体质指数(BMI)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体脂率参照WHO标准。结果 调查对象平均BMI为(24.74±3.97) kg/m2,平均体脂率为(28.54±7.04)%;依据体脂率(>35%)和BMI(≥28.0 kg/m2)标准,调查对象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98%和2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体脂率30%为超重标准,BMI 24 kg/m2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38和79.06%,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66;以体脂率35%为肥胖标准,BMI 28 kg/m2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54和92.00%,Kappa值为0.62。BMI与体脂率呈二次曲线关系(R2=0.614,P<0.001)。结论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超重和肥胖标准与WHO体脂率超重和肥胖标准的准确度和诊断一致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