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复合麻醉方法对幼龄小型猪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2头中国农大幼龄小型猪分成两组,一组戊巴比妥钠(15mg/kg)与速眠新Ⅱ(0.1mL/kg)联合应用,采用不同部位肌肉注射给药;另一组是氯胺酮(10mg/kg)与速眠新Ⅱ(0.1mL/kg)按比例混合后,采用肌肉注射给药。麻醉后对动物实施腹腔探查和腹腔爆炸清创术,观察动物麻醉维持时间、镇痛效果、呼吸频率、心率变化、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及术后苏醒情况。结果两种方法麻醉后,动物分别在10±2min、5±1min进入麻醉状态(P0.05),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46±14min、43±9min(P0.05),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54±11min、34±12min(P0.05)。在麻醉维持时间内呼吸频率分别为33±7次/min、36±9次/min(P0.05),心率分别为113±14次/min、92±11次/min(P0.05),血压分别为118±17、109±14(P0.05),SpO2分别为99±0.5、95±1.5(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比较而言,氯胺酮联合速眠新Ⅱ麻醉安全性高且术后苏醒快,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速眠新Ⅱ和戊巴比妥钠联合麻醉法,对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动物的麻醉效果,探讨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动物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方法 采用速眠新Ⅱ(0.1 ml/Kg)肌肉注射和3%戊巴比妥钠生理盐水溶液(0.2 ml/Kg)静脉注射联合麻醉法对12只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动物进行麻醉,观察动物的基础生理指标、生物反射指标、镇静、镇痛和肌松效果、以及麻醉维持时间。 结果 静脉注射麻醉后15 min之内,所有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动物的眼睑反射、角膜反射和肛门反射均消失、进入良好的镇静、镇痛和肌松状态,并持续至75 min;诱导期为(6.22±0.84)min,麻醉期为(79.9±3.6)min,苏醒期为(66.1±3.7)min,提供了长达80 min的良好麻醉时间。 结论 肌肉注射速眠新Ⅱ和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联合麻醉法,对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动物的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镇静、镇痛、肌松效果好、用药量小、安全可靠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戊巴比妥钠联用速眠新在手术实验犬中的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戊巴比妥钠与速眠新复合麻醉对外科手术实验用杂种犬的麻醉效果。方法成年健康杂种犬303只,雌雄兼用,按5%戊巴比妥钠0.5 mL/kg体重、速眠新0.1 mL/kg体重的标准,同侧臀部不同部位肌肉内同时注射麻醉(联合用药组)。追加剂量为首次用量的1/2。以单纯戊巴比妥钠麻醉(256只)和单纯速眠新麻醉(280只)为对照。结果联合用药组的诱导期为4.0±0.2 min,初次麻醉维持时间为240.0±30.0 min,术中只追加1次,即可再延长麻醉维持时间270.0±30.0 min,实验犬死亡6只(1.98%)。单纯戊巴比妥钠麻醉组和单纯速眠新麻醉组的诱导期分别为13.0±1.2 min和4.8±0.3 min,初次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125.0±13.1 min和30.0±3.1 min,实验犬死亡数分别为79只(28.21%)和43只(16.80%),术中麻药追加次数均不定。结论戊巴比妥钠与速眠新复合麻醉协同作用好,可扬长避短。此方法适合需要连续处理多个动物的外科实验和实验时间较长的动物外科教学,是一种较理想的实验动物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速眠新在实验猕猴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速眠新在实验猕猴麻醉中的效果。方法将36只猕猴随机分为空腹和进食(A、 B)两组,按0.1、0.2、0.3 ml/kg三种注射剂量(根据药物推荐的麻醉剂量选取)将A、B组又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只,然后进行速眠新肌肉注射麻醉。结果分别给予速眠新后在 (3.00±1.26)-(6.83±4.62)min进入麻醉状态;维持时间在(20.50±7.82)-(230.67±24.01)min; 麻醉维持期呼吸频率在(45.50±13.47)-(81.67±24.22)次/min;心率在(45.50±13.47)-(122.33 ±28.24)次/min,体温在(38.65±0.58)~(39.33±0.72)℃。结论速眠新剂量在0.1~0.3 ml/kg肌肉注射麻醉实验猕猴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与小剂量氯胺酮全静脉麻醉在小型猪瓣膜修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小型猪24只.麻醉诱导:氯胺酮3~5 mg/kg肌注,戊巴比妥钠15~20 mg/kg静注;麻醉维持:随机分为异氟烷组(I组)和氯胺酮组(K组),每组12只.I组异氟烷1.0~1.5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MAC)吸入,芬太尼20~25/μg/(kg·h)、咪唑安定0.10~0.20 mg/(kg·h)和维库溴铵0.10~0.15 mg/(kg·h)静注;K组氯胺酮5 mg/(kg·h)、戊巴比妥钠8~10 mg/(kg·h)和维库溴铵0.10~0.20 mg/(kg·h)静注.记录手术各期的一般情况,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及麻醉并发症等.结果 死亡2只,均非麻醉因素.I组和K组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281.3±34.7)min和(330.4±27.0)min,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21.6±4.1)min和(67.8±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CPB)期间I组平均动脉压(MAP)低于K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B停机即刻I组乳酸值小于K组(P<0.05);K组1只小型猪拔管后呼吸抑制,行二次插管.结论 对于小型猪瓣膜修复术,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效果稳定、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应为首选;但在资源紧缺情况下,小剂量氯胺酮全静脉麻醉方案也可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种麻醉方法在幼龄小型猪构建颅骨缺损模型及修复实验中的麻醉效果,从而探索简便、安全、有效的最佳麻醉方案。方法幼龄贵州小型猪30头,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A组采用咪达唑仑与氯胺酮组混合液肌内注射;B组采用肌内注射陆眠宁Ⅱ注射液麻醉;C组咪达唑仑联合氯胺酮与陆眠宁Ⅱ复合肌内注射麻醉。比较3组的麻醉显效时间、首次麻醉维持时间、第1次追加药物麻醉维持时间、第2次追加药物麻醉维持时间、苏醒时间、术中麻药追加次数、麻药累积量、术后动物不良反应及死亡率。结果 B组显效时间长于A、C两组(P0.05);C组首次麻醉维持时间、第1次追加药物麻醉维持时间、第2次追加药物麻醉维持时间的时长明显大于A、B两组(P0.05);A、C组苏醒期明显短于B组(P0.05);C组的追加麻药的次数、用药总剂量、术后不良反应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A、B组(P0.05)。结论咪达唑仑联合氯胺酮与陆眠宁Ⅱ复合麻醉是一种操作简单、麻醉深度可控、安全性高的适于手术时间较长的幼龄小型猪外科实验的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丙泊酚联合氯胺酮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小型猪模型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将20只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以戊乙奎醚0.02 mg/kg垣氯胺酮8 mg/kg于颈后部肌内注射进行基础麻醉,观察组给予丙泊酚[5 mg/(kg·h)]联合氯胺酮[5 mg/(kg·h)]静脉输入维持麻醉,对照组给予氯胺酮[5 mg/(kg·h)]静脉输入维持麻醉。观察记录2组小猪麻醉效果、麻醉诱导时间、动物死亡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指标。 结果 2组小型猪麻醉效果比较良好,未出现死亡。观察组麻醉诱导时间为(2.62±1.12)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28±1.31)min(P<0.05);2组小型猪在不同时间点体温(T)、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每分钟通气量(MV)、潮气量(TV)、呼吸末CO2分压(PetCO2)等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小型猪T在注入麻醉药后呈下降趋势,T5、T6与T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小型猪RR、MAP、MV、TV在注入麻醉药后呈下降趋势,T1~T6与T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丙泊酚联合氯胺酮较单独使用氯胺酮麻醉效果好,是一种安全、高效的麻醉方法,可在小型猪的动物模型手术实验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艾滋病患者手术麻醉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艾滋病患者行其他手术共计500例作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实施静脉麻醉;将同期非艾滋病手术患者488例设为对照组,实施静脉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对照组麻醉诱导剂量丙泊酚(2.11±0.17)mg/kg,舒芬太尼(0.29±0.03)μg/kg,顺式阿曲库铵(0.22±0.01)mg/kg;麻醉维持剂量丙泊酚(2.90±0.17)mg/(kg·h),瑞芬太尼(0.22±0.01)μg/(kg·min),顺式阿曲库铵(0.11±0.01)mg/(kg·min).研究组麻醉诱导剂量丙泊酚(2.13±0.15)mg/kg,舒芬太尼(0.27±0.05)μg/kg,顺式阿曲库铵(0.21±0.02)mg/kg;麻醉维持剂量丙泊酚(2.88±0.18)mg/(kg·h),瑞芬太尼(0.21±0.03)μg/(kg·min),顺式阿曲库铵(0.10±0.01)mg/(kg·min).两组麻醉诱导和维持剂量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艾滋病患者手术麻醉采用静脉麻醉,耐受较好,麻醉较有效、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戊巴比妥钠联用速眠新Ⅱ对西藏小型猪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速眠新Ⅱ和戊巴比妥钠对西藏小型猪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速眠新Ⅱ(0.1mL/kg)肌内注射和3%戊巴比妥钠生理盐水溶液(0.2 mL/kg)静脉注射联合麻醉方法对15头行胚胎移植术的西藏小型猪进行麻醉,观察动物麻醉维持时间、镇痛效果、呼吸频率和心率变化及术后苏醒情况。结果80%(12头/15头)西藏小型猪初始量麻醉状态维持45 min以上,20%(3头/15头)西藏小型猪手术过程中追加麻醉。麻醉期间肌肉松弛效果好,动物呼吸和心率平稳。手术过程中西藏小型猪呼吸频率为(12-22)次/min,心率为(63-85)次/min,麻醉过程中未出现麻醉死亡,术后苏醒时间为30-60 min。结论速眠新和戊巴比妥钠混合麻醉效果好,且麻醉剂量较以往大幅减少,术后苏醒快。戊巴比妥钠联用速眠新复合麻醉对西藏小型猪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且动物麻醉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胺酮腹腔及肌肉注射对小鼠的麻醉效果观察。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按100mg/kg体重给予盐酸氯胺酮分别行腹腔及肌肉注射麻醉。结果给予腹腔及肌肉注射麻醉组小鼠分别在(3.60±0.74)min,(3.47±0.87)min进入麻醉状态,无显著性差异(P>0.05),维持时间分别为(22. 13±4.73)min,(30.60±6.19)min,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小鼠进入麻醉状态前后呼吸、体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胺酮用于小鼠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剂,选择合适剂量的氯胺酮行腹腔及肌肉注射均能为小鼠实验应用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速眠新Ⅱ与安定复合麻醉对牙周手术实验中Beagle犬的麻醉效果以资参考.方法:成年健康雄性Beagle犬,按速眠新Ⅱ0.05、0.1、0.15ml/kg辅以安定0.3ml的剂量,臀部肌内注射(联合用药组),追加剂量为首次用量的1/2.单纯速眠新Ⅱ按0.05、0.1、0.15 ml/kg的剂量为对照,追加次数视情况而定.比较各组Beagle犬麻醉诱导期、初次麻醉维持时间及麻醉后不良反应的差别.结果:联合用药组各剂量诱导期分别为(11.00±1.41)min、(9.00±0.82)min、(12.75±0.50)min,初次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29.75±6.65)min、(46.00 ±5.29)min、(45.25 ±6.02)min,术中追加1次可再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38.75±3.50)min、(45.25±4.03)min、(37.25±2.75)min.单纯速眠新Ⅱ的麻醉诱导期分别为(15.75±2.50)min、(14.25±2.99)min、(14.50 ±2.08)min,初次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20.75±5.19)min、(20.5±3.42)min、(22.25±5.19)min,术中麻药追加次数不定,实验犬死亡数为2只.联合用药组与单纯速眠新Ⅱ各组间诱导期经t检验.速眠新Ⅱ0.1 ml/kg辅以安定0.3 ml的剂量(P<0.05),联合用药组与单纯速眠新Ⅱ的初次麻醉维持时间经t检验(P<0.05).结论:速眠新Ⅱ0.1 ml/kg辅以安定0.3ml的剂量复合麻醉时协同效果比单用速眠新Ⅱ更满意,术后苏醒快,可靠性高,不良反应少,利于较长的Beagle犬牙周手术实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氯胺酮、速眠新II和咪达唑仑混合液诱导麻醉,氯胺酮和丙泊酚维持麻醉对实验时间长达8 h的五指山小型猪的全身麻醉效果。方法 18头体重(20.3±1.9)kg的五指山小型猪采用联合氯胺酮、速眠新II和咪达唑仑耳后肌肉注射诱导麻醉成功后,氯胺酮与丙泊酚混合液静脉持续泵入,观察诱导药物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以及小型猪进入麻醉状态后0、0.5、1、1.5、2、4、6、8 h的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理指标、反射活动和镇痛镇静肌松效果。结果 18头成功麻醉,4头术中死亡,原因分别为低血容量性休克、麻醉意外、左主干血栓和再灌注心律失常。麻醉全程中猪的镇痛、镇静、肌松效果显著,平均显效时间为(4.8±1.2)min,维持时间为(54.1±5.8)min。1~8 h间,小型猪的眼睑反射、角膜反射和肛门反射均迟钝或消失;麻醉全程体温均呈下降趋势,麻醉后1 h体温较0 h差异有显著性(P0.05),4 h降至最低点后维持稳定。血压逐步下降,因球囊阻断前降支血流诱发心肌梗死致使血压在2 h降至最低,2 h与0 h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球囊撤出后,血压和心率回升至相对稳定水平。呼吸虽有波动,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氯胺酮、速眠新Ⅱ和咪达唑仑复合诱导麻醉,氯胺酮和丙泊酚联合维持麻醉方案具有操作简单、起效快,麻醉全程中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相对稳定,并且镇痛镇静肌松效果良好等优点,适合小型猪的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改进速眠新单纯与复合麻醉方法的不足,观察引入地西泮对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成年实验家兔8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肌肉注射速眠新(0.3 mL/kg),B组肌肉注射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混合液(0.3 mL/kg),C组肌肉注射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混合液(0.3 mL/kg),并静注地西泮注射液(1.5 mL/kg),对比三组的麻醉效果、麻醉显效时间、初次麻醉维持时间、总麻醉药用量及总手术时间。结果 C组麻醉显效时间明显短于A、B组( P<0.01);初次麻醉维持时间C组长于A、B组( P<0.01);总麻醉药用量C组明显少于A、B组(P<0.01);C组总的手术时间少于A、B两组(P<0.01);C组的麻醉效果优于A、B组( P<0.01)。结论采用速眠新、盐酸氯胺酮联合地西泮复合麻醉明显提高了麻醉效果,是适于家兔敏感手术部位及手术时间较长的动物实验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型猪在血管介入手术中的理想麻醉方法.方法 将经皮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的贵州小型猪16只随机分为丙泊酚麻醉组和氯胺酮麻醉组,每组8只,在麻醉过程中记录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和苏醒时间,并对动物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进行监测.结果 丙泊酚麻醉组诱导时间(2.83±0.59) min,麻醉维持时间(89.13±6.20)min,苏醒时间(29.88±4.82)min;氯胺酮麻醉组诱导时间(4.84±0.72) min,麻醉维持时间(76.50±6.12)min,苏醒时间(43.38±4.21)min.丙泊酚麻醉组对小型猪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小于氯胺酮麻醉组(均P<0.05).结论 丙泊酚和氯胺酮均可在小型猪血管介入手术中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而丙泊酚略优于氯胺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与麻醉剂速眠新配伍的应用效果。方法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A组和B组分别肌肉注射地塞米松0.1 mL/kg和1.0 mL/kg之后30 min,,对照组仅肌肉注射速眠新0.20 mL/kg。结果3组大鼠麻醉诱导时间相同,均不超过3 min;B组麻醉维持时间最长、苏醒时间最短;A组次之。A组和B组麻醉期心率和动脉平均血压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监测显示,麻醉后A组和B组的大鼠呼吸数显著高于A组(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氯胺酮腹腔及肌肉注射方式对荷瘤小鼠的麻醉效果,探讨荷瘤小鼠磁共振(MR)检查的理想麻醉同定方式。方法将3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成两组,按100mg/kg剂量给予氯胺酮腹腔及肌肉注射并制动行MR扫描.重点记录小鼠麻醉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观察荷瘤小鼠麻醉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麻醉固定方式均可完成MR成像检查。其中腹腔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荷瘤小鼠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3.60±0.74)min和(3.47±0.87)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22.13±4.73)rain、(30.60±6.1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鼠麻醉前后呼吸频率及体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胺酮肌肉注射配合小鼠固定器可为荷瘤小鼠MR成像检查提供较为理想的麻醉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建立不同品系猪胫骨缺损模型及修复手术中的麻醉观察,探讨不同品系小型猪适宜的麻醉方法.方法 贵州香猪和广西巴马猪各10只,分为A、B两组给予麻醉用药:A组:速眠新Ⅱ联合氯胺酮肌注;B组:3%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术中酌情给予氯胺酮肌注.观察麻醉持续时间,镇痛效果,术后苏醒时间并监测麻醉过程中呼吸、心率以及血氧和二氧化碳的变化.结果 猪胫骨缺损模型建立及缺损修复手术时间平均(64±11)min.贵州香猪A组用药量小,术中麻醉效果好,术后苏醒时间短;B组麻醉效果相对较差.广西巴马猪用药量较贵州香猪明显增多(P<0.05),B组较A组麻醉效果好.两种猪麻醉用药对呼吸,血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B组更明显(P<0.05).结论 贵州香猪联用氯胺酮和速眠新Ⅱ可获较好麻醉效果,广西巴马猪使用戊巴比妥钠辅以氯胺酮效果佳.  相似文献   

18.
岳波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4):129-131
目的:评估不同麻醉方式在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剖宫产术中对于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泰安市妇幼保健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接诊的90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麻醉,观察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镇痛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达到最佳麻醉平面时间[(14.56±2.31)min]、麻醉起效至胎儿娩出时间[(12.46±2.58)min]和感觉阻滞恢复时间[(135.63±6.63)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3.25±2.98)min、(22.65±4.12)min、(178.96±7.5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_1;、T_2;、T_3;的心率分别为(81.81±6.56)次/min、(85.51±4.31)次/min、(90.25±5.11)次/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4.68±6.15)次/min、(80.33±3.79)次/min、(98.63±7.15)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T_2;、T_3;的舒张压、收缩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剖宫产术中予以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显著,可以改善麻醉效果,有利于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不良反应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正小型猪麻醉的传统方法为腹腔注射20 mg/kg氯胺酮、0.025 mg/kg阿托品~([1])。有人对麻醉方法进行改进,肌内注射氯胺酮复合戊巴比妥钠~([2])。或用陆眠宁复合氯胺酮进行基础麻醉或诱导麻醉,效果良好~([3])。首都医科大学平谷教学医院曾用陆眠宁复合咪达唑仑,完成诱导麻醉~([4])。但以上方法使用较为狭小的笼具去限制动物的活动,致使生性胆小的小型猪在实验前就出现躁狂、应激,影响麻醉  相似文献   

20.
王铁生  林李嵩  黄立 《医学综述》2009,15(14):2206-2207
目的观察复合麻醉在犬同种异体颜面部复合组织移植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以比格犬为实验动物,以氯胺酮诱导麻醉,3%戊巴比妥钠和速眠新维持麻醉,术野采用0.5%的利多卡因浸润麻醉,观察比格犬麻醉后诱导期、麻醉期和苏醒期的表现。结果复合麻醉用量比推荐剂量少,比格犬在实验中麻醉效果好,诱导期短,氯胺酮的诱导期为(3.7±2.4)min,戊巴比妥钠和速眠新复合麻醉后,诱导期为(3.2±2.5)min,麻醉维持时间约100min,苏醒快,平均约10min。结论氯胺酮、速眠新、戊巴比妥钠和利多卡因复合麻醉进行犬颜面部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手术,麻醉用药剂量小,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