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游戏成瘾指个体不能控制地、过度地和/或强迫性地玩网络游戏而造成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受损[1].过度使用网络游戏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业适应以及其他社会功能产生消极影响[2-3].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核心的场所[4],作为家庭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父母网络监管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密切相关[5],社会化主体(如父母、老师)的控制可以减少青少年的偏差行为[6],父母网络监管可有效减少青少年网络使用[7-9].  相似文献   

2.
孙屹立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0):1257-1258
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及其相关资源,导致身心依赖,从而引起个体的心理与社会功能损害[1].有研究表明,体育院校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6.9%,网络成瘾倾向率达27.0%[2],远高于2005年全国青少年调查数据[3].目前,伤害已取代传染病,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导致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4-5].关于网络成瘾与伤害发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术界还存有争论[6].有研究显示,体育院校大学生是伤害的高发人群[7-8].为探讨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与伤害发生之间的关系,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及干预手段,降低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及伤害的发生率,笔者开展了本次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莉  邢玉梅  王祝欣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57-1258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指青少年对于网络过分与过度的心理和行为依赖,属于行为成瘾的一类[1].近几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突出,给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方面带来极大损害,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3].我国约1 000多万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状,且呈低龄化趋势[4].为了解太原市小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行为现状,为今后有针对性地早期开展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太原市2376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lC)调查结果显示[1],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10~19岁网民占网民群体的26.0%,20~29岁网民占30.8%.由于青少年本身的心理状态及互联网的特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并积极应对的焦点.Young教授将网络成瘾(IntemetAddiction Disorder,IAD)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2-3].本研究以海口市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上网情况及人格特征等因素进行分析,为网络成瘾学生的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2011年数据显示,10~ 19岁网民占总体比例的26.7%,青少年由于出生在"新的虚拟世界"且意识不到出现成瘾的问题[1],因此,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且与青少年的物质滥用有着密切关系[2~3].童年期虐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一不良经历与青少年多种不良心理、行为有着密切联系.有研究发现,儿童情感虐待与青少年抑郁存在因果联系[4],受到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青少年可能更会求助于网络,易于发生网络成瘾[5-6].大量研究证实,网络成瘾和抑郁症状密切相关[7-9].因此,探讨童年期虐待、抑郁症状和网络成瘾三者间的深层次关系对于初中生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征"(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简称IAD)[1],是指由于重复的网络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处在13 ~18岁年龄段、身心迅速生长发育的中学生是IAD的高危人群[2].由于IAD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且发病率逐年增高,故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研究通过了解营口市中学生IAD发生情况,探索并分析导致网络成瘾的可能影响因素,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及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自网络成瘾的概念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1].网络成瘾与一系列消极的后果存在正向关联,包括孤独、抑郁、焦虑、社会适应不良[2-4].以往研究表明,个体特征、环境特征和互联网使用体验都会导致网络游戏成瘾[5-12].个体特征包括自我、人格、情绪、自尊、自我控制和感恩等,环境特征包括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除此之外沉醉体验(flow)也会影响网络成瘾[12].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市404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男生213名、女生191名),采用同伴依恋量表、自我认同量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进行评价,数据分析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结果同伴依恋的信任、沟通与网络成瘾相关不显著,疏离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290,P〈0.01),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r=-0.191,P〈0.01);疏离和自我认同完成能显著地预测网络成瘾,标准化回归系数β分别为0.271和-0.163。结论青少年的同伴疏离、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相关显著,并能显著预测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9.
张淼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0):1559-156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其中高中以上学历的学生占52.6%[1],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成瘾行为是一种病态的网络使用行为或偏差行为,对青少年学习、生活和人格等都产生极其严重的危害,会造成更多的行为、情绪和学习问题[2-4].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给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网络成瘾.2018版《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将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的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社会功能损伤[1].  相似文献   

11.
网络成瘾(intemet addicdon disorder,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  相似文献   

12.
海宁市农村中学生网瘾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成瘾又称病理性网瘾Intem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所引起的心理、精神、躯体等一系列综合征。青少年是网上的主力军,也是网络成瘾的主体。本研究以海宁市农村普通全日制中学生为被试,调查海宁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状况。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吸烟、饮酒、滥用药物等物质滥用和网络成瘾、超时玩电子游戏等精神成瘾行为普遍存在,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5].  相似文献   

14.
金莹莹  徐海  邹森  杨林胜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903-1905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继网络成瘾之后,青少年手机依赖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心理问题.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dependence)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主要表现为在没有手机时会出现失落感、抑郁、孤独感增加和焦躁感等不良情绪[1-2].一项研究显示国内大学生手机依赖发生率为17.0%[3].手机依赖者与网络成瘾者具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如抑郁[4]、孤独[5]以及消极的应付方式[6].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和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关联[7-8].据此,手机依赖可能也与儿童期虐待有关,故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医学生儿童期虐待和其手机依赖行为间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网络成瘾治疗单元的概述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逐渐增多,网络成瘾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引起了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的重视,并成为一项极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多数学者把网络成瘾称为“网络成瘾综合征(intem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网络成瘾又称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临床表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与满足,下网后烦躁不安感;在现实生活中花很少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他人交往;以网上虚拟空间来逃避现实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建国  张寒冰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31-1032
据2004年7月20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 700万,网民以青少年居多,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正随着我国互联网迅速普及而日益凸现出来.“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是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精神障碍.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主要为青少年.笔于2003年11月~2004年2月以山西省3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及行为特点,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网络成瘾的理论模型与诊断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成瘾这一概念是美国精神病学医生Goldberg最早提出的,在临床上又称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或网络成瘾综合症。本文概述了国外几种有代表性的关于网络成瘾的理论,其中包括Young的ACE模型、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和Grohol的阶段模型;简要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Young提出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以及目前常用的几种网络成瘾诊断量表。  相似文献   

18.
网络成瘾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由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沉迷状态,并产生无法抗拒的再度使用欲,对上网带来的快感会长期拥有心理或生理上的依赖[1].成瘾者多表现为网络色情、网络交际、网络游戏、信息收集成瘾和网络强迫行为等[2].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会让成瘾者忽视现实生活、学习和工作,甚至有更严重后果[3].目前,大学生群体中不乏网络成瘾者,且成瘾者多因缺乏自我管理和约束力、情绪低落、遇到挫折和压力等因素造成[4].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包头市青少年学生使用互联网及网络成瘾情况.[方法]2006年9月,在包头市抽取7类8所学校,对1 73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学生1 731人,93.82%使用过互联网,使用者中网络成瘾者占11.88%.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依次为聊天、查资料、打游戏,分别占61.27%、47.41%、42.19%.[结论]包头市青少年学生中使用互联网情况较为普遍,网络成瘾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卢宁  霍中开  刘玎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0):1248-1250
因自由支配时间过多,脱离家庭与学校的严格管束以及上网渠道的易获得性等特殊条件[1],使大学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2].Moreno等[3]综合分析世界各地调查报告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在6%~35%之间(其他成人群体在1% ~ 18%之间).国内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与之相当[4-5].网络成瘾不仅影响大学生学业和人际状况,严重阻碍其社会适应发展,还会增加罹患其他病理心理疾病的风险[6].网络成瘾大学生亟需学校、社会以及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