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发病在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用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比较溶栓前后效果。结果:14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15例患者在15d内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1例表现为症状性脑出血。结论: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一定疗效,但尚需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再通的方法及其疗效,安全性.方法 26 例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男性15 例,女11例,从发病距接受治疗时间为 6h 以内.分5组:1 组动脉溶栓后遗有明显狭窄,同时予以支架治疗(4例);2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未通(4例),术后药物治疗,3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术后药物治疗;4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部分再通(5例),术后药物治疗;5 组机械溶栓后放置支架(4例).比较各组再再率、NHJSS 评分,死亡率.结果 血管完全再通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HIHSS 评分明显改善.其中以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血管再通率最高,无死亡.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关键是使闭塞的血管尽早再开通,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再通的方法及其疗效、安全性。方法26例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男性15例,女11例,从发病距接受治疗时间为6h以内。分5组:1组动脉溶栓后遗有明显狭窄,同时予以支架治疗(4例);2组动脉溶栓后血管未通(4例),术后药物治疗;3组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术后药物治疗;4组动脉溶栓后血管部分再通(5例),术后药物治疗;5组机械溶栓后放置支架(4例)。比较各组再通率、NHISS评分、死亡率。结果血管完全再通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HIHSS评分明显改善。其中以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血管再通率最高,无死亡。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关键是使闭塞的血管尽早再开通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内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方法。方法对49例用尿激酶进行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49例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33例,成功再通率为67.4%。术后平均NIHSS评分改善程度椎基底动脉系统明显优于预内动脉系统(P0.05)。结论超早期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是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4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及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3例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结果:发现闭塞30例(69.8%),溶栓后完全再通17例(56.7%),部分再通9例(30.0%),未再通4例(13.3%),总体血管再通率86.7%.颅内出血3例(7.0%),死亡4例(9.3%).NIHSS评分:术前(12.8±2.9),术后24 h(12.1±2.6),术后14 d(8.1±2.4),术后3个月(5.5±2.0),术前与术后24 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14 d及3个月比较评分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能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和较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3例发病4.5 h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实施选择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 9例,全组患者经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及低密度病灶.结果:4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2例血管完全再通,1例部分再通,1例无变化,其中3例患者死亡,1例神经功能部分改善;9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7例血管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患者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超早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能使闭塞血管尽快开通,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但疗效与血管闭塞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7.
超早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早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  1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在起病 1~ 6h内行脑血管造影 ,对靶血管闭塞点或患侧颈内动脉进行溶栓治疗。结果 颈内动脉闭塞 4例中 ,2例完全再通 ,2例部分再通 ;大脑前动脉闭塞 2例 ,均再通 ;大脑中动脉闭塞 7例中 ,5例完全再通 ,2例部分再通。结论 超早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明显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华元人  谭玉林  张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26(5):437-438,F00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经超选择性插管腔内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起病至溶栓时间 <6h 2例 ,>6~ 12h 2例 ,均采用微导管技术经造影证实 ,于靶血管起始部进行溶栓。结果 :起病至溶栓时间 <6h 2例血管完全再通 ,>6~ 12h 2例 ,1例部分再通 ,1例无效。再通后相应神经功能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与其时间生物学密切相关 ,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具有潜在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急诊选择性动脉内溶栓(intra-arterial thrombolvsis,IAT)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和疗效的因素。方法: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MRI+MRA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6h以内溶栓11例,6~13h溶栓3例。统计各患者的侧支循环、TIMI分级及NIHSS评分情况。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8例患者存在较好侧支循环;溶栓后患者血管再通率为64.3%(9/14),TIMI分级达2~3级;9例成功再通患者中,7例(77.8%)神经功能显著恢复,1例再次大面积梗死;5例未再通患者中,3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死亡1例,仅1例(20%)神经功能恢复良好。14例患者中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结论:急诊动脉溶栓有效且安全可行,可根据MRI+MRA检查后的评价适当放宽溶栓的时间窗。溶栓前侧支循环、是否再通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继发  杜鑫  王尚均  王济良  邹辉  彭红 《西部医学》2010,22(8):1486-148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方法,尿激酶以1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00万U,平均73.5万U。并比较溶栓前、后1、7、14天的NIHSS评分。结果 39例患者颈内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14例,大脑中动脉分支1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6例。闭塞再通情况,颈内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10例,大脑中动脉分支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5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应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20例发病小于6 h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超选择性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0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另3例未见明显责任血管,考虑为穿支动脉闭塞.结果 经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完全再通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98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程为2~7h。行脑血管造影明确栓塞血管及部位。尿激酶以1.0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100万U,辅助其它常规治疗,治疗14d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基本痊愈14例,显著进步30例、进步39例、无变化11例、死亡4例,有效率为84.7%,显效率为44.8%,血管再通率为73.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通过对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局部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从发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均为6 h以内,全组均经CT证实无脑出血。结果:18例颈内动脉系闭塞患者中16例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2例未通。结论: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发病在8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尿激酶平均用量50万u。病人在入院时由神经科医生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分数(NIHSS)综合评分。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3个月后进行,按改良的(MRS)分为好结果(MRS0~3)、坏结果(MRS4~6)两类。结果本组患者溶栓治疗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其中4例完全再通,3例部分再通,6例患者为好结果,1例患者为坏结果。结论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大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SIAT)联合选择性脑低温保护治疗大脑中动脉(MCA)闭塞的血管再通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联合选择性脑低温保护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用TIMI评价血管再通程度;治疗前、治疗后即刻、第7天、1个月、3个月NIHSS评分,治疗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出血转化(HT)评价预后。结果9例获得大脑中动脉完全再通.2例获得部分再通,2例没有发生再通。随访6个月,7例生活能完全自理,3例生活能部分自理,2例无法生活自理,1例死亡。术后并发脑出血3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联合选择性脑低温保护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林志霞  闫海霞  刘大城 《当代医学》2009,15(17):262-26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选择脑动脉内溶栓方法,起病距溶栓时间3~24h,尿激酶以1.0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120万U,辅助其它常规治疗,治疗14d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溶栓有效率为87.8%,显效率68.3%,血管再通率为80.48%,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使大部分患者闭塞动脉再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到溶栓时间为6h,在数字血管减影机下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找出责任闭塞血管,应用小球囊或支架(soltaire)进行血栓碎裂,或取栓后对残余血栓应用微导管进行动脉内溶栓;术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个月后应用牛津残障量表(OHS)进行预后评价。结果21例患右经过碎栓、溶栓治疗后有17例闭塞血管完全再通,4例未通。术后颅内出血1例,大面积脑梗死2例,但术后2个月应用OHS进行预后评价,其临床症状预后良好占76.19%。且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艾立通(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经股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超选择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r-tPA行溶栓治疗,其中3例病人采用血管成形术(PTA),并注入罂粟碱扩张狭窄血管.结果颈内动脉闭塞8例中6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大脑中动脉闭塞14例中13例完全再通,部分再通1例.椎基底动脉闭塞4例中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治疗后10天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uropean Stroke Scale,ESS)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马中  王岭  陈江浩  凌瑞  姚青  易军  杨华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1):1000-1002
目的 :观察腔内超声融栓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腔内超声融栓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 2 3例。术中采用穿刺或手术途径切开显露患侧股动脉 ,置入超声导管 ,将探头放置于血管阻塞部位 ,释放超声能量 ,使血栓或动脉硬化斑块得以碎解消融。结果 :2 2例患者术后造影显示动脉完全或部分再通 ,患肢变暖 ,术前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动脉搏动恢复 ,治疗总有效率 95 .7%。结论 :超声融栓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较好方法 ,具有快速、微创、安全及疗效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