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0.4%~7.3%。从组织学上根据瘤体所台纤维的多少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肝毛细血管瘤虽较多见,但无重要的临床意义;硬化性血管瘤及血管内皮细咆瘤相对少见;而肝海绵状血管瘤较肝脏其他良性实质性肿瘤为多,可合并肝囊肿及旰腺瘤,但很少与肝硬变同时存在。肝脏庄是血管瘤最好发的内脏器官。  相似文献   

2.
肝血管瘤的发生率为035%~2%,其一般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两种。现将我院超声显像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或随访证实的58例肝血管瘤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肝血管瘤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4~50岁。其中毛细血管瘤20例,海绵状血管瘤38例。使用美国CE公司RT—2800型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SMHZ,患者空腹时作肝脏常规扫查,然后让患者剧烈活动(跑步)3分钟,复查,并将两种情况对照分析。2结果超声诊断58例。毛细血管瘤20例,手术1例符合超声诊断,随访19例,17例符合,1例外院诊为卵巢腺癌肝转移(活检\。海绵状血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在肝血管瘤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terason HD 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0MHZ。对60例肝血管瘤的病人进行检查。结果(1)肝血管瘤中毛细血管瘤直径小于3cm的超声特征为:回声强,边界清晰,周边有回声强的光带。CDFI:瘤体内及周边均未探及血流信号。(2)肝血管瘤中海绵状血管瘤直径大于3cm的超声特征为:回声强、低或近等混合性,边界尚清。CDFI:瘤体内可探及散在的点状血流信号。PW:为静脉血流频谱,未测到动脉血流频谱,部分周边可探及绕性或稍被挤压的血管血流信号。(3)60例病人的肝血管瘤周边均未探及低回声的“声晕”及后方声影。结论肝血管瘤是肝脏肿瘤中的良性占位性病变,利用CDFI检查使肝血管瘤的诊断有新提高,提高肝血管瘤诊断率,能给临床提供较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确认识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肝博士》2005,(2):11-14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在正常人群中发病率为0.5%~7%。肝血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种类型,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海绵状血管瘤确切的病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先天性的肝脏血管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或继发性血管扩张所致。其病因与遗传、饮食、环境及外伤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梁绍诚 《医学文选》2004,23(5):682-684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为5%~7%,随着超声、CT、MRI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发现的肝血管瘤越来越多,成为肝脏外科领域内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组织学上血管瘤是门静脉分支的畸形,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临床上绝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人可出现因被膜紧张、  相似文献   

6.
肝血管瘤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近些年来影像学的发展也使肝血管瘤越来越多的被发现,在临床上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病理上肝血管瘤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瘤、硬化性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以及毛细血管瘤四种类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而毛细血管瘤则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7.
高君  孙文兵 《中级医刊》2014,(12):13-15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占肝良性肿瘤的73%;是仅次于肝转移癌的肝脏第二常见肿瘤;中年女性患者多见,男女比例为1:(5~6)[1-5]。在组织学上,肝血管瘤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临床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依照瘤体直径大小,肝血管瘤可分为三级:小血管瘤(〈5cm)、大血管瘤(5~10cm)和巨大血管瘤(〉10c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对肝血管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结合临床手术病理回顾性分析了89例肝血管瘤资料,并对肝海绵状血管瘤及肝毛细血管瘤分型及声像图特征性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肝海绵状血管瘤28例超声诊断正确率92.9%(26/28);肝毛细血管瘤61例超声诊断正确率86.9%(53/61),两者总正确率88.9%(79/89)。结论:实时超声图像是肝血管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基本图像,多普勒信号仅起到辅助鉴别诊断的作用,两者结合使用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注射平阳霉素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36个肿瘤)肝海绵状血管瘤经皮直接瘤内多点、多次注射适量平阳霉素,术后定期观察瘤体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本组36例中,治愈(瘤体完全消失,随访无复发)10例(12个肿瘤);显效20例(24个肿瘤)瘤体缩小80%以上,随访无增大现象。结论: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无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皮下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各种皮下软组织血管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40例皮下软组织血管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管瘤的超声表现分为三种类型:①实性回声型,血供较少,加压试验压缩性差,以毛细血管瘤、脂肪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多见;②混合性回声型,血供较丰富,加压试验压缩性好,以海绵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多见。③液性回声型,血供丰富,压缩性良好,以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多见。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皮下软组织血管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血管瘤是肝脏的一种良性实质性肿瘤,是一种血管的先天畸形,分海绵状血管及毛细血管瘤两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经皮肝穿刺介入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肝血管瘤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注入平阳霉素与1%利多卡因混合液,共治疗62个瘤结节,肿瘤直径3.0-8.5cm,平均(5.8±0.7)cm。每个结节注射1-2次,术后3、6个月行超声复查。结果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检查在病变内或周边未探及血流信号。48例患者62个瘤体中29个瘤体基本或完全消失,瘤体缩小20%以上者33个,随访无增大现象。治愈率达29/62(46.8%),显效率33/62(53.2%),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介入超声治疗肝血管瘤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诊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皮肤软组织血管瘤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各种皮肤软组织血管瘤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经病理证实的 44例皮肤软组织血管瘤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 软组织血管瘤的高频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表现分为三种类型 :( 1)实性回声型 ,肿块内部以高回声为主或实性低回声 ,血流信号少 ,加压缩及乏氏试阴性。多见于毛细血管瘤、混合血管瘤和脂肪血管瘤 ,( 2 )混合回声型 ,肿块内部实性与液性暗区相间呈蜂窝或弯曲管状 ,CDFI多数内部见较丰富点状、短条状血流信号 ,加压缩及乏氏试验阳性。多见于海绵状血瘤、混合血管瘤。 ( 3 )液性回声型 ,肿块内部为不均质低回声伴有片状无回声区其间有弯曲管状结构 ,CDFI血流信号丰富 ,可呈五彩镶嵌的大片彩色血流束 ,加压缩及乏氏试验阳性。多见于蔓状血管瘤、血管淋巴瘤。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时皮肤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旨在提高超声对低回声血管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分析15例肝低回声血管瘤的声像特点结果 15例肝低回声血管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晰,规则,其内有不规则"小等号"状血管断面回声.低回声外周可有相对较厚的线状或血管壁样高回声环绕,瘤体后方可有轻度增强.结论超声检查对肝脏低回声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敬东 《河北医学》2003,9(2):185-188
血管瘤是由残余的中胚叶或血管细胞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头面、躯干及四肢 ,内脏亦可见 ,其中以肝脏较为多见 ,约占内脏血管瘤的 70 %~80 %。同时 ,肝脏血管瘤又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据Adam等[1] 统计约占肝良性肿瘤的 84 %。在组织学上 ,肝脏内血管瘤实际是一种血管畸形。根据其含纤维组织多少 ,可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4型[1,2 ] 。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 ,通常所述肝血管瘤就是这种类型。该肿瘤质地柔软 ,切面呈蜂窝状 ,内充满血液 ,可压缩 ,状如海绵 ,故称肝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6.
李丹  郑华  宋文静 《吉林医学》2012,33(11):2400-240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超声诊断仪对128例肝血管瘤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根据病灶回声强弱,声像图可分为高回声型(85例),混合回声型(25例),低回声型(14例),无回声形(4例),其中以高回声型最为多见。结论:超声检查对肝血管瘤检出率较高,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超声造影检查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确诊22例肝脏血管瘤患者经肘静脉丸式注入超声造影剂Sono Vue2.4ml,在反向脉冲序列成像的低机械指数下实时观察肝脏血管瘤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结果2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在造影早期(动脉相或门脉相)发生周边环状强化或斑点状强化,并且缓慢向心性充填式增强,实质相肿瘤完全或大部分强化呈强回声,强度高于周围的肝实质;1例患者表现为动脉相快速整体增强,门脉相与实质相持续增强,其回声高于周边的肝组织;1例患者仪表现周边增强,中心始终不增强。结论超声造影检查肝脏血管瘤时有特征性表现,是诊断肝脏血管瘤的又一种新方法,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8.
薛敏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7):77-77,115,F000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共收治36例经超声检查及CT检查或MRI证实的肝血管瘤患者,采用GEL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 MHz。空腹,应用2-D对病灶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等进行观察并记录,通过CDFI及PDI了解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患者取仰卧位,进行肋下及肋间冠状切面及矢状切面扫查。结果肝血管瘤的肿物边界很清晰,隐约可见包膜样强回声,内部回声呈蜂窝状或细小囊泡,粗大条索与低回声间杂,肿瘤后方组织回声增强多明显,回声衰减多不明显,声晕少见或不典型,肝静脉与瘤体自然相邻,甚至自然进入或通过肿瘤以外肝组织,结构正常,回声均质。动态观察发现,瘤体生长缓慢,半年内无明显变化。彩超检查36例,符合31例,误诊为原发性肝癌5例,诊断符合率86.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肝血管瘤的初步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正>心脏血管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最常见的症状为心慌、胸闷、憋气及胸痛等。组织学上可将心脏血管瘤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发生率相对较高~([1])。心脏海绵状血管瘤为体积小、有蒂或无蒂、海绵状结构,瘤体由不规则的血窦构成,窦间以纤维小梁分隔,瘤体与心壁间界限不清晰,即使在瘤体中心部的血管窦纤维间隔有时亦可见散在的心肌细胞[2]。本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CEUS)特征,以提高肝脏病变超声造影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23例肝血管瘤患者共28个病灶的CEUS表现特征作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诊断得到增强CT、增强MRI及病理或随访的证实.结果 CEUS表现:26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环状或结节状增强,并逐渐向中心扩展,直至完全或不完全增强,其中25个门脉期和延迟期回声高于周围肝实质,1个延迟期回声低于周围肝实质.2个表现为动脉期快速整体强化不消退.结论 CEUS可明显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但对超声造影表现不典型的病例,需行增强CT或MRI进一步检查,必要时应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