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江苏省513名大学生短信交往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手机短信是继互联网之后出现的一种日益为大众喜爱和接受的新传媒,但随之而来引发了手机焦虑症。本研究探讨当代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的特点及其与焦虑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的特点。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调查问卷对广州市65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73.7%的大学生短信的主要内容是联系同学、朋友、家人,81.8%的大学生发送短信的主要对象是自己的朋友。女生每月短信发送量高于男生(t男=288.34,t女=349.48,P0.05),独生子女每月短信发送量高于非独生子女(t独=344.19,t非=301.96,P0.05)。结论大学生短信交往行为,女生多于男生,独生子女多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调查问卷和孤独差异量表对8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性别变量在短信交往行为3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并没有显著性差异;朋友友谊关系的孤独程度上与大学生的手机短信交往行为的3个雏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对手机短信交往行为的自我认知上的不同可能与更大群体关系的孤独程度有关。结论 频繁地使用手机短信交往可能与孤独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某部武警新兵交往焦虑状况。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测评981名新兵的交往焦虑水平并对其项目进行分析。结果:新兵的交往焦虑均分为42.93±7.35。新兵中初中生的交往焦虑的程度要高于高中生。分别有37.5%、39.3%的战士与陌生的人、权威人士谈话时感到紧张和不自在。有85.5%.的战士在社交场合感到信心不足。结论:武警新兵交往焦虑水平偏高,其主要体现在与陌生人、上级交往以及信心不足方面。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交往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方法对被试进行社交焦虑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的测量。结果样本的平均焦虑水平高于总体平均水平,男生和女生无显著差异(t=41.2±8.51/38.9±8.59;P0.05)。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t=-0.566,P0.01/t=-0.31,P0.01),父亲的拒绝、否认与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t=0.190;P0.05/t=0.372;P0.01)。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有所差异且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交往焦虑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焦虑状况调查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焦虑是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 ,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影响很大。国外有研究认为 ,焦虑和人们的价值观有关 ,因为有了自我中心的价值观 ,所以才产生焦虑[1] 。Mandler等[2 ] 早在五十年代就指出 ,大学生的考试焦虑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自我 ,而非考试。Ingram [3]  进一步指出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同样因为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而非社交。在中国 ,一些流行病学的调查指出 ,焦虑和忧郁是大学生当中存在的对其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心理健康问题[4 ] 。尽管有大量中西方研究报告 ,焦虑情绪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我国…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spielberger的状态—特征焦虑量表、Eysenck的个性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邮电院校大学生特征焦虑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状态焦虑高于常模;状态焦虑和个性特征存在着显著连带相关。具有性格外向和情绪稳定个性特征的学生,焦点处于低和中等水平;具有性格内向和情绪不稳定个性的学生,焦虑处于高和中等水平;性格内向和情绪稳定性居中的学生,大多数焦虑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女大学生网络交往依赖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IIQUS)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321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绝大多数女大学生主要的网络交往方式为即时聊天(97.82%)和空间或博客(87.23%),其中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专业、不同网络重要性之间的女大学生网络交往依赖呈显著差异(F=5.950,5.666,10.797,P0.01);2女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网络交往依赖呈正相关(r=0.149,P0.01)。结论:家庭经济、专业和网络重要性是女大学生网络交往依赖的影响因素;女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其网络交往依赖程度越深。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对1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差异,尤其表现在消极应对方式方面。②应对方式存在特质焦虑水平差异,高焦虑与应对方式有显著相关。③毕业生与非毕业生的特质焦虑水平和应对方式有一定的差异。结论:消极应对方式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0.
理工科大学生焦虑状况测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某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的焦虑状况进行了解,为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 利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16项人格问卷对某理工院校的233名理工科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理工科大学生状态焦虑不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而存在年级差异;特质焦虑的年级、性别和城乡差异都不存在;特质焦虑与稳定性等人格特征有关.结论 应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焦虑问题,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注意焦虑的年级差异以及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期望与特质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期望量表(MCSD)与特质焦虑量表(T-AI)对2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社会期望得分与特质焦虑得分在性别、专业和年级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社会期望水平与特质焦虑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社会期望水平可能受到特质焦虑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现状,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更好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方法:本研究以某医科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从中抽取372名大学生作为样本,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贝克焦虑量表(BAI)调查大学生焦虑情绪现状。结果:医科大学生通过焦虑自评量表的焦虑检出率为10.8%,通过贝克焦虑量表的检出率为5.9%。其中不同年级(χ2=5.2511,P0.05)、专业(χ2=14.1098,P0.01)以及性别(χ2=4.4856,P0.05)的学生焦虑状况有显著的差异。结论:大学生焦虑水平仍处在较高的水平,针对这一现状,提出教育机构应该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焦虑情绪学生群体给予更多关注,而学生自身要学会疏导情绪,共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当前地方性高校学生的焦虑心理现状,分析焦虑的影响因素,同时探讨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以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方法:对181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烦恼心理问卷进行测量。结果:1学生焦虑状况整体处于"轻微"到"中等程度"之间;2"缺乏自信"焦虑因子上,班委显著低于非班委人员(F=4.847,P=0.029);无睡眠困扰者焦虑水平最低(P0.05);学习成绩处于及格水平附近者的焦虑水平最高(P0.05);3焦虑各因子与应对方式相关显著(P0.05),解决问题和幻想解释了"前途迷茫"变异程度的18.4%(R2=0.184);自责、解决问题和退避解释"缺乏自信"变异程度的23.1%(R2=0.231);解决问题和退避解释"经济压力"变异程度的10.3%(R2=0.103)。结论:地方高校学生焦虑程度适中,心理状况良好;焦虑的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方式并存,来自"前途迷茫"的焦虑主要采用解决问题和幻想的应付方式,"缺乏自信"采用自责、解决问题和退避,"经济压力"采用解决问题和退避的应付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比较高三应届生与复读生的孤独感与焦虑的现状及相关性。方法对128名高考生(高三应届生60名、复读生68名)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具有较好信、效度的孤独量表(UCLA)与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作为评定高考生孤独感和焦虑的工具。结果1高三应届生和复读生的孤独感和焦虑情况均显著高于各自常模;2在焦虑方面,应届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复读生(t=3.30,P0.01);3孤独感与焦虑水平有显著相关(r=0.46,P0.01);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焦虑对孤独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贡献率为24.1%。结论高考生的孤独感、焦虑情况不容乐观;应届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复读生;孤独感与焦虑有显著性正相关;焦虑感对孤独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学业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业成就目标倾向及其与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考试焦虑自评量表和大学生学业成就目标倾向问卷对355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①过程取向学业成就目标、结果取向学业成就目标、考试焦虑3个变量的年级主效应显著;②过程搴向的学业成就目标显著高于结果取向的学业成就目标;③考试焦虑与结果取向的学业成就目标呈极其显著正相关,与过程取向的学业成就目标呈极其显著负相关。结论学业成就目标对大学生考试焦虑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和心境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自Goleman《情绪智力》[1] 一书出版以来 ,情绪智力一词已为很多人所熟悉。情绪智力一般被定义为个体适应性地知觉、理解、调节和利用自己及他人的情绪的能力[2 - 3] 。虽然情绪智力有时被当作能力(或智力 )看待[2 ,4 ] ,有时则被认为是个性特质[5- 8] ,但研究者都相信情绪智力对于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关于情绪智力常见的一个命题是个体情绪智力越高越能体会到情绪上的幸福感 (Emotionalwell -being) [1- 2 ]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本研究拟探讨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和心境的关…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成人依恋类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成人依恋类型的关系。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大学生324名,用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CR-R)、社交苦恼与回避量表(SAD)、自尊量表(SES)、信任量表(TS)和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NE)进行测查。结果324名大学生社交焦虑阳性筛查率30.6%。不安全型依恋对社交焦虑阳性的影响作用是对照组的2.45倍。不安全型依恋中恐惧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作用最大,是对照组的5.59倍;迷恋型次之,为2.10倍。不同依恋类型社交焦虑阳性的被试在社交苦恼、惧怕负性否定评价、自尊和信任他人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是社交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安全型依恋,尤其是恐惧型对社交焦虑的情绪、认知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当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与其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方法:①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对32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②根据大学生在自我概念量表上的总分排序,取上27%人群为积极自我概念组,下27%人群为消极自我概念组。结果:①积极自我概念组在自我同一性的意识获得、人际获得、总体获得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消极自我概念组;消极自我概念组在自我同一性的意识早闭、意识扩散、人际早闭、人际扩散、总体早闭、总体扩散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积极自我概念组;②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各分量表分(除自我批评之外)与自我同一性获得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自我概念之间关系密切,自我概念越积极,越有利于其自我同一性的获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学生受父母情感虐待与安全感、焦虑症状及生命意义感的关系。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广州某大学大一和大二的学生800名,用安全感量表(SQ)、情绪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生活意义感量表(PIL)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57份,有效率为97.2%。结果曾受到父母粗俗谩骂或漠视等情感虐待的学生有47人,占6.2%。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情感虐待组与对照组的生活意义感总分、特质焦虑、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人际安全感和状态焦虑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情感虐待经历的学生其特质焦虑得分明显偏高,生活意义感总分、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总分明显偏低。结论受父母情感虐待的大学生成年后生活意义感、安全感较差,焦虑症状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和简版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对1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目前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整体水平较差。性别在情绪稳定性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疑病症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2.144,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主性(F=2.933,P0.05)和负罪感(F=3.407,P0.05)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情绪稳定性各维度和亲子依恋相关显著,且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