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君山区西闸中层引水工程防螺防蚴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君山区西闸中层引水方法防止钉螺和血吸虫尾蚴经灌溉涵闸向垸内扩散的效果。方法收集2001-2006年的螺情、病情资料;2007-2008年每年春季进行垸内、垸外螺情调查;秋季对居民先用IHA方法筛查,阳性者以Kato-Katz法(1粪3检)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西闸外洲长江洲滩活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历年均较高,工程建设前后无明显变化;涵闸改造后垸内有螺面积及钉螺密度大幅度下降,2008年已查不到钉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结论西闸中层引水工程可有效防止钉螺及尾蚴向垸内扩散。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比较东洞庭湖有螺洲滩和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各环境因素的差别, 探究洲滩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 方 法 法 选取东洞庭湖地理位置较近的有螺洲滩 (君山公园) 和钉螺自然消亡洲滩 (钱粮湖) 各1块, 20 m × 20 m网格设置检测 点, 对各检测点进行钉螺调查和钉螺死活鉴定, 同时测量检测点的高程、 土壤含水量、 pH和温度。结果 结果 钱粮湖钉螺自然 消亡洲滩的高程、 土壤pH和温度均小于君山公园有螺洲滩 (P < 0.01); 君山公园有螺洲滩不同活螺密度的高程、 土壤水分 含量、 pH和温度均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其中无螺组的土壤中水分含量和pH高于其他有螺组 (P < 0.01), 活螺密度为 1 ~ 12只/0.1 m2 的土壤水分含量低于其余4组 (P < 0.01), 其高程也低于活螺密度为25 ~ 39只/0.1 m2 和> 39只/0.1 m2 的滩 地 (P < 0.01), 无螺组的土壤pH高于其他有螺组 (P < 0.01), 活螺密度1 ~ 12只/0.1 m2 的土壤温度低于25 ~ 39只/0.1 m2 的 温度 (P < 0.05); 有螺洲滩不同死螺密度组的水分含量和高程差异没有意义 (P > 0.05), 但土壤pH和温度具有显著差异 (P < 0.05), 无钉螺死亡组的土壤pH高于死亡2只、 3只和3只以上的组 (P < 0.05), 无钉螺死亡组土壤温度高于其余有钉螺 死亡组 (P < 0.05)。结论 结论 在东洞庭湖, 洲滩的高程、 土壤含水量、 pH值和温度可能是影响钉螺分布的因素, 而高程、 土壤 pH和温度则可能是影响钉螺自然消亡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安徽省长江流域螺情变化趋势,为钉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992~2012 年间安徽省长江流域活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资料,观察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螺情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 山丘活螺密度总体上最高,并于1993、1996、2001 年出现高峰期;1992~1998年江滩活螺密度高于洲滩,1998 年之后洲滩高于江滩,江滩活螺密度于1996、1998 年出现高峰期,洲滩于2003 年出现高峰期。洲滩感染性钉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高于江滩、山丘,并于2004 年出现高峰期, 山丘于1993、1997 年出现高峰期。结论 长江流域螺情变化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加强传染源控制的同时应重视螺情控制。  相似文献   

4.
垸外易感地带药物灭螺消除水体血吸虫感染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药物灭螺消除湖区垸外易感地带水体血吸虫感染性效果。方法在东洞庭湖北岸选择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大致相同的易感地带洲滩作为药物灭螺试验区和对照区,对比观察螺情和水体血吸虫感染性等疫情指标。结果试验区药物灭螺后15 d效果考核,钉螺校正死亡率为94.13%,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药物灭螺后50 d进行小白鼠感染性测定,感染率为100. 00%,平均虫荷56.6条/只;未灭螺的对照组小白鼠感染率亦为100.00%,平均虫荷147.8条/只。结论在面积较大的江湖洲滩,局部药物灭螺不能达到消除水体血吸虫感染性的目的,但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水体血吸虫感染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实施4年的效果,为下阶段制定疫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居民粪检阳性率将流行区以村为单位分类,对居民、家畜进行吡喹酮化疗;对垸内、山丘地区有螺环境、垸外有感染螺分布环境采用氯硝柳胺灭螺,汛期用氯硝柳胺缓释剂对垸外易感环境灭蚴;结合水利、生产开发等进行环境改造灭螺;开展健康教育和管水管粪等措施。结果2007年居民感染率下降49.88%,推算病人数减少39.62%;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病例大幅度减少;晚期血吸虫病人总数和新发病例有所增加;家畜感染率下降66.36%;垸内钉螺面积减少33.31%,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垸外洲滩钉螺面积及垸外易感地带面积有所增加,感染性钉螺密度仍较高;一类和二类流行村全部下降为三、四类流行村;31个未控制流行的县(市、区、农场)中有7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4个达到疫情控制标准。结论项目实施以来,居民感染率下降,急血发病人数减少,但垸外洲滩钉螺面积大,且有增加趋势,感染螺密度仍较高,感染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洞庭湖移民建镇地区1996年以来溃垸前、后钉螺情况。方法对4个溃垸的有螺地点进行纵向调查,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方法查螺,5m×5m设框,钉螺鉴定死活后,解剖镜下判定感染螺。结果垸外每年查螺14万m2,活螺框出现率16.25%,钉螺感染率1997年低于1996年洪水后,2000,2003年螺情与1996年基本相近。垸内,每年查螺20万m2,调查880框,无感染螺。活螺密度比溃垸前低或查不到活螺。结论溃垸后垸内钉螺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扩散,有必要对螺情进行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7.
枝江县沮漳河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湖沼型洲垸亚型流行区的沮漳河西岸枝江段面河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的分布状况,结果河滩有螺面积214万m~2,共调查9247框,活螺框出现率14.40%,活螺密度0.68只/0.11m~2,感染螺框出现率2.54%,感染螺密度0.042只/0.11m~2,钉螺感染率6.13%。不同环境、不同段面螺情各异。96.89%的钉螺和96.13%的感染性钉螺集中分布在距河堤150m以内的洲滩。从而明确了区域性灭螺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为控制洲滩型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我们于1991—1993年在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乡、六合县玉带乡,采取重点滩块查灭螺和重点对象查治病的防治对策,以观察防治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方法与结果1 钉螺分布调查1.l 钉螺分布以八卦江滩为调查点,每年4月份,以滩块为单位,采用框距10m×10m棋盘式系统抽样法查螺,结果大堤内圩区未发现活螺,大堤外30块芦草滩块块有螺.3年中有螺面积分别为319.3、368.8、379.5万m~2,有螺框出现率35.5%—61.5%,活螺密度(只/m~2)1.36—3.55.1.2 感染性钉螺分布以1992年查出的5块感染性钉螺洲滩统计,感染性钉螺服从负二项分布.30块滩中,28块发现感染性钉螺,3年中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88%(249/28 408)、0.64%(293/45 810)和0.82%(99/12 028).1.3 钉螺感染率与野粪污染的关系 每年对试区的东江外滩进行野粪污染滩地和钉螺感染率调查,前者依次为0.445、0.858、0.207份/万m~2,后者依次为0.065%、1.390%、0.211%,两者等级相关显著(r_s=0.943,P<0.01).2 重点滩块和重点对象防治措施2.1 重点滩块灭螺 凡查到有感染螺的滩块,实施高水量五氯酚钠喷洒灭螺.结果,在八卦洲试区内,1991—1993年阳性螺面积分别为166 083、167 477、145 406m~2,阳性螺密度(只/m~2)分别为0.024、0.026、0.012,钉螺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湖南省洲垸型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疫情变化。方法 对湖南省洲垸型试点村人、畜血吸虫病情及螺情进行纵向观察。结果 试点村居民距易感染地带一堤之隔,垸外洲滩感染钉螺密度较高,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较高。结论 湖南省洲垸型血吸虫病疫情仍然有上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目的 调查2011年湖南省垸外血吸虫病易感环境分布现状及其特点, 为制订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 方 法 法 对湖南省垸外有人畜活动、 历史上有钉螺分布及可能有钉螺分布的环境普查; 收集垸外血吸虫病易感环境信息, 采用 GPS定位并建立空间数据库, 应用Google Earth平台绘制垸外血吸虫病易感环境分布电子示意图, 分析全省垸外血吸虫病 易感环境分布现状及特点。 结果 结果 2011年湖南省共有垸外血吸虫病易感环境洲滩787块, 长1 429.64 km, 面积62 017.17 hm2 , 活螺平均密度为0.37只/0.1 m2 , 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1 9只/0.1 m2 , 查出有感染性钉螺洲滩180块, 感染性钉螺 面积688.07 hm2 ; 湘、 资、 沅、 澧等16条有螺水系均有血吸虫病易感环境分布; 垸外血吸虫病易感环境植被主要为杂草, 其次 为芦苇和树。结论 结论 湖南省垸外血吸虫病易感环境分布广、 面积大、 环境复杂, 需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三峡建坝前后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和有螺洲滩水淹天数的差异,探究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法选取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钱粮湖)和有螺洲滩(君山公园)各1块,以20 m×20 m机械布点,对各检测点进行螺情调查,同时测量检测点的高程以及收集相应水文站的水位数据,计算各自水淹天数。结果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历年水淹天数均多于君山公园有螺洲滩(P0.01);对于钱粮湖洲滩,钉螺自然消亡前与消亡后至建坝前水淹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亡前、消亡后至建坝前的水淹天数均多于建坝后(P10.05,P20.01);三峡建坝前,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水淹天数多于建坝后(P0.05),君山公园有螺洲滩水淹天数也多于建坝后(P0.01);君山公园洲滩钉螺密度同水淹天数未见明显的相关(rs=0.008,P0.05),所有有螺框检测点水淹天数的95%参考值范围为76~251 d。结论在东洞庭湖,水淹时间的长短和三峡大坝的建立运行可能不是钉螺自然消亡的直接原因,而后者有可能改变钉螺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了解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地区单壳类软体动物的分布, 探索钉螺消亡的可能原因,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 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于2013年8月对钱粮湖、 建新、 君山公园地区进行水体单壳类软体动物调查, 对样本进行分 类鉴定后, 对数据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不同现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比较。 结果 结果 所收集样本初步鉴定为腹足纲3科6种:圆口螺科包括湖北钉螺, 豆螺科包括纹沼螺、 长角涵螺、 中华沼螺、 赤豆螺, 椎实螺科1种未鉴定到种, 暂定为萝卜螺。君山公园外洲水体共采集到单壳类软体动物4 553只, 其中钉螺1 264只; 建新 未采集到钉螺, 其余单壳类软体动物共计336只; 而钱粮湖仅采集到7只长角涵螺、 2只中华沼螺和1只纹沼螺。3个现场 螺类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66.225, P<0.01)。钱粮湖地区、 建新地区及君山公园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分别为 0.402 8、 0.718 6及0.678 8, 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21 5、 1.431 3及1.199 9。结论 结论 钱粮湖地区钉螺消亡的同时, 其 他种类单壳类软体动物无论是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已十分稀少, 两者原因是否相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评价洞庭湖区有螺洲滩实施开沟沥水工程后对钉螺孳生繁殖的影响。方法 方法 2009年11月-2012年11 月, 选择位于东洞庭湖区的岳阳监狱和君山区有螺外洲滩, 分别设为干预区和对照区2组研究现场观察区。在干预区洲 滩实施开沟沥水工程, 采用挖掘机开挖 “井” 字沟, 观察该工程对洲滩土壤含水量和相对地下水位、 以及对钉螺孳生繁殖 的影响。对照区洲滩不采取任何措施。结果 结果 开沟沥水工程实施前, 2组观察区在枯水期不同高程的洲滩土壤平均含 水量均在35.56%左右。工程实施后, 干预区洲滩土壤平均含水量26.53%, 而对照区则为35.56%,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F = 6.53,P < 0.05); 干预区不同高程相对地下水位明显低于对照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33.33,P < 0.05)。工 程实施前, 干预区和对照区钉螺自然死亡率分别0.98%和0.8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工程实施后的2012年干 预区未再查见钉螺和幼螺,而对照区活螺平均密度和幼螺则仍分别为29.37只/0.1 m2 和 213±108.45只/0.1 m2 。结论 结论 在 湖区有螺洲滩开沟可迅速沥干洲滩积水, 显著降低洲滩土壤的含水量, 改变钉螺繁殖和孳生的生态条件, 从而控制钉螺 的孳生繁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地区单壳类软体动物的分布,探索钉螺消亡的可能原因,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8月对钱粮湖、建新、君山公园地区进行水体单壳类软体动物调食,对样本进行分类鉴定后,对数据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不同现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所收集样奉初步鉴定为腹足纲3科6种:圆口螺科包括湖北钉螺,豆螺科包括纹沼螺、长角涵螺、中华沼螺、赤豆螺,椎实螺科1种未鉴定到种,暂定为萝卜螺。君山公园外洲水体共采集到单壳类软体动物4553只,其中钉螺1264只;建新未采集到钉螺,其余单壳类软体动物共计336只;而钱粮湖仅采集到7只长角涵螺、2只中华沼螺和1只纹沼螺。3个现场螺类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225,P〈0.01)。钱粮湖地区、建新地区及稽山公园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028、0.7186及0.6788,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215、1.4313及1.1999。结论钱粮湖地区钉螺消亡的同时,其他种类单壳类软体动物无论是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已十分稀少,两者原因是否相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仪征市钉螺与血吸虫病病情相关情况,探讨血吸虫病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比较2002-2011年仪征市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变化情况;流行村人群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和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率以及家畜粪检阳性率变化情况。对螺情与病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血吸虫病情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性钉螺面积与钉螺面积、急性血吸虫病例与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面积与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均呈正相关关系(r = 0.732,0.678,0.774,P 均< 0.05)。结论 控制血吸虫病疫情必须消灭感染性钉螺,压缩有螺面积,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东洞庭湖洲滩钉螺消长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东洞庭湖区洲滩钉螺的消长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控制和消灭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岳阳县老港村飘尾洲为试点,收集2002~2007年6月的气象、水位资料;现场观察各年度的钉螺分布、消长及环境变化情况;分析钉螺分布的特点及其与气象、水位、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钉螺的分布呈负二项分布,各年度的钉螺密度有一定差异,秋季钉螺密度高于春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3年例外,P〉0.05)。年平均气温、湿度、累计降雨量、日照时间和水位无明显差异(P〉0.05),钉螺密度和钉螺死亡率与气象因素和水位无明显相关(P〉0.05),但地理环境变化和人畜活动会对钉螺的分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一般自然情况下,东洞庭湖区的气候和水位相对稳定,对洲滩钉螺的分布和消长无明显影响,影响钉螺孳生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理环境变化和人畜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秋冬季节钉螺种群的动态变化及水位和气象因素与钉螺消长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7-2014年10-12月,以东洞庭湖区的草滩为现场,系统抽样查螺,同时测量调查点的高程以及收集水位和气象资料,计算各年水淹天数和开始水淹时间。描述钉螺及可能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水位和气象因素与钉螺密度的关系。结果 钉螺密度呈波动变化,最高值在2012年10月,为41.88只/0.1 m2;最低值在2008年11月,为1.23只/0.1 m2。死亡率最高出现在 2008年11月,为73.72 %;最低出现在2012年10月,为1.09%。多元回归模型拟合发现1月平均最低温度和开始水淹时间与ln(钉螺密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ln(钉螺密度)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927(P = 0.001)。 结论 在东洞庭湖,1月份平均最低温度和开始水淹时间对当年秋冬季的钉螺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探索湖北省不同类型分布区村级尺度钉螺分布的时空格局, 为钉螺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将2007-2012年湖北省30个主要血吸虫病流行县 (市) 的村级螺情资料与村地理信息相关联, 建立螺情空间数据库, 制图 反映各类型分布区钉螺面积及变化趋势; 构建钉螺分布的多水平模型。 结果 结果 各行政村各年间钉螺面积的相关性较强 (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 = 95.7%); 各行政村有螺面积的初始值不同 (σ2 u0 = 4 766.53,P < 0.01), 且变化率在各行政村间也显著不同 (σ2 u1 = 20.96,P < 0.01); 初始年份钉螺面积较高的行政村, 有螺面积随时间的 变化率较大 (σ2 u01 = 126.78, P < 0.01); 行政村有螺面积呈逐年缓慢增加趋势 (year = 0.64,P < 0.01); 湖沼洲滩亚型钉螺分 布区行政村的平均钉螺面积最大 (type = -29.84, P < 0.01), 且钉螺面积平均增加的幅度最大 (year*type = -0.52, P < 0.01)。 结论 结论 湖北省各行政村及各类型分布区间钉螺面积差异显著。本研究将湖北省30个县 (市) 螺情数据进行了空 间可视化及多水平模型模拟, 结果可为不同类型分布区的灭螺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湖北省四湖流域钉螺分布,为制订钉螺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于2016年春季对四湖流域钉螺分布现状进行调查。收集、分析2008-2018年四湖流域钉螺分布面积、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率等疫情指标,对钉螺分布面积与人畜血吸虫感染率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四湖流域的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共有钉螺孳生环境16 003处,钉螺分布面积2.46亿m2;活螺平均密度0.622 5只/0.1 m2,其中以杂草型和沟渠型环境较高,分别为0.688 0只/0.1 m2和0.706 4只/0.1 m2。钉螺孳生环境中,现有螺环境(Ⅰ类环境)和历史有螺环境(Ⅱ ~ Ⅳ类环境)分别占53.03%和46.97%。旱地、滩地、水田等钉螺孳生环境改变较大,通过环境改造措施消灭钉螺的效果较好。2008-2018年,四湖流域钉螺分布面积与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呈正相关关系(r人群 = 0.842,P < 0.01;r家畜 = 0.695,P < 0.01)。结论 四湖流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对钉螺控制效果较好,但仍面临螺情反弹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东洞庭湖区钉螺自然消亡洲滩和有螺洲滩水体化学性质差异,探究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法 选取东洞庭湖区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君山公园有钉螺孳生洲滩,以及两者交界地带建兴农场洲滩作为研究现场。在涨水期、丰水期以及退水期,分别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200 m × 200 m网格法)采集距水底0.5 m处的底层水样,其中在丰水期还同时采集水面以下0.5 m处的表层水样,检测水体中的一般理化指标。结果 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为参考,3次采样水样检测含量都小于检出限的指标有铬(Cr)、铅(Cd)、锌(Zn)、汞(Hg)、铜(Cu)、硫化物(S?)及氰化物(CN?);含量略高于Ⅲ类标准但低于Ⅳ类水质标准的污染物有Hg和总磷(TP);低于Ⅲ类水质标准限值的污染物有砷(As)和氟化物(F?);常规指标中,水温和pH值都在Ⅲ类水质标准范围。耗氧量指标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和生化耗氧量(BOD)在涨水期和丰水位期都处于Ⅲ类水质标准范围,但退水期BOD值超出了Ⅲ类标准范围,处于Ⅳ类(≤ 6 mg/L)与Ⅴ类水质标准(≤ 10 mg/L)之间。有螺洲滩与无螺洲滩涨水期F?含量、As含量、pH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丰水期表层水pH值、BOD值、F?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丰水期底层水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退水期TP和F?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其中每次采集的水样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仅有F?含量;在涨水期无螺洲滩pH值超出了适合钉螺生长的pH值范围(6.8~7.8)。结论 在东洞庭湖,水体酸碱度以及水体中F?含量偏高可能与钉螺自然消亡有关,但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