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媛媛  陈琦  袁莉 《重庆医学》2023,(11):1727-173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肠-肝轴成为调节肝脏生理的关键因子。肠道菌群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类代谢物,对肠道屏障功能、肝脏糖脂代谢和炎症反应等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就吲哚及其衍生物产生和代谢途径,其如何维护肠道稳态间接产生拮抗NAFLD作用,以及通过肠-肝轴到达肝脏直接产生抗炎和抗脂肪沉积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由于解剖结构和血管系统的特点,肠道与肝脏存在密切的联系,称为“肠-肝轴”。正常情况下,仅少量细菌及其产物可通过肠黏膜到达肝脏,并被清除。但当肠黏膜屏障受损会导致细菌移位,触发肝脏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本文拟对近年来关于肠-肝轴在慢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肝脾相关理论认为肝与脾生理上制中有生,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肝病可传脾,脾病亦可及肝,这与现代医学"肠-肝轴"学说具有相似之处。现代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是各种慢性肝病的重要发病基础,其引起的消化道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虚的证候表现存在一致性。因此,基于"肠-肝轴"学说和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可认为肝郁脾虚为慢性肝病的主要病机,痰、湿、瘀等为其发病的关键,治疗应以疏肝健脾为法,同时注重解毒通络,祛除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肠道和肝脏密切的解剖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使肠道微生物群已经成肝脏疾病的关键参与者。酒精性脂肪肝病(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A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肝硬化及其一些临床并发症,如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等都与肠道微生物群构成的改变及易位密切相关。同时,肝脏通过介质如胆汁酸或炎症因子的释放影响着肠道微生物群。因此肝脏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调节在各种肝脏疾病中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综述的目的是为了详细探讨肝脏疾病和肠道微生物组之间的联系以及是否可以通过调节肝脏中重要介质的释放和肠道微生物的构成来达到缓解、治疗肝脏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脏腑别通"理论,试从中医学"肝气通于大肠"角度及西医学肠肝轴两方面阐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肠道稳态失和之间的相关性,认为西医学肠肝轴与中医学"脏腑别通"理论具有一致性,探讨中医消法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稳态中的应用,指出中医"消法"内涵丰富,二陈汤为广义"消法"的代表方剂,体现了中医学"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是恢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稳态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6.
脾脏的升降气机、运化水谷、生成运行血液、主思虑等方面的功能多受肝脏辅助和协调。脾者肝之属,脾运赖肝以疏、脾统赖肝以藏、脾升赖肝以扬、脾思赖肝以调。脾病多受肝脏的影响,肝病常先传病于脾,肝病多传病于脾。在临床上理清肝脾关系治脾不离肝,对临床辨证和施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肠道微生物参与多种肝病的发生和发展,如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和肝癌等。肠-肝轴作为联系肝和肠道的重要通道,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肝病患者体内肠道微生物比例失调,通过抗生素、益生菌等靶向调节肠-肝轴中的微生物群,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靶向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治疗肝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脾为后天之本,脾阳在运化活动过程中起温煦作用。饮食不节、劳逸无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易导致脾阳虚衰,阳虚无力温运气血津液,易产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凝结于肝,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的病因病机入手,探讨脾阳虚衰的病理产物对脏腑功能的影响,并总结临床上用疏肝理脾、健脾消痰、扶脾活血、电针刺激等手段温补脾阳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经验,提出脾阳虚衰、气滞痰凝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形成的重要原因,为临床上运用温阳健脾的方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酒精性肝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可归属于中医"酒疸""伤酒""酒癖""酒臌"等疾病范畴.中医认为酒精性肝病多因酒毒伤及肝脏,肝病传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而发病.邵铭教授根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理论,认为脾运失健是发病的关键,气滞、湿阻、血瘀是主要病理因素.临证用药灵活,以健脾运脾为要,配以专方专药,注重辨病与辨证结合,以葛根、枳椇子为主药,提出对酒精性脂肪肝重在疏肝运脾、化湿运脾、活血运脾,对酒精性肝炎重在清热利湿运脾,对于酒精性肝硬化重在养正除积,以柔肝健脾,活血消癥为基本治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中医药调节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肠道内环境稳态,对该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医角度看,土壅木郁为其发病关键。土壅木郁理论是肝脾同病的一种,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热内蕴、上蒸肝胆,致疏泄不利;通过肝脾同调,使运化顺畅,代谢正常。中医辨证论治有利于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内环境的稳定,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本文对土壅木郁理论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内环境稳态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春晖  冯志松 《医学综述》2014,(11):1953-195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美国及世界范围内肝功能损害最常见的原因。肠道菌群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功能的改变通过Toll样受体4(TLR4)特异性识别脂多糖,并激活炎症相关基因的活性,促使肝脏慢性炎症的产生,诱导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最终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肝脏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小肠细菌的过度生长也被证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土壅木郁”是脾病及肝的一种病理过程,为脾土壅滞,逆而侮木,使肝木郁滞,疏泄功能失常所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硬化、肝细胞癌。“土壅木郁”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与肝细胞脂质代谢紊乱具有一定关系。“土壅”反映在异常脂质蓄积于肝脏、肝细胞自噬功能受抑制以及发病诱因多为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木郁”则体现在肝细胞因脂质代谢紊乱、自噬功能受抑制,造成的脂毒性肝细胞炎症、损伤以及肝脏相关临床表现。治疗上要时刻注重疏肝健脾以固本,贯穿始终,针对不同时期痰湿浊瘀程度施以相应治法以治标,并辅以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志疏导等手段。  相似文献   

13.
钟立萍  谢旦立  楼永良 《浙江医学》2022,44(12):1276-1280
目的研究高脂饮食对遗传易感小鼠肠肝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高脂或正常饮食喂饲野生型(WT)小鼠和肝脏特异性PTEN基因缺失(PtenCKO)小鼠10周,构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获取不同小鼠肝脏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染色,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基因Claudin-1、ZO-1的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D-乳酸(D-LA)的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调节性T细胞(Tregs)并分析其比例,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及结构。结果高脂饮食下,PtenCKO小鼠肝脏呈典型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病理表现,肝细胞脂肪变性、小叶内炎症及肝细胞气球样变;回肠绒毛损伤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下调,ZO-1异常上调,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D-LA上调。肝脏、肠系膜淋巴结Tregs比例均上调;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降低,肠道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丰度增加,肠道有益菌丰度减少,总体表现为肠道菌群失调;相同饮食组的小鼠肠道菌群构成较为相似。结论高脂饮食加重PtenCKO小鼠的肝脏损伤,引起肠道屏障受损、肠道菌群失调和免疫细胞Tregs比例失衡,加剧遗传易感小鼠肝脏炎症反应,加快NASH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且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各类菌群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共生关系,同时,胃肠道与肝脏之间通过门脉循环形成紧密的解剖、功能双向联通网络,进而相互维持稳态。“肠-肝轴”理论在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深远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密切相关,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通路影响肝脏病理生理学进程。在病理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菌群生态失调、功能紊乱时,肠道菌群则会与宿主免疫系统及其他类型细胞产生多种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肝脏脂肪变性、炎症、纤维化,继而引发各类肝脏疾病,如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急性肝衰竭、肝细胞癌等。 越来越多关于益生元/益生菌改善肝病的报道逐渐打开了以菌治病的新世界。因此,肠道微生物群落里隐藏的潜在信息和价值是无穷的。为了更加全面地探究各类复杂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我们仍需继续深入了解某些特定的肠道微生物在参与肝脏损伤进程、改善疾病进程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找寻科学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现有综述报道很少同时阐述肠道菌群与急性及慢性肝脏疾病的密切关系。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近年来关于急性及慢性肝损伤的研究成果,并得出结论:肝脏的解剖结构促成其与肠道菌群形成彼此沟通的紧密网络,而肠道菌群则是调节肝脏生理、病理功能的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近年研究揭示肠-肝轴与NAFLD发生、发展相关,运动、饮食、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粪菌移植、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缓解NAFLD。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及以调整肠道菌群为NAFLD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NAFLD密切相关,调控肠道菌群可作为NAFLD治疗的新靶点,将为临床医师治疗NAFLD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秀  龙辉 《医学综述》2021,(1):136-140,145
由于肥胖症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也是慢性肝损害的主要原因,而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NAFLD发病的原因之一.除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肠道黏膜屏障损害、肠上皮通透性改变以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增加外,肠道细菌的代谢产物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使人们对益生菌补充剂作为NAFLD潜在的治疗方法产生了...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慢性肝病之一,目前除了改变生活方式外,尚未确定确切的治疗方法。随着肠-肝轴理论的提出,本研究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宿主的代谢状况密切相关,除了肠道菌群本身,基于肠道菌群分泌、修饰和降解的代谢物也是宿主-菌群对话的重要媒介,同时也参与宿主代谢的调节,肠道菌群和相关代谢的失调可以被认为是NAFLD病理生理学的调节者,这也为“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肝脏病理生理改变”提供理论基础。因此,调节肠道微生态成为治疗NAFLD的一大热点,目前多个研究已经提出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的应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如何参与NAFLD发病过程及针对肠道菌群靶向治疗NAFLD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世界范围内慢性肝病的重要原因,其患病率的持续增高已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维生素D是一种抗纤维化、抗炎和胰岛素增敏分子,参与肠道-脂肪组织-肝轴内的免疫代谢途径。流行病学研究支持维生素D缺乏症与NAFLD有关,在动物实验及体外研究中发现,抑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和焦亡的激活可以延缓肝脏脂肪变性及纤维化。本研究综述细胞焦亡和维生素D在NAFLD发病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三者的相互关联,为维生素D基于焦亡为靶点治疗NAFLD的可能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临床多发病。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理法方药探讨多为分散研究。该文从中医经典理论和文献报道入手,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名,病位在脾、肝与肾,为正虚邪实的疾病。该病治疗在通用方基础上,辨证分阶段论治,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其患病率逐年增长,并呈现低龄化。NAFL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肥胖、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及遗传易感等因素相关。随着"肠-肝轴"学说的提出,肠道菌群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被证实,肠道益生菌对NAFLD的治疗价值也随之被探索。为此,本文对益生菌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