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宁波市1988--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与分析流行病学对1988-2007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和暴发资料进行分析.采集市场贝壳类海产品进行污染情况检测,并对患者中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实验室系统研究.结果 1988-2007年全市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9 404例,死亡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68/10万,病死率为0.36‰.发病呈现周期性波动,冬春季高发,且存在明显地区聚集性,发病以20~50岁年龄的青壮年为主.流行菌株以甲型剐伤寒沙门菌为主.传播因素调查分析显示,居民生吃毛蚶和牡蛎是造成伤寒副伤寒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从市场所采集的毛蚶和牡蛎中,各检出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并带有TEM-1型耐药基因.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海产品牡蛎中存活观察试验证实菌株在带壳牡蛎活体水体中至少能存活10 d以上.PFGE基因分型表明,X2型是宁波地区甲型副伤寒优势流行株.结论 宁波地区居民生吃毛蚶和牡蛎是造成伤寒副伤寒高发的丰要危险因素,加强对贝壳类海产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和对居民的健康教育是预防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刘亚华 《职业与健康》2014,(20):2983-2985
目的探讨伤寒副伤寒流行因素及流行规律。方法对南通市通州区2004—2013年伤寒副伤寒疫情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伤寒副伤寒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以夏秋季为主,占69.03%;十总镇发病率最高,年均发病率为8.55/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51.61%和10.32%;流行因素配对调查显示,发病与生食海产品水虾有关(P〈0.01)。结论该区应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治疗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甲型副伤寒由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以下称甲副)引起,是宁波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流行病学调查,该市的甲型副伤寒以食源性为主,疾病的诱发因素主要与生吃、半生吃贝类海产品有关。对该类海产品的甲副检测,大多数实验室均采用国标方法,但尚无从食品特别是海产品检出甲副的报道。为查明食源性甲型副伤寒病原,提高食品中甲副的检出率,我们应用3种方法同步检测生吃、半生吃贝壳类海产品中甲副,并对增菌方法进行改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玉溪市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玉溪市1999-2010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10年玉溪市报告伤寒甲型副伤寒13 977例,年度发病率波动在10.29/10万~99.87/10万之间,1999年报告发病率最低,2001年起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主要是红塔区),且间隔1~2年出现1次高强度流行;2008-2010发病率较低.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4~11月份;全市9县区均有病例报道,但以红塔区及澄江县发病较高,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和干部职员为主(占77.85%);发病年龄组以10 ~ 45岁为主(78.93%);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 2008年后玉溪市伤寒甲副伤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以青壮年农民和学生为主,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对控制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舟山市2004-2008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订伤寒、副伤寒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舟山市2004-2008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 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舟山市2004-2008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减的变化趋势,发病以春季和夏秋季为主,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以工人、渔(船)民、家政及待业人员为主;集中在20~55岁年龄组。暴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舟山市伤寒疫情常年均有发生,但呈下降趋势。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元杰 《职业与健康》2007,23(8):620-622
目的探讨临沂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收集该市1956-2005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956-2005年,临沂市共发生伤寒病人11674例,死亡7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47/10万,病死率0.60%;发病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40岁年龄段,占67.06%;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占75.81%;平原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临床特征由典型转为不典型;近3年我市以甲型副伤寒发病为主。结论应采取以切断经水传播、免疫接种和敏感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控制临沂市的伤寒、副伤寒疫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泉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的流行特征,预测发病趋势.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15年伤寒、副伤寒发病资料;用ARIMA模型预测2016-2018年发病趋势.结果 泉州市2005-2015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508例,年发病率1.30/10万,均以伤寒为主;6~9月为发病高峰(47.0%).患者性别比116∶100,以0~5岁(21.7%)和25~30岁(11.2%)居多;散居儿童最多(21.9%),其次是农民(16.7%).各县(区)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数前5位依次为晋江(29.1%)、南安(18.1%)、丰泽(10.6%)、鲤城(9.1%)和石狮(7.5%).预测2015年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会增加,但增幅不大.结论 泉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夏秋季多见,散居儿童和农民是防控重点人群.应消除伤寒、副伤寒流行的危险因素,以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了解新疆伤寒、副伤寒发病动态,为做好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新疆疫情统计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对该区2004-2013年伤寒、副伤寒流行概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新疆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3.12/10万,年均死亡率0.00048/10万,年均病死率0.0153%。全年8-9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人群以农民和学生为主。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9起,多数发生在喀什地区。结论 2004-2013年新疆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平缓下降趋势,但有些地区发病率仍较高,优势茵型仍是伤寒沙门茵。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997~2006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历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以2004年为高峰的单型变化趋势,地区上仍以沿海地区为高发,发病以春季和夏秋季为主,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构成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爆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病例多为甲型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主要对磺胺(SD)产生耐药,不同型别沙门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不同。结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局部仍有爆发,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健康教育、落实改水改厕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和掌握台州地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和病原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其流行因素,探讨防控对策.方法 对全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合实验研究对采取的防控措施进行科学评价.结果 台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从2001年开始逐年抬升,发病率从2001年的22.83/10万上升到2004年的61.55/10万,2007年降到9.02/10万;优势病原菌由伤寒杆菌转变为甲型副伤寒杆菌,后者又以X2基因为主.发病季节提前,发病点多面广相对集中,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10~59岁之间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0.34%,男女发病之比为1.31∶1,以民工、农民、学生为主;饮用水污染和生食或半生食贝类食品为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病因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推进饮用水安全卫生与改厕无害化建设、落实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是控制伤寒副伤寒流行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1994-2005年濠江区伤寒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伤寒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4-2005年濠江区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2年来,共发病56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6.56/10万,各年发病率在9.25/10万~56.29/10万之间.全年均可发病,3~8月份发病率偏高,占65.31%;性别没有明显差别;20~59岁的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占发病总数的69.91%;职业分布以待业或家务人员、农民、工人、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6.02%.结论 濠江区伤寒发病率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采取有效措施防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宁波市镇海区1985~2007年1122例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宁波市镇海区1985—2007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5-2007年宁波市镇海区伤寒的发病率为144.56/10万,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尤其高于中国内陆地区;伤寒发病主要集中在2-5月份;工人发病最多;20~39岁发病率最高,占全部的54.81%。结论宁波伤寒疫情常年均有发生,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087例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宁波市镇海区1985~2005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5~2005年宁波市镇海区伤寒的发病率为144.56/10万,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尤其高于中国内陆地区;伤寒发病主要集中在2~5月份,工人发病最多,20~39岁发病率最高,占全部的65.13%。结论宁波市镇海区伤寒疫情常年均有发生,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徐汇区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徐汇区2005-2013年猩红热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流行控制图法对2014年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 2005-2013年徐汇区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811例,年均发病率为7.45/10万;高发期集中在4~6月份和12~1月份;男女比例为1.85∶1;811例病例中,学生占55.61%,幼托儿童占38.10%,散居儿童占6.17%,工人占0.12%;5~8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69.54%;流行控制图法预测2014年猩红热发病呈现散发.结论 学校、托幼机构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场所,应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的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达到有效控制猩红热疫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刘瑞田 《职业与健康》2012,28(18):2273-2275
目的对临沂市1956—2011年伤寒副伤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制定科学控制对策,消除流行周期。方法收集该市1956—2011年伤寒副伤寒疫情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总和统计和年代统计的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56—2011年共计发生伤寒副伤寒12 079例,年均发病率为2.45/10万。发病具有20 a左右1次的流行周期,每年6—12月份为多发季节。年龄主要集中在15~40岁,占77.72%;农民、学生、工人发病占81.75%,平原发病高于山区。目前该地区已进入第3次流行周期后的散发期,2005—2011年年均发病率已降为0.78/10万。结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进一步净化疫情,该市20年左右1次的伤寒副伤寒流行周期可被消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掌握其流行特征,探索高发省份疫情聚集区域。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被动监测个案数据,计算分年龄组发病率,描述其发病季节性、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应用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对高发地区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共报告伤寒8 850例(发病率为0.65/10万),副伤寒2 794例(发病率为0.21/10万)。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发病,高发季节为5-10月;职业分布以农民(39.68%)、儿童(15.89%)和学生(12.01%)为主;<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57/10万和0.69/10万。对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和广东5个高发省份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发现,一类和二类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各省边界邻近县(区),邻省边界县(区)病例聚集。结论 2015年我国伤寒、副伤寒总体呈低发流行态势,以局部地区流行为主,高发省份之间可能存在跨地区传播,是发病聚集区域明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05-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海淀区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05-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疫情信息,对其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986—2005年伤寒在江宁区的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江宁区1986—2005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6-2005年共发生伤寒75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11/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集中在6-11月,20-24岁发病率最高,农民病例最多。结论:南京市江宁区伤寒疫情常年散发,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