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椎体间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椎体间Cage植入术治疗3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6个月~6年的随访,所有患者无术后复法及腰椎不稳,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00%。结论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椎体间Cage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对防止椎间盘复发、保证脊柱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强直性脊柱炎的特点是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骨化和椎间活动关节类似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改变。由于椎间盘纤维化,椎体间骨桥形成。给硬膜外穿刺带来困难.我院自1985-1995年共为168倒强直性脊柱炎病人施行脊柱或非脊柱手术.均采用硬膜外阻滞.取得成功.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作为脊柱外科的一项重要技术,椎体间融合术在该领域中尤其是退行性脊柱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椎间植骨融合与横突间植骨融合在脊柱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2001-2006年66例脊柱内固定术及滑脱复位术中应用椎体间及横突间植骨融合术。结果随访6~36个月,椎间植骨融合率为94%,横突间植骨融合率86%。结论横突间植骨融合,手术时间短,出血少,避免神经根牵拉损伤,减少根动脉及椎外静脉丛的损伤,获得了较好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方法在2003年4月至2006年3月间,对3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42~82岁之间,平均64岁。结果对30例患者随访1~3年,按椎管狭窄疗效的Macnab标准:优:264例;良:2例。优良率:93%。结论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在病变节段彻底减压的同时,使下腰椎稳定增强,手术后腰腿痛的复发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生理载荷作用下,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邻近椎体应力、椎间盘压力的影响。方法基于健康成年男性T12-L1-L2节段CT图像,MSC.Marc软件建立T12-L1-L2节段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L1椎体为楔形压缩骨折椎体,前缘高度较正常降低35%。模拟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在L1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L1椎体高度较正常降低10%,代表骨折椎体复位。观察直立位时,上身重力(260N)、随动载荷(200N)和竖脊肌力作用下,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之竖脊肌力、邻近椎体最大von Mises应力、椎间盘压力变化。结果①与骨折前比较,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竖脊肌力分别增高183%、56%,邻近椎体最大von Mises应力分别增高81%、27%,椎间盘压力分别增高61%、22%。②无论骨折与否,L1椎体骨水泥强化以后邻近椎体应力、椎间盘压力分别增高2.2%~2.6%、3.3%~3.6%。结论椎体楔形骨折使重力弯矩和竖脊肌力增大,造成椎体和椎间盘承载明显增加,骨水泥强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椎体后凸成形术纠正后凸畸形,降低了脊柱负载。  相似文献   

7.
于桂兰  王俊霞  刘莉莉 《河北医药》2010,32(12):1651-1652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脊柱微创手术,它主要用于因骨质疏松症所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的顽固性椎体源性疼痛的治疗。我科应用PKP进行脊柱介入微创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椎体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分析,探讨该技术的优点,技巧及适应症。方法 1998年9月-2003年4月,临床应用50例,单纯后入路椎体间融合7例,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43例。结果 经随访0.5-3年,平均1.5年,优良率94%,无神经根、马尾损伤,无融合器移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本技术能保持脊柱长期稳定,增加植骨融合面积,维持正常的腰椎前凸,符合腰椎生物力学的要求,是治疗滑脱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脊柱单发性转移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单发性脊柱转移瘤的MR表现.结果单发性脊柱转移瘤的MR表现为: 94.4%(17/18)的椎体在T1WI表现为低信号,5.6%(1/18)表现为混杂信号;83.3%(15/18)椎体在T2WI表现为高低不等的混杂信号,其余均显示为高信号;单个椎体破坏时多伴有椎体附件受累,椎旁软组织形成,但相邻椎间盘仍然保持完整;伴有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灶表现为““上下内凹““的盘状,而非典型的楔状变.结论低场磁共振是诊断脊柱单发性转移瘤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椎间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椎间盘的退变而引起。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如椎体软骨板的变化导致椎间盘营养的供给不足和椎间盘的变形。年龄、凋亡、胶原的异常、血管的长入、椎间盘的负荷、异常的蛋白多糖都有助于椎间盘的变形。椎间盘退变的变化,会影响运动脊柱的高度,同时也伴发生物力学的改变。椎间盘脱出所引起的各种痛疼都是这种退变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张卓  孔繁荣  刘涛  李永军 《河北医药》2012,34(19):2951-2952
脊柱转移瘤是恶性肿瘤的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治疗上存在困难。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治疗方法 ,它是在影像引导下,将半液态的骨水泥经皮肤——椎弓根途径注入椎体,聚合成固态后起到稳定椎体、缓解疼痛的作用[1]。通过对脊柱转移瘤患者病变椎体行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并随访12个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4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结果 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1~60个月,平均(18.5±2.6)个月。术后融合率100%。术前JOA评分(11.25±2.34),随访时(24.75±3.25),改善率优25例,良12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90.7%。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及稳定性,融合率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应用腰椎椎问融合器治疗下腰椎失稳症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腰椎椎体间融合器(BagbyKuslic,BAK)治疗下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及适应证.方法对6例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下腰椎失稳症病人行后路双BAK椎间融合术.结果经术后6~12个月随访,腰腿疼痛症状全部缓解,X线片示已出现椎体间骨性融合,未见BAK变形、滑脱及椎间塌陷、骨吸收现象.结论BAK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横突间融合及椎体间融合在治疗腰椎滑脱中的效果。方法:对52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后路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内固定。其中20例采用横突间融合,32例采用椎体间融合。结果:两种治疗方式的优良率分别为82%和88%,其中采用横突间融合组发生椎弓根钉断裂2例,内固定取出后再次滑脱2例;而采用椎体间融合组无发生椎弓根钉断裂及腰椎滑脱复发。结论:在治疗腰椎滑脱的应用中。横突间融合与椎体间融合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后者手术时间更短,所需植骨量更少,创伤更小,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冯庆烈  马军  叶欣 《福建医药杂志》2001,23(3):1-2,F002
目的 采用后路单个椎体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及椎间失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本文介绍后路单个椎体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及椎间失稳56例的操作方法和克氏针屏障保护神经根的措施。所有病例均采用RF-Ⅱ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撑开椎间隙后进行椎管扩大减压,间盘髓核摘除、开孔,以单个椎体融合器(threaded fusion,cage,TFC)固定。结果 经3-16个月随访,术后症状消失40便,明显减轻16例。X线片结果置入TFC无松动退出,椎间隙高度无丢失, 椎间动态相对活动消失。结论 使用单个TFC固定于椎间隙中央治疗腰椎滑脱及椎间失稳,与同一间隙植入两个TFC相比同样达到稳定及椎体间融合的目的,能彻底摘除椎间盘组织,使TFC与上下椎体的软骨下骨紧密接触,确保椎间融合;增加及维持椎间隙高度,增加椎管及椎间孔面积,使椎管与硬膜、椎间孔与神经根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恢复前柱负重及坚固融合达到即刻稳定的作用。患者能早期负重,卧床时间短,融合率高,减少卧床并发症,且具有缩小手术范围、减少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和节约治疗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腰椎椎体间融合器 (BagbyKuslic ,BAK)治疗下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及适应证。方法对 6例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下腰椎失稳症病人行后路双BAK椎间融合术。结果经术后 6~ 12个月随访 ,腰腿疼痛症状全部缓解 ,X线片示已出现椎体间骨性融合 ,未见BAK变形、滑脱及椎间塌陷、骨吸收现象。结论BAK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一组腰椎滑脱、下腰椎失稳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经椎弓根螺钉复位、稳定系统加椎体融合器及后外侧联合植骨融合治疗体会。方法本组50例,均为L4、5或L5、S1椎体滑脱或椎节不稳定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男29例,女21例,年龄48~71岁,平均55岁。椎体滑脱程度Meyerding法分类Ⅰ~Ⅲ度。手术方法为后路充分减压,椎弓根落定系统使滑脱的锥体复位内固定,不稳节段行椎体间融合器作椎体间融合,同时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毕,取皮下脂肪或医用几丁糖覆盖裸露的硬脊膜,以防术后粘连。结果术后随访5个月至4年,平均28个月,X线片显示椎体间骨性愈合率1年90%,2年100%,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95%。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椎体间融合器及后外侧联合制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下腰椎失稳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既能充分减压,又能使滑脱椎体复位,保证脊柱骨性愈合,达到脊柱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腰椎滑脱是指腰椎椎体间部分或全部错位.好发于第4腰椎和第5腰椎椎体间,或者第5腰椎和第1骶椎椎体之间.  相似文献   

19.
李波  张美心等 《贵州医药》2001,25(4):322-323
目的 观察应用腰椎椎体间融合器(Bagby Kuslic,BAK)治疗下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及适应证。方法 对6例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下椎失稳症病人行后路双BAK椎间融合术。结果 经术后6-12个月随访。腰腿疼痛症状全部缓解,X线片示已出现椎体间骨性融合,未见BAK变形、滑脱及椎间塌隐、骨吸收现象。结论 BAK是治疗下腰椎下不稳平的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脊柱功能单位(FSU)的生物力学作用,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将16个胸椎FSU交替分配至两组,制成压缩骨折模型,对骨折椎体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分别用磷酸钙骨水泥(CP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灌注.测量手术前后FSU强度和刚度,不同载荷下椎间盘、椎体和后部结构的应力、应变值以及椎间盘的位移值.结果 术后CPC组和PMMA组FSU强度较术前分别增加14%和16%,刚度分别减少13%和12%.两组FSU未强化椎体的应力应变值均高于术前(P<0.05),CPC组未强化椎体应力应变值低于PMMA组(P<0.05).两组FSU术后椎间盘位移比术前明显减少(P<0.01),CPC组椎间盘位移值大于PMMA组(P<0.01).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增强了FSU的生物力学性能,但可促使邻近节段退变,改变灌注剂材料特性可以改善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