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胰腺移植术后外周血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基因表达对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实验动物为杂种长白猪,分为3组(n=8):对照组,移植组.免疫抑制剂治疗组.移植手术为同种异体门静脉回流、肠内引流全胰十二指肠移植.免疫抑制剂治疗组在行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移植的同时应用环孢A 骁悉 甲强龙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5、7 d采集受者锁骨下静脉血,抽提总RNA,RT.PCR方法检测静脉血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mRNA表达,检测受者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在术后1、3、5、7d,开腹取胰腺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与血液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对照组、移植组、免疫抑制剂组之间受体的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移植组比较,免疫抑制剂组静脉血淋巴细胞中穿孔索和颗粒酶B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③胰腺移植术后静脉血穿孔素、颗粒酶B mRNA表达变化比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学改变早2~d.结论 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表达的变化,可以对胰腺急性排斥反应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3.
免疫排斥反应是肝移植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急性排斥对移植肝和受肝病人危害极大,而目前其诊断仅依赖临床推断和病理活检,一旦诊断成立,移植肝往往已严重损害。目前认为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而后者主要由穿孔素和颗粒酶介导,穿孔素将靶细胞形成孔,颗粒酶进入细胞而使之破坏。  相似文献   

4.
田普训  赵豫波  薛武军  秦兆寅 《医学争鸣》2003,24(23):2168-2170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peripheralbloodlymphocyte ,PBL)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 (acuterejection ,AR)的关系 .方法 :用流式细胞分析仪(flowcytometry ,FCM )动态监测慢性透析 (chronichemodialy sis,HD) (n =2 6 )、AR (n =1 2 )、肾功能延迟恢复 (delayedgrartfunction ,DGF) (n =1 0 )、肾功能正常 (stablerenalallo graftrecipient,SRAR) (n =1 8)组患者的PBL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差异和AR的关系 .结果 :①肾移植术后患者PBL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强度依次为AR组、SRAR组和DGF组 .且AR组较其余 3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②其升高时间比临床上出现AR的症状早 3d左右 .随着AR的逆转 ,其表达也逐渐降低至原有基础水平附近 .结论 :PBL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是一种有价值的、无创性的AR的标志物 ,不仅有助于AR的早期诊断 ,并可用来评价抗排斥治疗是否有效的手段之一 .  相似文献   

5.
穿孔素和颗粒酶B在移植排斥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波  张捷 《医学综述》2009,15(8):1133-1135
穿孔素和颗粒酶B是由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胞质颗粒储存并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介导效应细胞对靶细胞进行杀伤作用。穿孔素通过在靶细胞膜上形成活性孔道使靶细胞渗透压改变而溶解,或者与颗粒酶协同作用而诱导靶细胞凋亡。穿孔素/颗粒酶介导的细胞毒性在调控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与病毒感染、肿瘤和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穿孔素和颗粒酶B在移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bloodlymphocyte,PBL)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acuterejection,AR)的关系。方法:实验组:异基因移植组(SD→Wister),对照组:同基因移植组(Wister→Wister)。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移植肾和PBL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并以同基因肾移植为对照。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在术后第5、7、9、11天分别发生轻、中、重度排斥,对照组无明显排斥现象。RT-PCR结果显示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在肾移植术后3天,即急性排斥早期均表达穿孔素、颗粒酶B基因mRNA,4天后表达明显增强,并贯穿整个排斥反应全过程,而同基因对照组术后11天内均不表达两基因。外周血和肾组织中穿孔素、颗粒酶BmRNA的表达水平平均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前3 ̄5天开始明显上升,其变化趋势早于血清肌酐。结论:穿孔素、颗粒酶B是一种有价值的AR标志物。定量RT-PCR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穿孔素、颗粒酶BmRNA表达可以较敏感预测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这一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以为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和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Zhang S  Wu M  Yao H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1):859-861
目的 探讨细胞毒T淋巴细胞两功能基因穿孔素和颗粒酶B基因mRNA表达对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判断价值。方法 在建立金黄地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可基础上,应用于环隐素A和脾切除对该模型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穿孔素和颗粒酶B基因mRNA的表达,并以病理检查为对照,结果 环孢素和脾切除联合能抑制免疫排斥,动物生存时间显著延长,平均达37.1天,术后3周移植肝  相似文献   

8.
移植肾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彩色多谱勒超声技术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 (AR)的诊断价值已有许多报道 ,但用于诊断早期AR的报道不多。我们对 14 8例移植肾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技术诊断移植肾早期AR的价值。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本院 1997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间资料完整的肾移植患者 14 8例 ,其中男 88例 ,女 6 0例 ;年龄 17~ 6 7岁 ,平均 4 0 .8岁。研究时段为肾移植术后 6个月。 14 8例中AR 6 2例 ;无AR86例 ,其中环孢霉素A(CsA)急性中毒7例 ,急性肾小管坏死 (ATN) 7例。1.2 方法1.2 .1 随访检查 由专人及专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在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过程中,心肌组织与外周血中的颗粒酶B基因mRNA的表达,以探讨其表达水平对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 建立Ono式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设同系移植对照组、同种移植试验组,各组分别在术后1、3、5、7、9天采集移植心脏并抽取下腔静脉血进行半定量RT-PCR,检测颗粒酶B基因mRNA.结果 在同种移植试验组心肌组织及外周血中,各时间点均检测到了颗粒酶B基因mRNA的表达,其表达随着排斥反应程度的升高持续升高,至术后笫9天达到高蜂.结论 应用RT-PCR法检测心肌及外周血中颗粒酶B基因mRNA的表达可以对心脏急性排斥反应做出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10.
肺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肺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导致肺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仍无有效的早期诊断指标。本文对我国首例体外循环下肺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进行监测,结果发现辅助T淋巴细胞(CD4)/抑制淋巴细胞(CD8)比值升高,白介素6(IL-6)增加较临床排斥反应提早数天出现,有助于早期诊断,而C反应蛋白(CRP)持续阳性提示有加速性排斥反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大鼠异体异位心脏移植外周血(PB)中穿孔素(pedorin,P)和颗粒酶B(granryme B,OB)的表达水平,判断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组(n=16),供受体分别为Wistar和SD大鼠;对照组(n=17),供受体均为SD大鼠,两组术后均未接受抗排斥治疗。于术前及术后不同的时间采血,同时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应用荧光定量RT-PCR(FQ-PCR)的方法,测定P及GB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同期的病理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实验组于移植后24hP及GBmRNA的表达上调,术后72h的表达明显增加(P〈0.001),术后3—5d达峰值,7—11d维持高水平,其变化早于病理改变;而对照组P及GBmRNA的表达及病理改变,在同期的观察过程中均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同种异体大鼠心脏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穿孔素与颗粒酶BmRNA的表达水平术后呈现递增性,早于病理改变,可以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简称急排 ,AR)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 3例肾移植急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急排肾移植病人均经抗排斥治疗 ,恢复肾功能。结论 急性排斥反应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合理应用抗排斥药物 ,有助于急排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我院心外科于1994年3月成功地为1例13岁晚期扩张型心肌病女性患者施行了原位同种心脏移植术。术后存活28d.因第三次心肌急性排斥反应抢救无效死亡。作者强调应采用多种抗排斥反应药物,且需小剂量,对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药物应谨慎.尽管拥有众多的非侵入性检查,但没有一种非侵入检查技术能直接有效地诊断心肌排斥反应,心内膜心肌活检是监测心肌排斥反应最直接可靠的手段而不能被取代。  相似文献   

14.
吕向微  李芳  王立明 《医学综述》2013,19(3):433-436
肝移植患者术后虽然使用免疫抑制剂,但也可能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出现肝功能下降、移植物损伤等不良预后,是早期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移植后患者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主要由Th2细胞产生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具有抑制体内Th1型细胞因子的产生、降低单核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的表达、阻断巨噬细胞作用等功能,下调一系列免疫反应。由于对免疫耐受的重要作用,在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预测、诊断以及治疗方面,IL-10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是最有研究前景和价值的细胞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使用单剂量赛尼哌联合环孢素(新赛斯平胶囊)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将同期行肾移植的80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除了治疗组术前使用赛尼哌外,两组病人术后治疗方案相同。结果治疗组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25%),在感染及毒副作用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别。结论肾移植术前应用单剂量赛尼哌联合新赛斯平胶囊,能有效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且经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前后趋化因子(M 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的动态变化在术后急性排斥(AR)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30例肝移植患者,于移植前1天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血清M ig、IP10、ITAC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分析发生AR者用激素冲击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排斥活动指数(RAI)的关系。结果肝移植术后发生AR者(AR组)和未发生AR者(NAR组)M ig、IP10、ITAC水平和CXCR3表达均显著上升(P<0.01);NAR组在常规免疫抑制治疗后5~7 d,上述监测指标下降至术前水平,而AR组患者则持续增高,至激素冲击治疗逆转AR后下降。M ig、IP10、ITAC水平及CXCR3表达与RAI计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中趋化因子M ig、IP10、ITAC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与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AR和观察抗排异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大鼠同种异体心脏异位移植模型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 A L S 组、 Cs A 组及不用药组,分别于术后2 、4 、6 天应用 M T T 法测定受体大鼠血清 I L- 2 水平,并于处死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其中 A L S 组为受体胸腺内注射供体脾细胞及腹腔注射 A L S( 抗淋巴细胞血清) 移植组。实验结果:不用药组的 I L- 2 水平较对照组、 A L S 组、 Cs A 组明显增高。病理组织学检查不用药组的排斥反应明显高于其它3 组。结论:受体胸腺内注射供体脾细胞同时腹腔内注射 A L S可诱导产生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免疫耐受。在心脏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中,受体血清 I L- 2 水平的增高可作为诊断心脏同种异体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藤碱、环孢素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大鼠肝移植模型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正常组:8只Wistar,为空白对照。建立SD-WistarOLT模型,分为4组,每组8只SD-Wistar OLT大鼠。对照组、CsA组、SIN组、亚剂量CsA+SIN组。检测血浆IL-2、IL-10含量,肝内TGF-β1表达,肾脏TGF-β1mRNA表达,肝脏内淋巴细胞的凋亡,肝脏的病理损害。结果:SIN+CsA组抑制IL-2及促进TGF-β表达弱于CsA组,促进IL-10分泌强于CsA组,同时促进了肝内淋巴细胞的凋亡,减轻了肝脏的病理损害。结论:SIN能够减轻肝脏移植后的肝脏损害;与CsA联合作用减少CsA的用量,防止肾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