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条件致病菌,免疫功能低下、肿瘤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患者易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该类细菌在临床分离菌中的检出率逐年增高,由于这种细菌对多数常用的抗菌药物有耐药,因此其药敏结果对临床治疗极其重要。笔者对本院2000年2月-2005年4月95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菌株进行了耐药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声电联合水浴川芎嗪导入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200例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100例采用直流电水浴治疗作为对照组,100例采用声电联合水浴川芎嗪导入治疗作为治疗组,治疗后监测血流变指标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流变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病情的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声电联合水浴川芎嗪导入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流变,并对末梢神经炎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4.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即以前的嗜麦芽假单胞菌,后又称嗜麦芽黄单胞菌,1993年改为现名.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由于住院患者接受大量广谱、超广谱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剂和介入性的医疗操作等,使该菌成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重要病原菌,近年来在临床标本分离中有上升的趋势.现将2006年1月-2007年6月从本院住院患者中分离的12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25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分布和耐药情况,提高临床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防治水平。方法采用VITEK32系统鉴定细菌并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本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分布以痰液为主占83.4%,该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6.4%和35.3%。结论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可选用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操作、加强耐药性监测,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医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分布和耐药情况,提高临床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防治水平。方法采用VITEK32系统鉴定细菌并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本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分布以痰液为主占83.4%,该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6.4%和35、3%。结论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可选用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操作、加强耐药性监测,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医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2008年我院ICU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鉴定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我院ICU住院病人中分离的SMA对18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征.结果:56株嗜麦芽穿食单胞菌在临床标中分布以痰为主占70%,对亚胺培南100%耐药,对头孢唑林、头孢西丁等耐药率超过9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等的耐药较低.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对该菌的耐药性检测,减少耐药菌在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ICU肺部感染中的发病率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ICU2008年1月-2009年1月肺部感染患者150份合格痰标本进行细菌学的分离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0株,占13.3%,细菌呈多重耐药趋势。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ICU肺部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并呈多重耐药趋势,其耐药率的普遍升高,应引起广泛重视。临床以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已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9.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病死率高。现将1998年1月—2004年5月我院住院42例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敏感性。方法对医院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7例患者均有基础疾病,以各种恶性肿瘤最常见,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使用广谱抗生素、ICU内停留的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的长短、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低蛋白血症等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的发生有明显关系;该菌对常用抗生素广泛耐药。结论针对医院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的易患因素,采取相应防范措施,治疗可选用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 相似文献
1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llotrophomonasmaltophilia),即以前的嗜麦芽假单胞菌,后又称嗜麦芽黄单胞菌,1993年改为现名[1]。本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是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心内膜炎、败血症、肺炎、尿道感染、结膜炎、伤口感染等。该药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常成为严重的院内感染菌,所以加强对它的耐药性的监测对有效治疗和预防该菌感染非常重要。为此笔者统计了自1997年1月~1998年9月分离的30株此菌对10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现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菌株:3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离于我院住院和门诊病人送检的各种标本。鉴… 相似文献
1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即以前的嗜麦芽假单胞菌,1993年改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该菌为G-需氧非发酵杆菌,且在非发酵杆菌中已占到第3位[1-2].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条件致病菌,免疫功能低下、肿瘤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患者易感,由于这种细菌对多数常用的抗菌药物有耐药性,且该类细菌在临床分离菌中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因此其药敏结果对临床治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1病历介绍
患者,男,35岁。1个月前有过不沽性史,因尿道不适,尿频、尿急、尿痛,在某门诊部用青霉素及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3周,症状无好转,2004年9月中旬来我院就诊。体检:生殖器无畸形,无赘生物,尿道口红肿,有稀薄分泌物溢出,色淡,未见周围淋巴结肿大。尿拭子取样做衣原体、支原体检测均阴性。涂片镜检霉菌孢子及菌丝检得。淋球菌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单一、中等大小、淡黄色、湿润、边缘整齐稍透明较黏菌落,经鉴定为嗜麦芽窄食单孢菌。 相似文献
14.
6a间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离率及耐药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2000年1月—2005年8月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离率和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变化。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32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分离的410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和手术创口感染,对14种抗生素中以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为3.2%,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27.1%,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达35.1%~100.0%。结论本院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多重耐药情况非常严重,提醒临床医生慎用抗生素,避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在院内传播。 相似文献
15.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即以前的嗜麦芽假单胞菌,后又称嗜麦芽黄单胞菌,1993年改为现名[1].本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是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心内膜炎、败血症、肺炎、尿道感染、结膜炎、伤口感染等.该药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常成为严重的院内感染菌,所以加强对它的耐药性的监测对有效治疗和预防该菌感染非常重要.为此笔者统计了自1997年1月~1998年9月分离的30株此菌对10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现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黄连总生物碱及小檗碱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测定了黄连总生物碱和小檗碱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膜通透性、膜流动性、膜蛋白构象及毒力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连总生物碱和小檗碱对嗜水气单胞菌均有抑菌活性,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2.5,125 mg·L-1.黄连总生物碱和小檗碱能增加膜脂流动性,改变膜蛋白构象,并使菌体膜通透性分别增加24.52%,19.66%.此外,黄连总生物碱和小檗碱显著性地抑制菌体外毒素的溶血活性及aerA和hlyA mRNA的表达(P <0.05,P <0.01),同时降低嗜水气单胞菌内毒素的分泌量和LpxC mRNA 的表达(P <0.05,P <0.01).结果表明,黄连总生物碱和小檗碱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可能与细胞膜损伤有关,通过改变膜脂流动性和膜蛋白构象使菌体膜通透性增加从而抑制了细菌生长;同时降低了细菌的毒力因子的分泌,使得菌体的致病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整理古籍文献记载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不同炮制麦芽的临床应用及剂量有以下特点:生麦芽30g以下入药,功效以疏肝为主,9g~20g以健脾消食、下乳为主,60g~120g以回乳为主;炒麦芽6.21g~82.8g入药偏于行气消食;60g~300g偏于回乳;焦麦芽30g以下偏于消食化滞、止泻,并且配伍行气药偏于治疗肝气郁积;配伍健脾消食药脾虚食积;配伍活血类药回乳,小剂量单味或联合运用以下乳。临床应用应当根据疾病的病因、证型、症状,合理使用生麦芽、炒麦芽、焦麦芽入药以及调整剂量,使其药效发挥最大。 相似文献
18.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临床大宗报道少见,误诊率高,我科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诊断治疗此类患者13例,并随访至今;症状缓解率100%,停用激素复发2例,血中嗜酸细胞始终较高2例,临床首诊误诊率100%。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67株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棒状杆菌属的分类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伯杰系统细菌手册中已经列出30多个种.临床上,仅仅重视对白喉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却往往忽视了其他菌种,且将其列为非致病菌.但近几年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该属的多数菌种已经成为条件致病菌,能够引起抵抗力较为低下的宿主发生各类感染.笔者对2005年5月30日-2007年5月30日在本院相关科室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67株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生素的耐药性与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指导临床合理应用。结果: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是一种自然生物现象,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与滥用加速了耐药性过程。结论:合理应用抗生素,采取相应措施减缓细菌耐药性的进程,减少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