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路采用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采用经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路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22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及术后影像学表现.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00 min(90~150 min),失血量平均160 mL(100~400 mL),随访7~18个月,滑脱均解剖或近似解剖复位,术前症状大部消失,患者主观满意21例,基本满意1例.Taillard指数由术前(27.12±3.51)降至(3.59±2.51),椎间隙高度由术前(5.12±1.61)mm增至(9.89±0.71)mm.结论:经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路采用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出血少、损伤小,操作简单,手术减压充分、复位效果好,植骨及置入Cage方便,术后恢复快,腰痛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9年9月收治9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行腰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观察滑脱角、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及融合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及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切口长2.8~3.5cm,平均3.2cm,手术时间80~210min,平均115min,术中出血量120~700ml,平均170ml,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25个月,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中予以修补,无脑脊液漏;术后足下垂1例,给予神经营养药物,3个月后恢复;下肢疼痛2例,给予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后症状缓解;切口周围皮肤坏死1例,二期缝合后愈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滑脱角从术前平均6.02°±1.91°减至1.22°±0.70°,椎间隙高度从术前平均(5.06±1.61)mm增至(10.78±0.90)mm,Taillard指数从术前平均26.17±8.50降至8.34±2.35,融合率93.7%。末次随访时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69±1.61)分降至(2.34±1.60)分,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15±1.76)分降至(2.15±1.77)分,JOA评分从术前平均(10.09±3.18)分增至(23.14±2.81)分。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症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腰椎滑脱复位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并发症低、疗效确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肌间隙加传统入路的混合手术入路和双侧传统入路对腰椎内固定术中腰背肌损伤及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混合入路组为肌间隙+传统入路,双侧传统组为匹配的双侧传统入路组。减压和融合均在单侧进行。测量术前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VAS和ODI评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和第3 d的CK、AST,术后48 h内引流量、术后3 d经B超测定的伤口积液量,术后5 d、3个月、1年的VAS和ODI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在MRI上测量双侧多裂肌面积,并比较肌肉的萎缩率。[结果]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共有32例患者接受了混合入路手术,同期匹配的双侧传统组患者有43例。两组术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包括年龄、CK、AST、VAS和ODI评分等。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似。术后48 h融合侧的引流量无显著差异,但融合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 d的C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3 d无显著差异。术后第5 d的VAS和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1年的VAS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经MRI测量的多裂肌面积的萎缩率,在融合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需特殊手术器械可经肌间隙加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且能减轻手术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改良骨膜下入路和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9例需行手术治疗患者,包括胸腰椎骨折内固定2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46例,术中同一患者棘突两侧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进行比较,一侧为改良骨膜下入路,对侧为肌间隙入路,对比两种入路的暴露时间和出血量、椎弓根开口失误率以及术后引流量、腰背痛VAS评分、切口周围肿胀程度和MRI检测两侧椎旁肌面积及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内脏损伤等并发症。两侧间在显露时间、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骨膜下侧椎弓根开口失误率为7.55%,而肌间隙侧为9.43%,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骨膜下侧的术后引流量显著大于肌间隙侧(P<0.05)。术后早期,两侧间VAS评分和肿胀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骨膜下侧VAS评分为(1.10±0.35)分,肌间隙侧为(1.17±0.45)分,两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侧椎旁肌面积均较术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侧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较术前增加,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骨膜下侧椎旁肌面积大于肌间隙侧,而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小于肌间隙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手术中改良骨膜下入路与肌间隙入路相比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相比之下,改良骨膜下入路不仅创伤小,而且暴露充分,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5.
成伟益  曾茜茜  向熙  刘盾  郑金鹏  胡冰 《中国骨伤》2019,32(10):965-970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对腰椎融合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因腰椎间盘突出或MeyerdingⅡ度以内腰椎滑脱行2个节段以内腰椎融合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70例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52±11)岁;传统入路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51±14)岁。70例患者中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腰椎滑脱32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腰腿痛VAS评分、外周血CK浓度以及MRI上多裂肌横截面积。结果: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传统入路组(P0.05)。术后7 d和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腰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腿痛评分,术后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3 d外周血CK浓度:肌间隙入路组分别为(400±103) U/L和(176±58) U/L,传统入路组分别为(598±57) U/L和(222±50) U/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RI上多裂肌横截面积:术前肌间隙入路组为(424±66) mm~2,传统入路组为(428±82)mm~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术后3个月肌间隙入路组为(347±73) mm~2,传统入路组为(239±78) 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腰椎融合手术,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确实拥有手术时间短、对椎旁肌损伤小、术后腰腿痛缓解明显等优势,但在确定手术方案时,术者也应充分认识到Wiltse间隙在不同层面的解剖学差异可能对手术操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评价椎旁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PLF)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融合术(PLIF)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Sata12.0软件分析。评价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928例患者,其中457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融合术(PLF组)、471例经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PLIF组)。合并结果显示与PLIF组相比,PLF组术中出血量少(WMD:-2.462 ml,P0.001),手术时间短(WMD:-0.645 min,P0.001),术后引流量少(WMD:-2.985 ml,P0.001),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1.89,P=0.058),并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WMD:-0.93 d,P0.001)。[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是比较安全和有效的,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青年峡部裂症患者28例,其中L3 4例,L48例,L5 16例.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其中14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14例经后正中入路(B组),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节段分布、VAS评分和ODI均无显著性差异.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3d、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后腰部疼痛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采用ODI评估腰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采用三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100~140min,平均104min,术中出血80~150ml,平均124ml,术后引流35~85ml,平均54ml;B组手术时间120~160min,平均133min,术中出血120~210ml,平均197ml,术后引流53~122ml,平均80ml.A组较B组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少(P<0.05).术后3d时A组患者VAS评分(6.31±0.9分)明显高于B组(4.79±1.1分)(P<0.05),但3个月和6个月时A组VAS评分及ODI(VAS:1.13±1.2分、1.07±1.4分;ODI:0.135±0.099、0.137±0.041)低于B组(VAS:2.93±1.7分、2.36±1.3分;ODI:0.187±0.112 0.179±0.029)(P<0.05),12个月及2年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时三维CT重建两组各有13例峡部裂处形成连续骨桥,植骨融合率均为92.8%,均未见内固定松动、脱出.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较经后正中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6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实验组接受经多裂肌间隙椎间融合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的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 d,术后2周的VAS评分及术后1个月与术后半年的OD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半年植骨融合率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及术后1年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及Taillard指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显著,该入路对患者的术中损伤较小,且提高了手术的疗效及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肌间隙入路通道显露下腰椎固定融合术的并发症。[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12月共治疗腰椎疾病467例,男203例,女264例;平均年龄(57.63±9.16)岁;单节段病变415例,两节段病变52例。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58例,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192例,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217例。观察其临床结果及并发症。[结果]术中并发症:异常出血2例、腰椎病变节段定位错误6例、椎弓根骨折7例、终板损伤4例、硬脊膜撕裂和脑脊液漏3例、神经损伤9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12例、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正确15例。术后并发症:切口表皮部分坏死19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切口深部感染1例、椎间排斥反应1例、血肿2例、再次手术6例。共446例获得6~36个月,平均(19.65±5.87)个月的随访。随访期内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出现融合器向后移位2例,融合器沉降19例。随访病例中除23例不能明确外均获得椎间融合,JOA评分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固定融合治疗腰椎病变临床效果良好,但也存在较高的并发症,特别在早期开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椎旁肌间隙入路选择性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椎旁肌间隙入路选择性治疗部分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可行性,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较.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脊柱后正中入路(后正中入路组),另一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肌间隙入路组).均行腰椎管减压;对需要行内固定者置入椎弓根钉棒系统,对有腰椎滑脱或侧凸者进行复位,对腰椎不稳定者行椎间植骨融合.对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术后1年以上的随访,腰腿痛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有腰椎滑脱或侧凸者获得良好纠正,行腰椎间融合者术后1年均出现融合.与后正中入路组相比较,肌间隙入路组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优于后正中入路组.结论 选择性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部分腰椎退行性病变是可行的;能够尽可能地保留脊柱原始解剖结构,在减少创伤的同时,同样可行复位、固定和椎间融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再手术治疗的方式和注意事项。[方法]对20例再手术治疗的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综合分析FBSS患者的病史、体征、影像学表现以及术中探查结果等资料。术中行硬膜囊和神经根减压以及自体骨植骨融合,其中12例腰椎失稳的患者辅以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术后进行一定的康复锻炼。[结果]术中损伤神经根1例,术后暂时性的脑脊液漏3例。治疗效果参照Ragab的评估标准进行综合评估。本组20例患者,治疗效果优12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结论]FBSS是一多病因多表现的综合征,术前应当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寻求病因,制订适宜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椎间孔镜治疗有典型根性症状的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backsurgerysyndrome,FBS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6月12例有典型根性症状的FBSS,其中腰椎间盘突出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5例,腰椎管狭窄髓核摘除并神经根管减压术后复发3例,腰椎间盘突出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复发4例。均采用椎间孔镜治疗。结果12例术后患肢直腿抬高试验阴性,神经根刺激所致的患肢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患肢疼痛评分依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ore,VAS),术前8.3±1.9,术后1个月2.6±1.1(t=16.301,P=0.000)。结论椎间孔镜是治疗有典型根性症状的FBSS安全和有效的微创手术,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成熟的椎间孔镜手术经验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76例新鲜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治疗病例。其中T113例,T1219例,L;40例,L214例。根据AO胸腰椎骨折分类,A型骨折34例,B型骨折7例,c型骨折35例。术前脊髓损伤(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分级,A级14例,B级14例,C级38例,D级5例,E级5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injuryclassificationandseverityscore,TLICS)评分均大于4分。采用后路减压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66例,前路减压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10例,其中多节段固定31例,单节段固定45例。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D评分标准和脊髓损伤ASIA分级结合椎体压缩率、Cobb角和椎管狭窄率变化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疗效评价,并对术前和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角和椎管狭窄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6例患者获得12~48个月随访,平均32个月。ODI术后平均手术改善率为62.5%,优良率为69.8%;术后脊髓损伤ASIA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所有患者的椎体压缩率、Cobb角和椎管狭窄率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病情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椎体骨折节段、损伤程度、AO分类及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等,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法:术中椎管彻底减压,恢复和重建椎体高度,坚强稳定的内固定和植骨融合,可避免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获得较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及最长肌肌间隙入路(以下简称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经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56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其中采用肌间隙入路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0岁,平均40.7岁;传统椎旁肌剥离人路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24~54岁,平均3Q.2岁。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对相关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19个月,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相同。结论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置钉方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扩展型的髂股切口的优缺点和手术方法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002年至2005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手术治疗髋臼骨折26例.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横行伴后壁骨折2例.T型骨折8例,前方伴后方半横行骨折3例和完全双柱骨折13例,均采用扩展型的髂股切口手术治疗,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重建钢板和拉力螺钉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得以随访,平均随访14个月.复位情况按Matta评分标准,解剖复位20例,满意复位4例,不满意复位2例。髋关节功能参照Matta评分系统进行评估,优21例,良2例,一般2例,差1例。结论手术治疗是复杂髋臼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扩展型髂股人路对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经腹膜外途径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及总结经腹膜外途径对L5S1结核进行病灶清除手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3年5月~2007年2月,经腹膜外途经手术治疗L5S1结核23例。其中19例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采用前路腰骶椎自锁钛板固定,另4例仅进行病灶清除、取髂骨椎间植骨手术。所有患者术后卧床3个月,常规抗结核治疗8~12个月,并定期进行复查,根据血沉检查、椎间融合情况确定停药及下地活动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融合时间5~7个月,无一例术后出现结核复发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经腹膜外进行L5S1结核病灶清除手术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途径。在随访期间内,采用和未采用前路钢板固定的腰椎结核患者未见骨性愈合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蔡鑫  施咏毅  陆祯  王震  姜宏 《实用骨科杂志》2011,17(10):873-87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4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组(A组),单纯髓核摘除手术组(B组),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组(C组);其中A组219例,B组115例,C组87例。根据中华骨科学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估临床疗效,X线片上测量治疗前及随访时病变椎间隙高度并观察相邻椎间隙退变情况,据此对各组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随访时间7.4年(5~10年)。A组219例中优良184例(优良率84%),差35例;病变间隙高度平均减低(3.07±1.75)mm,31例出现相邻椎间隙轻度退变。B组115例中优良102例(优良率89%),差13例;病变间隙高度平均减低(4.91±1.63)mm,18例出现相邻椎间隙轻度退变。C组87例优良81例(优良率93%),差6例;病变间隙高度随访中无明显丢失,21例出现邻近间隙的退变。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应根据病情合理选择非手术与手术治疗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经椎小关节入路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介绍经椎小关节入路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后正中切口显露相应节段患侧的椎小关节,切除上一椎骨的下关节突,显露下一椎骨的上关节突关节面,再切除下一椎骨上关节突的内1/2进入椎管,切除残存的黄韧带,显露硬脊膜和神经根,松解黏连,扩大神经根管并切除膨出的纤维环,摘除髓核,与硬脊膜及神经根黏连的瘢痕组织不作切除。结果从2002—2009年采用此方法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经平均4.2年随访,全部病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经椎小关节入路这种方法解剖清楚,操作方便,显露充分,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无一例出现硬膜撕裂、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