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麻醉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病变严重、病程长、心脏代偿性扩大,心功能受损严重,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肺及体循环淤血、心律失常等。本文就我院120例瓣膜置换术的麻醉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重症心脏瓣膜病变的病人术前病程多比较长,瓣膜病变严重,心功能差,有的还伴有肺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因此,其在换瓣术中,良好的麻醉及术中心血管系统的正确处理尤显重要。本文报告54例重症心脏瓣膜病变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体会。1一般资料本组54...  相似文献   

3.
<正>本研究通过对72例巨大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总结,认为在手术中应力求做到通过麻醉处理来改善心功能,至少不应因麻醉而加重心肌损害。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病变患者多因病程长,心脏代偿性扩大,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并且常合并肺及体循环淤血、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等,围术期麻醉管理难度大。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共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术28例,现总结麻醉管理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5.
田德生 《天津医药》2002,30(12):755-756
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是指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病变 ,该病病程长 ,瓣膜病理性改变导致不同程度的心肌劳损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前后负荷加重使心肌代偿性肥厚、心脏扩大、肺动脉压升高、心肌供氧不足、收缩无力及储备功能下降 ,心功能不全时出现端坐呼吸、肝大淤血、下肢水肿 ,严重时反复心衰则需手术治疗 ,给围术期麻醉管理增加了难度。我院2000年1月—11月行联合瓣膜置换术60例 ,现将围手术期麻醉处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象为我院住院病人 ,男28例 ,女32例。年龄24~58岁 ,平均 (45.42±8.02)…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婴儿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选择1998-07~2009-12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者9例,男5例,女4例;年龄3~11个月;体重4.5~8.5 kg。病种:矫正性大血管转位合并Ebstein畸形、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二尖瓣发育不良、二尖瓣黏液样退行性变各1例,室缺二尖瓣脱垂并二尖瓣瓣叶发育不良5例。术前均有明显的活动后气促,心功能Ⅲ级4例、Ⅳ级5例,其中1例二尖瓣黏液性变患者,11个月时置换19号双叶机械瓣,7岁时出现置换瓣相对狭窄,且三尖瓣亦发生黏液性变,遂用25、27号双叶机械瓣分别置换二、三尖瓣。术前镇静采用在术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糖浆0.5 mg/mg,入睡后进手术室行ECG、SpO2及无创血压监测,静脉通道开放后静脉注射芬太尼+肌松剂+镇静剂进行麻醉诱导,行鼻腔内气管插管,PCV压力模式控制呼吸,深静脉穿刺置双腔管行CVP监测,桡动脉穿行血压监测以及血气、温度、红细胞压积(HCT)、胶体渗透压(COP)等监测,体外循环前循环难以控制给多巴胺、肾上腺素正性肌力药支持,维持容量平衡,纠正酸血症,心内手术结束后继续泵入正性肌力药支持心脏,增加强心和扩血管药支持,维持有效心率和心输出量。结果全组患者麻醉顺利,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麻醉死亡。其中2例分别于手术后2、4 d发生室性早搏,经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平均术后4~6 h麻醉清醒,带管时间平均48~54 h,顺利脱离呼吸肌,平均15~23 d出院。随访2~8年,无远期病死,心功能Ⅰ级4例,Ⅱ级5例。结论注意维持术中循环稳定,把握婴儿麻醉特点,注意个体化麻醉方式,加强监测手段合理用药,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麻醉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张凯  王栋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147+149-147,149
回顾性分析1例主动脉瓣膜狭窄伴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在行"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成形术"中,在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跳困难。后给予利多卡因、艾司洛尔、胺碘酮、肾上腺素等药物,同时给予电除颤治疗,分析各种药物应用的有效性及优缺点。在心脏手术复跳时应当慎重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药物,掌握电除颤的时机,维持灌注压,扩张冠状动脉,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提高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实施的67例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34例(50.71%),死亡4例(5.97%)。低心排综合征和恶性心律失常及其所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合并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和死因。结论巨大左心室是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疗效的重要因素,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恰当的手术处理及严密的术后监护对提高提高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范流林 《海峡药学》2007,19(2):70-72
目的 观察97例心脏瓣膜王换手术围术期麻醉效果.方法 97例心脏瓣膜病变患者,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1~0.3 mg·kg-1、芬太尼3~5 μg·kg-1、维库溴铵0.1 mg·kg-1诱导,麻醉维持用芬太尼30~40 μg·kg-1、维库溴铵0.1 mg/(kg·h).术中、术后适量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功能.结果 麻醉诱导期心率与诱导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而血压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死亡7例,死亡率7.21%.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麻醉的关键是保持适当心率,在围术期尤其是在CPB前尽量维持有效的心输出量,术中、术后适量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11.
白内障术中并发脑溢血一例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030001)康继珍,郭瑞萍患者、女,75岁。因患老年性白内障(右眼),于1978年4年12日入院。入院时患者全身情况好,主诉右眼视力逐渐模糊4~5月,无红痛及外伤史,既往血压高压26~24kPa,低压12~13.2kPa。入院后双眼常规用药,次日血压25.3~12kPa。于4月14日在局麻下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手术经过良好,晶体挽出顺利,术中因停电手术中断40分钟,患者出现燥动不安,语言含糊不清,在把病人往推车上转放时发现患者右侧肢体软瘫,不能活动,小便失禁,意识朦胧,此时才考虑到脑溢血的可能,立即送回病房请内科和神经科会诊,诊断为脑溢血(囊外型)?并及时给予各种治疗。三日后病情未见好转,转入内科,术眼每日换药,12日拆线、愈合良好,5月10日全身情况好转出院。讨论:白内障术中并发脑溢血比较少见。不少作者曾指出白内障术中或术后都有发生脑溢血的可能,故主张术前血压要降至24~13kPa以下,方可手术。本患者术前血压虽降至25.3~13kPa,但术中仍然发生了意外,效应引起眼科界的重视。白内障术中并发脑溢血一例@康继珍,郭瑞萍$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相似文献   

12.
枕叶脑梗塞的视觉诱发电位意义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魏利华,朵振顺,李翠梅(030012)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诱发电位室陈军枕叶脑梗塞的主要体征是偏盲,对临床偏盲的检查往往受病人的主观因素和合作程度的影响,而视诱发电位(VEP)为偏盲的确定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本文对15例患者进行了视诱发电位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病人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45~74岁。病程2天至3个月。均经颅脑CT扫描确诊为视枕叶脑梗塞、其中左侧10例,右侧5例。临床症状表现有视物模糊、走路一侧身体撞人或物、突然失明。有的伴头晕、头痛、复视、语言不流利、一侧肢体麻木、乏力。个别患者有失语,失计算等。神经系统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同名性偏盲,瞳孔对光反应均存在。少数有偏身痛觉减退。对照组:为无神经系统疾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眼底、视力、视野)正常的健康人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45~70岁。二、检查方法:在半暗光室内,使用丹麦EVO-MATIC4000型脑诱发电位仪,双眼分别用全和半视野的中棋格图型翻转刺激,亮度和对比度固定不变。依照国际脑电图10~20电极安放系统,记录电极放在Oz、O1、O2,参考电  相似文献   

13.
20例巨大垂体腺瘤经额--硬膜下入路对肿瘤行显微膜外解剖,游离探查结合膜下分次切除,反复交替达到肿瘤连包膜全切除。施行该术式时应善于使用显微镜,分离鞍隔与瘤体时,勿伤漏斗部和正常垂体,保护好视神经滋养血管,以免术后合并症的出现.结果:除2例术前全失明外,余18例视力、视野全部得到改善;18例术前内分泌异常者12例恢复正常;随访一年余无复发和死亡病例。  相似文献   

14.
白血病的肝脾超声声象图改变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030001)聂宏娟,李曙光,刘伟山西省荣军医院符祥临我们近期用日本AlokaSSD-280型超声诊断仪观察了白血病经化疗患者的肝、脾变化的情况,现分析报告如下。典型病例例1:女性,46岁。因脾大在外地医院诊断为早期肝硬化来我院就诊。同位素示:肝脾大,考虑早期肝硬化;x线检查:胃底及食道静脉无曲张;超声所见:肝体积增大、肝左叶长径12cm,前后径10cm,肝右叶最大斜径14.8cm,肝内回声久均匀。门静脉无增宽,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无扭曲、狭窄。脾体积明显增大,肋间厚6.0cm,肋下厚5.0cm,肋下长7.0cm,脾下缘达脐水平。临床化验检查:肝功GPT(一)、TTT(++)、TFT(+)、HBsAg(一);血常规Hb80g/L、WBC2.2×109/L、N62%L30%幼稚细胞(原始)8%;骨髓象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经马利兰化疗两周后,患者自觉症状有所好转。复查超声:肝体积在正常范围内,其内回声均匀,脾体积较前缩小,肋间厚4.5cm,肋下厚3.0cm,肋下长3.0cm。复查骨髓象为部分缓解。五个月后患者自觉头痛、腿痛明显,再来复查。超声所见:肝、脾体积又明  相似文献   

15.
胸部创伤203例治疗体会中国人民解放军264医院(030001)陈玉国,李愿忠胸部创伤是常见的创伤之一,由于胸腔内有心肺大血管等重要脏器,所以病情常较严重,处理也较困难。现将我们1980年2月至1991年2月收治203例患者,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性别与年龄:男181例,女22例。其中10岁以下4例,11~20岁106例,21~30岁40例,31~40岁40例,41~60岁10例,61岁以上3例。二、受伤原因:打架斗欧锐器伤、钝器伤86例,交通事故64例,工伤事故砸伤、坠落伤53例。三、损伤类别:闭合性胸部创伤168例,其中单纯肋骨骨折89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并单侧血气胸及头、腹、骨骼损伤者55例,并双侧血气胸24例。开放性胸部创伤35例,其中单侧血气胸24例,双侧血气胸5例,心脏破裂(右心室壁)5例,心肺穿透伤并头颅损伤1例。四、治疗方法:单纯肋骨骨折给予胸带固定,并酌情给予止痛剂。气血胸者施行胸腔闭式引流,并酌情给予应用止血剂及抗菌素控制感染。心脏破裂(右心室壁)5例,给予分秒必争,边输液输血抗休克的同时,迅速送入手术室开胸探查,缝合右室心肌裂口彻底止血,挽救了生命。合并头腹骨骼等损伤者行相应专科处理  相似文献   

16.
阔韧带巨大纤维平滑肌瘤合并血小板减少一例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030024)李丽香患者女,60岁。于20年前妇科检查发现卵巢肿物约儿头大,近4~5年自觉肿物生长较快,伴腹满、尿频、行动不便,于1992年3月23日入院。查体腹部明显膨隆并可扪及一囊性肿物,大小约妊娠7月+。肝脾肋下触诊不满意。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分泌物少量。宫颈光滑。宫体偏右萎缩,于子宫左侧可触及肿物,表面光滑无压痛,活动度不大。宫颈涂片巴氏Ⅱ级。化验检查血象正常。胸透右侧膈肌升高,活动度减弱。B超提示:卵巢巨大囊实性肿物,囊腺瘤(内有钙化物)。4月7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纵形切开瘤体5cm,可见瘤壁较厚,肿物由呈蜂窝状结构。用吸引器吸出黄色清液约3000ml,但未见肿物明显缩小。因病人术中情况不好,只作子宫颈上切除术。术中病人血压不稳,收缩压持续在6.07~9.33kPa,共加压输血2400ml。病理报告:左侧阔韧带纤维平滑肌瘤,瘤组织伴发水样变性、玻璃样变及液化囊性变,部分瘤组织坏死伴感染出血。术后20天病人突然口腔粘膜出现大小不等的血泡,阴道出血多于月经量,皮肤散在出血点。急查血小板为5万,出凝血时间为3分钟,急输同型血40  相似文献   

17.
原发大气管癌二例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赵忠仁,刘宁,才书春例1女,40岁。患者7个月来多次出现气短,呈间歇性,伴咳嗽,咳少量白色泡沫痰。4个月前气短加重呈喘息状。在当地医院诊为:“支哮”、“感染性支气管炎”、给予抗炎治疗后疗效不佳。x线胸片无异常可见。CT检查:下段气管腔内,可见由气管后壁突入气管内约1×1.5cm软组织密度增高影,边缘不规则,基底部气管壁增厚,右侧部分管壁亦受侵,CT诊断:气管癌。手术所见:气管下端距隆突3cm处可见1.5×2cm质硬肿物,部分已生长到气管腔外。病理诊断:气管鳞癌。例2女,34岁。6月前因感冒引起咳嗽,无咳痰,几天后咳嗽加重,伴呼吸困难。在当地卫生院诊断为: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静脉点滴抗菌素效果不佳,症状日趋加重。转我院后经临床检查怀疑气管肿瘤。气管体层摄影:于胸锁关节高度可见2×2cm密度均匀的肿块影,边缘不规则,呈轻度分叶状,肿瘤生长处气管横径与上、下管径比较略增宽。X线诊断:气管肿瘤,癌不除外。手术所见:于胸锁关节上1cm处自气管前壁切开,见肿瘤下缘位于此处,气管后壁有一短宽蒂,色灰白,表面呈小结节状的质韧肿物,占据气管腔4/5。病理诊断:气管腺样囊性癌。讨  相似文献   

18.
不明原因皮肤粘膜出血患者血小板粘附功能观察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李卫民皮肤粘膜出血,一般情况来说,血小板减少是其常见原因,但临床上,我们常见到一些患者,血小板数量正常,无明显外伤却有反复出现瘀点或瘀斑,齿龈出血,鼻衄或月经过多的患者就诊。此类患者以女性多见,临床检查排除了其它可能病因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对此类患者作血小板粘附功能观察,并与正常人做了对照,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对象:正常人组:20名健康献血员,男10名,女10名。年龄:20~40岁。不明原因出血组:30例,为我院血液科门诊病人,上述患者检测前2周均无服阿斯匹林,消炎痛等影响血小板功能药物史。二、方法:采用国产玻球粘附仪检测。方法采用李家增等制定的血小板体外测定法。三、结果:粘附率(%)正常人组:38.55±4.66,患者组:27.82±9.79,两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讨论在30例不明原因皮肤粘膜出血组中,我们同时观察了这些患者血小板计数和二十四小时血块退缩试验,血小板计数均属正常,却有反复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齿龈出血、鼻衄,或月经量过多症状,皮肤出血特点多见四肢,过去人们常将此类患者归于单纯性紫癜或血管性紫癜,而实际上此类患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对应性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030001)秦沛临,王凤芝,陈臣义山西省卫生厅卫生所李玉清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对应性ST段下移(R-ST-D)常见,过去均以镜像改变来解释,但80年代以来有关研究多认为可能预示较大范围梗塞或对应部位心肌缺血及无Q波性心肌梗塞,因而受到临床重视。本文结合我院资料,进一步探讨R-ST-D的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本文109例系我院1984~1991年收治的首次AMI并捕获了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AMI的诊断按WHO公布的标准,根据症状、心电图和酶学改变综合判定。R-ST-D采用Ferguson[1]标准,即与梗塞部位相对应的最少两个导联ST段水平型或斜下型下移≥0.lmv,且除外室内阻滞。下壁梗塞时V1-4为对应导联;前壁梗塞时对应导联为Ⅱ、Ⅲ、avF。上述R-ST-D与梗塞区抬高的ST段呈同步性演变称为镜像改变[2]。依据该标准将109例患者分组进行对比分析:(1)无R-ST-D在;(2)R-ST-D非同步(演变)组;(3)R-ST-D同步(演变)组。(2)和(3)组又按R-ST-D总和≥0.8mv或<0.8mv各自分为两个亚组。结果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0.
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方法的探讨(附24例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八九医院(043014)周全胜,宋宏儒我院自1988年以来,采用保留肛门的手术方法治疗低位直肠癌24例,疗效满意,现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24~66岁。肿瘤下缘距肛缘6~6.8cm,平均6.2cm。肿瘤切除后剩余的远端直肠段在1.0~2.0cm者3例,保留远端直肠3cm以上者10例,无保留直肠者11例。二、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4年2个月,DukesA、B期生存三年以上者9例,术后2年以上者8例,术后4个月~1年者5例。有2例DukesC期者,因肿瘤复发和转移,分别于7、ll个月死亡。术后排便功能恢复情况:本组10例保留远端直肠粘膜3cm以上者,排便功能均为Ⅰ级(干稀便控制均好),保留远端直肠粘膜在3cm以下者3例,排便功能Ⅱ级(干便控制好,稀便控制差),且术后三周后逐渐恢复正常。未保留直肠粘膜者l1例,其中3例排便功能为Ⅱ级,8例为Ⅲ级(大便无规律,内裤常有粪迹)且术后四周逐渐恢复。三、手术方法:腹部手术操作与Miles手术相同。于乙状结肠动脉根部切断结扎血管,充分游离乙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