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炫速双源CT血管成像(Flash CTA)在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应用方法及价值。选择27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炫速双源CT血管成像扫描,检查后2周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组(VR)及多平面重建(MRP)。血管狭窄程度分级:1级,无狭窄或狭窄程度10%;2级,狭窄程度10%~49%;3级,狭窄程度50%~99%;4级,闭塞。27例患者腹主动脉下段至小腿动脉显示对比度均可达到诊断要求,与DSA结果相比较,Flash CTA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分别为94.5%、96.2%、92.9%、93.2%、96.0%。Flash CTA能准确定位和分级下肢动脉的狭窄和闭塞程度,是一种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基于Mimics三维重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诊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方法收集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70例LEASO患者的下肢动脉增强薄层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资料, 用Mimics软件进行下肢动脉及斑块三维建模, 以CT血管造影(CTA)和DSA数据为参照, 比较Mimics软件和DSA评估的动脉节段狭窄程度分级、中度及以上狭窄动脉诊断一致率、病变长度、支架直径、外周动脉钙化评分系统(PACSS)分级的情况, 比较Mimics和CTA评估的钙化斑块体积、混合斑块钙化百分率的情况。结果与DSA结果相比, Mimics诊断动脉狭窄程度的符合率94.29%(792/840), 高估率3.81%(32/840), 低估率1.90%(16/840), 其中对狭窄程度≥50%动脉节段诊断灵敏度为97.19%(311/320), 特异度为98.08%(510/520), 假阳性率为1.92%(10/520), 假阴性率为2.81%(9/320), 准确率为97.74%(821/840), Kappa值为0.952。Mimics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高频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劣.方法:对100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硬化的住院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管腔内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及其性质、部位,有无狭窄并计算狭窄率.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100例患者经高频超声检查有80例患者检出动脉硬化,75例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其中轻度狭窄45例,中度狭窄26例,重度狭窄4例;100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有70例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其中轻度狭窄41例,中度狭窄25例,重度狭窄4例.结论:高频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血管造影,联合应用两种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诊断、临床治疗及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意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内脏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3例内脏动脉瘤患者行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检查,19例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用屏气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图像减影后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43例共50个内脏动脉瘤,涉及脾动脉32个(其中5例脾动脉异位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占64%;肠系膜上动脉7个(14%),腹腔动脉干5个(1例为腹腔系膜干),肾动脉4个,肝动脉2个.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动脉瘤部位、大小、形态,并在立体直观显示动脉瘤及其与周围血管脏器关系方面优于DSA.43例中,行栓塞治疗15例,手术9例,保守观察19例.结论 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能尤创、准确诊断内脏动脉瘤,所提供的三维解剖细节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可作为内脏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序贯立交搭桥或结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4月~2005年7月,对11例14条下肢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序贯立交搭桥或动脉内膜剥脱术或腔内外结合手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62~79岁,平均70.5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8例(FontaineⅡ期),静息痛3例(Fontaine Ⅲ期),足趾溃疡、坏疽1例(FontaineⅣ期)。彩色多普勒检查示14条下肢均为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index,ABI)为0.36±0.11。下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显示双侧髂总动脉闭塞2em、髂外动脉闭塞、双侧股浅动脉闭塞3例,右侧髂总动脉狭窄、髂外动脉闭塞、双侧股浅动脉闭塞1例,单侧髂外动脉狭窄、股浅动脉闭塞7例。术后行DSA、彩色多普勒检查及ABI测定,观察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术后无死亡。患者均获随访3~26个月,平均14.5个月。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均消失,ABI术后为0.89±0.1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肢体获救率100%。术后3~280d行下肢DSA显示转流血管通畅率为92.86%(13/14)。结论 序贯立交搭桥或腔内外手术结合,是治疗严重下肢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可靠、安全、相对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LE)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手术治疗的ASO-LE患者93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行TA,=49)和B组[行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LEABG),=44],两组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进行.对比两...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以小球囊预扩张联合导管溶栓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 纳入33例接受小球囊预扩张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及血管成形术的单侧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其中14例病变仅累及髂动脉、8例仅累及股动脉、11例同时累及髂股动脉;记录治疗情况及随访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下肢动脉彩超及CT血管造影。结果 33例均治疗成功,经导管溶栓时间为3(2,4)天,25例血栓完全溶解、8例血栓部分溶解;溶栓后22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11例接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示33例靶血管及膝下流出道血流均通畅。共随访(19.5±8.2)个月,期间7例出现下肢动脉再闭塞,经二次球囊扩张及植入支架后恢复通畅;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 小球囊预扩张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下肢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下肢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采用健侧股动脉穿刺置管,非离子型造影剂常规做腹主动脉下端至双侧胫、腓动脉及足背动脉造影.结果:造影均获成功,DSA表现有动脉狭窄,长段闭塞,血管壁溃疡,血管扭曲、延长,侧支循环建立等.结论:下肢动脉DSA检查对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腔内超声溶栓治疗外周血管栓塞性疾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腔内超声溶栓是 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主要用于血管栓塞性疾病的治疗。其特点是经皮插入超声导管通过其探头 ,利用低频、高能的超声波碎解血栓或硬化斑块 ,使血管再通 ,血流恢复。具有安全、迅速、微创、可重复进行等优点 [1,2 ]。我科自 2 0 0 0年 7月以来采用超声溶栓技术治疗 5例下肢动脉、静脉栓塞病人 ,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5例病人均为男性 ,年龄 38~ 67岁 ,平均 5 9.0岁。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例 ,静脉动脉化术后 4年血管再栓塞 1例。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  相似文献   

1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超声消融治疗--附1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应用Acolysis血栓超声消融仪治疗1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首先行Seldinger法股动脉造影,再小切口暴露股浅、股深动脉分叉处,直视穿刺,引入超声消融导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消融,至血管再通。结果 消融时间458s~1112s,平均801s,最长消融段35cm。全部病例术中造影证实血流通畅。同侧胫后、足背动脉立即恢复搏动9例;其余4例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分别由术前的0,5,0,32,0,6和0,55提高到术后的0,8,0.58,0,84和0.76,动脉多普勒血流图较术前改善。结论超声消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行,近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 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 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的外周动脉疾病。近年来, 血管腔内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已成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方法。随着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 血管腔内治疗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 但不同介入治疗方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且适应人群可能有所不同, 本文就目前腔内治疗的进展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和超声造影(CEUS)在检测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并对两者进行比较。方法对肝移植术后患者常规行CDU检查,对CDU疑肝血管血流异常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肝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肝实质的血流灌注,对其中2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CT血管造影(CTA)/MR血管造影(MRA)证实病例的CDU及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29例,其中肝动脉狭窄22例,肝动脉血栓闭塞3例(肝动脉血栓闭塞合并肝梗死2例),门静脉狭窄2例,下腔静脉狭窄1例,另1例为肝门部血肿并肝动脉、门静脉受压狭窄。CDU显示25例狭窄均有血流参数异常,但不能判断狭窄部位及程度,3例血栓闭塞者,动脉血流均未显示,但不能肯定诊断;超声造影可明确诊断肝动脉血栓闭塞,显示肝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狭窄,与DSA或CTA/MRA结果符合率分别为100%(3,3)、90.9%(20/22)、100%(2/2)及100%(1/1)。结论CDU与超声造影互为补充,有利于提高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DCE MRA)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tic obstructive disease,ASO)方面的价值。方法40例经下肢动脉数字减影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ASO的病人,在此之前均接受了3D-DCE MRA检查和多普勒超声(doppler uhrasonography)血管检查。以DSA为标准,比较3D-DCE MRA和多普勒超声在诊断ASO方面的准确性。结果以DSA为标准,该研究中3D-DCE MRA的相对准确率为92.5%,而多普勒彩超的相对准确率为72.5%。MRA准确率明显高于多普勒彩超。结论3D-DCE MRA具有准确性高、无创伤性、无对比剂毒性反应、成像速度快等优点,在将来有可能取代DSA成为ASO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4.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病变在下肢的重要表现,亦是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理基础为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进而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传统的治疗方式有旁路血管移植术、血管内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术后晚  相似文献   

15.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内膜不断扩大,导致继发血栓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肢体出现血运障碍,临床表现为冷感、间歇性跛行、疼痛、溃疡等缺血症状。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是全身性疾病,在其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均穿插着炎症反应[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合并其他部位的硬化闭塞性疾病,如脑血栓疾病、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药物治疗原则是降低血液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对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50例疑诊下肢动脉疾病患者采集双下肢动脉CTA,之后以常规混合迭代算法重建获得常规重建图像(A组),以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对其进行处理而获得CE-Boost图(B组)。对比2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以及下肢动脉不同位置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结果 B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4(3,4)]高于A组[3(2,3),Z=-4.880,P<0.001]。B组下肢动脉不同位置CT值、SNR及CNR均高于A组(P均<0.001),图像噪声均低于A组(P均<0.001)。结论 采用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可提高下肢动脉CTA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总结1994年至1996年,1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应用解剖外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的体会如下。临床资料 11例中男10例,女1例。年龄58~84岁,平均66.8岁。全部经血管扫描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侧髂动脉闭塞6例、狭窄2例,腹主动脉末端闭塞2例,左侧髂总动脉及右侧股总动脉闭塞1例。病人主要临床表现有严重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组织溃疡、坏疽。5例旁路移植手术前行血管造影,结果与血管扫描基本相符。另外6例仅根据血管扫描的结果行血管旁路移植手术。全组行股-股旁路移植术6例,腋-双股旁路移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血管减影前后的吻合程度,探讨非刚性对位减影技术在肝脏CT动态增强检查中的质量评价。 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肝脏CT动态增强检查的50例患者资料,使用非刚性对位减影技术获得减影图像,对减影前后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定性评价包括图像伪影情况及解剖错配程度,定量评价测量各血管(腹主动脉、肝右动脉、肝左动脉、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右支、门静脉左支)减影前后在动脉晚期、门静脉晚期的CT值。采用混合线性效应模型及拟合方程评估减影前后各血管的CT值曲线拟合程度。 结果减影后图像均无明显解剖结构错配导致的伪影,3名测量者一致性较高(ICC=0.844,P<0.001)。减影技术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各血管的CT值,与强化分期不存在交互作用。无论是在动脉晚期还是门静脉晚期,减影前后各血管CT值走势一致,CT值变化曲线吻合。 结论非刚性对位减影技术可轻松实现肝脏CT动态增强检查的图像减影,并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广泛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自1994年3月至2008年5月对49例51条具有慢性缺血表现的下肢,经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为下肢动脉广泛性闭塞症。根据影像提示的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分别采用3种血管重建方式:①35例(37条下肢)行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②8例(8条下肢)行股深动脉重建;③6例(6条下肢)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结果:28例(30条下肢)静脉动脉化术后随访1.5~13.5年,7条截肢;8例(8条下肢)股深动脉重建术后随访1-4年,2条截肢;6例(6条下肢)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至1.5年,1条截肢。除10条截肢外,其余41条患肢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病人基本可正常生活。结论:根据广泛性下肢动脉闭塞症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技术作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超声溶栓治疗监视引导手段的可行性。方法:1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行血管内超声溶栓治疗,应用超声显像技术观察全过程,记录超声显像术中所见。结果:超声显像清晰显示下肢动脉血管壁,血栓,硬化斑块与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状态,动态实时显示溶栓中导管,导丝,溶栓探头等器械的结构,位置及工作状态,可靠监视引导溶栓术的实施。15例患肢闭塞动脉均实现了再通重建。结论:超声显像技术作为血管内超声溶栓术的监视引导手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