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分析江苏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指环个人剂量计及胸章个人剂量计测量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手部及全身剂量当量。结果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手部年剂量均值为55mSv,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因介入手术的不同手部剂量存在较大差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年个人剂量均值为2.317mSv。结论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高于普通放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解不同放射工作人员接受外照射剂量水平及动态变化,正确评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效果。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方法。结果 4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6 042人次。集体剂量当量为11.90(人.Sv.a-1);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98mSv.a-1;其中从事X射线诊断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最高为2.14 mSv.a-1;从事其他射线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为1.95 mSv.a-1;最低的为从事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为1.21mSv.a-1结论 全区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水平除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中的四人年剂量当量超过国50mSv.a-1外,其他各类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均小于国家限值剂量。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省直医疗单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河南省省直医疗单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X射线受照剂量情况,为保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规范管理介入放射工作,制订相应的防护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现场检测和热释光法测定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工作环境辐射水平以及全身剂量当量。结果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工作环境辐射水平和全身剂量当量远大于普通放射工作人员(P<0.001)。结论 应加强对从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增强防护意识,降低受照剂量,实现放射防护最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沈阳军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情况,为保障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双热释光剂量计(TLD)方法,测定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结果 6所医院的176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全体人均年剂量为2.38 mSv。其中173人低于国家剂量限值(20 mSv/a),占98.3%;3人高于国家剂量限值,占1.70%。结论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高于常规放射诊断工作人员所接受剂量,需要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管理,确保从业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理论估算131I放射性药物生产过程中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和内照射剂量,与现场辐射监测结果比较,探讨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估算与评价方法。方法 以某一131I放射性药物生产企业为例,通过估算工作人员在分装、转移、包装以及转运四个环节工作人员全身和手部剂量率以及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对131I核素的摄入量,全面分析工作人员外照射和内照射剂量。结果 理论估算外照射最大受照剂量为3.23 mSv/a;实测推算工作人员外照射最大受照剂量为1.72 mSv/a,理论估算结果比监测结果保守;工作人员手部外照射受照剂量偏高112.3 mSv/a,约占年剂量限值的1/5;内照射剂量为0.23 mSv/a,占总受照剂量7.1%。结论 放射性药物生产131I项目对工作人员辐射影响分析时,工作人员手部受照剂量偏高,应采取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加强防护和管理;其次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不容忽视,应设计合理的气流组织,定期对气溶胶进行有效监测。  相似文献   

6.
刘伟  何星 《中国辐射卫生》2019,28(3):278-281
目的 了解PET-CT诊断项目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及相关场所的辐射水平,为降低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完善PET-CT诊断项目放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对PET-CT工作场所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表面污染水平和人员受照剂量进行测量;根据相关检测结果与最大工作负荷对手部和眼部剂量进行估算。结果 三家医院PET-CT工作场所辐射水平(0.12~6.05 μSv/h)、β表面污染水平(本底~27.3 Bq/cm2)以及工作人员附加最大年有效剂量(1.58 mSv/a),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其中一家医院的分装、注射护士手部最大年当量剂量(154 mSv/a)超出管理目标值(125 mSv/a)。结论 医院应建立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意识,降低工作人员所受附加剂量。  相似文献   

7.
顺德市医用诊断X射线机质量控制与防护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掌握顺德市医用诊断X射线机质量控制性能与卫生防护状况,为该市放射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市医疗机构使用的诊断X射线机的质量控制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同时监测防护剂量水平,以及放射工作人员2001年和2002年两年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结果 本次检测质量控制指标全部合格的X射线机所占比例较少;机房存在漏射线超标的部位有医生操作室门、候诊室门、医生观察窗和传片箱;2001年和2002年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人均年剂量分别为0.45 mSv/a和0.27 mSv/a。结论 该地区对诊断X射线机使用者的卫生防护工作较重视,但机器的性能控制工作必须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07年湛江市不同类型放射工作人员接受外照射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方法进行定期监测。结果 2007年湛江市有效监测放射工作人员共378人次,集体剂量当量为340.6(人·mSv),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90 mSv/a,远低于标准规定的放射性职业照射年平均有效剂量限值。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较大,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98mSv/a,受照剂量较小的是工业X射线应用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34 mSv/a。不同级别医疗卫生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不同,受照剂量最大的为市级医院,其次为镇级医院,最小的是县级医院。结论 湛江市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较低。其中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是今后放射卫生防护的重点,尤其是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9.
C形臂X射线机辐射防护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C形臂X射线机的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与防护检测,评价C形臂X射线机辐射防护情况。结果 C形臂X射线机床边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检测均值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结论 C形臂X射线机存在辐射防护问题,采取屏蔽防护、时间防护和距离防护等综合措施,这是降低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12年大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客观评价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水平和管理水平。方法 按照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的方法进行。结果 2012年大连放射工作人员集体有效剂量为2.2人·Sv,年人均有效剂量为1.12 mSv/a,其中医学应用为1.23 mSv/a,工业应用为1.01mSv/a。结论 2012年大连市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水平在调查水平之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南通市城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外照射年剂量水平,评价放射防护效果和评估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为放射防护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FJ-427A1型热释光剂量仪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深部剂量当量HP(10)监测。结果 南通市城区放射工种作业人员的人均外照射年有效剂量为0.40 mSv/a,集体有效剂量为229.82人·mSv,以临床介入较高(0.66 mSv/a);医学辐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0.41 mSv/a)高于工业应用(0.29mSv/a);私营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0.53 mSv/a。结论 2015年南通市城区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我市城区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工作环境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制定合理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论调查水平。方法 对湖南省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水平、异常结论 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平均值接近1 mSv/a,其他放射工作人员除后装机卡源维修人员外,有效剂量平均值均低于0.5 mSv/a,可疑监测结论经调查显示除上述人员外,绝大部分均为非实际受照。结论 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后装机卡源维修人员个人剂量调查水平应为1.25 mSv/三个月,其余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调查水平应为0.5 mSv/三个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掌握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效果,为放射卫生防护与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对铅衣内、外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的受照剂量进行监测。结果 2015年累计监测放射工作者324名,其中介入人员287人,核医学人员37人。不同级别医院(三甲、三级(未定等)、二甲)工作人员铅衣内人均年剂量当量中位值分别为0.9 mSv、1.14 mSv和0.86 mSv;铅衣外分别为1.96 mSv、5.86 mSv和1.37 mSv。各级医院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各级医院工作人员铅衣内、外差别也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调查的324名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年剂量水平,均在国家标准限值内;但铅衣内外、不同级别医院以及不同工种之间个人剂量受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在放射防护实践中应加强重点工种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防护。  相似文献   

14.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及患者受照剂量监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目的 加强对介入放射工作的卫生管理,保护从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方法 使用热释光剂量探测器和现场测量辐射剂量仪,分别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进行剂量监测和估算;结果 从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剂量明显大于常规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受诊治的患者平均一次治疗所受剂量约为公众年剂量当量限值的1/13;结论 应将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人员纳入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并采取防护措施减少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5.
沈青  崔茜 《中国辐射卫生》2013,22(3):287-288
目的 分析近五年本区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剂量水平,评价放射防护状况。方法 汇总各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各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及其变化情况。结果 医用X射线诊断、临床核医学、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和科研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945 mSv· a-1、2.619 mSv· a-1、3.074 mSv·a-1、0.653 mSv·a-1和0.527 mSv·a-1,介入放射学和临床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高于其他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五年间各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近五年来,徐汇区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剂量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均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作人员的防护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6.
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射剂量偏高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偏高的原因,并分析降低其受照剂量水平、提高个人剂量监测质量的对策。方法 调查1999~2000年福建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超过国家标准导出限值的3/10者的受照原因、工作量、工作场所防护水平。结果 61.3%的受较高剂量照射并非实际受照,实际受照主要是从事介入、移动式X射线床边机及非隔室操作的人员,受照原因是防护条件差、不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结论 今后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培训,改善工作场所防护水平、加强单位自身防护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厦门市2012-2014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评估厦门市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及防护现状,为进一步做好辐射防护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常规监测方法,对厦门市1659人次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4年厦门市放射工作人员年均个人有效剂量当量范围0.28~0.34 mSv/a,平均0.31 mSv/a,以介入治疗组最高,为0.47 mSv/a,其次为核医学组(0.41 mSv/a),放射治疗组和放射诊断组相对较低。结论 厦门市2012-2014年放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明显低于20 mSv/a国家标准规定的年有效剂量限值,厦门市医疗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条件可满足健康和安全需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日照市1990年至2009年间医用X射线机防护状况,监测从业人员接受照射剂量的变化情况以及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发生情况,探讨监测和保护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方法。方法 检测医用X光机防护情况,动态观察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的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阳性率。结果 X射线机的防护情况随时间逐年安全,每两年度的合格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随着防护措施的逐步加强,效果明显,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正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哈密地区公立医院各类型X射线机房辐射防护水平,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及身体状况。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检测X射线机房防护水平、个人剂量,检查血象和肝肾功能。结果 各类X射线机房辐射水平略高于本底水平,心脏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明显高于CT和透视拍片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混浊率11.1%,血象、肝肾功能未发现异常。结论 哈密地区公立医院放射诊疗环境、放射工作人员受照状况及身体状况基本符合我国相应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南海石油测井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使用Z或IZ鉴别式个人剂量计对南海石油测井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2004~2009年共监测551人,Hp(10)、Hp(3)和Hp(0.07)的人均年受照剂量均为0.63 mSv,实测集体剂量当量分别为346.51人·mSv、347.80人·mSv和348.11人·mSv,南海石油测井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年剂量均小于5 mSv。结论 南海石油测井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较低,远低于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调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