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介绍弧形切开气管插管术与常规气管切开术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方法:将63例需做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气管切开术。观察组在行气管造瘘口时弧形切开气管。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1/3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9%(5/28)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弧性气管切开术手术操作安全。术后并发症少,创伤小,并可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可替代常规外科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2.
气管插管下气管切开术与常规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降低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例气管切开术,其中常规气管切开组(A组)149例,气管插管下气管切开组(B组)49例,比较两组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发生类型及发生率。结果 198例气管切开术后发生并发症17例,发生率8.59%,其中A组(常规气管切开组)15例,发生率10.07%;B组(气管插管下气管切开)2例,发生率4.08%。结论气管插管下气管切开组(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气管切开组(A组),是降低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术抢救精神科急性上呼吸道阻塞患者效果。方法为患者实施紧急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下常规气管切开术,观察其效果及并发症等。结果1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患者成活,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中抢救急性上呼吸道阻塞的危重患者极为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是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切开术的基础上,由英国SIMSPortex公司改良后制成套件应用于临床,其手术方法称为导丝扩张钳法(GDWF)。有研究表明经皮穿刺切开术的相关并发症仅为3.9%,而常规手术的相关并发症为18.9%。此方法于1950年由Sheldon等提出,起初用于气管插管改行气管切开时使用,由于技术不断提高,现已被许多ICU及麻醉科医师掌握,并用于常规及ICU内的需气管切开的病人。其套件包括:扩张钳、穿刺针、导丝、扩张器、一次性气管切开套管等。我院ICU于2003年开始学习、尝试这种新方法,迄今已完成100余例,充分发挥了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的优点,即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见、拔管后恢复快等。现将我院ICU新近完成的46例经皮气管切开术进行总结,并与回顾性研究的30例常规气管切开术在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培训掌握手术所需时间等方面对比研究。我们体会,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是1种快捷、方便的手术方法,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人工气道,且拔管后恢复快,但需要较长的学习、实践过程,必要时需紧急气管插管配合。  相似文献   

5.
甘斌  罗红伟 《吉林医学》2012,33(29):6285-6287
目的:探讨并比较两种气管切开方法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ICU 2008年8月~2010年8月采用导丝-扩张钳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并与常规手术气管切开术进行比较。结果:经皮扩张气管切开组较常规手术气管切开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少、手术切开长度短、切口愈合时间短和并发症发生少。结论:PDT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并发症少的诸多优点,是一种能够快速建立长久人工气道的方法,也是气管插管困难者的最佳选择,需气管切开的危重症患者应首选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气管切开术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直接气管切开89例,术中发生窒息2例,呼吸心跳骤停5例,术后出血6例,颈部皮下气肿3例;气管插管后气管切开54例,无术中窒息、呼吸心跳骤停、术后出血、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0.5~1年,术后气管套管脱出2例,122例均成功拔管,21例因原发病未治愈或加重致全身器官衰竭或放弃治疗而死亡,均与气管切开无关。结论:气管切开术是抢救严重呼吸困难及管理昏迷患者呼吸道的一种好方法,必须熟练掌握技术操作。必要时气管插管后再行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留气管插管下进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对手术风险的影响。方法:保留气管插管下进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对比以往病例并作分析讨论。结果:除1例大出血需改外科切开止血外,均顺利完成,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保留气管插管下进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可降低手术操作风险。  相似文献   

8.
气管插管后的气管切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静  王晋  付尤英  王静  罗启荣  陈瑶 《四川医学》2007,28(6):684-685
目的总结气管插管后的气管切开术的方法、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对我科在全院范围内施行的气管插管后的气管切开术与同期作的未插管的气管切开术进行效果与并发症的对比。结果本组409例中共发生手术并发症39例次,发生率为9.53%,其中插管后行气管切开术286例,发生并发症19例,发生率为6.64%;直接气管切开术123例,发生并发症20例,发生率为16.26%,两组相比,P<0.01。结论气管插管后行气管切开术的并发症明显减少,其效果更好,更安全,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传统气管切开与经皮气管切开在神经外科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气管切开手术的病人4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经皮气管切开手术胛)和对照组22例(传统气管切开手术ST),通过对手术操作时间、并发症、拔管后切口愈合时间、颈部疤痕大小等方面分析比较。结果:经皮气管切开术比常规气管切开术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手术出血量显著降低、切口愈合显著缩短、颈部疤痕明显小,PT组明显高于ST组(P〈0.01)。且在并发症方面,PT组明显低于ST组(P〈0.01)。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手术对需行气管切开术的神经外科危重症病人特别适用,且医生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后,会使PT法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大大地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麻醉插管引导下的儿童气管切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1994~ 1999年共行儿童气管切开术 3 0例 ,其中 15例在麻醉插管引导下进行 ,较常规气管切开术安全且并发症少。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 0例中 ,男 18例 ,女 12例 ,最小 4月 ,最大 12岁。病因分别为颈部手术前预防性气管切开 10例 ,支气管镜检查术后喉水肿、呼吸衰竭 5例 ,颌下、颈部感染致喉梗阻 3例 ,颈、口咽部烫伤 3例 ,儿童喉乳头状瘤病 3例 ,颈部外伤 2例 ,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 2例 ,儿童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 1例 ,多发性神经根炎 1例。1 2 手术方法  2 0例在局麻下手术 ,10例在全麻下手术。在麻醉插管引导下行…  相似文献   

11.
粟毅  吴亚梅 《重庆医学》2005,34(11):1667-1668,1672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病历资料,包括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过程中纤支镜检查、取痰培养、吸痰、支气管冲洗、支气管肺泡灌洗、止血治疗、气管插管深度调整等.结果 189例行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成功率100%;215例次经纤支镜吸痰、支气管冲洗或支气管肺泡灌洗;209例次纤支镜取痰细菌和真菌培养,阳性率为81.3%;6例经纤支镜止血治疗出血停止,有效率100%;24例经纤支镜直视下调整气管插管深度;6例检出支气管肿物.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在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提高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小儿气管异物的临床资料。结果180例中,植物性异物173例、金属性异物2例、塑料性异物2例、其他3例;在表麻下Hopkin支气管镜经口取出异物176例,经气管切开后取出异物4例,经二次手术取尽异物15例,均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d复查胸透(片)均未见异物残留征象。结论异物吸入史、症状及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可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表麻下气管异物取出是一种简易、有效的手术方式,症状严重者应考虑及时行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治疗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下呼吸道黏膜大面积坏死及清除脓血痂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改良气管切开术抢救治疗重度吸入性损伤12例。常规气管切开暴露颈段气管3~5环,以颈4环为中心,上下弧形切除少许气管软骨,长度不超出2个气管环,分别缝合同侧的皮肤与气管切口1~2针,插入气管套管。结果:改良气管切开术可随时取管,方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时清除下呼吸道阻塞物,预防发生再窒息,12例患者无1例因呼吸道阻塞而死亡。结论:改良气管切开术不仅解除了喉梗阻,而且可观察下呼吸道病变及能有效、安全的清除阻塞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使常规治疗无效的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快速建立人工气道。方法: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结果:此种方法经口或经鼻插入均获成功,建立人工气道方便、迅速。结论: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及时建立人工气道,使COPD患者改善通气,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自制下颌提升固定器辅助纤支镜经口气管插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在纤支镜经口气管插管中,比较自行设计的一种下颌提升固定器(Jaw elevation fixation device,JEF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100名ASA I~II级,年龄18~65岁的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成C组和J组行纤支镜经口气管插管:C组辅用人工托下颌法,J组用下颌提升固定器法。采用静脉麻醉诱导,待患者意识丧失肌肉松弛后行纤支镜操作。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声门暴露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成功率、调整托下颌手法/JEFD次数和出现颈前区红点的例数以及插管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成功,未见明显并发症。声门暴露及插管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托下颌手法/JEFD的例数C组明显多于J组(P〈0.05),而出现颈前区红点例数则明显少于J组(P〈0.05)。结论下颌提升固定器可有效并安全地取代麻醉医生在纤支镜操作中的人工托下颌法。  相似文献   

16.
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31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的原因及其对策 ,以减少其发生 ,提高拔管成功率。方法 对 31例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喉镜、X线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及手术探查发现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的原因包括 :气管狭窄 1 6例 (51 .3 % ) ,喉声门下狭窄 7例 (2 2 .6 % ) ,原发病未愈 6例 (1 9.4 % ) ,气管套管过大 1例 (8.4 % ) ,拔管方法不当 1例 (8.3 % ) ,其中 <5岁 2 3例 (74.2 % )。经对症处理后 ,2 4例拔管成功 (77.4 % ) ,7例未能拔管 (2 2 .6 % ) ,无因气管切开后拔管困难死亡的病例。结论 操作技术不当导致气管、喉声门下狭窄是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原发病未愈、气管套管过大和拔管方法不当 ,拔管困难更多见于小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经鼻气管插管中比较加强型气管导管(Reinforced Endotracheal Tube,RETT)与普通型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ube,ETT)的差异。方法 60例急诊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需行血肿清除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RETT组用加强型气管导管行气管插管,ETT组用普通型气管导管。采用静脉麻醉诱导,待患者意识丧失肌肉松弛后插入气管导管。观察并记录一次成功率、插管时间、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幅度、鼻咽黏膜损伤出血例数及程度。结果 RETT组插管时间明显短于ETT组(P<0.05),而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ETT组(P<0.05)。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幅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例数ETT组多于RETT组(P<0.05),而出血程度两组分布构成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检辅助经鼻气管插管,选用加强型气管导管较普通型气管导管可明显缩短插管时间,提高一次成功率,同时减少鼻咽部出血的发生率及降低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8.
386例良性中央气道狭窄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良性中央气道狭窄患者的病因构成。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至2006年长海医院386例良性中央气道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及支气管镜下腔内表现,并作统计分析。结果:良性中央气道狭窄的病因构成主要为气管支气管结核248例(64.25%);长期气管插管及气管造口术后58例(15.03%);气管支气管创伤14例(3.63%);吸入性烧伤12例(3.11%);气管支气管吻合术后狭窄4例(1.04%)。结论:在我国气管支气管结核性狭窄居各种良性中央气道狭窄病因的首位,长期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后亦是常见原因,气管支气管吻合术后为较少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经鼻气管插管在抢救呼吸衰竭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气管插管在抢救呼吸衰竭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技巧。方法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气管内插管技术。结果38例呼吸衰竭患者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插管时间1-5min。结论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气管内插管技术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建立人工气道的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1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在针对原发病的专科处理外,治疗组早期应用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包括纤支镜下吸痰、支气管肺泡灌,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或经口气管插管术等)处理气道情况,对照组予以常规吸痰术处理气道情况。对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肺部感染控制时间、需行机械通气率及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肺部感染发生率,治疗组为16.7%(6/36)、对照组为42.9%(15/35);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治疗组(6.3±3.1)d、对照组(9.8±3.5)d;需行机械通气率,治疗组为8.3%(3/36)、对照组为34.3%(12/35);死亡率,治疗组为5.6%(2/36)、对照组为25.7%(9/35),两组在肺部感染发生率、肺部感染控制时间、需机械通气率及患者的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床边纤支镜技术能有效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缩短肺部感染控制时间、降低患者的机械通气率及死亡率,是重症脑卒中患者气道处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