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善得定在创伤后胰外瘘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善得定在创伤后胰外瘘治疗中的作用杨道贵孙瑞利侯守玺胰外瘘是胰腺损伤手术治疗后一个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14%~30%,有报道高达50%。自1994年以来我们采用善得定加全肠外营养治疗6例创伤后胰外瘘,取得满意结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  相似文献   

2.
善得定促进消化道外瘘的自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路  黎介寿 《普外临床》1995,10(2):108-110
善得定(Sandostatin)为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Somatostatin)衍生物,因作用时间及血清中半衰期较生长抑素大幅延长,使临床应用变得极为方便。本文总结了应用善得定治疗17例肠外瘘和2例胰外瘘的经验,对适应证、效果判断进行了讨论。认为善得定提高管状消化道外瘘的自愈率,缩短外瘘的愈合时间,故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胆管支撑内引流改良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年间接受胰胆管支撑内引流术的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拔管时间及恢复饮食时间等。结果术中出血300~600(平均400)mL;手术时间4~7(平均5)h;3~6(平均4)d胃肠功能恢复,4~6(平均5)d后营养管进流食,5~7(平均6)d拔除腹腔引流管(除胰瘘外);7 d经口恢复饮食;仅1例在切除胰头时因残留部分胰腺钩突,术后发生小量胰瘘,量50 mL/d,20 d后痊愈拔管;1例发生碱性反流性胃炎;无1例发生严重的胰瘘等并发症及死亡。住院时间11~16(平均)14 d。结论胰胆管支撑内引流改良技术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行;具有术后恢复快、腹腔引流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逆行性经肝胆管引流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胰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62例行逆行性经肝胆管引流PD术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逆行性经肝胆管引流的引流量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62例PD术患者术中均行逆行性经肝胆管引流术,所有患者均无出血、胆漏等手术并发症;胆管引流量:术后1~4 d(343.17±36.97)ml/d高于术后5~8 d的引流量(183.68±74.94) ml/d,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胰瘘7例,其中A级胰瘘(生化漏)2例;B级胰瘘7例(11.3%);无C级胰瘘。术后胰瘘患者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 结论逆行性经肝胆管引流可以减少PD术后早期胰肠吻合空肠袢淤滞的消化液,降低肠腔压力,降低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是预防PD术后胰瘘的一种安全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组壶腹癌胰十二指肠切除9例(保留幽门5例、空肠造瘘4例);慢性胰腺炎左半胰切除、近侧胰端空肠Y形吻1合例,均行胰管空肠吻合并安置支撑管,胆肠吻合处胆管内置T形管引流。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用曾宪九方式行十二指肠空肠端侧(空肠半周横切口)吻合以防逆流。空肠造瘘供术后营养。围手术期处理注意胃肠及静脉营养、水电解质平衡、防治感染、抑制酶分泌及通畅引流等,未用生长抑素。本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均未出现胰外瘘。胰切除术中胰管空肠吻合是预防胰外瘘的关键。胆管外引流、空肠营养造瘘以及保留幽门的抗反流等协同治疗有助于预防胰外瘘,生长抑素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6.
生长抑素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八肽 (又称 Octreotide奥曲肽 ,商品名善宁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抑制胰液的分泌、预防和治疗胰瘘的作用。方法 对照组 :1990年 1月至 1995年 4月收治的 3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未应用生长抑素八肽 ;实验组 :1995年 5月至 1999年 12月收治的 4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常规应用生长抑素八肽 0 .1m g,每 8h皮下注射一次。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采用 Child术式。结果 对照组术后胰液分泌为 2 35 .5 3± 111.77ml/d,实验组术后胰液分泌为 133.0 9±112 .35 ml/d,实验组术后胰液分泌比对照组显著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P<0 .0 5 )。对照组术后发生胰瘘 4例 ,未应用善宁治疗 ,死亡 3例。实验组术后发生胰瘘 3例 ,常规应用善宁治疗 ,无死亡病例。结论 善宁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抑制胰液分泌、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和治疗胰瘘疗效可靠 ,能够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术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晚期胰瘘的临床特点,分析晚期胰瘘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间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晚期胰瘘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为A级,4例为B级,胰瘘发生于术后7~11d,每日引流量100~440ml,平均180ml,引流液淀粉酶800~2200U/L,平均1300U/L。临床表现腹胀、腹部不适等轻度消化不良,3例患者低热及白细胞升高,超声检查无明显胰腺周围积液。治疗上采用非手术治疗,当每日引流量小于20m1,超声检查无胰腺周围积液时,拔除引流管。结果晚期胰瘘痊愈时间为术后22~60d,平均40d。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未见胰腺周围积液和假性囊肿。结论晚期胰瘘患者以A和B级多见,以保持引流通常,应用生长抑素,加强营养及支持治疗,适当应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胰腺与空肠组织相容性差,进食,引流管长期压迫,游离空肠袢血运差等多种原因导致晚期胰瘘发生。  相似文献   

8.
胰瘘和胆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为预防其发生,除吻合方法的不断改进外,胰液及胆汁的引流是预防胰、胆瘘的关键。为了合理引流胰液及胆汁,作者研制了一种十字型胰胆引流管,经临床应用16例,效果满意,术后未发生胰瘘和胆瘘。作者认为,该管集胰液内、外引流管和胆总管T型引流管于一体,能起到合理引流胰液和胆汁,预防胰、胆瘘的作用,是一种简便、实用、有推广价值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有关术后消化道瘘的原因 ,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 12例术后肠外瘘胆瘘的临床资料。胆瘘 3例 ,十二指肠瘘 2例 ,小肠瘘 5例 ,结肠瘘 2例 ,其中吻合口瘘 3例。平均术后至瘘时间 5 .3d。采用有效引流、肠外加肠内营养、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扩创换药先吸后堵等治疗。结果 除 3例死亡 (病死率 2 5 % ) ,其余均治愈 ,平均治愈时间 5 5 .3d。结论 有效充分引流及营养支持是治疗消化道瘘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管引流与非引流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作用。方法 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7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例,手术范围包括远端半胃、胆总管、胰头、十二指肠整块切除;消化道重建采用胰空肠端侧吻合或胰管空肠粘膜端侧吻合,76例中45例胰管内安置外引流,31例未安置胰管引流。结果 胰管外引流45例中,1例(2.2%)发生胰瘘,而31例未安置胰管外引流病例中7例(22.6%)发生胰瘘,胰管外引流组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胰管非引流线(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吻合时胰管内安置外引流能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82年Baner人工合成善得定以来.应用善得定治疗消化道外科疾病已有10余年历史.并已有不少报道。我院自1993年6月开始将善得定应用于临床,其中在TPN和/或肠道要素膳基础上应用善得定治疗消化道外瘘共12例.疗效满意.效果肯定.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2例.男6例.女6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32岁.平均年龄49.2岁。瘘的原因、部位、瘘出量及疗程见附表。附表本组病人瘘的原因、类型、瘘出量及疗程二、给药方法及治疗效果:在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抗感染、补充营养、TPN和/或肠道要素膳基础上.所有瘘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不同胰管支撑管放置方式对术后胰瘘及住院时间、费用的影响。方法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诊治的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 根据纳排标准共收集121例, 将所收集的资料按照支撑管引流方式分成2组, 即支撑管内引流组(A组)、外引流组(B组)。根据胰瘘的相关影响因素具体化分析不同风险人群内、外引流方式对于胰瘘的影响。结果在无风险人群中, 内引流胰瘘发生例数(0例)低于外引流(1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7, P>0.05);在低风险人群中, 内引流胰瘘发生例数(2例)等于外引流(2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3, P>0.05);在中风险人群中, 内引流胰瘘发生例数(6例)高于外引流(1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60, P>0.05), 而在高风险人群中内引流胰瘘发生例数(6例)显著高于外引流(0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8, P<0.05)。A组的住院时间、花费[24.00(21.00, 29.30) d、95 480.00(82 607...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胰头癌患者经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PPPD)术后吻合口瘘合并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和提高诊治经验。方法 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收治胰头癌患者经PPPD术后发生胰瘘合并感染12例,采用保守治疗,包括禁饮禁食、静脉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管理,持续冲洗引流和胃肠减压,原窦道置入双腔引流管,同时加强还原性谷胱甘肽+甲氧苄啶等药物治疗。结果 2例保守治疗失败,中转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未见脓毒症、腹腔感染、皮肤感染,出现2例胃排空障碍;瘘道愈合时间(39.4±5.4)d;治疗72 h后患者血淀粉酶(AMY)、尿胰蛋白酶激活肽(TAP)、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51、18.092、4.135,均P0.01)。结论胰头癌患者经PPPD术后若发生吻合口瘘合并感染,需加强引流管理、控制感染,采取持续胃肠减压,联合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应用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药物;当出现胰瘘或严重肠瘘应尽早发现和明确诊断,采取综合治疗,必要时手术,以治愈胰肠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14.
防范Whipple术后胰瘘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2例的临床资料,实施胰空肠端端套入吻合术28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14例,全组病人均放置胰管支撑引流,外引流18例,内支架管引流24例,结果 全组无胰瘘发生,术后并发伤口感染2例,胃排空障碍1例,肺部感染1例,胃肠出血1例,腹腔脓肿1例,胆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内支撑引流的病人术后恢复明显快于完全外引流的病人。结论 胰管内支撑引流,精细的胰肠吻合和有效的围手术期治疗是预防Whipple术后胰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在胰肠,胆肠吻合口内各置管引出体外引流,另加空肠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称为三管法),结果;2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再发生胰瘘,胆瘘,通过早期肠内营养治愈4例术后胃动力障碍。结论:三管法可以预防胰瘘,胆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非手术治疗胰外瘘的体会:附1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胰外瘘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6年间18例胰外瘘患者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分别分析其发病原因、非手术患者的选择标准、非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治疗后患者胰外瘘量的改变。结果 18例经非手术治疗后,胰液引流量逐渐减少,在1~8个月内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5个月。拔除引流后无复发。除4例患者出现胰腺假性囊肿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非手术治疗方法治疗胰外瘘可以相对减轻患者痛苦,临床可根据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分析内部和外部两种引流方法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和其他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从2011年12月至2016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19例病人,将病人随机分为内引流组(61例)和外引流组(58例)。比较分析两组病人术后住院信息。主要研究终点是胰瘘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院内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在内引流组,胰腺质地人柔软的病人比例高于外引流组(68.9%vs. 48.3%,P=0.026)。内引流组中,有35例(57.4%)发生胰瘘,其中9例(14.7%)按国际胰瘘研究小组(ISGPF)标准分级为B级和C级胰瘘。而外引流组中,有29例(50.0%)病人发生胰瘘,其中有5例(8.6%)按ISGPF标准分级为B级和C级胰瘘。内外引流组之间的术后胰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4%vs. 50.0%,χ2=0.651,P=0.420)。在两组中,胃排空延迟、腹部感染、出血、胆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其中,内引流组有1例病人死于术后腹部感染,外引流组有1例...  相似文献   

18.
刘邦芝  郭永学 《腹部外科》2000,13(6):360-361
目的 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胆汁、胰液双重外引流 ,预防胆瘘、胰瘘的方法。方法  1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采用Child方式重建消化道 ,仔细暴露主胰管并向胰头剥离 5mm后横断。向管腔内插入相匹配的塑料管或细导尿管并用肠线荷包缝扎固定。胰液引流管在胰肠吻合口下 15cm桥袢上引出并用肠壁间断缝合包埋 5cm后引出体外。 10d后拔管 ,肝总管另戳口置T管 ,术后 15d拔管。结果  16例中无 1例发生胆瘘或/和胰瘘。仅 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 ,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采用胆汁、胰液双重外引流预防胆瘘、胰瘘效果明显 ,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胆汁、胰液双重外引流, 预防胆瘘、胰瘘的方法.方法 1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采用Child方式重建消化道, 仔细暴露主胰管并向胰头剥离5 mm后横断.向管腔内插入相匹配的塑料管或细导尿管并用肠线荷包缝扎固定.胰液引流管在胰肠吻合口下15 cm桥袢上引出并用肠壁间断缝合包埋5 cm后引出体外.10 d后拔管, 肝总管另戳口置T管, 术后15 d拔管.结果 16例中无1例发生胆瘘或/ 和胰瘘.仅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采用胆汁、胰液双重外引流预防胆瘘、胰瘘效果明显, 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为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胆瘘的发生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对12例病人采用child术式,并用自行设计的Y型胰胆引流管引流胰液及胆汁,术后无胰瘘和胆瘘发生。此Y型胰胆引流管属实用新型,首次用于胰液、胆汁引流,具有集胰管外引流和胆总管外引流于一体,而确能充分引流胰液和胆汁以预防胰、胆瘘的作用,此方法简便易行,且效果满意,是一种有价值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