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浙江某高校大学生共情特点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魏源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35-137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共情特点,以便为共情实证性研究提供必要的借鉴。方法以43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人际反应性指标(台湾修订版)测量,进行方差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男女大学生在身心忧急维度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文理科学生在观点取替维度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在幻想力、同情关怀2个维度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同情关怀维度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家住城镇与家在乡村的大学生各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人口特征大学生人际反应性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了解大学新生共情能力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联,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建构良好家庭环境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苏州大学3 922名大一新生为调查对象,使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关爱、父母鼓励自主因子与总体共情、观点采择、想象力、共情性关心呈正相关,与个人痛苦呈负相关;父母控制因子与观点采择、共情性关心呈负相关,与个人痛苦和总体共情呈正相关(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积极的父母亲教养方式对共情中的积极成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0.05~0.18),而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共情中的消极成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4~0.18).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不同类型并对抽取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为民主型或权威型的大学新生共情能力优于专制型或放任型(P值均<0.05).结论 大学新生的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密切关联,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大学新生共情能力的发展,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阻碍共情能力的发展,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了解医学专业毕业生共情能力现状、人格和人际交往对就业的影响,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版人际指针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问卷,对抽取的某医科大学326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就业毕业生的共情能力及人格中的内外向均显著高于未就业毕业生,未就业毕业生人际交往困扰中的交谈困扰和交际困扰显著高于已就业毕业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毕业生,乡镇与农村毕业生,已就业者共情能力均显著高于未就业者,交谈困扰均显著低于未就业者(P值均<0.05).结论 高校教育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减少人际交往困扰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探讨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特征及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为提升幼儿共情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衡水市4所幼儿园288名3~5岁儿童及其母亲参与研究,幼儿完成16个情境故事实验,母亲填写母亲教养方式问卷.结果 随年龄增加,幼儿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能力均提高(F值分别为150.40,104.10,P值均<0.01).放任型、专制型和不一致型教养方式与幼儿共情能力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0.26,-0.22,P值均<0.01).多重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年龄、溺爱型、专制型、不一致型和放任性对幼儿共情能力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73,0.15,-0.17,-0.15,-0.09,P值均<0.05).结论 幼儿共情能力与幼儿年龄和母亲教养方式有关.母亲应避免消极教养方式对幼儿共情能力发展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大学生述情障碍者心理理论和共情能力,为帮助述情障碍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安徽医科大学学生中纳入36名述情障碍者和36名正常对照被试,采用Yoni测验中文版比较两组心理理论能力,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中文版(IRI-C)比较两组共情能力.结果 述情障碍组大学生认知心理理论的总得分低于对照组(20.28±3.61,21.78± 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1,P<0.05);其中二级认知心理理论的得分低于对照组(8.81±2.54,10.19±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1).述情障碍组情感心理理论得分低于对照组(43.72±6.91,46.92±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5);其中二级情感心理理论的得分低于对照组(32.89±5.70,35.5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5).述情障碍组在IRI-C观点采择因子分低于对照组(10.61±3.66,12.61±4.09),个人痛苦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8.83±3.64,5.72±3.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9,3.47,P值均<0.05).结论 述情障碍者心理理论能力和共情能力均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6.
杨惠琴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1):1378-1379
有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带来的压力会导致代谢紊乱、心脏不适等生理变化,甚至引起正常人短期的大脑结构改变;同时,生活事件作为主要的个人心理应激源,在中介因素的参与下,使个体产生应激状态,适应不良者最终可导致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1-3]. 大学新生刚跨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存在一个全方位适应的过程,在面对各种紧张性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应激反应,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了解大学生生活事件的发生特点,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宿舍人际关系及幸福感的影响,为大学生改善宿舍人际关系、增加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人际交往问卷、宿舍人际关系问卷、总体幸福感量表问卷,对分层抽取的某大学1 215名本科生进行集体测试.结果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中的人际关系建立能力、适度拒绝能力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路径系数分别为-0.02,0.07,P值均>0.05);冲突控制能力、情感支持能力及自我表露能力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路径系数分别为0.29,0.47,-0.18,P值均<0.05).人际交往能力中的自我表露能力、冲突控制能力通过宿舍人际关系间接影响幸福感(路径系数分别为-0.15,0.31,P值均<0.05);人际关系建立能力、适度拒绝能力直接影响幸福感(路径系数分别为0.35,0.16,P值均<0.05);情感支持能力对幸福感的影响,完全通过宿舍人际关系的中介效应起作用(路径系数为0.45,P<0.05).宿舍人际关系显著影响幸福感(路径系数为0.44,P<0.05).结论 部分人际交往能力对宿舍人际关系产生显著影响.人际交往能力既可以直接影响幸福感,又可以间接影响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心理压力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和情绪上的体验。大学阶段学生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心理承受力较差的同学在压力面前可能会产生种种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患。大学生中存在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目前已占大学生总数的10%~15%。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社会化的变迁以及环境的迅速变化,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和压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境和人际交往障碍也日益显现出来。2001年教育部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因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障碍的比例高达20.23%,  相似文献   

9.
周波  廖峻  余秋梅  罗承  曾蕾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34-1636
探讨中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为有效引导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人际关系问卷,对整群抽取的云南省多个地区1 220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4种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在男生和女生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1.10,138.23,P值均<0.01);男性化气质量表、女性化气质量表得分与人际关系各量表得分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在人际关系总量表(F=8.53)、交谈行为(F=6.93)、交际交友(F=4.97)、待人接物(F=5.42)、异性困扰(F=8.53)等4个分量表上,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中学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双性化个体比其他性别角色类型中学生人际关系更好,未分化类型的人际关系困扰最突出.  相似文献   

10.
探讨大学生寝室人际信任、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共抽取13所高校665名大学生;采用社交焦虑量表(IAS)、大学生寝室人际信任量表、自尊量表(SES)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年级大学生自尊和寝室人际信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448,10.520,P值均<0.01).是否独生子女和不同家庭居住地大学生行为信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74,-2.211,P值均<0.05).不同家庭居住地大学生品质信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7,P<0.05).是否学生干部得分和不同家庭居住地大学生社交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29,-3.045,P值均<0.01).社交焦虑得分与自尊和行为信任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83,0.339,P值均<0.0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自尊与寝室人际信任中的行为信任对社交焦虑的解释度均达到统计学水平(B值分别为-0.492,-0.170,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自尊水平和行为信任水平与社交焦虑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学生攻击行为与人际归因的关系,对预防攻击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等5省15个大、中、小城市抽取7 008名小学生进行攻击行为问卷和人际归因策略调查。结果父亲文化程度高(P<0.05)、父母管教方式严格、对孩子期望值高(P<0.001)的学生攻击性低;与老师和同学有较好的关系、成绩优良、居住地社会风气较好(P<0.001)的学生攻击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学生;人际关系外倾性归因与攻击行为有显著相关(r=0.4,P<0.01),并且外倾性越高,攻击行为越严重。结论改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以及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及人际关系,对预防和干预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了解大学生交往焦虑状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活动提供有益参考.方法 采用交往焦虑量表、自尊量表、对不确定性忍受力问卷和元担忧问卷,对随机抽取的北京市17所高校90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交往焦虑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关分析表明,自尊与交往焦虑呈负相关,不确定性忍受力和元担忧与交往焦虑呈正相关(P值均<0.05).路径分析表明,自尊、不确定性忍受力、元担忧对交往焦虑总分有直接效应,自尊还会通过不确定性忍受力、元担忧对交往焦虑总分起间接效应.结论 大学生交往焦虑水平较高,不确定性忍受力对交往焦虑起着最为重要的直接作用,自尊通过不确定性忍受力和元担忧对交往焦虑起间接作用.应关注大学生不确定性忍受力、自尊及元担忧,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善医科大学新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干预实验的方法、内容和效果,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测验量表评价被试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在对560名新生进行基线问卷测查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223名学生进行了"学校生活技能"干预,对照组为其余337人。干预实验以班为单位进行,每周2学时,共进行5次。干预实验结束后,采用基线测查时所用相同心理测验问卷进行复测。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测验总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值均<0.05),且干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干预前、后2组学生的应对方式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校生活技能干预对改善医科大学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状况有一定的效果,但对应对方式的改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学生黑暗人格、同伴关系和网络欺凌之间的关系,为中学生的网络欺凌行为干预提供建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黑暗人格特质问卷和网络欺凌问卷对北京和云南昆明共计1 934名中学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中学男生的黑暗人格得分和网络欺凌得分均高于女生(F值分别为13.45,50.20,P值均<0.01)。中学生的黑暗人格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自恋与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38,0. 40,0. 21,P值均<0.01),同伴关系欢迎性、排斥性、孤独性与网络欺凌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0.22,-0.16,P值均<0.01)。同伴关系在黑暗人格与网络欺凌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β=-0.07,t=-3.24,ΔR2=0.01,P<0.01)。结论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缓冲高黑暗人格特质与中学生网络欺凌行为的关系,应注重引导中学生正确的同伴交往。  相似文献   

15.
探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市2所高校新生10 924名,采用自杀意念问卷、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明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测试,并对其中3 057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进行分析.结果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75%,非经济困难生为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绝望、乐观和睡眠3个因子及总分均高于非经济困难学生(P值均<0.01),UPI,SDS,社会支持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非经济困难生(P值均<0.01);女生的绝望、睡眠以及自杀意念总分高于男生(P值均<0.05);UPI,SDS以及消极应对、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自杀意念回归效应显著(P值均<0.05).结论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高于非经济困难生.应从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杀意念的因素人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健康状况,为有针对性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 V 1.0),对整群抽取的贵阳市大学生2 249名进行调查,对PSQI与SRHMS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大学生PSQI总分平均为(6.27±2.34)分,其中27.4%的大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SRHMS总分平均为(73.37±9.50)分。不同性别大学生PSQI及SRHMS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子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二年级学生自测健康状况最好,而大三年级学生睡眠质量和自测健康状况均最差。PSQI与SRHMS得分呈负相关(P<0.01),PSQI得分越高,自测健康状况越差。结论大学生的睡眠问题值得重视,睡眠质量对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应采取综合措施通过改善睡眠质量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对学生多种精神压力的影响,为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辽宁省7个地级市城乡大、中学校学生25710名,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稳定家庭的学生孤独感、失眠、离家出走、学习压力报告率较低.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学习压力报告率较高,母亲文化程度过低的学生孤独感、尝试出走的报告率较高.不同父亲职业间学生缺乏安全感、孤独感、学习压力、失眠、打算出走及离家出走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应关注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的学习压力、缺乏安全感,母亲文化程度过低的学生的孤独感、离家出走以及不稳定家庭学生的孤独感、失眠、离家出走、学习压力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阅读疗法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为开展高校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某学院学生80名,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各40人,训练组采用阅读疗法训练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阅读。训练前与训练后采用自我和谐量表进行评价。结果阅读疗法干预前2组学生自我和谐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学生自我和谐总分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阅读疗法干预前,干预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同年龄的、同性别干预前与干预后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和谐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阅读疗法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北京某高校学生疲劳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高校学生的疲劳状况,为预防大学生疲劳、防止疲劳导致疾病奠定基础。方法运用疲劳量表(FS-14),对随机抽取的北京市某高校46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生与女生在疲劳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生与本科生在躯体疲劳以及疲劳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脑力疲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的疲劳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1岁以上与21岁以下年龄组的疲劳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疲劳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适度体育锻炼与膳食营养适当,以有效缓解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