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缺血修饰清蛋白(IMA)与可溶性补体激活产物(sC5b-9)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ILSA)法,检测了52例健康人和96例UA病人血清I MA、sC5b-9浓度。结果 UA病人血清IMA、sC5b-9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t′=17.28、24.21,P<0.01);心绞痛发作时IMA、sC5b-9浓度增高较缓解后更明显(t′=24.56、6.94,P<0.01);心绞痛发作时和缓解后,sC5b-9与IMA呈正相关(r=0.813、0.761,P<0.01)。不同类型的心绞痛发作时和缓解后sC5b-9、IMA浓度差异亦具有显著性,自发性心绞痛病人各指标增高较心肌梗死后和恶化劳力性心绞痛更明显(F=22.74~158.47,q=7.55~28.71,P<0.01)。结论急性心肌缺血与IMA和sC5b-9浓度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病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血清MMP-9、Hcy浓度的变化,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HD病人血清MMP-9、Hcy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6.73、6.40,P<0.01)。AMI组血清MMP-9、Hcy浓度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及对照组(F=35.91、40.75,q=4.95~14.14,P<0.01),UAP组高于SAP组及对照组(q=5.08~7.49,P<0.01),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39、1.48,P>0.05)。CHD病人血清MMP-9、Hcy浓度呈正相关(r=0.490,P<0.01),AMI、UAP组血清MMP-9、Hcy浓度ROC曲线下面积(AUCROC)均>0.90,对AMI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0.95和0.90、0.95;对UAP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0.95和0.85、0.80。结论血清MMP-9及Hcy浓度的变化对AMI及UAP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对评估CHD的病变程度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病人血清sCD14和hs-CRP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病人血清可溶性CD14(sCD14)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20例CHD病人(CHD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各40例,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sCD14浓度,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HD组sCD14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15.75,P<0.01);AMI、UAP、SAP病人sCD14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32.94,q=9.70~27.58,P<0.01);AMI、UAP、SAP病人sCD14浓度差异有显著性(q=5.86~17.88,P<0.01),且以AMI病人增高最明显.CHD组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10.68,P<0.01);AMI、UAP病人hs-CRP浓度明显高于SAP病人和对照组(F=80.25,q=5.91~20.11,P<0.01),且以AMI病人增高最明显.结论 血清sCD14和hs-CRP浓度升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sCAMS)与可溶性补体激活产物(sC5b-9)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36例健康人和110例UA病人血清sCAMS、sC5b-9浓度的变化。结果 UA病人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sC5b-9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t=4.485~37.314,P<0.001);心绞痛发作时sICAM-1、sVCAM-1、sC5b-9的浓度增高较缓解后更明显(t=5.764~30.638,P<0.001);不同类型的心绞痛病人发作时和缓解后sICAM-1、sVCAM-1、sC5b-9浓度差异也有显著性(F=12.074~709.477,q=3.340~52.308,P<0.05~0.001);自发性心绞痛病人sCAMS、sC5b-9浓度增高较其他类型更明显。心绞痛发作时和缓解后,血清sC5b-9与sICAM-1、sVCAM-1浓度呈正相关(r=0.530~0.703,P<0.001)。结论 UA的发生发展与CAMS和sC5b-9浓度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与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IMA)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散射速率比浊法,检测了112例不同类型CHD病人血清IMA和hs-CRP浓度,并与36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CHD病人血清IMA与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16.798、20.528,P<0.01)。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IMA和hs-CRP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88.612、68.513,q=5.591~10.803,P<0.01)。不同类型CHD病人血清IMA与hs-CRP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610~0.757,P<0.01)。结论血清IMA和hs-CRP浓度变化参与CHD的发生与发展,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病人血清sgp130与hs-CRP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病人血清可溶性糖蛋白130(sgp130)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和散射速率比浊法检测了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血清sgp130、hs-CRP水平的变化,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CHD病人血清sgp130水平明显降低,血清hs-CRP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6.97、6.86,P<0.01)。AMI、UAP及SAP病人sgp130和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47.14、36.23,q=4.26-15.66,P<0.01)。AMI病人血清sgp130、hs-CRP水平均低于或高于UAP病人、SAP病人和对照组(q=4.59-15.66,P<0.01);UAP病人血清sgp130、hs-CRP水平显著低于或高于SAP病人和对照组(q=4.26-11.06,P<0.01);SAP病人血清sgp130水平与对照组之间亦有统计学差异(q=4.93,P<0.01)。CHD病人血清sgp130与hs-CRP水平呈负相关(r=-0.574,P<0.01)。血清sgp130、hs-CRP水平在AMI、UAP组AUCROC均大于0.90,对AMI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0.90和0.90、0.95,对UAP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0.90和0.90、0.95。结论血清sgp130、hs-CRP浓度的变化对AMI和UAP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其变化的程度可以作为炎症反应和病情严重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病人载脂蛋白B(apoB)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59例CHD病人血清apoB和hs-CRP浓度变化,并与2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HD病人血清apoB和hs-CRP浓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31,t′=9.17,P<0.01)。CHD病人血清apoB和hs-CR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6和0.879。CHD病人各组间血清apoB和hs-CRP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F=11.73、17.47,q=3.155~8.359,P<0.05、0.01)。UAP病人血清apoB和hs-CRP浓度明显高于SAP病人(q=4.639、4.906,P<0.01)。结论血清apoB和hs-CRP浓度的变化对CHD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也可作为评价CHD危险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APN水平。所有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均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各组APN、受累血管病变积分、BMI、Cho、Tg、HDL-c及FBG水平。结果①CHD组血清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②SAP组、UAP组和AMI组血清A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依次下降,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HD患者血清APN水平显著下降,低水平的APN水平可能与CHD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及新蝶呤(Npt)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不同类型CHD病人血清IL-18和Npt浓度,同时选取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CHD组病人血清IL-18和Npt浓度均高于对照组(t=2.273、5.344,P<0.05)。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病人血清IL-18浓度显著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和对照组(F=8.507,t=3.308~4.535,P<0.01)。AMI组和UAP组血清Npt浓度均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F=7.161,t=2.023~4.165,P<0.05)。重度病变组血清IL-18和Npt浓度显著高于中度病变组及轻度病变组(F=11.720、15.098,t=2.598~5.442,P<0.05),中度病变组显著高于轻度病变组(t=2.239、2.062,P<0.05)。CHD病人血清IL-18与Npt的浓度呈正相关(r=0.615,P<0.01)。AMI病人血清IL-18和Npt浓度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870和0.739;UAP病人血清IL-18和Npt的AUCROC分别为0.471和0.683。结论血清IL-18和Npt浓度变化对CH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Npt是预测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良好指标。两者的联合检测对评估CHD的病变程度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病人血清胎球蛋白A(Fetuin-A)、白细胞介素-35(IL-35)浓度的变化及其应用价值,并分析其与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和乳酸脱氢酶(LDH)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0例不同类型CHD病人血清Fetuin-A、IL-35浓度,同时检测CHD病人血清LDH、HBDH浓度,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HD组血清Fetuin-A、IL-35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t=3.60、3.34,P<0.05)。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血清Fetuin-A、IL-35浓度显著低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对照组(F=4.28、8.77,q=3.54~77.28,P<0.05)。CHD组血清HBDH、LDH浓度均高于对照组(t=2.21、2.20,P<0.05)。AMI组血清HBDH、LDH浓度显著高于UAP组、SAP组及对照组(F=8.56、8.72,q=6.01~7.07,P<0.01)。CHD病人血清Fetuin-A与IL-35浓度呈正相关(R2=0.870,P<0.01);Fetuin-A与HBDH、LDH浓度均呈负相关(R2=0.034、0.028,P<0.1)。CHD组血清LDH、HBDH、Fetuin-A、IL-35浓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的AUCROC为0.602~0.746,AMI组为0.816~0.915,UAP组为0.544~0.815。结论 血清Fetuin-A和IL-35浓度变化对CHD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对不同类型CHD病人的诊断中,除IL-35对UAP病人价值较低外,两者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红细胞变形能力(ED)变化与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物(LPO)及血浆补体激活片段(sC5b-9)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DXC-300A型核孔膜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35 例冠心病病人红细胞滤过指数(EFI)、红细胞膜LPO含量和sC5b-9浓度的变化。③结果 冠心病病人EFI, LPO,sC5b-9 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 13.688~26.630,P< 0.001),且不同类型冠心病病人EFI,LPO,sC5b-9 的差异亦具有显著意义(F= 39.86~80.13,q= 11.267~25.440,P<0.001),以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各指标增高最明显。有并发症者和合并其他疾病者各指标增高较无并发症和单纯冠心病者更明显(t= 7.746~19.519,P< 0.001)。冠心病病人EFI与LPO,sC5b-9 呈正相关(r= 0.662,0.715,P<0.001)。④结论 冠心病病人ED降低与红细胞膜LPO和血浆sC5b-9 增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2005年11月至2006年6月心脏内科收治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共166例,以及正常体检人员24例。发病24h内测定CRP血清浓度,随访患者0~35d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CRP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CRP浓度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RP不仅参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且其血清浓度越高,临床情况越重、预后越差,心脏事件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红细胞变形能力 (ED)与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物 (LPO)及血浆补体激活片段 (sC5b 9)水平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DXC 30 0A核孔膜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了 5 2例AMI病人红细胞滤过指数 (EFI)、红细胞膜LPO和sC5b 9水平的变化。③结果AMI病人EFI ,LPO ,sC5b 9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病人 ,差异有极显著性 (F =2 6 .4 5 7~ 34.6 0 1,q =8.6 2 0~ 16 .4 0 6 ,P <0 .0 0 1)。死亡和伴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各指标增高较存活和无室性心律失常者更明显 (t =10 .82 7~ 18.772 ,P <0 .0 0 1)。AMI病人EFI与LPO ,sC5b 9呈明显的正相关 (r =0 .6 76 ,0 .82 4 ,P <0 .0 0 1)。④结论AMI病人ED降低与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和血浆补体激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书建  徐君华 《右江医学》2004,32(5):408-409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 (hs CR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 84例患者 ,按疾病类型分组 ,其中稳定性心绞痛组 3 2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40例 ,急性心肌梗死组 12例 ,正常对照组 5 0例。应用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血清hs CRP浓度。结果 hs CRP水平在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依次增高。稳定性心绞痛组hs 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hs CRP水平又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 (P <0 .0 1)。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hs CRP水平升高 ,是冠心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 ;冠心病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反应有关 ;hs CRP水平对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可溶性CD14和HCMV感染与冠心病病情变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溶性CD14(sCD14)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冠心病(CHD)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120例CHD病人血清sCD14和HCMV—IgG的浓度,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各40例,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UAP与SAP组SCD14和HCMV—IgG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F=132.94、49.07,q=9.70~27.58,P〈0.01)。AMI、UAP与SAP病人sCD14和HCMV-Ig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且以AMI病人增高最明显(q=2.92~17.88,P〈0.05、0.01)。结论血清sCD14浓度升高和HCMV感染程度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补体活化片段浓度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浆补体活化片段浓度的动态变化及意义。②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67例AMI病人发病第1,4,7天时和38例健康人、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病人血浆补体活化片段(sC5b-9)浓度的变化。③结果AMI病人sC5b-9浓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和OMI病人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F=18.673,q=8.423~16.851,P<0.001)。发病第1,4,7天,sC5b-9浓度逐渐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F=14.628,q=6.275~14.162,P<0.001)。病死者和伴有室性心律失常者sC5b-9增高较存活者和无室性心律失常者更明显(t=13.649,8.395,P<0.001)。④结论补体活化片段浓度的动态变化参与了AMI的发生和发展,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内脂素、脂联素水平,探讨其与ACS的关系。方法:选取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n=39)、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33)患者,另选取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30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分析3组血清脂联素、内脂素、C反应蛋白水平及与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3组血清脂联素、内脂素、C反应蛋白、血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CS组血清内脂素水平与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总胆固醇(TC)呈正相关,与脂联素、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血清脂联素水平与C反应蛋白、TG、LDL及TC呈负相关,与HDL呈正相关。结论:内脂素、脂联素在ACS中发挥的作用相反,共同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CHD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每组15例,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VEGF和hs-CRP水平。结果CHD患者血清VEGF和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SAP、UAP、AMI和OMI4组患者之间两两比较,hs-CRP水平在SAP组与OMI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VEGF水平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HD患者血清VEGF和hs-CRP水平升高具有正相关性(P<0.01)。结论CHD患者血清VEGF和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变化,联合检测对预测CHD的病变程度、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