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减重步行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减重步行器是专为恢复步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训练装置,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进行的减重步行研究,对其实验机制,训练方法,有关参数组合,评价指标等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生物反馈在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利用生物反馈技术加强卒中康复的治疗发展迅速。研究发现,生物反馈技术促进卒中康复的机制基本上有本体感觉替代学说、旁路学说和改善运动单位的募集模式等几种学说。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生物反馈对卒中的康复治疗,从促进单块肌肉功能的恢复(如麻痹肌的兴奋、过度紧张肌的抑制、肌力增强和运动的灵巧性等)到肢体和器官水平的功能恢复(足下垂、肩关节半脱位和手功能减弱等)以及整体功能的康复(站立、行走和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物反馈在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利用生物反馈技术加强卒中康复的治疗发展迅速。研究发现,生物反馈技术促进卒中康复的机制基本上有本体感觉替代学说、旁路学说和改善运动单位的募集模式等几种学说。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生物反馈对卒中的康复治疗,从促进单块肌肉功能的恢复(如麻痹肌的兴奋、过度紧张肌的抑制、肌力增强和运动的灵巧性等)到肢体和器官水平的功能恢复(足下垂、肩关节半脱位和手功能减弱等)以及整体功能的康复(站立、行走和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减重步行器是专为恢复步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训练装置,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进行的减重步行研究,对其实验机制、训练方法、有关参数组合、评价指标等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康复训练配合针刺疗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10月我院经临床确诊的符合条件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训练配合针刺疗法治疗,均治疗3个疗程.通过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能力分级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吞咽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 经治疗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52/60),高于对照组的42.5%(17/40)(P<0.05).结论 康复训练配合针刺疗法可明显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覃爱芳  秦利平  周金仙  谭普安 《内科》2012,7(3):279-281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步态异常的影响。方法对98例脑卒中合并步态异常的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采用Barthel评分和Fugl-Meyer评分观察综合康复训练前后患者步态的变化情况。结果 98例患者综合康复训练后的Barthel评分和Fugl-Meyer评分均比综合康复训练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合并步态异常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态、步行能力及踝、膝关节角度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患者80例(病程<6个月).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干预组应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干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均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功能评分(FMA-L)、步频、步长和步速及踝膝关节角度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干预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差异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干预组各项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干预疗法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表面肌电探讨模拟现实步态训练对卒中后步行痉挛型老人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59例卒中后步行痉挛型老人,随机分为干预组(n=29)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模拟现实步态训练,2组在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在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的积分肌电值(i EMG),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肌痉挛,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估下肢步行能力,并且以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odified falls efficacy scale,MFES)对老人跌倒恐惧进行分析。结果干预4周后,2组胫骨前肌和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i EMG和FMA评分均较干预前增高(P<0.05),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MA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MFES评分明显较干预前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拟现实步态训练可以有效缓解卒中后步行痉挛型老人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超声辅助溶栓技术的发展历史和操作要点,重点阐述该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王宁  孙琳  邵翠霞  施继良  王华 《山东医药》2011,51(24):22-23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为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由于肌力和肌张力的异常、病理反射的出现,原始反射的持续存在及继发的挛缩、畸形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社区康复医师进行中风病康复知识培训,观察培训后的效果,总结社区康复人才的培养策略。方法对北京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康复工作人员共20名进行摸底、培训、现场指导、考核。调研这20名康复医师的学历、职称、工作经验、从事的科室、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培训后,进行4次考核,比较这些康复医师康复知识水平的变化。结果社区康复医师在培训前后对中风病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第2次与第1次比较、第4次与第2次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正确回答人数情况,说明社区康复医师在康复培训后对康复知识掌握情况明显提高。结论社区康复医师在康复培训后对康复知识掌握情况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随着脑卒中康复越来越受重视,康复技术和手段也随之不断发展。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逐渐被应用到脑卒中康复治疗中,越来越多研究证实神经音乐治疗对脑卒中康复有效。本文围绕音乐治疗的形式和神经音乐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进展,及国内神经音乐治疗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步行能力的康复作用。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科住院及门诊进行康复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患者74例,均为发病1~12个月的初发卒中,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任务导向训练,2次/d,2 0 m in/次,5 d/周,共1 2周。观察组另给予1 2周的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1次/d,3 0 m in/次,5 d/周。疗效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站起-行走计时(TUG)测试、膝关节屈曲的主动关节活动度评测(KFAROM)。结果 (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Berg量表和FMA量表评分均较治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erg量表:(28±9)分比(22±9)分,(29±9)分比(24±9)分;FMA评分:(47±8)分比(36±8)分,(40±6)分比(36±7)分;均P0.01],但组间Ber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FMA量表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Berg量表评分的差值分别为(10.75±0.30)、(4.71±0.14)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P=0.34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MA量表评分的差值分别为(5.8±0.6)、(4.9±0.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01)。(2)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TUG测试及KFAROM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UG测试:(35±13)s比(56±18)s,(53±17)s比(58±18)s;KFAROM:(82±24)°比(60±23)°,(63±23)°比(57±26)°;均P0.01],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TUG测试的差值分别为(21.5±5.0)、(4.6±0.6)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KFAROM的差值分别为(5.8±0.6)、(4.9±0.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P0.01)。结论任务导向性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行走能力、膝关节屈曲的关节活动度,但对下肢平衡改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韦彩兰  邓晓清  黄丽华 《内科》2011,6(6):553-555
目的探讨阶段性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在康复训练中观察组采用阶段性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性健康教育。分别于入院时,入院满4周,入院满8周三个阶段对两组患者采用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积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经过阶段性健康教育的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阶段性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肌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虚拟现实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至今,已融入经济、教育、娱乐甚至军事等各个领域,为用户提供各种逼真体验。虚拟现实可以为操作者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在反复场景交互中,使操作者强化互动中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及场景中功能的学习。在近年各种疾病的临床康复治疗中,虚拟现实凭借以上优势,日益得到重视并已广泛应用于运动、平衡及认知等康复治疗中。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的难点及热点,本文对比传统康复手段,综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优势、特点和不足,并展望虚拟现实技术对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康复机器手对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门诊卒中偏瘫患者31例,根据采用康复治疗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机器手康复组(16例)和一般康复组(15例)。一般康复组接受一般性康复训练,3次/周,30 min/次,同时进行家庭康复训练,5次/周,1 h/次;机器手康复组接受一般性康复训练,3次/周,30 min/次,同时进行机器手辅助训练,5次/周,1 h/次。两组训练周期均为4周。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对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Wolf运动功能评价(WMFT)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FMA-UE),对上肢肌张力评价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MAS)。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机器手康复组中位数时间明显缩短[7.1(2.4,93.8)s比13.1(3.7,99.5)s],功能评分明显提升[(45±13)分比(38±11)分],上肢功能评分明显提高[(28±7)分比(25±7)分],腕手部中位数评分明显提高[15(10,19)分比9(5,14)分],FMA-UE总分明显提高[(46±12)分比(38±12)分],MAS评分明显降低[3(2,5)分比5(4,8)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般康复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周康复训练后,机器手康复组比一般康复组腕手部中位数评分[15(10,19)分比6(5,12)分]、治疗效应[-5.5(-10.8,-3.2)比0.0(-1.0,3.0)]、MAS[3(2,5)分比5(4,6)分]均有改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康复机器手可有效提高卒中后慢性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对腕手部运动功能提升有明显效果,并可控制上肢肌张力的增高。  相似文献   

17.
18.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其运动、语言、吞咽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可一定程度减轻残疾,但尚不能使患者获得满意的功能障碍的恢复。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大脑特定皮质区的功能,从而改善脑卒中后的功能障碍,近年来国内外有较多研究结果,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米氮平治疗急性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其对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米氮平治疗急性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其对卒中康复的影响。方法109例急性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米氮平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米氮平组同时加用米氮平治疗。治疗前后应用Hamilton抑郁量表(HRSD)评价抑郁状况,治疗前、治疗后4周末和12周末,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中国卒中量表(CSS)和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认知和神经功能状况。结果治疗后12周末,米氮平组患者痊愈35例(64%),总有效52例(95%);对照组患者痊愈9例(17%),总有效31例(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5、5.52,P〈0.05)。治疗后4周末和12周末时,米氮平组MMSE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加(t=2.93、3.12,P〈0.01);治疗后4周末,两组CSS和BI评分均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周末,米氮平组CSS和B1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5.02、10.25,P〈0.01)。米氮平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反应,但症状轻微。结论米氮平治疗卒中后抑郁安全有效,且能改善12周末时的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康复期间跌倒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95例脑卒中患者康复期间根据是否跌倒分为跌倒组及非跌倒组,分析跌倒的特点,对可能影响卒中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5例中跌倒者21例(22.1%)。首次跌倒时间:入院1个月14例(66.7%),1~2个月5例(23.8%),2个月~出院2例(9.5%)。白天跌倒14例(66.7%),夜间跌倒7例(33.3%)。跌倒地点:床边10例(47.6%),走廊7例(33.3%),卫生间4例(19.0%)。反复跌倒5例(23.8%)。严重程度:无异常2例(9.5%),软组织损伤16例(76.2%),骨折3例(14.3%)。跌倒组Barthel生活指数(BI)评分在入院及出院均低于非跌倒组(U=11.224、12.344,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既往跌倒史、肢体偏瘫、意识障碍、谵妄、视力损害、感觉障碍、失用、单侧空间忽略、小便障碍、大便障碍、使用精神药物、独立行走、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评分下降以及住院时间长为跌倒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既往跌倒史(OR=1.85,95%CI:1.26~2.81)、偏瘫(右侧OR=2.37,95%CI:1.62~4.59;左侧OR=2.47,95%CI:1.46~4.78)、视力损害(OR=2.31,95%CI:1.31~5.02)、感觉障碍(OR=2.38,95%CI:1.42~4.68)、单侧空间忽略(OR=3.44,95%CI:2.82~5.38)、使用精神药物(OR=1.36,95%CI:1.01~1.72)、独立行走(OR=1.36,95%CI:1.62~2.36)以及HDS-R评分低(OR=3.02,95%CI:1.08~7.47)为跌倒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跌倒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期间常见,既往跌倒史、偏瘫、视力损害、感觉障碍、单侧空间忽略、使用精神药物、独立行走以及HDS-R评分低为跌倒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