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婴幼儿保留灌肠是儿科常见的护理操作,传统方法使用12~14号橡胶导管作为肛管,由于该管质地较硬,管腔粗,遇有阻力时难以插入至满意深度,易引起患儿不适及哭闹,不利于药物的保留;同时残留药量相对较大,剂量不准确,影响疗效,且导尿管与注射器易连接不紧,导致药液从衔接处漏出。笔者通过利用头皮针管替代肛管,通过临床52例观察,效果满意,现作介绍。  相似文献   

2.
传统灌肠法是用灌肠袋装入所需生理盐水,然后将灌肠袋的前端(相当于肛管的直径)插入肛门7~10 cm(大量不保留灌肠)或10~14 cm(小量保留灌肠),笔者用输液管或注射器代替灌肠袋,用一次性导尿管或吸痰管代替灌肠袋前端连接输液管,组装简易肠道清洗器,对不同年龄患者行肠道清洗,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清洁灌肠的目的是为患者解除便秘,是术前肠道准备的一种方法。传统的灌肠方式使用的肛管管壁厚而硬,容易损伤直肠黏膜,甚至引起肠穿孔,橡胶肛管不透明,不易观察和控制灌肠液的流速,尤其老年病人心肺功能差,肛门括约肌松弛,流速快易造成病人心衰,加重病情,灌肠液保留时间短或不易保留,影响排便效果,易造成床单污染。  相似文献   

4.
李琳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5):39-39
2005年6月-2007年10月我科对168例老年性便秘患者进行治疗,对传统的保留灌肠法进行改进,选用50ml注射器灌注,一次性吸痰管代肛管,插管深度25~30cm,从而提高了疗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科开展使用一次性输液器代替普通肛管保留灌肠。使药液在肠道内贮留时间显延长。最快显效时间明显提前,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我们对采用一次性输液器保留灌肠及普通肛管保留灌肠的患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药物保留灌肠不同插管长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通过药液在肠壁吸收而发挥药效。药液在肠管内保留时间越长,肠壁吸收越充分。以往传统的灌肠方法,肛管插入长度短(15~20cm),故药液保留时间短,疗效不满意。为了延长药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我们从1998年开始,采取适当增加肛管插入深度(30cm),效果显著,且减轻全身用药的副作用。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应用支撑吻合管行保留肛管人工成形结肠半月皱襞管扎式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36例,获得了满意疗效。该手术方式达到根治要求,同时保留了齿线上1 ̄2cm直肠,加上人工成形的半月皱襞,从而保全了肛门括约功能、感觉反射及粪便储存功能。该手术无需缝合,简单,安全,易行,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经随访观察,病人术后2 ̄4月后恢复正常排便,效果优于单纯环扎式吻合。  相似文献   

8.
报道9例直肠月T管恶性黑色素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少见,易误诊,易转移,预后差。外科治疗是目前无转移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接一次性使用灌肠袋在清洁灌肠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于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选取80例行灌肠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照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12号一次性吸痰管接一次性灌肠袋行灌肠护理,对照组采用一次性肛管接一次性灌肠袋行灌肠护理.结果 实验组灌肠效果和成功率都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都低于对照组.结论 一次性肛管短、粗、硬,对肛门的刺激大和易损伤肠道黏膜,容易引起疼痛和结肠溃疡并出血等不良效果.一次性吸痰管代替一次性肛管接灌肠袋行灌肠护理,能减少管腔对肛门的刺激和灌肠液外流情况,降低损伤肠道黏膜的危险,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焦虑,提高灌肠的成功率,灌肠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帮助病人排出粪便和积存的气体.有时可借以灌入药物,达到协助诊断和进行治疗的目的.根据灌肠目的不同,可分为不保留灌肠和保留灌肠法两大类.在临床操作中常使用一次性肠道冲洗器(即一次性灌肠袋),由于一次性灌肠袋的肛管袋–颈粗,质地硬,对于一些肠、肛管病患的病人,插管过程中易造成疼痛,易损伤肠粘膜、肠出血、甚至引起直肠穿孔.  相似文献   

11.
低位切开高位引流术根治高位肛周脓肿16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低位切开高位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疗效.方法:全部病例采用齿线处内口以下部位完全切开、内口以上部位脓腔旷置用胶管引流,保留肛管直肠环.术后每日换药时通过乳胶管冲洗脓腔,1周后撤除乳胶管,改为常规换药直至愈合.结果:165例患者全部治愈.术后6个月~18个月随访136例,无复发,无肛门闭合不良及肛门失禁等后遗症.结论:该术式保留肛管直肠环,不损伤肛门功能,术后痛苦小,不复发,优于传统挂线疗法.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中在治疗慢性结肠炎时,通常采取肠道给药的方法,保留灌肠被列为首选,但在行保留灌肠时,发现患者表情痛苦、药液外漏、保留时间不长即有排便感,因而不易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采用了用胃管代替肛管行保留灌肠,经观察与对比,收效甚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中在治疗慢性结肠炎时,通常采取肠道给药的方法,保留灌肠被列为首选,但在行保留灌肠时,发现患者表情痛苦、药液外漏、保留时间不长即有排便感,因而不易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采用了用胃管代替肛管行保留灌肠,经观察与对比,收效甚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大量不保留灌肠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忆萍 《海南医学》2002,13(2):79-79
大量不保留灌肠可用于肠道清洁 ,为手术、分娩、检查作准备。笔者通过大量工作实践 ,对传统的大量不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改进 ,认为简便易行 ,为进一步推广 ,现介绍如下 :1  方法准备 2瓶 5 0 0ml生理盐水 ,启开瓶口铝盖 ,用注射器抽 5ml肥皂水分别加入二瓶生理盐水中 ,摇习 ,配成 1 0 0的肥皂水。将二瓶生理盐水挂在输液架上 ,在第一瓶生理盐水插入膀胱持续冲洗用的冲洗管 ,再用连通管将二瓶液体连接 ,第二瓶液体插排气管。帮助患者准备好体位 ,润滑肛管 ,接上冲洗管 ,将肛管插入肛门 ,打开冲洗管的调节器 ,进行灌肠 ,如图示 :2  体会…  相似文献   

15.
保留灌肠是自肛门灌入药液,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我院妇产科对于慢性盆腔炎和附件炎病人。常采用保留灌肠法辅助治疗,效果良好。但此类病人,常因为治疗周期较长,需坚持在家中自行采用保留灌肠术,传统的灌肠搪瓷容器和橡胶肛管,家庭中一般不会备用,而且使用中又有许多缺陷。为此,我们用一次性开放式输液器(俗称流筒)和吸痰管指导病人自行保留灌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邢志秀 《农垦医学》2004,26(2):149-149
婴幼儿保留灌肠是儿科常规操作。因婴幼儿药物用量剂量小,用量要求准确。传统的灌肠用物主要是灌肠器、肛管等,肛管较粗易引起患儿不适。不利于药物的保留,影响治疗效果,重新灌肠又给患儿带来新的痛苦,而死腔内残存的药液常被忽略。现介绍一种简易准确,疗效好的保留灌肠法。  相似文献   

17.
气管插管代替肛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肛管排气排便使用一次性肛管,长期留置者需要用胶布粘贴于肛周及大腿内侧,不易于固定,且对皮肤易造成刺激。对于躁动、年老体弱、昏迷及腹泻者,一次性肛管易脱出,反复插管,会造成患者不适并加重刺激,且肛周皮肤不易护理,增加感染。我们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废弃气管插管作为肛管,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86年~1988年我们两院采用保留肛管粘膜切断内括约肛松解肌管治疗肛裂,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9.
发生于肛管前、后位的大面积外痔或混合痔,称为对口痔,是痔病中的特殊类型.痔块基底部面积大,呈半环状分布于肛门缘,治疗难度较大.用传统的剥离切除结扎法治疗,痔变组织残留多,形同不治,疗效不满意;若将痔块全部切除,肛管皮肤大面积缺损,易并发肛门狭窄、肛裂或肛管皮肤缺损,病者不愿接受.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我院肛肠科老大夫李瑞吉首创开窗缝扎法,治疗对口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作为学术继承人,我们随师临床多年,体会到本疗法既能较彻底的清除痔变组织,又可保留肛管前后位痔变组织处的皮肤,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的确"解决了大面积对口痔的治疗难题”[2].现将李老的临床经验和近年来治疗的4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一次性吸痰管替代常规肛管进行小儿保留灌肠在儿科应用的效果。方法:将86例肠道感染患儿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7例),52例有烦躁症状的患儿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用一次性肛管进行保留灌肠,观察组采用一次性吸痰管进行保留灌肠,观察并记录保留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及药物起效时间。结果:肠道感染观察组患儿药物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观察组保留时间长于60 min的为37例,对照组为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烦躁患儿镇静药物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起效时间短于30 min的为24例,对照组为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用一次性吸痰管进行小儿保留灌肠可延长药物在肠道的保留时间、缩短起效时间,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