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联合用药治疗中重度高血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顺实 《黑龙江医学》2009,33(6):453-454
目的评价缬沙坦和氢氯噻嗪联合治疗中/重度高血压的临床价值。方法中/重度高血压病人100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每日晨起服用缬沙坦80mg/次,氢氯噻嗪12.5~25mg/次;对照组每日晨起服用缬沙坦80mg/次,疗程为8周。疗效判定:显效:舒张压下降≥1.3kPa并且降至正常,或下降≥2.6kPa,收缩压降至正常;有效:虽然舒张压下降<1.3kPa,但已降至正常,或下降1.3~2.52kPa,收缩压下降≥3.9kPa;无效:血压下降未达上述标准。结果观察组显效率72%,对照组显效率5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7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缬沙坦和氢氯噻嗪联合治疗中重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缬沙坦单一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24 h动态血压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将高血压患者116例分单纯高血压组58例与高血压伴脑梗死组58例,对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数据。结果 2组在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昼平均收缩压、昼平均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和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24 h平均脉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逐步Logistic回归发现,最终AASI、夜间血压下降率、糖尿病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AASI在对脑血管病的预测程度上可能要优于其它动脉硬化指标,其OR=3.568。结论 24 h动态血压的基本参数能准确反映老年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血压变化特点。AASI较其它指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更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肖旭  胡卫健 《西部医学》2010,22(12):2212-2213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药对肾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肾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上午7时服用安博维150mg,治疗组晚上7时服用安博维150mg。给药8周后复测ABPM。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日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对照组较实验组下降明显(P〈0.01)。两组治疗前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实验组比对照组血压下降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肾性高血压,安博维晚上服用,可以更好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口服降压药治疗)与治疗组(口服降压药+心理治疗),每组30例,治疗4周后对患者血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收缩压下降15.1%,舒张压下降12.2%;对照组收缩压下降12.6%,舒张压下降9.2%,降压效果治疗组略好于对照组。结论心理治疗可有效辅助治疗轻中度高血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使用动态血压指导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调整用药时间治疗的达标情况.方法 将116例试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动态血压调整服药时间组(A组)、睡前服药组(B组)、晨起服药组(C组),观察在调整用药前、治疗后4 w时对病人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A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动脉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动脉压和血压负荷.对服用起效时间≤4h的降压药患者,A组能够更加显著改善患者血压负荷(P<0.01);对于服用起效时间>4 h的降压药或半衰期>24 h的长效降压药患者,A、B组均优于C组.结论 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使用动态血压调整服药时间,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6.
非洛地平与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6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将非洛地平(波依定)与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加以对照,共治疗高血压病人61例,观察其疗效及对心脏和代谢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1997年10月~1999年6月期间本院住院病人61例,年龄46~89岁,平均68岁,其中男47例,女14例;高血压病程为5~40年,平均14年;按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分期,其中4例为Ⅲ期,其余均为Ⅱ期,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陈旧性脑梗死4例,冠心病23例,2型糖尿病8例,高血脂24例。入选前平均血压在166.0±1.8/98.5±8.5mmHg(22.2±2.4/13.1±1.1kPa)。随机进入非洛地平治疗组与硝苯地平对照组,二组在病程、年龄、性别、分期、平均血压上无显著性差异。   2.治疗方法:治疗组31例初始服阿斯特拉(无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非洛地平5mg,1次/d,1周末血压降低仍不满意者,增加非洛地平剂量为5mg,2次/d。对照组30例采用硝苯地平10mg,3次/d,如无效者加用其他降压药。两组疗程均为4周。   3.观察指标:用药前至少非同时测血压3次,用药第一天,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进行24小时血压、心电监测。其余病人用药第一天每2小时测血压1次。以后根据病情每日测血压1~2次。以第四周最后一次血压值为治疗值,并询问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二组于服药前和第四周末分别检查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并行眼底检查、常规心电图及胸片。   4.疗效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为或超过10mmHg(1.33kPa),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2.67kPa)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mmHg(1.33kPa),但已降至正常或下降10~20mmHg(1.33~2.67kPa)。如为收缩期性高血压,收缩压下降为超过30mmHg(4.0kPa)者也属有效;无效:血压下降未达上述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我院220例老年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据结果分析各年龄段高血压特点。方法:将220例老年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者110例为观察组,110例正常血压者列为对照组,分别测定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有无晨峰现象,再将两组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110例中杓型血压38例(34.5%),非杓型血压56例(50.9%),反杓型血压14例(12.7%),超杓型血压2例(1.8%),晨峰现象33例(30.0%);对照组110例中杓型血压86例(78.2%),非杓型血压18例(16.4%)、反杓型血压2例(1.8%),超杓型血压4例(3.6%),无晨峰现象。观察组患者非杓型与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与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可全面清晰地记录高血压各时间段的血压值,确定血压类型,反映靶器官损害情况,用于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动态血压参数对评价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及相关靶器官的检查,根据有无靶器官损害分为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组)和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靶器官损害组).分别对2组间及靶器官损害组内的动态血压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靶器官损害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脉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P均<0.05).(2)伴3个靶器官损害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概率、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均明显高于伴1个靶器官损害组(P均<0.05);伴3个靶器官损害组的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均明显高于伴2个靶器官损害组(P均<0.05);伴2个靶器官损害组的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均明显低于伴1个靶器官损害组(P均<0.05),但24 h平均脉压却明显高于伴1个靶器官损害组(P均<0.05).结论:ABPM参数中有关收缩压的参数对临床判断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其程度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降压药对肾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92例肾性高血压患者按入院顺序先后随机分为研究组96例和对照组96例。研究组根据患者血压昼夜动态给予调整服药时间,而对照组按传统服药时间给药,随访半年后,观察两组肾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的有效率及肾功能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夜间血压收缩压下降有效率为80.21%,舒张压下降有效率为77.08%,而对照组患者夜间血压收缩压下降有效率为58.33%,舒张压下降有效率为57.29%,两者比较,χ2值分别为10.79、8.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肾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较对照组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掌握人体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对肾性高血压患者实施适时给药,能明显有效、全程平稳降压,对提高肾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以及保护其肾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和血压夜间下降率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对未治疗的EH患者96例和正常血压者50例进行心脏超声及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高血压患者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分为LVH组和无LVH组.分析LVH组、非LVH组和正常对照组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获得的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血压变异系数和夜间血压下降率等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与非LVH组比较,LVH组24 小时、白昼、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及夜间的平均舒张压、24小时收缩压变异系数、24小时收缩压负荷显著升高.与正常组相比,非LVH组和LVH组收缩压、舒张压的夜间下降率降低和夜间心率升高,但只有LVH组与正常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平均收缩压、24小时收缩压负荷和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增加是LVH的预测因素.24小时收缩压负荷大于50%和(或)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夜间下降率均小于10%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查排除左心室肥厚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泡脚疗法对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2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0例,将他们随即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05例。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泡脚疗法治疗疾病,每日足浴1-2次,持续30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患者口服硝苯地平片治疗疾病,每日3-4次,每次用量10mg,以30d为一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结果:经中医泡脚疗法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2.38%;经硝苯地平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7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平均下降4.30±2.36kPa,舒张压平均下降2.51±1.42kPa;对照组患者收缩压平均下降3.58±2.13kPa,舒张压平均下降1.86±1.51kPa,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观察组血压改善更显著,且P0.05,差别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进行中医泡脚疗法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2.38%,血压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中医泡脚疗法对高血压的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邓兵  王宏保  戚秀卿 《现代医学》2001,29(5):295-297
目的观察拉西地平的降压效应、耐受性、谷峰比值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8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服用安慰剂2周后,对随测舒张压在95~114-mmHg(1-mmHg=0.133-kPa)的16名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药物治疗,给予拉西地平4-mg*d-1口服,治疗第2周末随测舒张压未能降至90-mmHg以下者,则剂量增至6-mg*d-1.于安慰剂导入期末和拉西地平治疗期末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服药后血压与用药前比较有显著下降.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治疗后总血压负荷、24-h、昼夜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均大于50%,心率在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拉西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盐酸氟西汀抗抑郁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82例)随机分为盐酸氟西汀组及一般治疗组,盐酸氟西汀组给予盐酸氟西汀20mg每日一次治疗及降压治疗,一般组仅予以降压药治疗,共观察8周,对患者血压及Zung量表积分进行评定.结果盐酸氟西汀组治疗后患者Zung量表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下降(P<0.01),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也有显著下降(P<0.05).一般治疗组患者疗前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Zung量表积分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抗抑郁治疗有助于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的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5 mg,1次/d,共治疗8周,于服药前及服药8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谷峰比值与平滑指数,同时观察患者血压、心率、血尿常规、血糖和肝肾功能.结果 治疗8周后,①24 h平均收缩压下降(3.08±0.23)kPa、舒张压下降(1.73±0.66)kPa,治疗前后血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用药后收缩压、舒张压谷峰比值分别为75.3%和69.5%;③用药后收缩压、舒张压平滑指数分别为(1.13±0.44)、(1.02±0.37)kPa.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具有平稳的降压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动态血压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高血压危险分层的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动态血压特点。方法对108例发病24h之内入院的脑梗死病人,分别于入院第1、3、7天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入院时的血压以及既往病史、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危险分层",将病人分为低、中、高、极高危组,分析各组病人血压特点。结果108例患者首次测量血压增高95例,占87.96%,第1天24h动态血压监测平均血压增高88例,占81.48%,病人整体血压随病程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其中低、中危、高危组1周内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明显,极高危组收缩压下降明显,而舒张压无明显下降。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压处理应采取个体化原则,对中、低危及高危组病人可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暂不予处理,而对极高危组病人,尤其舒张压增高者,应适当采取措施,调控血压,以利于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6.
王淑霞 《广东医学》2012,33(20):3110-3111
目的 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探讨相关数据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单纯高血压病患者80例(对照组)和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60例(观察组),对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昼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明显小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及舒张压非杓型比例和晨峰现象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可客观地测量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及其变化规律和波动情况,有助于指导临床调整高血压的治疗方案以降低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7):41-43+47
目的探讨24 h血压动态监测仪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7年1月~2019年10月选择我院8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与8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分别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A组实施常规降血压药物治疗,B组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指导用药,比较两组的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指标。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差、晨峰血压均更高(P0.05),观察组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更小(P0.05)。治疗后,B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变异指数与A组相比均更低(P0.05)。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用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中,可反映患者血压波动情况,还可指导患者用药,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级高血压早期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一级原发性高血压(临界高血压亚组)非药物治疗效果.分析单独采用非药物治疗早期临界高血压与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选择80例初诊且无并发症和靶器官损害的临界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二组.一组给予非药物治疗,包括限盐、戒烟酒、加强运动、减重、改善饮食结构等,另一组给予降压药氯沙坦(Losartan)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结果给予一级原发性高血压组非约物治疗3个月,使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分别下降8.4%和3.5%,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者占60%.药物治疗1个月使SBP和DBP分别下降7.9%和3.6%,3个月SBP和DBP下降值9.0%和4.1%,与非药物治疗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其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者占65%.在非药物治疗中,限盐、运动和减重与血压下降有关.结论对于一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单独采用改善生活和行为方式的非药物治疗可使血压下降,半数患者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与单用降压药氯沙坦治疗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非洛地平缓释片与小剂量氢氯噻嗪合用对老年高血压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5mg/d,2W后如血压下降不理想,第2周非洛地平缓释片调整为10mg。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氢氯噻嗪25mg/d,为期4W。观察用药前后动态血压变化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24h平均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ABPM多指标:24h平均收缩压与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与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与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负荷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观察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且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洛地平缓释片与小剂量氢氯噻嗪合用较非洛地平缓释片单独用药能更好的控制老年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的相关指标,调整血压昼夜节律,且总体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20.
杨瑞华  钱俊如  赵爱婷 《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964-1965,1980,2065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波动规律,为高血压预防筛查高危人群,更为临床降压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美国Suntech公司产的OscAr-2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ABP)记录仪,分别监测年龄相匹配的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A组)、血压正常孕妇(B组)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组)的血压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与C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夜间平均收缩压(125.91±4.35,119.93±7.01)、平均舒张压(81.93±1.36,75.91±4.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夜间负荷有所下降(收缩压负荷54.05±15.53,舒张压负荷53.94±15.57),夜间C组血压负荷明显下降(收缩压负荷37.57±17.89,舒张压负荷29.44±14.34),A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10%,昼夜节律消失,呈“非杓型”曲线;C组与B组血压夜间下降率>10%,昼夜节律存在,曲线呈“杓型”。A、C两组各指标与B组相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波动规律不同于原发性高血压,依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降压治疗可提供更好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