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建立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研究肝硬化背景下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SPIO)增强前后肝癌的检出率,并分析SPIO在大鼠肝硬化肝癌诱发过程中不同病变组织内分布变化情况,探讨其用于评估肝脏Kupffer细胞功能的可行性。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按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成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予0.1mg/ml的二乙基亚硝胺(DENA)溶液自由饮用,对照组饮用灭菌生理盐水。实验组分别于给药后第10、20周各取10只先进行磁共振(MR)平扫,再注入SPIO后1h行MR增强扫描,大鼠扫描完成后立即处死。同理,对照组10只于第20周MR扫描完成后立即处死。分析MR图像,取血标本进行肝功能测定,取肝脏标本进行HE和普鲁士蓝染色病理学检查。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s相关分析。结果较之对照组,大鼠的AST及ALT10周组明显升高,20周组显著升高,3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注入SPIO1h后增强扫描,肝脏组织信号强度下降百分比(PSIL)最大为正常肝组织,单纯性肝硬化、远癌肝硬化组织次之,肝癌组织最小,4者间PS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20周肝硬化肝癌组,SPIO增强后各序列上肝癌检出率明显提高,肝脏与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较增强前明显提高,增强前后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鲁士蓝染色显示不同肝脏组织中的蓝染颗粒数与SPIO增强后MR各序列信号变化呈线性相关趋势,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ENA诱发sD大鼠肝硬化肝癌的模型与人类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较为类似,通过SPIO增强MR扫描不但能间接反映不同病变组织中Kupffer细胞数量及功能状态变化,而且有利于肝硬化背景下早期肝癌结节的检出,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血清AFP-L3(甲胎蛋白异质体)和GP73(高尔基体蛋白73)检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检索已发表的关于血清AFP、AFP-L3和GP73检测对肝癌诊断价值的相关文献,截止日期为2016年12月31日。筛选出肝癌患者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L3和GP73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 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病例对照研究,包括肝癌组521例,肝硬化组367例。结果显示:1、肝癌组GP73阳性检出率高于AFP-L3阳性检出率[OR=3.29,95%CI:1.59~6.79,P0.01〗;肝癌组患者血清中AFP-L3和GP73水平均显著大于肝硬化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MD=1.36,95%CI:1.18~1.54,P0.01;MD=60.59,95%CI:46.96~74.22,P0.01〗。结论:AFP-L3和GP73水平在肝癌患者血清中明显增高,且GP73阳性检出率高于AFP-L3,AFP-L3和GP73均可作为肝癌诊断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抗病毒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肝后中晚期肝癌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抗病毒对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乙肝后中晚期肝癌的作用。方法 60例HBVDNA阳性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TACE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拉米夫定抗HBV,比较两组治疗1月和3月后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VDNA水平,治疗3月后实体瘤缩小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生存期。结果治疗后1月、3月治疗组ALT、TBil、HBVDNA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治疗后3月AST、AFP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ALB较对照组升高(P〈0.05),Child-Pugh分级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治疗后3月两组实体瘤缩小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病毒对TACE治疗的乙肝后中晚期肝癌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肝脏》2020,(1)
目的分析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甲胎蛋白(AFP)、高尔基蛋白73(GP73)、碱性磷酸酶(ALP)等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抽取解放军联勤部队第九八一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作为肝癌组,抽取同期在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5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同期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乙肝组,同期在本院接受常规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对比4组受检者血清AFP-L3、AFP、GP73、ALP表达。结果 4组中,健康对照组血清AFP-L3、AFP、GP73、ALP表达最低,其次为乙肝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各血清标志物表达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血清AFP-L3、AFP、GP73、ALP阳性检出率及联合阳性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肝硬化组、肝炎组,健康对照组最低,均未检出阳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各血清标志物单独检测,联合检测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价值更高。结论对于疑似肝癌的患者,早期联合检测其血清AFP-L3、AFP、GP73、ALP表达,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病情监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血清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与肝癌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浙江衢化医院收治的30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肝癌组),另取同期接受治疗的100例肝良性肿瘤患者设为肝良性肿瘤组,再取同期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血清AFP、AFP-L3的表达水平,并计算AFP-L3%水平,分析血清AFP、AFP-L3与肝癌患者近期疗效以及预后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FP、AFP-L3、AFP-L3%以及3者联合鉴别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肝良性肿瘤组、肝癌组的血清AFP、AFP-L3、AFP-L3%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后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组患者的血清AFP、AFP-L3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稳定(SD)+进展(PD)组,且CR+PR组治疗后血清AFP、AFP-L3表达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D+PD组治疗后血清AFP、AFP-L3表达水平相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期(OS)3年组患者的血清AFP、AFP-L3表达水平低于OS3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AFP、AFP-L3、AFP-L3%联合鉴别诊断肝癌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FP、AFP-L3、AFP-L3%水平,能够较精确地进行肝癌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以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血清反应蛋白(CRP)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探讨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抽取52例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肝硬化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液,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CRP,放射免疫法检测AFP的浓度,以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原发性肝癌CRP、AFP水平与肝硬化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单项CRP、AF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6.9%、73.1%;两项联合检测敏感度达94.2%,与AFP单项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CRP与AFP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对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生存期和死亡原因的影响.方法在6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死亡患者中,20例曾接受过抗病毒治疗,40例未曾抗病毒治疗.结果两组在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和感染的发生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性别、年龄、肝炎病程和肝功能分级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病毒组和未抗病毒组患者肝硬化病程分别为62.5±41.1月和30.5±45.0月(P〈0.05),3年生存率为75.0%和37.5%(P〈0.01),但在5年、7年和9年生存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提高3年生存率,但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筛查方案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癌检出情况及预后的影响,探索针对这一人群的更佳筛查方案.方法:收集2007-01/2008-01北京佑安医院消化中心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55例,按其筛查不同间隔时间分为间隔3 mo筛查组(A组)82例、间隔6 mo筛查组(B组)173例.筛查指标为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及B超,随访4年.结果:255例患者,至随访结束累计检出肝癌33例(A组:16例;B组:17例),对检出的肝癌患者继续随访2年,随访结束时累计生存率,A组81.3%(13/16)高于B组47.1%(8/17)(P=0.071).A组中巴塞罗那肝癌分期中属于早期(A期)者占68.8%(11/16),显著高于B组的5.9%(1/17)(P=0.000).结论:针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间隔3 mo进行筛查可提高早期肝癌检出率、使其获得更多可根治性治疗的机会,有望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近期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51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例,按有无应用抗病毒药物分为抗病毒组和未抗病毒组,查阅住院期间的病例并记录随访5年内的资料,比较两者之间近期及远期疗效的差别。结果近期疗效比较:抗病毒组和未抗病毒组出院时好转率分别为70.00%和36.36%,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比较:抗病毒组12、36和6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40%、72.10%和72.10%;未抗病毒组12、36和6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6.36%、27.30%和27.3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改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0.
李明通 《肝脏》2014,(8):619-620
目的研究比较MRI与螺旋CT对于原发性肝癌病灶诊断的临床价值情况。方法随机抽取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患者30例,且患者都采取过螺旋CT与MRI两项影像技术检查。以数字法随机分成MRI组(30例)和螺旋CT组(30例)。MRI组患者与螺旋CT组患者均运用MRI技术和螺旋CT进行研究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检出率、诊断准确性。结果 MRI组诊断出原发性肝癌的例数为29例,明显多于螺旋CT组诊断出原发性肝癌的例数1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组诊断为优者占比80.00%(24/30),优良率为96.67%(29/30),均显著高于螺旋CT组的50.00%(15/30),60.00%(1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过临床研究调查,对于原发性肝癌病灶的诊断,采用MRI检查更优于螺旋CT,是临床对于原发性肝癌辅助诊断的可靠手段,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AFP-L3含量测定在肝癌诊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112例肝病患者血清标本人小扁豆素结合型甲胎蛋白(AFP)/AFP-L3的含量。结果 HCC患者的AFP-L3阳性率为81.7%,高于肝硬化组(18.2%)、肝脏良性肿瘤组(10.5%);术后AFP-L3持续阳性的HCC患者1、2、3 a生存率分别为77.3%、45.5%、22.7%,而AFP-L3转阴的HCC患者1、2、3 a生存率分别为75.6%、53.7%、41.5%,两组3 a生存率有显著差异。结论测定AFP-L3对AFP阳性时的良、恶性肝病的鉴别及HCC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早期肝癌的各期增强图像的特点,以期提高临床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方法以本院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直径3cm以下的115例肝占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早期肝癌患者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各期图像的特点,其中肝细胞癌42例,肝转移癌37例,肝血管瘤36例。结果三组病例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多表现为高密度强化,比例显著高于肝转移癌(P0.001);而在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多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比例亦显著高于肝转移癌和肝血管瘤(P0.001)。结论 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诊断早期肝癌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对于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住院及门诊患者185例,包括PHC患者61例(PHC组)、肝硬化患者66例(肝硬化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58例(慢性肝炎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AFP-L3采用亲和吸附离心管分离血清,AFP和AFP-L3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以AFP-L3≥10%为阳性诊断标准,计算AFP-L3的百分含量。结果 PHC组、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对照组患者血清AFP-L3阳性率分别为78.02%、69.8%、78.26%、0%。PHC组患者AFP-L3水平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PHC组患者AFP-L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AFP-L3是国际公认的对PHC鉴别诊断的有用指标,但本研究显示其在良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与PHC差别不明显,因此仍应与AFP及影像学联合检测更有利于PHC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为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HCC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5月住院患者标本共408例,其中HCC患者142例(HCC组),慢性肝炎患者156例(慢性肝炎组),肝硬化患者110例(肝硬化组)。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3组患者的血清AFP和GP73的浓度,检测结果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并使用MedCalc统计学软件计算2项指标联合检测对HCC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HCC组血清AFP和GP73的浓度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血清AFP和GP73的浓度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检测肝细胞癌的敏感度为95.8%,特异度为98.6%,较单项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FP和GP73联合检测对HC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可作为HCC早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PLC)肝内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肝细胞癌(HCC)患者36例,分别行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自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36例HCC患者中,共检出病灶48个;检出<3 cm小肝癌14例,病灶16个,>3 cm巨块型肝癌9例,病灶32个;CT动脉期检出43个(89.6%)病灶,门脉期检出39个(81.3%)病灶,延迟期检出40个(83.3%)病灶,而MRI动脉期检出46个(95.8%)病灶,MRI门脉期检出率为52.1%,延迟期检出率为85.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14.376,P<0.05);MRI扫描对PLC病灶包膜的显示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个病灶中,经CT增强扫描确诊41个(85.4%),经MRI增强扫描确诊44个(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24,P>0.05)。结论 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够充分显示PLC病灶的强化特征,其诊断效能难分伯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支链氨基酸(BCAA)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营养状态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92例,随机分为高BCAA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所有患者均参照2006年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肝病肠内营养指南推荐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给予富含BCAA制剂替代50%的氨基酸摄入量,对照组给予相同比例的整蛋白全营养素。分别于12周和48周测定患者的上臂肌围(AMC),检测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随访至96周,观察随访期内两组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预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第12周时,治疗组Child-Pugh评分较对照组有所改善(7.70±1.65比7.38±1.72,t=3.591,P0.05)。第48周时,治疗组患者的AMC[(24.76±1.04)cm比(24.02±1.64)cm,t=-2.297,P0.05]、TP[(63.01±3.62)g/L比(59.39±4.05)g/L,t=-4.004,P0.01]、PA[(123.68±34.45)mg/L比(97.03±28.60)mg/L,t=-3.611,P0.05]和Alb[(34.05±3.13)g/L比(32.44±3.53)g/L,t=-2.057,P0.05]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TA有明显改善[(99.70±9.07)%比(87.75±20.95)%,t=-3.109,P0.01]。随访至96周时,治疗组肝性脑病和感染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χ2=3.921,P0.05;χ2=4.458,P0.05),而肝肾综合征和消化道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病死率为6.38%,对照组病死率为17.78%,在非移植存活率的比较上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BCAA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及肝功能情况,改善患者的中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高尔基蛋白73(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甲胎蛋白(AFP)和α-L-岩藻糖苷酶(AFU)在不同肝脏疾病患者中的意义及其单项或联合检测诊断肝癌的价值。方法对2013年1-12月收治的272例肝癌患者、203例肝硬化患者、248例慢性肝炎患者及21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GP73、AFP-L3、AFP和AFU水平进行检测。非正态分布的数据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ROC曲线绘制分别以健康人组和非肝癌组(健康体检、慢性肝炎、肝硬化)为对照。联合指标先进行Logistic拟合后再做ROC曲线。结果 GP73水平肝硬化组[177.0(116.0,247.0)ng/ml]较肝癌组[141.0(83.3,218.8)ng/ml])和慢性肝炎组[151.0(83.0,235.3)ng/ml]高(U=22 116.5、21 052.0,P均0.05);AFP-L3和AFP在肝癌组中的水平[11.3(4.3,21.2)%,78.4(7.1,2455.8)ng/m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6.0(4.0,8.0)%,10.0(3.8,49.5)ng/ml]和慢性肝炎组[7.0(5.0,9.0)%,18.8(4.4,79.6)ng/ml](P均0.05)。以健康人血清样本为对照绘制的诊断肝癌的ROC曲线,GP73、AFP-L3、AFP和AFU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7、0.817、0.901和0.680。由此可知在鉴别健康人和肝癌患者方面,前3者比AFU有较高的准确性。以非肝癌患者血清样本为对照绘制的诊断肝癌的ROC曲线,4个指标对应的AUC分别为0.573、0.734、0.753和0.552,可见AFP-L3和AFP对于诊断肝癌有一定的准确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最大时的cut off值依次为8.55%(56.6%,84.9%),49.88 ng/ml(57.7%,80.9%)。结论 GP73的上升与肝损伤及长期纤维化有关,其在诊断肝脏疾病中有较好的敏感性,AFP-L3和AFP在诊断肝癌方面特异性较好,AFP-L3和AFP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肝癌的诊断敏感性至62.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信号素3F(SEMA3F)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32例HCC患者手术切除的HCC组织( HCC组)和相应癌旁肝组织(对照组)标本中的SEMA3F蛋白表达,分析SEMA3F蛋白表达水平与HCC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HCC组及对照组SEMA3F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97%,HCC组SEMA3F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有包膜者SEMA3F蛋白表达量高于无包膜者,肿瘤为单个结节者表达量高于多个结节者(P均<0.05)。 HCC组有、无肝硬化者的SEMA3F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例SEMA3F蛋白低表达者复发率显著高于17例高表达者,生存时间短于高表达者(P均<0.05)。结论 SEMA3F可能在抑制HCC的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癌组织中SE-MA3F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HC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肿瘤病灶经射频消融(RFA)与无水酒精(PEI)注射治疗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HCC肿瘤复发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1月HCC术后单一病灶复发患者175例,分为PEI治疗101例与RFA治疗74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常规彩超和超声造影/增强CT检查,观察比较治疗次数、病灶完全灭活率及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患者治疗后1、2、3年生存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HCC术后复发病灶,平均每例的PEI治疗次数多于RFA(P〈0.05),PEI和RFA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2.0 cm的HCC术后复发病灶组中,PEI和RFA治疗病灶完全灭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0~5.0 cm HCC术后复发病灶组,PEI治疗病灶完全灭活率低于RF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术后复发病灶直径〈2.0 cm组中,PEI和RFA治疗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1%和90.2%、69.1%和70.7%、49.1%和53.7%,两种治疗方式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0~5.0cm组中,PEI和RFA治疗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3.0%和84.8%、43.5%和66.7%、21.7%和45.5%,两种治疗方式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直径小于2.0 cm HCC术后复发病灶的RFA和PEI局部消融治疗,患者术后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而肿瘤直径2.0~5.0 cm时,RFA治疗后生存期优于PEI。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肝占位患者,分别行MRI和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三名医师诊断评分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影像学检查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98例肝占位患者中,病理学检查诊断HCC 86例,再生结节10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在86例HCC患者中,存在97个病灶,其中32个病灶<1.0 cm;在32个<1.0 cm的HCC病灶中, 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31个(96.9%),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仅发现26个(81.3%,P<0.05),其余65个超过1.0 cm 的病灶均被两种扫描方法发现和诊断;ROC曲线分析发现,MRI动态增强扫描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962和0.824,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3.106,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9.0%、91.0%和96.2%,显著优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分别为93.8%、72.0%和85.3%,x2=19.587,P<0.05)。结论 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更清晰地反映HCC病灶的细微形态特点和强化特征,对于诊断小HCC的价值优于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