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萍 《四川医学》1999,20(6):567-568
目的:探讨普通HE切片对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选择18例淋巴结弥漫型反应性增生和9例免疫组化已证实的恶性淋巴瘤,在普通HE切片上进行病理改变的对比分析。结果:恶性淋巴瘤多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的破坏,排列紊乱的薄壁血管,和明显异形性的细胞成分等;而反应性增生则相反。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了这些特征。结论:淋巴结结构的破坏,血管增生,细胞形态和背景成分在良恶生鉴别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钱永生 《安庆医学》2000,21(1):43-44
<正> 淋巴瘤与淋巴结高度反应性增生的病人,都有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在临床上难以确诊并很容易误诊。 1.生物学行为及特征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网状组织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视淋巴瘤分型不同而有所不同,淋巴结高度反应性增生多与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它是淋巴结对不同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包括细菌、病毒、损伤、肿瘤、寄生虫和药物治疗等。消除病因后则淋巴结可自行缩小。 2.临床表现及细胞学特点 2.1 临床表现淋巴瘤分为何杰金氏病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两  相似文献   

3.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日常外检中,淋巴结疾病的诊断是一大难点,特别是在疾病性质上有时难以定论,误诊率较高,因此有些病理医师产生"恐淋症".笔者认为,如果掌握了淋巴结疾病诊断的一般思路,且密切联系临床,其诊断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就自己在诊断中的体会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定量分析在鉴别颈部淋巴瘤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2月来我院行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的53例患者,共53枚淋巴结,根据病理分为淋巴瘤组(25枚)和反应性增生组(28枚)。CEUS定量分析获取时间—强度曲线,并记录峰值强度(PE)、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流入相曲线下面积(WiAUC)。对比两组CEUS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参数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估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淋巴瘤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造影灌注模式、灌注强度及灌注均质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PE和WiAUC小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T和TTP大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RT、TTP均对淋巴瘤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P<0.05),而PE、WiAUC的诊断效能较低(P>0.05)。CEUS定量分析总体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AUC分别为80.00%、71.40%、77.36...  相似文献   

5.
6.
应用核仁形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对淋巴结、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和恶性淋巴瘤的细胞核内AgNoR的数量、形状大小和分布规律进行了观察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淋巴结细胞核内AgNOR均数1.93±0.76,淋巴结反应性增生3.07±1.14,恶性淋巴瘤5.41±1.21。从AgNoR数量范围表明,在淋巴结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之间,反应性增生与恶性淋巴瘤之间存在少量重叠。恶性淋巴瘤细胞核中AgNoR形状不规则,分布散乱,有的呈碎片状,平均计数明显增多,反映了随着细胞异型程度的增大,细胞活性增强的趋势。因此AgNoR的观察和研究在鉴别淋巴组织良恶性肿瘤,尤其是交界性肿瘤是有研究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必琼  戚警吾 《四川医学》1991,12(4):223-224
作者收集本院从1970年至1990年初之间,经手术、病理、纤支镜等证实的纵隔淋巴结结核及淋巴瘤各15例,分析总结X线表现,结合病理基础,探讨两者的鉴别。资料分析一、临床资料 (一)年龄、性别:①结核:15例中男7例、女8例,最小12岁,最大46岁,②淋巴瘤:15例中男11例、女4例,最小10岁,最大51岁。 (二)症状:①结核:10例患者病初诉胸痛、胸闷、低热、盗汗、轻咳,随后出现颈部、颌下及其他部位肿块。5例无症状,因体检胸透而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②淋巴瘤:11例诉胸闷、气急、颈面部浮肿,颈静脉怒张,颈部肿块,吞咽困难,并扪及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表现咳嗽,胸痛,血痰,类似肺癌。3例无症状而于体检发现。二、X线表现 (一)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情况结核:15例淋巴结肿大皆累及纵隔、肺门。累及单侧者7例,双侧者则以1侧淋巴结肿大为主,  相似文献   

8.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 (Angiofol licularLymphonodeHyperplasia ,AFH )又称Castleman病 ,是一种少见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分为孤立性AFH和多中心性AFH ,组织病理学分为玻璃样血管型 (hyaline -vasculartype ,HV)、浆细胞型 (plasmacelltype ,PC)和混合型 (mixedtype ,Mix)。我院1975~ 2 0 0 1年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共 6例 ,按Frizzera描述的特点〔1〕进行病理分型 ,现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本组男 2…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16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进行了免疫形态学研究。根据淋巴结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主要特点,结合免疫功能将淋巴结反应增生分为滤泡型、非滤泡型、窦组织细胞增生型、血管增生型、纤维结节型和特异性反应增生等六型。各型又进一步分为若干亚型,为识别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病变性质和特点提供了组织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淋巴结活检中,反应性增生与恶性淋巴瘤的组织学鉴别诊断有时颇为困难,由此而造成误诊的病例也很常见。一、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概念与病因性类型:凡由已知感染原因引起的淋巴结慢性特异性增生性炎症,可称为慢性特异性淋巴结炎(如结核),而没有证据是感染引起,只是由某种抗原引起淋巴结的慢性非特异性增生性炎症,也可称为淋巴样增生,或淋巴结病,或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及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NHL)进行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免疫组化检测,旨在探讨它在NHL分级分型及其与RH鉴别诊断中的意义。1材料和方法62例NHL中低度恶性组16例,中度恶性组19例,高度恶性组27例。14例...  相似文献   

12.
体表淋巴结恶性肿瘤常被基层医院误诊为淋巴结炎或结核,用抗炎、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为了提高无病理活检条件的基层医院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技术,今介绍淋巴结印片诊断技术供有关临床医师或检验科技师参考,以利于对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其它病变鉴别诊断。这对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质量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徐胜生  彭冈力  胡志华  石军  孙向前 《重庆医学》2012,41(20):2052-2054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在鉴别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结转移癌中的价值。方法对51例颈淋巴结病变行CT灌注检查,淋巴结反应性增生8例,结核13例,转移癌30例,分析病变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灌注参数。结果淋巴结转移癌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TDC曲线形态不同。淋巴结转移癌的血流量(BF)和血容量(BV)值显著高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BF和BV值显著高于淋巴结结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C曲线及CT灌注参数BF、BV在鉴别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结转移癌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巨大淋巴结增生,是一种较少见的、病因不明的良性病变,以纵隔和颈部淋巴结最常见,国外报告较多,近年国内亦陆续报道,现将我室所遇2例报告如下:例1 女,29岁。胸闷、胸痛8~9年,加重半年。胸片:纵隔肿瘤。手术所见:肿块位于肺门处,约6×5×5cm,与心包、肺、前静脉等粘连,分离切除。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66岁。发现右下腹肿块半年,6h前右下腹疼痛加剧,于2004年2月5日14:21来院急诊。外科检查曾发现右下腹可复性肿块,咳嗽或站立时肿块突出,约乒乓球大小,不可回纳,触痛明显。诊断为:(1)右侧腹股沟斜疝;(2)腹痛待查。治疗:急诊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16.
17.
淋巴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附89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南省淋巴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淋巴结外淋巴瘤的诊治经验。方法:1999~2003年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中的39例结外淋巴瘤作为分析对象,从结外淋巴瘤的所占比例、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病理、临床分期共6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外淋巴瘤所占比例比结内淋巴瘤比例高,且结外淋巴瘤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1.7:1),发病年龄高峰中位数为45岁,结外淋巴瘤的好发部位为胃肠道(37.1%),其次为鼻腔(15.7%)。结论:应不断积累结外淋巴结诊治经验,提高结外淋巴瘤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纵隔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纵隔淋巴瘤和转移性淋巴结各21例的MSCT图像特征,观察记录淋巴结的大小、形态、CT值、强化特征、分布区域等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平扫CT值纵隔淋巴瘤高于转移性淋巴结(t=3.880,P〈0.01);最大径纵隔淋巴瘤大于转移性淋巴结(t=4.323,P〈0.01);强化模式淋巴瘤多均匀一致强化(13/21,61.9%),转移性淋巴结多周边强化(12/21,57.1%)。结论MSCT对纵隔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