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于颅底区深部肿瘤,若术野暴露不充分盲目手术,极易并发大出血、颅神经损伤或器官功能障碍。但扩大面部切口又损害容貌。为此,我们采用“翻揭”或“拆装”入路扩大视野,既有利于病灶的完整切除,又使头面部框架结构得以维护,达到不损容或少损容的目的。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面拆装入路在颅底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根据肿瘤侵犯范围分别采用额鼻拆装、上颌窦壁拆装、全上颌骨拆装、下颌骨拆装、颞颧拆装、颞颧-下颌骨拆装等技术,共施行颅底肿瘤摘除62例。其中良性肿瘤15例。恶性肿瘤47例。结果:良性肿瘤术后无复发。恶性肿瘤术后3年生存率为62%,5年生存率为38.3%。结论:应用颅面拆装方法摘除颅底区肿瘤,术野暴露较充分,有利于病灶的完全切除,颅底重要结构可得到保护,并能较好地恢复面部的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4例颅底肿瘤术后合并迟发性大面积脑梗塞的病例。其共同点均为颅底侵及鞍区的良性肿瘤,彻底切除后5~7天发生以大脑中动脉为主的完全性梗塞,考虑可能与术后脑移位造成血管的牵拉、扭曲有关。并提出应重视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5.
对近颅底及侵犯颅底的 38例肿瘤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方法分为侧入路与前入路两大类共计 7种手术径路 ,疗效满意 ;并强调CT在颅底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对颅底不同区域的肿瘤如何选择手术径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颅底肿瘤术后并发迟发脑梗死四例的病因分析于文生,李明洙,张定祥,呼光凤(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底肿瘤的病理特点和生长部位决定了手术的难度和预后。术中造成肿瘤周围较大血管的损伤是常见的术后死亡和致残的原因[1]。但本文报的4例术后并发迟发性大面积脑梗...  相似文献   

7.
侵及侧颅底的咽旁间隙原发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侵及侧颅底的咽旁间隙原发肿瘤15例,其中神经鞘膜瘤7例,神经纤维瘤1例,混合瘤2例,脂肪瘤1例,炎性肉芽肿1例,低分化鳞癌1例,未分化癌2例。15例瘤体上极均侵及侧颅底,颅底骨质破坏3例,15例均经手术治疗。对临床解剖学特征,手术进路的选择及手术并发症和预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9.
姜世齐 《浙江医学》1993,15(5):272-273
颅底部肿瘤与颅底骨有关,可起源于颅底骨,也可以由颅内或鼻咽部肿瘤侵入颅底所致。本病病变部位深,侵蚀范围广,手术难度较大。我院20年来收治颅底部肿瘤12例,其中手术证实11例,取活检证实1例。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并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19~60岁,病程2个月~10年。(二)病理分类及侵犯颅底的部位本组病例经病理检查诊断为鞍结节脑膜瘤1例,三叉神经节脑膜瘤1例,小脑桥脑角脑膜瘤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影像导航系统在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临床影像导航系统施行鞍区垂体腺瘤手术28例,蝶窦(外侧壁)囊肿手术1例,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右眼失明)手术1例。结果:因导航系统定位精确,术中重要解剖结构,如视神经骨管、颈内动脉骨管、纸样板、前颅底等暴露清晰,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术后反应轻微,术后次日即可下床行走,1周后出院。随访3,12个月,鞍内肿瘤及蝶窦(外侧壁)囊肿未见复发,视神经减压患者光感恢复。结论:现代导航技术将影像、立体定向与鼻内窥镜技术有机地相结合,因此,(1)在术中出血少,解剖变异及各种复杂情况下,能帮助医生准确定位,避免了严重的手术并发症;(2)因术中盲目操作减少,缩短了手术时间,体现了微创手术原则,患者术后反应轻微、康复快、疗效好:(3)因有影像三维坐标,术中便于医生相互讨论与带教,也便于保存影像资料进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方法 :采用不同部位的上颌外旋入路切除 16例前、中颅底肿瘤 ,此 16例肿瘤均累及多区 ,范围广泛 ;采用下颌外旋入路治疗 2 6例鼻咽、口咽、咽旁及颅底肿瘤。结果 :16例上颌外旋术后随访 2~ 5年 ,生存 4年以上 3例 ,3年以上 6例 ,2年以上 6例 ,术后 1.5月死亡 1例。 2 6例下颌外旋术后随访 18个月~ 6年 ,4例良性肿瘤情况良好 ,无复发 ,2 2例恶性肿瘤中 ,2例 0 .5年内死亡 ,2例 1年余复发 ,1例术后 2年死于肺部转移 ,4例存活 5年以上 ,6例存活 4年以上 ,3例存活 3年以上 ,3例存活 2年以上 ,1例存活 1年以上。大部分病例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 :上颌外旋及下颌外旋入路是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理想、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完整切除中耳侧颅底区巨大肿瘤以及同期修复术腔缺损的手术途径。方法:采用两种术式:(1)耳颈联合“Y”形切口,将耳郭向上翻揭,以处理腮腺、颈上深淋巴结;(2)耳内外联合倒“U”形切口,将耳郭向下翻转,以处理上鼓室乳突天盖、颅中窝底区病变。结果:15例术中视野暴露充分,肿瘤均能一次大块完整切除,并同期用邻近自体带蒂肌瓣修补颅底,术后切口一期愈合。3年存活率为80%(12/15),随访满5年者7例占46.6%。结论:采用外耳翻揭径路,术中视野暴露充分,便于完整大块切除肿瘤并同期修补侧颅底,术后并发症少,可及早进行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4.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底肿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底肿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 分别经眶上、翼点、眉间、颞下和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颅底肿瘤18例,内窥镜辅助的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颅底肿瘤4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锁孔入路相关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底肿瘤具有创伤小、脑牵拉损伤轻、术后恢复快的优点,适合于病灶范围相对局限的颅底肿瘤。  相似文献   

15.
侧颅底肿瘤手术入路(附4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切除侧颅底肿瘤的最佳入路。方法:44例患者中,采用下颌外旋入路17例,耳后C形切口入路16例,上颌外旋入路7例,颞额入路4例。结果:25例良性肿瘤术后无复发;19例恶性肿瘤中,术后生存不足1年2例,1年以上4例,2年以上7例,3年以上6例。结论:下颌外旋入路适用于切因旁间隙、颞下窝、鼻咽部、口咽部、蝶骨、斜坡及上颈椎肿瘤;耳后C形切口入路适用于切除颞骨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额筛窦肿瘤累及前颅底时的切口选择及肿瘤切除后的修复方法。方法:对29例额筛窦肿瘤累及前颅底的患者施行倒U形切口,正反S形切口,额瓣开颅 Weber-Fergusson切口,鼻内镜下径路,暴露肿瘤切除,切除后根据前颅底骨质、硬脑膜、脑组织的缺损情况,分别采用鼻中隔黏膜一软骨瓣、额骨骨瓣、骨水泥修补骨缺损;额部骨膜瓣、鼻中隔黏软骨膜瓣、鼻甲黏膜瓣修补硬脑膜;手术后对恶性肿瘤予以放疗和化疗。结果:术后颅面部切口愈合良好,脑脊液鼻漏1例,局部处理后愈合。良性肿瘤经随访未见复发,恶性肿瘤总5年生存率为54.55%(6/11)。结论:根据额筛窦肿瘤累及前颅底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切口,选择合适的组织瓣修补前颅底,恶性肿瘤采用放疗和化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颅颌面联合手术治疗前颅底区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前颅底肿瘤手术及术后颅底组织缺损修复方法。方法 对1992~1999年间我院收治的35例患者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并发症、生存率、修复材料和方法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29%(5/35例),35例中良性肿瘤共11例,1例死于术后脑水肿伴全身,余了0例随访7年皆健在。2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按生命表法计算)分别为58.07%和36.29%。结论 采  相似文献   

18.
侵及颅底的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侵及颅底的咽旁间隙是肿瘤的手术进路及操作方法。方法:对不同的进路进行比较,并对麻醉、操作、暴露肿瘤、防止并发症等进行探讨。结果:10例良性肿瘤全竞赛 除,无复发。在包膜内用手指进行分离可减少神经和血管损伤。结论:口内进路可处理大部分良性肿瘤,但操作方法和进路的选择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儿童侧颅底肿瘤临床上罕见,诊断和治疗均存在较大的困难。儿童侧颅底肿瘤的类型包括听神经瘤与神经纤维瘤病Ⅱ型、脑膜瘤、先天性胆脂瘤、横纹肌肉瘤、脊索瘤和软骨肉瘤、畸胎瘤、黏液瘤、脂肪瘤及其他肿瘤;手术径路包括经乙状窦后径路、经颅-眼眶-颧弓径路、经岩骨径路、经迷路径路、经耳蜗径路、经颅中窝径路、经颞下窝径路等。作者分别对以上内容进行了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它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颅底显微解剖的临床教学实践,探讨适合于神经外科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教学方法。方法在颅底显微解剖教学中,采用解剖示范、手术入路演示、颅底手术点评并加以优化组合,探索出适合神经外科学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教学方法。结果通过颅底显微解剖示范,使学员掌握更多知识;颅底手术入路演示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颅底手术点评,培养学员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获得三维立体解剖的概念。结论颅底显微解剖示范、颅底手术点评和手术入路演示,有利于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颅底显微解剖的教与学两方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