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福建省直机关体检人群青光眼患病情况,为防控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对2012年体检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经普通视力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周边前房深度、眼压和眼底检查,对可疑患者进一步行多点眼压、前房角镜、眼底照相检查和视野测量。结果体检7462人,确诊青光眼61人,检出率0.82%,其中原发性青光眼0.73%(闭角型0.55%、开角型0.19%),继发性青光眼0.08%,未发现先天性青光眼。检出率以20~30岁组(0.42%)最低,≥80岁组(2.61%)最高,总检出率和原发性开角型、闭角型青光眼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男女检出率类似。结论福建省直机关体检人群青光眼检出率较高,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病率高于开角型,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56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并且这些患者合并老年性白内障,对于房角关闭≤180°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房角关闭>180°的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后眼压、房角、前房深度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出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6例(61眼),利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其治疗,对比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眼内压、前房深度、房角关闭情况。结果治疗后,68.9%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视力有所提高;眼压控制良好,而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优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后前房深度增加、房角开放。结论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人术能良好的控制眼压,迅速提高视力,而且操作安全简捷,可以作为本病的初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接收的疑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均行超声生物显微镜诊断,以临床综合诊断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生物显微镜诊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价值,比较不同疾病类型患者超声生物显微镜定量检测指标水平。结果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显示,60例疑似患者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9例,非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1例。超声生物显微镜诊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准确度为90.00%,灵敏度为91.84%,特异度为81.82%。非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前房深度、角膜厚度、晶状体厚度均高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房角开放距离500低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观察眼前结构,定量测量房角开放程度、前房深度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住院178眼能药物控制在21mmHg以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行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结果术前眼压38 ̄65mmHg平均48mmHg术后8 ̄16mmHg平均12mmHg。视力术前:<0.1者105眼占59%,0.1 ̄0.2者57眼占32%,0.3 ̄0.4者16眼占9%;术后视力;<0.1者16眼占9%,0.1 ̄0.2者18占10%,0.3 ̄0.4者59眼占33%,0.5以上者85眼占48%。结论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治愈房角关闭早期或可缓解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且有比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31例39眼,对其手术后的视力、眼压、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1)术后视力提高两行以上36眼;(2)术后眼压正常。3周后有2眼出现眼压升高达25~30mmHg,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恢复正常;(3)术后2—3个月查UBM37眼房角均开放。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三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进行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60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平均分为四组,A、B组患者房角粘连小于180度,治疗方式分别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以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C、D组患者房角粘连大于180度,治疗方式分别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以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每组40例.手术结束以后,随访调查患者的眼压、视力以及相应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手术后一个月四组患者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2.34±3.98 mmHg、17.55±4.09 mmHg、15.03±5.33 mmHg、13.02±6.23mmHg,与手术之前相比,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四组患者的视力相比手术之前具有明显的好转,而且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出现,对于患者的眼部安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结论:本实验所提出的三种手术方式对于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都具有明显的疗效,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综合考虑,进而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三联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在泰安市中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8例(70眼)。术后随访2~6个月,平均3.9个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50只眼随访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房角增宽;术前平均眼压(40.34±15.43)mmHg,术后平均眼压(12.33±4.31)mmHg;术前平均中央前房深度(2.04±0.15)mm,术后平均中央前房深度(2.97±0.28)mm。结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三联手术的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会导致患者眼压升高、视力下降,并伴有剧烈疼痛,影响患者的学习和工作。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本研究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combined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goniosynechialysis,PEGS)对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患者眼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9-01-2018-08-31夏邑县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性别、病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眼压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眼压均降低,观察组治疗后眼压为(18.21±4.23)mm Hg,低于对照组的(25.63±7.52)mm Hg,t=30.009,P0.001。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72,P=0.02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控制效果好,利于降低眼压波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秦华 《现代保健》2014,(20):28-29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入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房角深度、眼压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视力明显高于治疗前,眼压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中央前房角深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治疗后发生角膜水肿4例,瞳孔区絮状渗出1例,经对症药物治疗3d后消失,全部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有效去除白内障,控制眼压,改善患者视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危险因素,对103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95例非青光眼对照者进行了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青光眼家族史、脾气暴躁及易激动、近距离用眼职业和高血压病,未发现吸烟、饮酒、糖尿病、近视眼和ABO血型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有统计学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带深巩膜床切除的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晚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45例(151眼),其中85例(91眼)行带深巩膜床切除的改良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60例(60眼)行经典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视力变化、眼压、滤过泡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术后1个月视力<0.1、0.4~ 0.5、>0.5眼数比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0.3眼数比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1个月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眼压为(29.6±4.1) mmHg(1 mmHg=0.133kPa),术后12个月眼压为(13.1±4.9) mmHg,降低幅度为(16.6±5.0) mmHg;对照组术前眼压为(30.4±6.3)mmHg,术后12个月眼压为(18.9±3.0) mmHg,降低幅度为(10.4±4.0) mmHg,两组术后眼压及眼压降低幅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Ⅰ型和Ⅱ型)77眼(84.6%,77/91),对照组为51眼(85.0%,51/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内观察组8眼发生一过性低眼压,对照组5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深巩膜床切除的改良小梁切除联合手术治疗晚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较常规方法能更好地降低眼内压,未增加术中风险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危险因素,对103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95例非青光眼对照者进行了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青光眼家族史、脾气暴躁及易激动、近距离用眼职业和高血压病,未发现吸烟、饮酒、糖尿病、近视眼和ABO血型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有统计学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小梁切除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1月本科室收治的93例(135眼)行小梁切除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结果:93例(135眼)术程顺利,经耐心周到的护理和术后准确、及时的抗炎、止血等治疗后,均康复出院。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心理应激反应,22眼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1眼浅前房伴低眼压,10眼暂时性高眼压,1眼出现脉络膜脱离,经及时发现积极治疗护理,全部得到有效控制。术后随访3个月,眼压降至(15.94±6.05)mm Hg(1 mm Hg=0.133 kPa),与术前眼压(48.12±7.29)mm 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33,P〈0.05),视力无进一步下降,视野无进一步缩小。93例完全成功率为71.1%(96/135),部分成功率为12.6%(17/135),总成功率为83.7%(113/135)。结论:术前的心理护理和术后并发症护理是小梁切除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小粱切除术治疗的特点.观察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5例(27眼)应用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眼压(≥40mmgHg)的青光眼患者,术前、术中采取多种方法控制眼压后施行小梁切除术。结果:本组病例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睫状环阻滞型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视力提高者(≥0.12)21眼占77.76%,眼压控制在11~21mmHg者22眼占81A8%。结论:对于应用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患者应当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在完善术前准备,术中精心操作,术后密切观察下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布林佐胺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一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青光眼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共计56只高眼压症以及术后残余青光眼、原发性的开角型青光眼,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28只眼,治疗组采用布林佐胺(1%)治疗,对照组采用马来酸噻吗洛尔(0.5%)治疗,比较两药物降眼压的作用以及治疗过程中或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使用药物之后,眼压都有明显的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治疗后眼压下降的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压变化和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患者心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患者出现了心率抑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临床不良反应,无一例患者出现明显的全身性副作用。结论:布林佐胺治疗青光眼患者具有十分显著的降眼压作用,无心率抑制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的理想药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16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前房反应、眼压及滤过泡情况。随诊时间1~36个月,平均13.4个月。结果:术后视力3眼无变化,其余均超过术前水平;术后1周眼压为0.93~2.67kPa,平均(1.92±0.67)kPa,末次回访眼压为1.33~2.67kPa,平均(2.05±0.53)kPa。与术前用药后眼压(4.67~4.93kPa,平均5.88kPa)相比下降3.69kPa。结论: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降眼压效果安全可靠,适用于小梁组织病变或发育异常的宽房角青光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术后角膜厚度与眼压间变化的关系。方法242例(484只眼)分别于LASIK术前、术后测量角膜厚度、眼压,并比较角膜中央厚度改变与眼压计读数差异间的关系。对所有数据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LASIK术前角膜中央厚度为(542.13±30.36)μm,术后为(462.73±33.28)μm,减少了(79.40±29.0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51;p<0.001)。LASIK术前眼压为(14.72±2.67)mmHg(1 mmHg=0.133kPa),术后为(10.63±2.56)mmHg,其差值为(4.09±2.82)mmHg,有统计学意义(t=18.003;p<0.001)。LASIK术前、术后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测量值均呈高度正相关(r=0.336,p<0.01;r=0.262,p<0.01),即角膜厚度变薄,眼压测量值降低。结论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随角膜中央厚度的减少而降低。角膜中央厚度的改变是眼压值下降的主要因素。接受LASIK手术者中部份可能存在有青光眼因素,故应关注此类术后眼压"正常"者,以避免对青光眼的漏诊。  相似文献   

19.
谷川莎  李超 《现代保健》2013,(11):98-99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对经手术或药物解除高眼压状态的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及视功能损害的改善作用。方法:对符合条件的青光眼患者38例52眼给予吡拉西坦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共14d。观察治疗前后患眼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视野变化。结果:给予吡拉西坦治疗后,眼压较治疗前降低(3.74±2.66)mmHS,视力较治疗前提高,有效率40.38%,视野平均缺损(MD)较治疗前下降,平均敏感度(MS)较治疗前提高。结论:吡拉西坦对经手术或药物解除高眼压状态的青光眼患者有一定的降眼压及改善视功能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