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EH组)和32例正常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检查心脏及颈动脉,分别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H组LVMI、IMT、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EH组LVMI增高者以上指标又均高于LVMI正常者。两组的LVMI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 检测80例EH患者的左心室各有关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EH患者分为LVH组和非左室肥厚(NLVH)组.结果 EH伴LVH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N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H患者IMT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γ=0.302,P<0.05).结论 EH患者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 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超声检查58例EH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颈动脉IMT和超声心动图;分析EH患者颈动脉IMT与超声心动图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EH左室重构组IMT值高于EH正常构型组和健康对照组;EH患者颈动脉IMT值与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平均室壁厚度(WT)呈正相关.结论 高血压左室重构者颈动脉IMT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左心室结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积分与冠心病患者室间隔及左室重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76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IMT、斑块积分及心脏结构;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四根血管中任何一支狭窄≥50%的患者诊断为冠心病。结果冠心病患者IMT为(1.03±0.32)mm。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积分情况为:0级28例,1级25例,2级18例,3级5例。冠心病患者心脏超声结果显示:室间隔厚度为(11.26±1.87)mm,左室后壁厚度为(9.74±1.22)mm,左室重量指数(LVMI)为(155.27±18.10)g/m2。冠心病患者室间隔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存在负相关(r=-0.345,P<0.05);LVMI与IMT存在正相关(r=0.369,P<0.05);在排除患者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因素影响之后,室间隔、LVMI与颈动脉内膜厚度仍存在相关(r分别为-0.361及0.367,P<0.05)。室间隔及LVMI与颈动脉斑块积分无相关性。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室间隔与IMT存在负相关,LVMI与IMT存在正相关,通过超声检测冠心病患者IMT,可能有助于预测患者心脏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郑亚丽  张卫  汪斌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3):331-332,34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LVH)与非LVH患者的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对134例受检者进行颈动脉超声研究,其中高血压病非LVH 32例,高血压并LVH 62例,正常对照组40例,分别测量各组颈部动脉总干内-中膜厚度(CCA-IMT)、分叉内-中膜厚度(B IMT)、斑块以及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①高血压组的CCA-IMT和B 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6),其中高血压并LVH组在各组中最高;高血压非LVH组、高血压并LVH组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0.2%、6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17.5%;②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表现为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及血流量降低,血管搏动指数和血管阻力指数均增高。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科素亚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科素亚50mg,40例)和对照组(硝苯地平10~20mg,40例)。总疗程共6个月,治疗前后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IMT和左室相关数据,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两组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lt;0.01),两组降压效果无显著差异(P&gt;0.05)。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IMT及IVMI与治疗前比较均能显著降低(P&lt;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MT及LVMI差异无显著意义(P&gt;0.05)。结论科素亚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和对颈动脉、心脏结构重构均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科素亚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科素亚50mg,40例)和对照组(硝苯地平10~20mg,40例)。总疗程共6个月.治疗前后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IMT和左室相关数据,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两组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降压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IMT及LVMI与治疗前比较均能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MT及LVMI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科素亚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和对颈动脉、心脏结构重构均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重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89例高血压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d)、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等指标,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IMT明显增高,血流动力学呈低速高阻状态。②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IMT高于左室非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患者。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血压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并计算80例高血压患者血压、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内-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分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内-中层厚度、斑块形成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总动脉内-中层厚度增厚及斑块形成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早期发现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轻度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及心脏重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轻度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及心脏重构。方法 :应用超声技术检测轻度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IMT)、横断面顺应性 (CSC)和容积扩张性 (VD)及心脏左室重量指数 (LVMI)、射血分数 (EF)、舒张早期与晚期二尖瓣峰值速度比值 (E/A)。分析IMT、CSC、VD与E/A、LVMI的相关性。结果 :轻度高血压病组颈动脉IMT增厚 ,CSC和VD降低 ,LVMI增高 ,E/A降低 (P <0 .0 5 )。E/A与IMT呈负相关 ,与CSC呈正相关 ,LVMI与IMT呈正相关 ,与CSC呈负相关 (P <0 .0 1)。结论 :轻度高血压病患者发生了血管及心脏重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斑块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全双功彩色多普勒检查148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大小。结果 随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发生率明显升高,且在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及脑动脉硬化患者中其斑块发生率更高。结论 高血压病颈动脉IMT的增厚与斑块形成有密切关系。通过对颈动脉IMT的监测,将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邵振兴  孙金凤 《海南医学》2012,23(4):102-103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的结果分为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并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IM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与颈动脉正常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越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特点及其对左室肥厚、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5例,根据Hcy水平分为高血压组(血Hcy≤10μmol/L),H型高血压组(血Hcy> 10μmol/L)。比较两组间的动态血压、左室肥厚、颈动脉硬化情况。结果:H型高血压组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高于高血压组(P <0. 05),H型高血压组24h收缩压变异性、日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高于高血压组(P <0. 05)。H型高血压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肥厚(LVH)检出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均高于高血压组患者。结论:高Hcy血症增加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促进左室肥厚、颈动脉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徐晓薇  王蕊 《北京医学》2006,28(8):458-460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MP)参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左室肥厚(LVH)、尿微量白蛋白(MA)的关系.方法1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同时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将患者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和非IMT增厚组,LVH组和非LVH组,MA阳性组和MA阴性组,比较两组的动态血压参数变化.结果两组血压参数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非勺形血压节律,各组数据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患者行ABMP,可以充分了解血压的情况和血压昼夜节律情况,对分析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有一定的帮助,可为选择降压药物降低靶器官的损害提供有价值的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探讨高尿酸血症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19例,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100例、IMT增厚组63例、斑块形成组56例,比较各组间血生化及血尿酸水平. 结果各组间空腹血糖、年龄、胆固醇、体重指数、 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无显著性;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甘油三酯、病程差异无显著性,但与IMT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随颈动脉IMT增加,血尿酸水平依次增高,IMT正常组与IMT增厚组和斑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空腹血糖、体重指数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甘油三酯、血尿酸、病程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以颈动脉IMT为应变量,将甘油三酯、血尿酸、病程等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三者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血尿酸升高可能参与了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影响,及IMT与LVMI关系.方法 选择15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2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 (T2DM组)70例,原发性高血压不合并2型糖尿病组(非T2DM组)80例,测定所有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的有关参数,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LVMI均明显高于非2型糖尿病组(P<O.05,P<0.01),且IMT和左室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BMI与LVMI相关,BMI与LVMI呈正相关( 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左室质量指数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