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腺瘤与非肿瘤性息肉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6例大肠腺瘤、36例非肿瘤性息肉、13例腺癌和11例正常黏膜组织中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大肠腺瘤组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和MVD值均高于非肿瘤性息肉组(P〈0.05);大肠腺瘤组MVD值与VEGF的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s=0.640,P〈O.01)。结论:VEGF和血管形成密切相关,腺瘤的高表达和非肿瘤性息肉的低表达可能是两者恶变趋势差异的重要分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李海  张小川  徐松 《西南军医》2011,13(4):660-661
目的 研究探讨大肠腺癌组织Ezr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检测大肠腺癌70例、大肠腺瘤20例和正常大肠黏膜10例中Ezrin 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大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7.1%( 54 /70)、大肠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5.0%(5 /20),正常大肠粘膜中阳性表达率为00.0%(0/10);Ezrin的表达在大肠腺癌与大肠腺瘤、正常大肠粘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大肠腺癌中Ezrin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高分化腺癌为70.0%(14/20),中分化腺癌为78.0%(32/41),低分化腺癌为88.9%(8/9).(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是否转移及TNM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Ezrin在大肠腺癌、大肠腺瘤及大肠正常粘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减,提示Ezrin可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与发展.Ezrin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判定其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APE1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5例大肠癌、72例大肠腺瘤、60例癌旁大肠黏膜和40例正常大肠黏膜中APE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APE1与大肠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 正常大肠黏膜APE1呈胞核表达,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APE1表达特征发生改变,呈胞核表达、单纯胞质表达或核浆共同表达。APE1胞质异位表达率大肠癌组织为73.6%,大肠腺瘤组织为83.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癌旁大肠黏膜(10%)和正常大肠黏膜(0%,P〈0.01)。APE1胞质异位表达与大肠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P〈0.05)。结论 APE1胞质异位表达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CD166和TSPAN-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66和TSPAN-1蛋白在120例结直肠癌组织、20例结肠腺瘤组织及40例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D166蛋白在正常黏膜、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中阳性率分别为0、20%、5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SPAN-1蛋白在正常黏膜、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5%、20%、9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66和TSPAN—1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有关(P〈0.01);CD166和TSPAN-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524,P〈0.001)。二者表达完全一致率高达36.7%(44/120)。结论:CD166和TSPAN—1基因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发展有关,两者在结直肠癌的细胞增殖、浸润和转移中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两者的表达对于进一步理解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用多种较先进技术对大肠癌进行研究。结果证明,(1)电镜下所观察到的癌细胞微绒毛粗大、密集、小根深埋在胞质顶部是大肠管状腺癌的超微结构标志。人体内癌细胞侵袭方式的微细形态变化与体外器官培养中所见相似。(2)ras癌基因P212检测,159例大肠癌中104例(56.4%)过量表达,提示大肠癌与ras癌基因活化有密切关系。5种单抗测试的122例中阳性率在83.4%~11。83之间,说明大多数含有大肠癌肿  相似文献   

6.
李海  邓志勇  徐松 《西南军医》2010,12(5):907-909
目的探讨大肠癌伴血吸虫病中Survivin、Caspase-3AKT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0例大肠癌伴血吸虫病中Survivin、Caspase-3、AKT1蛋白的表达,并与35例不伴血吸虫病的大肠癌及40例正常结肠粘膜作对照。结果AKT1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与正常大肠粘膜相比有显著意义(P〈0.01),在大肠腺癌中Survivin的阳性率与正常大肠粘膜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caspase-3在大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KT1在大肠腺癌不伴血吸虫病、伴血吸虫病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7%和8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在大肠腺癌不伴血吸虫病、伴血吸虫病中表达率分别为91.4%,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在大肠腺癌不伴血吸虫病、伴血吸虫病中表达率分别为57.1%,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肠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三种基因(AKT1、Survivin、caspase)的改变与血吸虫病无明确关系,因此血吸虫病与大肠癌之间的关系还需进-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蕾  何妍  李希芳  刘岩  时志民  刘惠民 《武警医学》2011,22(11):935-937,942
 目的 探讨E2F -1和cyclinD1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TUNEL法缺口末端标记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肠腺癌78例、正常大肠黏膜20例、大肠息肉30例,以及大肠腺瘤细胞30例的原位凋亡(Al)及E2F-1和cyclin D1的表达情况.结果 E2F-1和cyclin D1在大肠腺癌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大肠息肉以及大肠腺瘤(P<0.05).E2F-1表达与大肠腺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 05).从正常大肠黏膜、大肠息肉、大肠腺瘤到大肠腺癌细胞凋亡呈梯度降低.结论 E2F -1和cyclinD1的表达与大肠腺癌发生关系密切,是大肠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132例大肠息肉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好发年龄、主要临床表现及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病理类型及癌变规律。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检查患者1030例,检出大肠息肉132例,检出率12.8%,其中男性78例,女性54例;好发年龄50~69岁,占59.1%;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各占63.8%、23.7%、8.9%和3.6%;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4.0%、升结肠9.8%、横结肠6.7%、降结肠4.5%、乙状结肠33.9%、直肠41.1%。132例患者中,便血46例,21例息肉直径大于1.5cm者皆有便血;有4例发生癌变,癌变率3.0%,癌变息肉平均直径2.8cm。结论:5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息肉直径较大及局灶癌变者易出血,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较常见;左半结肠、直径≥2.0cm息肉容易癌变;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9.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胶质银染色技术同时对20例大肠腺癌,20例腺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以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颗粒计数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大肠癌及腺瘤中的PCNA阳性率分别为75%和35%(P<0.05),大肠癌细胞核内的AgNOR颗粒均值(6.71±0.59)也明显高于腺瘤的颗粒均值(3.25±0.23)(P<0.01)。说明PCNA的增殖程度与AgNOR计数有密切的相关性,同时反映了细胞的增殖活性。因此二者联合检测,可用作早期诊断大肠癌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的MRI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66例垂体ACTH腺瘤的MRI特点。患者均行蝶鞍区矢状位和冠状位T1WI薄层增强和平扫,39例同时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MRI显示未见异常41例(15.4%),微腺瘤179例(67.3%),大腺瘤42例(15.8%),巨大腺瘤4例(1.5%);垂体卒中13例(4.19%)。MRI对垂体ACTH腺瘤的阳性发现率为84.6%(225/266);动态增强的阳性发现率为87.2%(34/39)。本组MRI未见异常和明确微腺瘤的术后内分泌治愈率分别为90.0%和87.8%,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蝶鞍区冠状位增强扫描有助于垂体ACTH微腺瘤的术前定位,动态增强扫描能提高垂体微小腺瘤的术前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几种主要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在不同病理改变的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根据病理诊断,把478例宫颈活检标本分为宫颈癌组(63例)、宫颈上皮内瘤形成组(CIN组,106例)、宫颈炎组(293例)及正常宫颈组(16例).采用以特异性复合cRNA为内参照的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标本的HSP70、HSP90α和HSP90β mRNA的表达.结果 (1)HSP70、HSP90α和HSP90β mRNA在宫颈浸润癌、CIN、宫颈炎及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量均呈现阶梯式下降,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2)HSP90β mRNA在晚期宫颈癌中的表达比早期表达高(P<0.05);HSP70和HSP90β mRNA在低分化宫颈癌中的表达比高分化表达高(P<0.05);而HSP70、HSP90α和HSP90β mRNA在不同组织类型宫颈癌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热休克蛋白在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HSP70和HSP90α与宫颈癌细胞的转化和增殖密切相关,HSP90β可能参与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致争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的X线更平片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的X线平片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33例曾于术前作腹部X线平片检查并经手术或纤维结肠镜病理证实为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病例,就以下X线表现进行分析:⑴梗阻近、远侧肠管表现;⑵梗阻部位改变;⑶全并症X线征象。结果:梗阻发生于盲肠及回盲部平面3例,仅表现为小肠梗阻改变;升结肠及结肠肝曲平面6例,其中5例现现盲袢综合征;左半结肠及直肠平面24例,均显示一般机械性肠梗阻特点,其中1例并盲袢综合征。全组33例中,14例(42.4%)于硬阻部位可见软组织肿块影、肠腔狭窄或局部密度增高影,且梗阻部位征象显示与摄片体位有关;6例(18.2%)见肠穿孔或腹腔转移致腹膜炎征;4例(12.1%)可见慢性肠梗阻表现。结论:大肠癌致急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X张平片检查,不仅可判断梗阻部位,部分症例还可依据梗阻部位表现判断梗阻原因。合理的的摄片体位,有利于梗阻病因征象的显示。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如何提高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水平,对我院6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34例,确诊率为53.1%;误诊30例,误诊率为40.9%。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良性22例,恶性42例,良恶性比为1:1.9。良性肿瘤以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及胆管瘤多见,恶性肿瘤以腺癌、恶性淋巴瘤和平滑肌肉瘤多见。良性多位于空回肠,恶性腺癌多位于十二指肠,恶性淋巴瘤和肉瘤多位于空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大肠息肉诊断治疗经验 ,探讨症状与息肉部位、大小、组织学类型、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 82例大肠息肉患者的诊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青少年组主要症状为便血 ,中老年组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 ,便秘集中于中老年组 ,未发现症状与息肉大小、类型、部位有关。 81例患者行镜下高频电息肉切除术 ,治愈 73例 ,好转 5例 ,无效 2例 ,术后肠穿孔 1例。结论 大肠息肉症状与患者年龄有相关性 ,而与息肉的部位、大小、组织学类型无明确的关系。镜下高频电凝切术是治疗大肠息肉的有效、安全的首选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测定43例行大肠癌根治术的大肠癌病人的空腹血清、癌组织、癌旁粘膜中胃泌素水平。结果大肠癌病人空腹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根治术后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高分化腺癌及DukesA期大肠癌组织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明显。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粘膜中胃泌素水平均高于正常大肠粘膜(P<0.05)。表明胃泌素对大肠癌的生长有调控作用,测定血清及癌组织中胃泌素水平有助于对大肠癌的诊断及指导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6.
口服法气钡双重造影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口服法气钡双重造影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几种小肠病变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小肠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造影影像特征及手术病理结果的相互关系。全部病人均行口服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2例行CT检查,病例均经治疗确诊或病理证实。结果:26例中,临床有18例消化道出血,5例间断性脐周疼痛,2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外伤后呕吐来诊。其中腺癌5例,类癌2例,平滑肌肉瘤3例,间质瘤1例,腺瘤或息肉4例。淋巴管扩张症、肠结核、克隆氏病各2例,血管瘤、神经节细胞瘤、小肠结石、外伤后肠狭窄、重复小肠各1例,其影像表现各具特征。结论: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对小肠腔内及管壁受累病变有重要价值;而病变起自肠壁且向腔外生长者需结合B超及CT检查方能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7.
小肠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X线诊断(附21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提高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 2 1例资料完整并经 X线检查和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原发性恶性肿瘤的 X线征象。结果 :2 1例中平滑肌肉瘤 9例 ,腺癌 8例 ,恶性淋巴瘤 4例 ,各有其比较特征性 X线表现。结论 :小肠恶性肿瘤虽有各种不同的 X线表现 ,只要认真细致连续观察 ,仍可作出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小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是目前诊断小肠肿瘤比较可靠、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肠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脂白、血脂、癌胚抗原的变化。方法:对46例大肠癌病人和40例正常人检测血清TC、TG、HDL-C、LDL-C、CEA术前术后的改变。结果:术前大肠癌血清TC和HDL-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CE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术后大肠癌血清TC、HDL-C、CEA水平与正常组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大肠癌恶性程度高则血清TC和HDL-C水平  相似文献   

19.
49例大肠癌的选择性血管造影和灌注化疗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大肠癌的选择性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及灌注化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本组大肠癌血管造影的主要表现为:①供血动脉增粗、扭曲;②瘤周血管受压移位;③血管受侵犯;④肿瘤血管;⑤肿瘤染色;⑥引流静脉增粗、扭曲;⑦造影潴留时间延长;⑧静脉早显。以血管受侵犯、肿瘤血管、肿瘤染色最具有诊断价值。根据造影显示的血管改变将大肠癌分为Ⅲ型;Ⅰ型为多血管型;Ⅱ型为少血管型;Ⅲ型为中间型,介于多、  相似文献   

20.
胃镜引导插管小肠双对比造影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小肠双对比造影检查的有效方法。方法:72例受检者被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36例)应用研制的小肠造影导管,在胃镜直视下钳夹导管头端并送达十二指肠水平部,头端气囊充气固定导管,退出胃镜后,经导管灌注适量稀钡胶浆及空气行小肠双对比造影。对照组(36例)采用改进的F9心导管在透视下插管。结果:实验组插管成功35例(成功率97.1%),对照组插管成功27例(成功率75%)。结论:研制专用的小肠造影导管并经胃镜引导插管行小肠双对比造影检查,其成功率明显高于普通插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