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这里对五行的讨论 ,和当代流行的一些看法有所不同 ,主要从气的运动形式这一角度 ,来阐述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属性和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规律。一、五行的基本概念所谓五行 ,尽人皆知乃是木、火、土、金、水。但若将这五字按其字义理解为五种具体的物质或材料 ,充其量只能叫“五材”而不能称五行。“五材”的概念 ,古已有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就有“天生五材 ,民并用之 ,废一不可”的说法 ,《尚书大传》也有“水火者 ,百姓之所饮食也 ;金木者 ,百姓之所兴作也 ;土者 ,万物之所资生 ,是为人用”的记载 ,指的都是…  相似文献   

2.
五行学说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尚书.洪范>记载:"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 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 用."说明人们早就认识到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人们生 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以后人们把这五种物质的属性加以 抽象推演,用来说明整个物质世界,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 论.  相似文献   

3.
<正> 引言火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人们就认识到了火的重要意义。《尚书·大传》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火成为古代哲学研究的对象,是阴阳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阴阳学说是以事物矛盾双方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来说明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而水与火的性质集中反映了阴阳两方面的特点,成为阴阳的象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五行学说则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  相似文献   

4.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发展,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以及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学习中医必须了解五行,懂得五行学说,前人说:“不通五行,难为中医”。1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及其运动变化。“行”指“行列”,排列顺序及其变化。五行最初叫五才,即五种有用之才。前人说:“五行组成万物,亦组成人”,人有五指、有头、上肢、躯干、下肢;有胚胎期、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死亡期。《灵枢·阴阳二十五》曰:“天地之间…  相似文献   

5.
五行、八卦与四元素学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行学说与易经八卦体系,有着明显的不同:八卦代表的天、地、水、火、山、泽、雷、风属于自然物质,而五行则把人类劳动创造的“金”也纳入了自然万物之中,使人类的活动与自然万物形成了有机的联系,促成了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因为没有人的参与,土不能生金,金不能克木,金也不能生水.可以说,五行是改良的八卦,它与元气一元论、阴阳二元论一起,给了中医学摆脱巫术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医学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五行学说与西方的四元素学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五行学说创立了万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关系论,是系统科学的胚基;四元素学说,属于构成论,是分析科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6.
算命先生在给人掐指推算吉凶祸福时,口中念念有词的便是五行生克的一套,于是有人认为,中医说的“五行学说”也属于唯心论,毫无科学性可言。其实,五行学说本身是用来说明宇宙万物生成、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哲学思想、一种方法论,属于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法,绝不同于算命先生的一套说辞。五行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则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这五种物质是人类所必需的基本元素,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产生出新的事物。在这种朴素的认识基础上,一些具有唯…  相似文献   

7.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五行的特性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分类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一 )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 ,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接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 ,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括。五行的特性是基于五行而高于五行的。所谓“基于五行” ,是说五行的特性是根据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而概括出来的 ,所谓“高于五行” ,是说五行的特性已从具体的五行抽象化 ,并引申运用 ,实际上已超越了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的本身 ,而且…  相似文献   

8.
<正>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并以这五种物质之间的关系说明宇宙的变化。中医学用五行相生相克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1]。中医五行学说的核心不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的要素,而是万物相生相克并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由于五行术语文化内涵深刻,文化负载沉重,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术语。国内外对于五行术语的翻译至今仍有分歧,不确切的翻译直接影响异域读者的理解和  相似文献   

9.
读经随笔     
<正> “内经”二字之释义“内”字对“外”字而言。人生天地之间,体外皆阴阳四时五行之气,而为天地所具有者;体内则为五脏,与五脏内合之六腑,外合之形层也(形层,指皮脉内筋骨而言)。经者常也,一定不移也。所谓“内经”者,言人之体内五脏六腑及形层之气,与体外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气,经常相通,而有一定不移之义也。  相似文献   

10.
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应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五行学说进行研究,认为中医五行学说来源于哲学但不同于哲学;五行学说是不断发展的;五行的中心实质是五脏,五行学说的精髓是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等相互促进、相互抑制的关系,主要是五脏相关关系。五脏相关学说提取、继承了五行学说的精华——相互联系的辩证法思想、并赋予它现代系统论的内容,是五行学说的发展,应该用五脏相关学说代替中医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11.
从五行学说引入中医学的背景、五行学说的内容、五行学说对解剖方法的抑制效应、方法论和自然观的关系、五行互藏、五行与五材的关系等方面论证了五行的概念,认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相似文献   

12.
论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作为中国古代的方法论运用于我国古代至近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并一直作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而沿用至今。五行学说引入医学,主要用于说明脏腑之  相似文献   

13.
孔赏 《中医学报》2022,37(1):74-77
中医对腧穴的命名中蕴含了脏象、阴阳、五行、经络、气血津液等学说.以脏象学说命名的腧穴包括五志对应的神堂、魄户、魂门、意舍、志室;五窍对应的舌本(廉泉)、地仓、迎香、阳白、听宫等.以五行学说命名的腧穴包括以肝风的风命名的风池、风市、风府、风门等;以心主神明的神命名的神门、神庭、神阙、本神等;因脾属土,地者,土也,以地命名...  相似文献   

14.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但关于五行的起源以及五行学说的本质,当今学术界存在很大分歧。通过对历代文献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观点:古人对"五"的崇拜是五行形成的基础,五行的概念源自对生活中5种基本物质的概括,形成于商末周初;五行相胜源于古人对五材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察,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五行相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已有运用,而且发现五行无常胜;五行相生源于四时的轮替,是五行学说与时令学说结合的产物,形成于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在战国时期逐渐发展成熟,五行生克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五行学说。汉代五行学说达到鼎盛,五行乘侮的观念是对五行学说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从认识论的高度讨论中医整体模糊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周易》的阴阳和《尚书·洪范》的五行均超越具体事物本身,乃演化为整体上宇宙具有普遍联系的整体功能学说,孔子之“仁”老子之“道”亦是模糊的。古代中国农耕经基础上形成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乃中医理论的基石和框架,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模糊思维遂成为中医之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均充分体现了整体模  相似文献   

16.
一、概述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也属于我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含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五行学说的形成五行学说起源于殷周,成熟于春秋战国。"五行"二字,始出于《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各有其特性,它是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五行的产生可能…  相似文献   

17.
历代五行与四时的配属多有差异,尤其土与四时相配问题,说法更不统一,对“四时”与“长夏”的时间长短划分至今还存在许多争论.张道宗教授从“土”的基本属性出发,对“土主四时”或“土寄旺于四季之末”或“土脾主长夏”等观点进一步深入探考,将长夏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从而提出“四时皆有土”之说,指出“脾土”不独主一时,而是融于四时、旺于四时.在临床实践中,从“湿”论治是“四时皆有土”学说的核心,在疾病的病因中突出湿邪为患,治疗以健脾化湿为大法,兼顾调节相关脏腑“脾”的功能,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素问·本病篇》论述的三年化疫理论,有着深厚的中医运气学背景,是中医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理论.对三年化疫五行属性成因3种情况进行总结归纳:一是上一年“尤尚治天”的司天之气五行所胜之气五行属性相同之疫;二是有与“尤尚治天”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的五行之疫;三是与“尤尚治天”之六气五行属性相近之气,所胜之气之五行属性,即为三年化疫所成之疫的五行属性.该总结有助于中医学者更好的理解中医运气学三年化疫的理论,更好地把握三年化疫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藏气法时”针法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藏气法时”针法的提出: “藏气法时”针法的提出是根据《素问·藏气法时论》的五藏之气,遵循五行属性、按四时五行生克制化盛衰的规律性,及相应的变化,并结合《子午流注》针法原理提出的。《藏气法时论》云:“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高士宗直解为:“四时之气,不外五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贵者,木旺于春,火旺于  相似文献   

20.
1 四时皆有"土" "万物皆生于土".在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中"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四时中五行属性为"土"者是长夏,"长夏乃夏秋之交"(1994年版《中医基础理论》第125页),实为夏季的30余天时间,约1个月.四时中五行所属木、火、金、水的季节分别为春、夏、秋、冬四季,如按《中医基础理论》所述,那么,春、秋、冬季各占3个月,夏季占2个月,五行中有重要地位的"土"却仅占1个月,似嫌"土"的分量过轻,值得商榷.再者,《针灸治疗学》在子午流注针法的论述中指出,在地支配合四季五行表中,四季的五行分配上,"土"所对应为辰、未、戌、丑,也就是说,"土"所对应的季节"长夏"在月份上,分别是3、6、9、12月.但"长夏"作为一个季节,为何不是连贯的?并且与《中医基础理论》中阐述有所抵触.到底是哪一种说法正确?究竟何为长夏,长夏究竟是几个月?这里,我们本着进一步完善中医基础理论的想法,特提出"四时皆有土"之说. 1.1 长夏应是四季更替的集合体从干支配合四季五行表中四季的五行分配看:"长夏"可以理解成各个季节更替之际的统称,在这里暂时称之"长春、长夏、长秋、长冬"的集合体,即:辰(3月)为"长春",未(6月)为"长夏",戌(9月)为"长秋",丑(12月)为"长冬".季节更替时正处于两种性质不同的节气相互转化之时,这时多夹有雨水,表现出"湿"的特性."土"所主的节气分散于四季中,也是土的特性在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