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神经性晕厥,也称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晕厥症状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在某些诱因,例如站立过久、见血、长时间处于酷热环境、情绪激动、饥饿、恶心呕吐、排尿、吞咽等因素的诱导下出现晕厥。晕厥前通常有一些先兆:头晕眼花、恶心出汗、耳鸣、面色苍白。晕厥持续时间一般  相似文献   

2.
倾斜试验与血管神经性晕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
血管迷走性晕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临床中的最常见晕厥原因,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血管扩张及心率减慢,造成脑部低灌注缺氧而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VVS发作前有情绪紧张、长时站立等诱因并伴有典型的前驱症状。VVS是一种预后相对良好的疾病,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发作频繁、症状重者可考虑药物、起搏器或神经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4.
神经心原性晕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心原性晕厥赵一举,蔡如升晕厥是指任何原因所致的突然短暂意识丧失,临床上比较常见 ̄[1],约占急诊人数的3%,总住院人数的6% ̄[2]。正常人群患病率为20%,70岁以上老年人年发病率为6% ̄[3].晕厥患者40%~60%经临床各种常规检查找不到原...  相似文献   

5.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血流动力学、血管神经反射、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异常、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呼吸功能异常、抗利尿激素、神经肽、儿茶酚胺类、5-羟色胺能系统、胰岛素敏感性、血清电解质等诸多方面,深入研究本病的发病机制,将为临床有效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血流动力学、血管神经反射、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异常、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呼吸功能异常、抗利尿激素、神经肽、儿茶酚胺类、5-羟色胺能系统、胰岛素敏感性、血清电解质等诸多方面,深入研究本病的发病机制,将为临床有效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系列研究发现,神经内分泌激素在VVS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茶酚胺类、血管加压素、腺苷、神经肽、肾上腺髓质素、心房利钠肽、内皮素-1等均可能涉及其中.本文对神经内分泌激素在VVS发生中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VVS临床有效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9.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临床最常见的晕厥病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Bezold-Jarisch反射被认为是血管迷走性晕厥重要的发病机制。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基因等亦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手段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0.
心血管神经源性晕厥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血管神经源性晕厥(CVNS)是晕厥最主要的原因,发病率高,诊断困难。通过颈动脉窦按摩试验、直立斜位试验及心率变异性检测,有助于了解CVNS的可能发生机制,更好地指导治疗,目前治疗包括药物和心脏起搏。  相似文献   

11.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14(8):669-670
(上接2006年第7期) 3.4 其他检查 初步评估不能明确病因的晕厥患者可以从以下3方面进一步检查. 3.4.1 心律失常 老年患者和心脏病人发生晕厥需要怀疑有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监护)可用于门诊病人的监测.室性心律失常危险的病人要咨询心血管科医生,他们可以对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以检测室性心动过速、窦房结功能异常、房室阻滞或者其他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临床心电学国外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晕厥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常见病症,可有许多原因引起。女孩比男孩发病率高。研究发现晕厥的发病率存在2个高峰年龄组,分别为青少年和老年。其中在青少年发病的高峰年龄为15~19岁之间。晕厥的病因复杂。其中神经介导(反射性)晕厥是最常见的病因,而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反射性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有资料显示,神经介导晕厥最多见(6l%~71%),其次为脑血管和精神性晕厥(11%-19%)、心源性晕厥(6%)。香港中文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病例报道149例(平均年龄10.4岁)晕厥患儿中,VVS占54.1%,  相似文献   

14.
广义的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和肾脏中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功能损害不能进行代偿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脏和肾脏功能的共同损害。狭义的心肾综合征是特指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出现的进行性肾功能损害,并导致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在CHF患者中的发生率很高,且是一个独立预后指标,其预测意义至少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相等。目前心肾综合征仍是临床治疗的难题。本文综述了心肾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以及防治等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餐后低血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 L ipstz等人即描述一名家庭护理病人餐后血压明显下降。 1935年 Gradstone描述一名高血压病患者餐前血压为 185 / 12 0 mm Hg,餐后血压下降至 145 / 80 mm Hg。195 3年 Smirk描述一组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餐后血压下降。Robertson等人进一步确认了这一现象 ,并发现此类患者餐后 SBP平均下降 49± 6 mm Hg,但临床上直到 1977年才对餐后低血压 (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有了真正认识 ,发现 6 5岁以上帕金森病患者几乎在每次进餐后血压均明显下降 ,并产生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 PPH在老年人中很常见 ,已…  相似文献   

16.
口服依那普利治疗神经心原性晕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治疗神经心原性晕厥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对48例倾斜试验重复性良好的阳性神经心原性晕厥患者分别口服安慰剂及依那普利1周后复查倾斜试验,并利用荧光法测量倾斜试验检查前后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结果安慰剂组24例神经心原性晕厥患者仅8例倾斜试验检查转阴,阴转率为33.3%;依那普利组24例,除3例因干咳副作用退出试验外,余21例神经心原性晕厥均转阴(P<0.0001)。平均随访13.4±2.1个月,安慰剂组24例中有13例发生神经心原性晕厥,发生率为54.2%,而依那普利组无1例再发。儿茶酚胺测定发现神经心原性晕厥发作前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异常增高,安慰剂干预对血浆儿茶酚胺浓度无明显影响,依那普利干预则有效地抑制儿茶酚胺的分泌。结论提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能是防治神经心原性晕厥发作的一类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国成人晕厥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连续纳入2018年6月25日至2021年3月1日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37家三甲医院急诊、老年科、心内科门诊或晕厥单元就诊且初步诊断为晕厥的患者, 收集相关临床资料, 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4 950例, 年龄(56.3±16.8)岁, 男性2 604例(52.6%)。最常见的晕厥类型为神经介导性晕厥[2 345(47.4%)], 其次为心原性晕厥[1 085(21.9%)], 而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则相对少见[311(6.3%)], 此外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有1 155例(23.3%)。与≥65岁的患者比较, <65岁的患者中有诱因者更为多见[2 066(72.4%)比786(27.6%), χ2=136.5, P<0.001]。与其他类型晕厥患者比较, 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中有晕厥先兆者占比较高[1 972(79.0%)比1 908(73.9%), χ2=17.523, P<0.001]。女性患者中有先兆者占比高于男性[1 837(80.0%)比1 863(73.0%), χ2=...  相似文献   

18.
心肾综合征(CRS)广泛定义为心肾的病理生理紊乱。心脏和肾脏中一个器官的慢性或急性功能不全可能诱发另一个器官的慢性或急性功能不全,急性(或慢性)心脏或肾脏功能不全相互影响、相互加重,导致心肾功能急剧恶化。  相似文献   

19.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临床最常见的晕厥类型,1932年Lewis提出这一命名后沿用至今。据统计约有40%以上晕厥属于VVS,其病理机制复杂多样,导致诊断、治疗相对比较困难,近年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就其发生机制、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0.
广义的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和肾脏中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功能损害不能进行代偿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脏和肾脏功能的共同损害.狭义的心肾综合征是特指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出现的进行性肾功能损害,并导致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在CHF患者中的发生率很高,且是一个独立预后指标,其预测意义至少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相等.目前心肾综合征仍是临床治疗的难题.本文综述了心肾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以及防治等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