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1992年7月以来,我院及肝病研究所采用LAK 细胞对18例肝炎病人进行自体回输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方法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病例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6~45岁。其中慢迁肝炎8例,慢活肝炎10例。治疗前所有病人均 HBsAg( ),HBeAg( ),抗-HBC( ),并伴有乏力,纳差等消化道症状。经 LAK 细胞自体回输一个疗程的治疗,18例病人的消化道症状均有明显好转,部分病人的 HEeAg 滴度明显下降。2 自体回输前的准备治疗前向病人及家属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体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回输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方法治疗组(n=150例)采用自体LAK细胞回输,对照组(n=120例)呆用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结束后及1、2、3、5、7、10年内检查肝功能、HBVM、PCR-HBV-DNA、肝脏B超、X线食管钡餐透视,统计肝癌发生例数和病死例数。结果治疗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治疗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46例;治疗组无肝癌发生,对照组有12例发生肝癌。结论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2年采用自体LAK细胞回输技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治疗HBeAg阴转获明显效果,近期疗效已做报道,兹将随访1年后的远期疗效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病例选择 将我院慢性乙型肝炎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30例,治疗组中慢性活动性乙  相似文献   

4.
5.
182例自体血回输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继兴 《河北医药》1999,21(3):156-157
自1984~1997年,我院共进行自体血回输182例。回输总血量119200mL。在血源紧张、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自体血回输是挽救病人生命有效的措施。现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82例,男55例,女127例。年龄5~67岁。其中胸外伤胸腔积血16例,胸外伤合并肝破裂2例,外伤性肝破裂24例,脾破裂36例,肝脾破裂4例,宫外孕破裂98例,肠系膜血管破裂2例。入院时严重休克37例。出血至回输血时间最长48h,最短15h。总回输血量119200mL,自体血回输量最多者3200mL,最少者40mL,平均每例6649mL。死亡3例(车祸胸外伤肝破裂1例,肝破裂2例)。2 方 法开…  相似文献   

6.
异位妊娠进行自体输血,因其简便易行,不易产生反应,又经济实惠,同时不引起血清性传染病,一直作为抢救病人的一种手段,挽回了大量异位妊娠贫血病人的生命。然而对于异位妊娠发病多长时间可行自体输血以及自体输血是否加用抗凝剂问题,始终是一个争论的课题。现将我院1986~1996年收治的408例异位妊娠患者进行探讨分析(其中7例保守治疗,未参与详细分析,3例早发现未出血)。一、临床资料发病时间与出血量及回输血量关系见附表。附表发病时间与出血量及回输血量关系本组有3例早发现未出血,内出血400ml以下106例,其中7例为保守治疗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腹穿放腹水后直接静脉回输.结果治疗后腹围平均减小8.0±2.1cm,清除腹水量2660±888m1,尿量平均增加488±530m1/24h,总有效率70%.回输前血清总胆红素高于85umo1/L及凝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肌酐>117umol,尿素氮>7.1mmol/L,以及有合并症和年龄≥50岁者自体腹水回输治疗效果差.结论自体腹水回输是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祝明福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1):2957-2958
我院从2001年1月~2004年12月收集体腔内积血回输办法抢救危重伤员,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腹穿放腹水后直接静脉回输。结果治疗后腹围平均减小8.0±2.1cm,清除腹水量2660±888ml,尿量平均增加488±530ml/24h,总有效率70%。回输前血清总胆红素高于85umol/L及凝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肌酐>117umol,尿素氮>7.1mmol/L,以及有合并症和年龄≥50岁者自体腹水回输治疗效果差。结论 自体腹水回输是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腹穿放腹水后直接静脉回输.结果治疗后腹围平均减小8.0±2.1cm,清除腹水量2660±888m1,尿量平均增加488±530m1/24h,总有效率70%.回输前血清总胆红素高于85umo1/L及凝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肌酐>117umol,尿素氮>7.1mmol/L,以及有合并症和年龄≥50岁者自体腹水回输治疗效果差.结论自体腹水回输是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47例自体胸腔血回输的体会孙红文*肖正清*近年来,血源紧缺、血制品污染增加,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更多更好地救治病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就1985年1月至1997年7月,所收治35例刀、枪伤所致的开放性血气胸,12例闭合性血气胸病人进行了自体血回输...  相似文献   

13.
14.
血液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其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几年,我国年用血量在800吨左右,其中外科用血约在600吨左右,2/3的库血是在手术室输入的,但它却正在被情的消耗和严重污染。我国是肝炎大国,乙肝表面抗原(+)的约1.2亿,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炎的约3000万。同时,我国艾滋病的感染人数也在悄然增多。虽然现代化的检验技术使输血变得更安全,但献血员在潜伏期内的血清传染病在目前的检测手段中仍难以测量,有多少病人因输血而感染肝炎、艾滋病或其它疾病难以统计。如何少输血、安全输血,把输血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和风险减到最低程度,我们还有许多工作…  相似文献   

15.
应用自血紫外线辐射回输疗法治疗HBV血清复制指标阳性的慢性肝炎183例。疗程结束时,UIBAT组的HBeAg、抗-HBe和HBV-DNA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5%、29%和36%;UIBAT+Ara-AMP(单磷酸阿糖腺苷)组为61.25%、40%和45.7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其中CAH患者又明显高于CPH患者(P<0.01 ̄0.001)。3 ̄12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UBAT+A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我国是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临床上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阳性(大三阳)病例在治疗上一直深感棘手。我院自1992年7月引进自体LAK细胞回输技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矫治HBeAg阴转效果显著,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联合回输给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其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例,从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在体外诱导自体DC细胞和CIK细胞共培养,HBsAg负载,制备DC-CIK细胞,回输给患者,每周1次,共5次;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检测Treg细胞、肝功能ALT、乙肝病毒指标HBsAg、HBeAg、HBV DNA。结果治疗后4周18例患者Treg细胞比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ALT治疗后(46.62±6.79)IU/L低于治疗前(112.28±23.09)IU/L(P<0.05)。18例中11例Treg细胞比率下降患者,HBsAg下降10例,HBeAg下降9例,HBV DNA下降8例。结论 DC-CIK联合治疗能下调Treg细胞比率,发挥了免疫调节作用,起到了保肝降酶及抗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医疗用血量逐年增加,患者术中自体血液流失极大,因此术中自体血回输(ICS)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术中自体血回输是将患者术中的失血收集起来,通过抗凝、回收、过滤、洗涤等过程处理后再回输给患者,是临床上最重要的节约用血和安全用血的措施之一[1]。随着外科手术的迅速发展、异体血源紧张等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更加重视自身输血技术,术中血液洗涤回输不但可以更高效率地减少异体血的输注,而且能更好的进行血液保护,本文就术中自体血液回输  相似文献   

19.
心脏外科手术因创伤大,凝血机制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受到明显破坏,出血量往往超过其他外科手术,导致输血总量明显增加,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输血安全,输血后免疫抑制,治疗费用,血源紧张等。而自体输血作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我科自2001年开始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采取术前预存式自体血输血结合血液等容稀释式自体血输血措施至今共计26例,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外伤性肝破裂腹腔血自体回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礼  李江涛 《天津医药》1997,25(7):436-437
外伤性肝破裂在腹部创伤中占15%~20%,严重肝外伤(SLT)的死亡率高达58.4%。死亡原因与严重失血有关,因此,采集腹腔血自体回输将克服血源不足,为手术赢得抢救时机。我院于1985年1月~1996年6月,共收治外伤性肝破裂77例,其中35例因出血较多直接威胁患者生命,采集腹腔血自体回输使之安全顺利地进行了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