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性,探讨其诊断标准和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光镜对GI STs进行观察,应用EnVisionTM+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34等系列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 .结果 :GISTs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本细胞成份,有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和混合型 3种组织类型,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3种分化,并有单项或多项分化能力.本组45例GIST s中有良性8 例,潜在恶性12例,恶性25例.肿瘤组织Vimentin全部阳性,CD34有36例阳性(阳性率80.0%),部分病例呈现灶片状或个别细胞的肌动蛋白和/或S-100阳性.在形态上GISTs与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难以区别,应用CD34等多种免疫组化标记物是非常必要的. 结论:GISTs是消化道一组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多种分化和形态,在诊断时需依靠免疫组化标记方可与其它非上皮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软组织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软组织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为该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例pPNET组织常规处理,瑞氏-苏木素(HE)、过碘酸Schifff反应(PAS)、网织纤维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临床上大部分为青年人,四肢软组织肿块,生存期短,预后差,2年生存率为33%,5年生存率为0。组织学上小圆、卵圆或梭形瘤细胞被纤维组织分割成小叶,可有或无菊形团。PAS染色阴性,网染细胞间网状纤维少或无,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表达2个以上神经性标记。结论:软组织pPNET为一种高度恶性的神经上皮瘤,临床病理与骨外Ewing瘤、Askin瘤比较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星形细胞肿瘤PCNA蛋白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 43例不同分化程度的星形细胞肿瘤PCNA进行标记 ,病例生存资料采用Kaplan Meier生存曲线处理 ,分析PCNA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和病人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43例星形细胞肿瘤PCNA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90 .7%。PCNALI为 0~ 83.7% ,平均 38.96 %± 2 5 .37%。星形细胞瘤、恶性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平均PCNALI分别为 12 .2 1%± 10 .88%、35 .96 %± 2 2 .98%、6 1.83%± 2 6 .41%。PCNALI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升高而增高 ;病人生存时间随PCNALI增高而缩短。结论 :PCNA免疫组化技术是评价星形细胞肿瘤增殖能力的可靠指标。PCNALI不仅能反映星形细胞肿瘤的恶性程度 ,而且对其预后亦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病理诊断及预后判断标准。方法光镜观察36例GIST,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esmin、S-100蛋白、CD34、p53、PCNA。结果良性GIST8例;恶性GIST28例,其中较高分化17例,低分化11例。免疫组化S-100蛋白阳性16例,Desmin阳性3例,CD34阳性23例;PCNA高表达26例,p53阳性14例,二者表达情况均与肿瘤分化呈负相关。结论GIST缺乏定向分化,根据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其他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鉴别。GIST中PCNA、p53共同表达的肿瘤分化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38例有随访结果的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作LCA,CD20,CD43等免疫组化染色,对照随访结果,观察肿瘤部位、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累及淋巴结的数目、坏死等7项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结论 其预后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胃及淋巴结的数目,肿瘤坏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 43例脑膜瘤标本 ,常规固定 ,石蜡包埋切片。采用LSAB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比较恶性组与良性组及非典型增生组之间同病理级别组之间、初发组与复发组之间PCNA标记指数的差异。结果  43例脑膜瘤均有不同程度的PCNA阳性细胞表达。良性组、非典型组和恶性组的标记指数分别为 (8.2± 5 .4) %、(15 .6± 9.8) %和 (2 7.6± 10 .6 ) % ,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初发组与复发组的标记指数分别为 (15 .2± 5 .8) %和 (2 1.4± 7.6 ) %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PCNA在脑膜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 ,其高表达提示复发的可能性大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10例SF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进行分析。结果:10例SFT发生部位各异,组织学特征为形态多样性;免疫组化CD34、VM及bcl-2呈阳性表达。结论:SFT有细胞分布疏密不均及多态性生长方式的组织学特征。根据光镜及免疫组化特点,可与其他软组织肿瘤鉴别。此瘤有必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PCNA的表达在肿瘤增殖及与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PCNA在 2 0例良性、10例交界性、5 5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并分析PCNA与肿瘤细胞增殖及与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①PCNA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总阳性率及强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0 4,P强 =0 .0 0 2 ) ,并随良性、交界性、恶性进展而增强表达 ;②PCNA在良性、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表达总阳性率与强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别 (P =0 .0 0 1,P强 =0 .0 0 2 ) ;③PCNA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有无腹水及预后均有关 (P强 =0 .0 2 7,P =0 .0 32 ,P =0 .0 0 2 ,P强 =0 .0 15 ,P <0 .0 1)。结论 :PCNA增强表达卵巢肿瘤增殖活跃 ,并向恶性转化 ;表达越强恶性程度越高 ,预后越差。检测PCNA可作为卵巢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肌上皮细胞免疫组化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慧敏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11):809-810
目的 了解肌上皮细胞(MC)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变化情况,以及MC免疫组化标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女性乳腺手术标本110例,采取HE切片观察和常用的MC抗体(actin、calponin、SMMHC、CD10、p63、CK14/17和S-100)作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不同类型病变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乳腺、乳腺良性病变中,其导管、腺泡周边、呈乳头状增生的腺上皮下及腺管周围均有连续的MC,小叶原位癌和导管内癌周边MC完整或不完整,而浸润癌中MC片段阳性或消失,在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中癌巢、管状结构周围无MC.癌组织内见少量阳性片段.乳腺癌间质中,血管平滑肌和散在的纤维细胞部分呈阳性;导管腺泡上皮及癌细胞大部分呈阴性.结论 MC的增生或消失对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及癌组织的浸润与否和浸润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诊断与预后。方法:9例骨原发MFH的手术切除标本。冰冻切片用丙酮固定,石蜡切片用10%甲醛固定,经HE、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ABC),光镜观察。结果:光镜下组织学形态除肿瘤内可见有死骨,或陈旧性病理骨折可见反应骨外,其它与软组织MFH相同。组化VG、Masson染色显示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碱性磷酸酶(AKP)染色瘤细胞均为阴性。免疫组化AACT,Lysozyme组织细胞阳性。9例均诊为骨原发MFH。随访3-6年均活。结论:本病临床与X线均不具特征性,最终靠组织学确诊。预后明显好于骨肉瘤。  相似文献   

11.
鼻窦鼻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窦鼻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鼻窦鼻腔MFH17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其中8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席纹状--多形性型4例、粘液样型4例、炎症型9例。各型瘤细胞中均见数量不等的炎症细胞,其中13例伴窦旁骨质侵犯,肿瘤细胞AACT、CD68、Lysozyme、Vimetin、PCNA阳性。术前病理确诊4例,误诊为良性病变9例。结论 MFH纤维母细胞、组织细胞的异型性、席纹状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鉴别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在胆囊良恶性病变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 SP免疫组化法检测 35例原发性胆囊癌 ,10例胆囊腺瘤及腺瘤样病变组织 ,10例慢性胆囊炎中 PCNA表达结果。结果 :PCNA在原发性胆囊癌 ,胆囊腺瘤及腺瘤样病变组织和慢性胆囊炎中的阳性表达指数分别为 43.84%± 18.5 3%、6 .35 %±4.17%、4.5 8%± 3.5 8% ,原发性胆囊癌 PCNA L I明显高于胆囊良性病变组织 (P<0 .0 1)。胆囊癌分化程度越低 ,Nevin分期越高 ,PCNA L I有增高的趋势 (P<0 .0 1)。胆囊癌分化程度与 PCNA L I相关系数为 0 .3719(P=0 .0 2 78)。PCNA L I≤ 43.84%的胆囊癌患者 ,其生存率明显高于 PCNA L I>43.84%者 (P<0 .0 1)。结论 :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异常增殖有关 ,PCNA对胆囊癌的鉴别诊断、判断转移与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 PCNA标记指数及 Ag NORs计数在肾母细胞瘤增殖活性判定中的意义。方法 :对 34例肾母细胞瘤标本进行 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核仁组织区嗜银蛋白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PCNA- LI与病理学分型及临床分期无关 ,但 PCNA- LI≥ 2 5 %组的 S期细胞数、PI值及Ag NORs数量均显著高于 PCNA- LI<2 5 %组 ;Ag NORs计数与病理学分型及临床分期关系密切 ;PCNA- LI与 Ag NORs计数结合可准确反映肾母细胞瘤的增殖活性。结论 :目前肾母细胞瘤的病理学分型和临床分期可以反映其侵袭性 ,但并不充分 ;在准确评价肾母细胞瘤生物学特性方面 ,PCNA- LI与 Ag NORs联合应用可以作为传统病理学分型及临床分期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资料。结果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较少见,多发生于胃,十二指肠及空、回肠,术前较难确诊,诊断依靠免疫组化,免疫组化表型为肌源性及神经源性双向分化,Vimetin阳性,CD34多数阳性,良恶性判断取决于肿瘤大小及核分裂相计数,根治性手术是治疗手段,术后对潜在恶性及恶性病例需予以密切随访。结论 术前经内镜、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确诊胃肠间质细胞瘤是可能是,术中正确判断良恶性并实施彻底手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测定66例大肠非粘液性腺癌的PCNA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数(PCNALI),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以及Dukes分期等方面PCNALI的分布无差异(P>0.05);而死亡组中PCNALI分布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组织分化低组高于分化高组;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说明PCNALI对估计预后和了解肿瘤恶性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control of both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 inmalignant tllmors is important for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Therefore, the mechanism by which malignantcells invade and metastasize to other tissues requiresfurther elucidation. Lots of investigations have suggested that some proteases can degrade extracellularmatrices, and thus contribute to the invasive ormetastatic activities of tumor cells. Cathepsin D(Cath-D) is an estrogen-regUlated lysosomal proteasethat may be over-expressed in brea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小肠间质瘤 (smallbowelstromaltumors,SBST)Ki6 7和p5 3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 ,探讨两者在肿瘤良恶性划分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CD117阳性的SBST 33例进行光镜观察 ,用EnVisionTM+二步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 7和 p5 3蛋白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并与形态学进行比较。 结果 :33例SBST患者 ,男 2 0例 ,女13例 ,年龄 2 1~ 71岁 ,发生于十二指肠 5例 ,空肠 2 2例 ,回肠 6例。肿瘤最大径的范围在 1.5~ 2 0cm之间。在光镜下出现肿瘤内坏死的有 11例。肿瘤核分裂象计数每 5 0个高倍镜视野 0个有 6例 ,1~ 2个 5例 ,≥ 3个的有 2 2例。 33例中良性 4例 ,交界性 4例 ,恶性 2 5例。随访时间为 3~ 180个月 (平均 73.3个月 ) ,结果为良性组 4例均无瘤生存 ;交界性组 2例无瘤生存 ,1例失访 ,1例在无瘤生存 18个月后失访 ;恶性组无瘤生存有 7例 ,带瘤生存者及死亡有 16例 ,2例失访。Ki6 7染色阴性 2例 ,均为良性 ;其余 31例阳性中 ,增殖指数 (阳性细胞数 )大于 5 %的有恶性 16例 (94 .1% ) ,交界性 1例。在免疫组化p5 3染色中 ,恶性组 2 5例均呈阳性表达 (平均阳性细胞数 4 2 .9% ) ,其中 12例阳性细胞数大于 5 0 %。当Ki6 7和 p5 3均为阴性或两者阳性细胞数分别是 <1%和 <10 %时 ,肿瘤呈良性经过 ,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原癌基因 C- erb B- 2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乳腺导管浸润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石蜡切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C- erb B- 2和 PCNA在乳腺导管浸润癌中阳性率为 74.3%和 68.6% ,二者表达与癌组织大小及分化程度呈正相关 (P<0 .0 5) ,与年龄、雌激素受体水平和生存期呈负相关 (P<0 .0 5)。与淋巴结有无转移无关 (P>0 .0 5)。结论 :C- erb B- 2和 PCNA过表达者预后不好、生存期短 ,尤其二者同时表达者预后更差。C- erb B- 2和 PCNA可作为判定乳腺导管浸润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良、恶性软组织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探讨良、恶性软组织肿瘤VEGF、MVD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43例软组织肿瘤,其中良性19例,恶性2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表达和MVD计数。结果:良、恶性软组织肿瘤间的VEGF、MVD计数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GF高表达、MVD值高的恶性软组织肿瘤,预示其浸润程度和转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