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从中医眼科治未病思想的起源入手,指出治未病思想对于眼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方面阐述青光眼的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胜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1)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早期防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阐述其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指导意义,突出治疗哮喘以“预防为先”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5.
6.
亚健康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而提出的新概念。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采取积极的治疗可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理念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体现,已有两千多年积淀的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方面存在很大优势。在亚健康的研究中引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亚健康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理论内容丰富和完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五个原则。无病阶段的指导原则是防止发病,有病阶段的指导原则是防止疾病发作、加重和传变,病愈阶段的指导原则是防止疾病复发。目前恶性肿瘤发病率高、病程复杂、治疗方法多、预后不理想,在肿瘤防治的各个阶段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虽然近年来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胃癌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据2012肿瘤年报显示胃癌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病死率的第三位。胃癌的发生是多基因改变、多因素参与及多阶段发生的复杂过程,受环境及遗传因素的双重影响,其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明确,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防可控,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正式将肿瘤列入慢性病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10.
孙思邈“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孙思邈"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意义及应用。方法:解读孙思邈的"治未病"理论,总结现代研究成果。结论: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治未病"思想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与现代医学所讲的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12.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主张养生调摄、延年益寿。后世医家越来越重视"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和临床意义,广泛指导了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一门独具中医特色的学科。通过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的指导思想,对糖尿病进行前期干预和治疗,可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治未病思想在先兆流产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并结合临床治疗先兆流产的未病先防的体会,来探讨防治先兆流产的诊疗规律,以拓宽防治先兆流产的思路和方法 。 相似文献
18.
19.
20.
"治未病"出自于《黄帝内经》,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在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脂肪肝是现代社会的常见慢性病,目前尚缺乏明确的特效药物[1],且极易复发,更显出预防的重要性。由于脂肪肝与生活习惯直接相关,当以宣传教育为主,重视饮食、行为调理和加强运动锻炼,辅以药物治疗,如能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临床意义和优势,脂肪肝是完全能够防治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